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根据病情分为首发组64例,复发组56例,同时选取同期门诊体检的健康者72例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并分析其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首发组和复发组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高于对照组,且复发组高于首发组。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可溶性P-选择素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血压、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梗死体积及人院时神经功能评分呈正相关,与HDL—C、PLT呈负相关。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梗死与可溶性P-选择素、hsCRP呈正相关。结论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升高可能是脑梗死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和可溶性P-选择素(sP-Selectin)水平的临床特点。及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的治疗作用。方法ELISA法检测2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3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30例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sVCAM—1、sP-选择索水平。将ACS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10mg组和40mg组,用药4周和8周时检测sV-CAM—1、sP-选择素水平。结果ACS患者血清sVCAM—1、sP-选择素水平均高于非ACS患者,sVCAM-1、sP-选择素和LDL-C三者之间呈显著正相关,阿托伐他汀治疗后三者水平均有下降,以40mg组下降程度最大。结论ACS患者血清VCAM—1、P-选择素水平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标志。他汀类药物治疗能减低ACS患者炎症细胞的黏附。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P-选择素的变化,探讨氯吡格雷治疗哮喘的疗效.方法 将6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和氯吡格雷组(氯吡格雷+常规治疗),选择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30名),进行观察.测定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血清P-选择素水平的变化,同步检测肺功能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最大呼气流速(PEF).结果 (1)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血清P-选择素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均<0.01).氯吡格雷组缓解期血清P-选择素水平较常规治疗组缓解期明显下降(P均<0.01).哮喘患者血清P-选择素水平与FEV1、PEF比较成负相关;(2)氯吡格雷组患者缓解时间少于常规治疗组(P<0.01);(3)氯吡格雷组患者人均静脉用甲基强的松龙用量明显少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 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缓解期血清P-选择素水平较对照组升高,氯吡格雷可以降低血清P-选择素水平,可作为辅助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71例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和20例正常新生儿出生后48小时内血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表明HIE患儿血钙值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HIE病情越重,血钙值越低,脑损害程度与血钙负相关(r=-0.73,P〈0.01)。提示早期监测HIE的血钙水平,对判断病情及估计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易波  刘康玲  沈红 《山东医药》2014,(47):54-55
目的:观察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 )患儿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 sICAM-1)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的水平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取HIE患儿53例作为观察组,将同时期出生的健康新生儿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sICAM-1及NSE,并对HIE患儿病情程度与血清sICAM-1及NSE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血清sICAM-1分别为(508.34±6.98)、(196.73±5.85)ng/mL,血清NSE分别为(11.91±1.20)、(8.21±0.49)ng/mL,两组比较,P均<0.01。观察组病情为轻度、中度、重度患儿血清sI-CAM-1分别为(291.37±8.64)、(510.03±9.76)、(719.25±10.13)ng/mL,血清NSE分别为(9.71±0.62)、(11.97±1.48)、(15.90±1.96)ng/mL,两两比较,P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HIE患儿病情程度与其血清sICAM-1及NSE水平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610、0.631,P均<0.05)。结论 HIE患儿血清sICAM-1及NSE水平明显升高,检测患儿血清sICAM-1及NSE水平有助于病情判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血清尿酸(UA)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与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56例HIE患儿(轻度24例,中重度32例)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清UA和CRP水平,并与18例正常足月新生儿作对照。结果HIE患儿急性期血清UA和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恢复期与对照组比较UA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UA和CRP水平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中重度组高于轻度组(P〈0.05)。结论血清UA和CRP的动态变化有协同性,且与HIE的病程相平行,能敏感地反映出HIE的病情轻重程度,血清UA和CRP水平可作判断病情及指导治疗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对冠心病患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和P-选择素水平的影响。方法229例经冠脉造影术证实有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指征的冠心病患者,依照其意愿分为支架组和非支架组;两组再分别随机分为EECP亚组和非EECP亚组。两个EECP亚组于术后1周开始进行EECP(每日治疗1h,每周5次,持续7周)。分别于术前,术后1h、1周和9周时测定血浆MIF和P-选择素水平。结果①支架组:MIF和P-选择素水平在支架术后1h较术前显著升高(P〈0.01),术后1周时降至术前水平,而在术后9周时则降至最低(与术前比较P〈0.05)。术后9周时EECP亚组MIF和P-选择素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非EECP亚组(P〈0.05)。②非支架组:术后1h、1周时MIF和P-选择素水平与术前比较均无变化。术后9周时,两个亚组的MIF和P-选择素水平均明显降低(与术前比较P〈0.05),EECP亚组MIF和P-选择素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非EECP亚组(P〈0.05)。③术后9周时,支架组的EECP亚组与非支架组的EECP亚组之间MIF和P-选择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EECP可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MIF和P-选择素水平,对接受冠脉药物洗脱支架术的患者疗效等同。  相似文献   

8.
可溶性P-选择素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联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浩  李源  王晓明 《心脏杂志》2003,15(4):326-327,330
目的 :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与血清中可溶性 P-选择素的关联性。方法 :采用 EL ISA法检测 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 (U A)、47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30例稳定型心绞痛 (SA)患者和 40例健康者 (对照组 )血清可溶性 P-选择素水平。结果 :对照组和 SA组分别为 132 1± 12 1ng· L- 1和 15 2 0± 113ng· L- 1 ,而 U A组和 AMI组可溶性P-选择素明显升高 (分别为 76 45± 95 0 ng· L- 1和 46 6 5± 44 4ng· L- 1 ,P<0 .0 5 )。结论 :可溶性 P-选择素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有关联。  相似文献   

9.
曹利芳  伍平 《山东医药》2023,(13):24-27
目的 探讨脓毒症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儿血清微小RNA-424(miR-424)、微小RNA-494(miR-494)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脓毒症并发ARDS患儿213例(并发ARDS组),病情程度:轻度54例、中度86例、重度73例,住院28天内临床结局:死亡62例、存活151例。同期另选单纯脓毒症患儿45例(单纯脓毒症组)、体检健康儿童42例(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入组后采集外周静脉血,离心留取血清,采用RT-qPCR法检测血清miR-424、miR-494表达。比较三组血清miR-424、miR-494表达以及不同病情程度脓毒症并发ARDS患儿血清miR-424、miR-494表达。分析脓毒症并发ARDS患儿血清miR-424、miR-494表达与氧指数(OI)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miR-424、miR-494表达对脓毒症并发ARDS患儿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对照组、单纯脓毒症组、并发ARDS组血清miR-424相对表达量依次降低,血清miR-494相对表达量依次升高(P均<0.01)。随着脓毒症并发ARDS患儿病情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老年喉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可溶性 P-选择素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s ICAM- 1 )的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 ISA)对 32例老年喉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 s ICAM- 1和可溶性 P-选择素水平进行了测定。结果 老年喉癌患者血清 s ICAM- 1和可溶性 P-选择素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 期老年喉癌患者血清 s ICAM- 1和可溶性 P-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 ~ 期 ;颈淋巴结转移组高于非转移组 ;根治性喉癌切除术后 2 w,血清 s ICAM- 1和可溶性 P-选择素水平明显低于术前 (均 P<0 .0 1 )。结论 血清 s ICAM- 1和可溶性 P-选择素水平与老年喉癌侵袭转移有关 ,其水平变化可作为喉癌患者病情变化及预后判断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新生儿血清镁、钙的浓度与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择HIE患儿97例,于生后第2、4、6d 3次测定血镁及血钙浓度,比较第2、4、6d及轻、中、重度患儿间血镁、钙浓度的差异.结果 不同程度的HIE患儿,其第2d的血镁均有下降,并且与HIE的程度有关(P<0.05).随着HIE程度的升高,血钙的浓度均下降,轻度与中、重度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随着日龄的增加,各组第2d与第6d比较,血钙均明显上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HIE患者的血钙及血镁均降低.且HIE程度越重,低钙血症及低镁血症越明显.对于HIE患儿,我们应该在病情早期,给予补充钙离子(葡萄糖酸钙),同时使用硫酸镁改善内环境并拮抗钙离子通道等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体外循环(CPB)中肺动脉灌注低温HTK液对法乐氏四联征(TOF)患儿肺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取TOF患儿24例,随机分为肺动脉灌注组(n=12)和对照组(n=12),计算各组氧合指数(OI)和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硫代巴比妥酸反应法检测丙二醛(MDA)水平,ELISA法检测内皮素1(ET-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P-选择素水平。结果: 体外循环(CPB)后0、12、24、48 h,灌注组的O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两组间变化的趋势有显著差异(P<0.05,P<0.01);灌注组的AaDO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两组间CPB后MDA、ET-1、sICAM-1和P-选择素的水平变化趋势均有显著差异(P<0.05,P<0.01)。结论: CPB中肺动脉灌注低温HTK液可有效地减轻内皮细胞损伤,提高TOF矫治术后患儿的肺换气功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检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血清sCD40L、E-选择素、P-选择素水平,探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机制。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120例急性心肌梗死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静脉滴注,14天。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测定治疗前后血清sCD40L、E-选择素、P-选择素水平。结果 常规治疗及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并有效降低血清sCD40L、E-选择素、P-选择素水平。治疗组sCD40L、E-选择素、P-选择素降低幅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其中sCD40L与P-选择素呈显著正相关(r0.698,P<0.01),sCD40L与E-选择素呈显著正相关(r0.692,P<0.01)。结论 丹参多酚酸盐能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症状,其机制可能通过降低血清中sCD40L,影响E-选择素、P-选择素水平从而改善内皮功能及减少斑块炎症有关。  相似文献   

14.
安宝燕  谢青  贾妮娜  沈怀诚  王晖  郭斯敏  俞红  郭清 《肝脏》2008,13(6):467-47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干扰素β(IFN—β)表达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后宿主免疫清除障碍的关系。方法选择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2例,健康对照48例,用免疫磁珠细胞分选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法从外周血获得纯化的CD14^+单核细胞,并用hOMCSF、hIL-4诱导单核细胞成为未成熟的髓样树突状细胞(mDC),加入polyI:C(25ug/ml)刺激后获得成熟的mDC,在刺激后0h、12h、24h、48h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86、HLA-DR、CD1a,real—time PCR检测IFN8的表达变化。用ELISA方法检测mDC细胞上清液中IFN-β、IL-12、IL-10的浓度变化。结果两组mDC上0h IFN-β mRNA表达水平及细胞上清液中IFN—β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对照组mDC在12hIFN—β mRNA表达水平及IFN-β浓度与0h相比显著升高(P〈0.05),较患者组0h、12h、24h、48h IFN—β表达显著升高(P〈0.05)。而患者组mDC刺激后12h、24h和48hIFN—β mRNA及IFN-β表达水平与0h相比无显著变化。与0h比较,健康对照组12h、24h、48hCD86表达水平较患者组显著上升(P〈0.05)。两组之间CD1a、HLA—DR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组IL-10及IL-120h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患者组IL-10表达24h及48h与0h相比明显上升(P〈0.05)。而对照组12h、24h、48hIL-10表达水平没有明显上升。与之相反,患者组12h、24h、48hIL-12表达与0h相比表达水平没有明显上升,对照组在12hIL-12表达水平与0h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h、48hIL-12表达水平继续升高(P〈0.05)。结论慢性HBV感染者mDC受polyI:C刺激后IFN-β表达异常,协同刺激因子CD86表达低下,可能造成宿主对HBV感染的免疫清除障碍,导致疾病慢性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血清NO及IL-18的影响。方法将HIE患儿分为尼莫地平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分别于生后第1、3、7、14天检测NO、IL-18。结果HIE患儿生后第1天血清NO及IL-18含量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1);中、重度明显高于轻度(P〈0.01);尼莫地平治疗组血清NO及IL-18含量降低的时间明显早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血清NO及IL-18含量与HIE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可作为HIE病情变化的监测指标;尼莫地平可降低HIE所致的脑细胞损伤,对HIE的治疗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杨锻 《山东医药》2011,51(3):44-45
目的探讨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IL-6和TNF-α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和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48例HIE患儿(HIE组)及20例正常新生儿血清hs-CRP、IL-6与TNF-α水平。结果 HIE组血清hs-CRP、IL-6与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轻度〈中度〈重度、恢复期〈急性期(P均〈0.05)。结论hs-CRP、IL-6与TNF-α在HIE脑损伤病理生理过程具有一定作用,检测三者水平可为临床了解HIE脑损伤程度、判断预后及行免疫学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两种常见血液净化方式-血液透析及血液透析滤过对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方法用ELISA法检测13例血液透析(HD)患者和13例血液透析滤过(HDF)患者血液净化前后P-选择素水平。结果HD组和HDF组治疗前P-一选择素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P-选择素水平均显著升高俨〈0.01),而HD组显著高于HDF组俨〈0.05)。结论HD和HDF均可导致血小板活化,而前者活化血小板的程度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血清一氧化氮(NO)和Ca^2+、Mg^2+水平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60例HIE患儿为观察组,10例正常新生儿为对照组。分别于生后1、3、7、14d测定血清NO及Ca^2+、Mg^2+水平。NO检测采用硝酸还原酶法。结果HIE患儿生后第1天血清NO水平较对照组均有升高,Ca^2+、Mg^2+水平较对照组均有降低(P均〈0.01);观察组中、重度HIE患儿血清NO水平高于轻度HIE患儿,Ca^2+、Mg^2+水平低于轻度HIE患儿(P均〈0.01)。第14天观察组患儿血清N0、Ca^2+、Mg^2+水平与对照组相P均〉0.05。结论HIE患儿血清NO水平升高,Ca^2+、Mg^2+水平降低。三者水平与HIE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9.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瘦素及选择素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瘦素(Leptin)、白细胞介素6(IL-6),流式细胞仪测定选择素水平;探讨各指标与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结果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Leptin、IL-6、选择素水平明显升高,治疗后以上指标明显下降。提示血清Leptin、IL-6、选择素水平变化与脑梗死有较密切关系,可作为估测脑梗死病情变化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陈玉梅 《山东医药》2011,51(51):54-55
目的探讨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选择60例HIE患儿(HIE组)及20例同期分娩的正常足月、顺产新生儿(对照组),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6、TNF-α和sICAM-1水平。结果 HIE组血清IL-6、TNF-α和sICAM-1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尤以中重度患儿为著(P均〈0.05)。结论 IL-6、TNF-α和sICAM-1可能通过缺氧缺血后的免疫炎症反应参与HIE病理过程,检测三者水平可为HIE诊断、病情判定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