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目的探讨坐骨神经加股神经阻滞(FSB)在下肢手术应用的可行性。方法300例ASAI一Ⅱ级的单侧下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FSB组、硬膜外麻醉(CEA)组和腰硬联合麻醉(CSEA)组。观察麻醉效果、循环变化及其不良反应。结果(1)三组均有患者出现驱血带反应,经静滴咪唑安定、芬太尼后麻醉效果均较满意。(2)FSB组血流动力学稳定,而CEA组和CSEA组血压和心率的变化较为明显,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3)CEA组和CSEA组的低血压、心动过缓、头痛、恶心呕吐、神经系统症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于FSB组(P〈0.01)。结论FSB用于下肢手术麻醉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是此类手术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2.
神经刺激器定位神经阻滞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神经刺激器定位神经阻滞麻醉用于下肢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90例ASA Ⅱ级或Ⅲ级接受下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的病人,随机均分为连续硬膜外麻醉组(EA组)、腰-硬联合组(CSEA组)、神经刺激器定位神经阻滞组(NSA组),分别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腰麻加硬膜外联合麻醉和神经刺激器定位股神经加坐骨神经麻醉.观察三组局麻药用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平面、阻滞完善时间、手术区域麻醉效果(优、良、中、失败)、血液动力学变化及术后自行排尿时间.结果 NSA组麻醉用药量明显少于EA组,麻醉阻滞平面明显低于CSEA和EA组且满足手术要求.NSA对血液动力学影响、术中液体总量、术后恢复自行排尿时间和不良反应明显低于CSEA组和EA组.结论 只要股神经加坐骨神经阻滞定位准确,术中仔细管理,神经刺激器定位神经阻滞麻醉可安全平稳的用于下肢手术病人.  相似文献   

3.
刘红  刘跃森 《西部医学》2014,(12):1620-1622
目的 探讨膝关节以下手术中应用神经刺激仪定位股神经加坐骨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 98例下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分别给予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股神经加坐骨神经阻滞和椎管内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和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感觉神经阻滞及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麻醉有效性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04% VS 22.45%,x^2 =9.496,P=0.002).结论 膝关节以下手术中应用神经刺激仪定位股神经加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可靠,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胸段硬膜外阻滞对布加氏综合征患者血糖、胰岛素和皮质醇水平的影响.方法46例择期布加氏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两组:Ⅰ组单纯全麻组;Ⅱ组全麻复合硬膜外组.分别与麻醉前、气管插管后、术中探查、术毕、拔管抽取静脉血测定血中血糖、胰岛素和皮质醇的值.结果Ⅰ组术中血糖、皮质醇测定值与麻醉前相比明显升高(P<0.05),胰岛素较麻醉前升高但没有统计学意义.Ⅱ组麻醉前后测定值无明显变化.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在布加氏综合征手术时内分泌影响小,是一种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和硬膜外麻醉在老年人下肢手术中的应用,比较两者临床麻醉起效和恢复时间、术后镇痛效果、血液动力学的变化及围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48例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老年病人,随机分为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NER)和硬膜外麻醉(EPI)。记录麻醉前,手术开始后15、30、45、60min,术后1h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以及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及恢复时间、镇痛维持时间、效果及术前、术中、术毕的血浆皮质醇、血糖及胰岛素水平。结果:手术开始后15min,EPI组病人DBP降低明显,随后30、45、60min及术后1hEPI组病人的SBP、DBP均明显低于NER组;NER组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小于EPI组,恢复时间明显长于EPI组;两组血浆皮质醇、血糖、胰岛素均较术前明显升高,EPI组升高幅度小于NER组。结论: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行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效果佳,且有效抑制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6.
刺激器引导下的周围神经阻滞行下肢血管手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下肢血管手术在周围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的股神经加腓总神经阻滞法的可行性.方法:ASA Ⅰ~Ⅱ级血管外科下肢血管手术患者96例,随机分成三组,每组32例.Ⅰ组麻醉方式为周围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的股神经加腓总神经阻滞法;Ⅱ组为传统的阻滞异感定位的股神经加腓总神经阻滞法;Ⅲ组采用经典的硬膜外神经阻滞法.三组皆每隔5min连续记录心率、血压、SPO2及麻醉诱导时间、手术时间、麻醉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Ⅰ、Ⅱ组心率、血压、SPO2、手术时间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Ⅰ组阻滞麻醉诱导时间短,成功率高(P<0.05);Ⅰ、Ⅱ组与Ⅲ组比较,Ⅲ组引起的循环、呼吸抑制及术后并发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在下肢血管手术中,周围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的股神经加腓总神经阻滞法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析老年单侧下肢手术采用股神经结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7年7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108例老年单侧下肢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化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n=54)行蛛网膜下腔麻醉,观察组(n=54)行股神经与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比较2组麻醉效果、不同时间段血流动力学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麻醉优良率高于对照组,麻醉后血流动力学指标优于对照组,麻醉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老年单侧下肢手术麻醉中联合采用股神经及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安全高效,既可使生命体征处于稳定状态,又可快速起效,减少不良反应,临床推荐价值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阈下剂量氯胺酮复合神经阻滞在冠心病患者下肢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双盲法, 将40例下肢手术行腰丛加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冠心病患者分为氯胺酮复合神经阻滞组(A)和单纯神经阻滞组(B),A组于消毒铺巾时缓慢静脉注射(静注)氯胺酮10~20 mg (0.3~0.4 mg·kg-1),B组静注生理盐水2 ml,观察两组术中血压(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血糖、镇静评分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给药前BP、HR、SpO2无显著性差异,手术10、30、60 min及术毕A组血糖明显低于B组(P<0.05),手术后各时点镇静评分A组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 阈下剂量氯胺酮复合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纯神经阻滞,能有效抑制血糖的升高,抑制患者的应激反应,增加镇静程度,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用于冠心病患者下肢手术麻醉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9.
刘妃妃  王云 《北京医学》2018,(6):543-546
目的 探讨超声定位股神经及坐骨神经阻滞在大隐静脉曲张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9月至2017年3月行大隐静脉曲张手术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超声+神经阻滞组(N组)和蛛网膜下腔麻醉组(C组),每组20例.N组采用超声平面内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股神经及坐骨神经,C组采用蛛网膜下腔麻醉.比较2组术中麻醉效果、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麻醉后2、4、6、12、24 h VAS评分及运动肌力分级,术后恶心、呕吐及尿潴留发生情况.结果 N组患者麻醉后2h的VAS评分为0.10±0.31,C组为0.20±0.52,2组麻醉效果均可满足手术要求(P>0.05);N组感觉阻滞时间为(14.75±2.98)h,C组为(5.65±1.03)h,N组时间长于C组(P=0.003),且N组患者下肢运动肌力分级评分优于C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超声平面内定位股神经及坐骨神经阻滞在大隐静脉曲张手术中应用效果显著,既可满足手术要求又可提供完善的术后镇痛;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均可自主活动,减少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神经阻滞麻醉和椎管内麻醉对老年人单侧下肢手术的麻醉并发症的比较。方法:ASAⅠ~Ⅲ级拟行单侧下肢手术患者66例,年龄65~85岁,随机分为硬膜外组(E组)、神经阻滞组(NB组)。NB组又分两个亚组: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组(S+F组)和坐骨神经阻滞联合股神经阻滞组(F+L组),每组22例。S+F组、F+L组应用了神经刺激器定位进行神经阻滞,膝关节以下手术采用坐骨神经加股神经阻滞,髋关节和股骨干部位手术采用坐骨神经加腰丛阻滞。E组于L3,L4间隙穿刺,间断给利多卡因维持麻醉,平面控制在T10。记录各组患者在麻醉前,麻醉后15、306、0 min、术毕无创血压(BP)、心率(HR)及脉搏氧饱和度(SpO2);记录麻醉起效时间(针刺法),术后随访镇痛维持时间,患者运动阻滞时间;观察术中局麻药中毒、低血压的发生情况,及术后尿潴留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发生率。麻醉效果按“临床麻醉管理与技术规范”神经阻滞评级标准评定。结果:神经阻滞组血液动力学稳定,均顺利完成手术,并术后并发症少,镇痛维持时间长。结论:神经阻滞用于单侧下肢手术,老年患者术中循环功能稳定,阻滞效果完善,术后不良反应较少,术后可以早期活动,术后康复快,是一种安全而经济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股神经-坐骨神经联合阻滞、椎管内麻醉和全身麻醉对老年人下肢手术后谵妄情况的影响。方法:将120例60岁以上、ASA分级Ⅰ~Ⅱ级、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各40例。A组选用依托咪酯0.4 mg/kg、舒芬太尼0.4μg/kg、顺阿曲库铵0.2 mg/kg依次麻醉诱导,完成气管插管后予以七氟烷1%~3%、瑞芬太尼0.1~0.2μg/(kg·min),间断追加顺阿曲库铵维持麻醉;B组选择L3~4间隙进行蛛网膜下腔阻滞,给予0.5%的罗哌卡因2.0 ml加10%的葡萄糖2.0 ml;C组患者采用神经刺激器和神经刺激针行股神经-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局部麻醉药为0.4%的罗哌卡因,25 ml阻滞股神经,20 ml阻滞坐骨神经。于术前1天和术后2 h进行谵妄评定并用MMSE来给患者评分,详细记录术前、术中、术后SBP、DBP和HR等生命体征及术后恶心、呕吐、尿潴留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资料。结果:三组患者麻醉效果均满意,麻醉效果及HR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麻醉30 min后A组和B组的SBP和DBP均明显低于麻醉前及C组(均为P<0.05);三组术后苏醒12 h MMSE评分值与术前一天比较,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C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术后苏醒12h MMSE评分值明显低于A组(均为P<0.05),B组、C两组间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苏醒12 h谵妄发生情况明显低于A组及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B两组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C组(均为P<0.05)。结论:在老年患者下肢手术时运用股神经-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在减少谵妄的发生方面比传统的全身麻醉和椎管内麻醉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应用神经刺激仪,在小儿坐骨+股神经阻滞下,行下肢手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收集我院2007-2012年4~6岁小儿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坐骨+股神经阻滞,共完成小儿下肢手术73例。结果:70例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3例阻滞不全,术中加用静脉药完成手术,无麻醉失败病例。随访最长2年,均未发现坐骨神经、股神经严重损伤的病例。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小儿坐骨神经+股神经阻滞,在小儿下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满意,安全可行,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3.
《陕西医学杂志》2017,(2):214-215
目的:观察喉罩全麻联合B超引导下股神经及坐骨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下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ASA评分Ⅱ~III级,下肢骨折手术老年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喉罩复合神经阻滞组(S组,40例)和单纯喉罩全麻组(D组,40例)。分别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T_0)、插喉罩时(T_1)、切皮时(T_2)、拔喉罩时(T_3)的平均动脉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监测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停药后苏醒时间,观察并记录苏醒时是否躁动,计算并记录瑞芬太尼用量及术后嗜睡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麻醉前(T_0)和插喉罩时(T_1)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和脉搏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切皮时(T_2)及拔喉罩时(T_3),S组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低于D组(P<0.05);S组的停药后苏醒时间短于D组(P<0.05),苏醒时躁动及术后嗜睡发生率明显低于D组(P<0.05),术后疼痛评分(VAS)低于D组(P<0.05),瑞芬太尼用量明显低于D组(P<0.05)。结论:喉罩全麻联合超声引导下股神经及坐骨神经阻滞在下肢手术中安全有效,全麻用药量少,循环系统稳定,术后疼痛明显降低,苏醒质量高,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丙泊酚对颈丛麻醉下甲状腺手术中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将60例ASAⅠ~Ⅱ级甲状腺瘤摘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丙泊酚组(A组)和氟芬组(B组),行患侧颈深丛(5ml)和双侧颈浅丛(各10ml)神经阻滞。A组切皮前给予丙泊酚负荷量1 mg/kg,1.5~2 mg·kg-1·h-1维持。B组切皮前静脉注射氟哌利多5 mg+芬太尼0.1 mg。监测麻醉前、后及术中多时点、术毕时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麻醉前、术中、术毕测血糖,放射免疫法测血清皮质醇。结果:2组患者的MAP、HR在手术中各时点及术毕均有所增加(P<0.01),但A组MAP各时点均低于B组(P<0.05~P<0.01);HR除麻醉后、手术中5 min外,其余各时点A组也低于B组(P<0.01)。2组患者血糖在手术中、术毕均较麻醉前升高(P<0.01),但术中和术毕A组患者血糖低于B组(P<0.01)。2组患者皮质醇在手术中均较麻醉前升高(P<0.01),但A组低于B组(P<0.01)。术毕A组患者皮质醇与麻醉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仍高于麻醉前(P<0.01),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丙泊酚能减轻颈丛麻醉下甲状腺手术中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辅助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单侧下肢骨科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择期行单侧下肢骨科手术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辅助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组(N组),右美托咪定辅助连续硬膜外麻醉组(E组),各25例,记录两组患者在入室后麻醉穿刺前(T_0)、麻醉阻滞后10 min(T_1)、20 min(T_2)、30 min(T_3)、手术开始切皮时(T_4)、手术开始后30 min(T_5)、手术结束时(T_6)的SBP、DBP及HR;记录两组阻滞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术后感觉阻滞失效时间、术中血管活性药使用情况、麻醉效果;记录术后2 d内恶心、呕吐、头痛及尿潴留发生情况。结果:T_3时N组的SBP、DBP明显高于E组(P<0.05);与T_0时比较,T_3时E组的SBP、DBP明显降低(P<0.05),T_1~T_6时两组HR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阻滞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及阻滞失效时间比较,N组均明显长于E组(P<0.05);两组患者麻醉效果优、良、差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组术中血管活性性药使用率(0%)明显低于E组(32.0%)(P<0.05)。术后2d内,N组尿潴留发生率明显低于E组(P<0.05),两组恶心、呕吐及头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辅助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用于单侧下肢骨科手术中,麻醉效果良好,较硬膜外阻滞具有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术后并发症少及适应证更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外周神经阻滞用于80岁以上患者下肢手术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选择两组80岁以上逆行单侧下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Ⅰ组(外周神经阻滞)和Ⅱ组腰硬联合麻醉(CSEA),Ⅰ组根据部位不同选择坐骨神经阻滞,坐骨神经加股神经阻滞,腰丛加坐骨神经阻滞,使用神经刺激仪定位;Ⅱ组使用腰硬联合麻醉L3-4穿刺置管,给予等比重布比卡因液,比较两种麻醉方法的阻滞效果。结果两组阻滞效果无较大的差异,麻醉前两组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Ⅱ组麻醉后血压明显低于麻醉前及Ⅰ组,注药15min心率Ⅱ组明显增快,尿潴留明显多于Ⅰ组,术后随访患者及家属满意率Ⅰ组大于Ⅱ组。结论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外周神经阻滞,不仅满足高龄老人下肢手术要求,也因其费用低,副作用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下肢手术中超声引导下股神经与坐骨神经阻滞的镇痛与阻滞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9月期间该院收治的70例下肢手术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5例。针对对照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方式,针对实验组,在超声引导下进行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阻滞,对比两组患者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和感觉阻滞时间。结果:基于不同方式作用下,实验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同时,基于不同时点,实验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下肢手术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应用股神经与坐骨神经阻滞,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快速康复理念在食管癌手术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60例食管癌择期手术患者, 随机分为2组, 其中快速康复手术治疗组(观察组)30例, 采用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实施手术, 应用限制性输液管理模式, 术中变温毯保温, 术后采用硬膜外镇痛泵;常规手术组(对照组)30例, 采用常规全麻实施手术, 术后采用常规静脉镇痛泵。比较2组患者麻醉前、手术切皮时、标本取出时及术毕时的血清皮质醇及血糖水平, 并观察术后拔管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对照组患者手术切皮时、标本取出时和术毕各时点血糖及血清皮质醇水平均较麻醉前明显升高(P<0.01), 且均显著高于观察组患者各时点水平(P<0.01);观察组患者在手术切皮时、标本取出时及术毕时各时点血糖水平较麻醉前均无明显变化(P>0.05), 而血清皮质醇均较麻醉前明显升高(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拔管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减少(P<0.05~P<0.01);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快速康复理念在食管癌手术麻醉中的应用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9.
股神经加坐骨神经阻滞适用于髋关节以下的下肢手术,安全性高,并发症少,麻醉效果确切,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对胃肠道功能无影响,无脊麻后头痛,无术后恶心呕吐,不需要术后禁食等优点。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人下肢及下腹部手术中,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CSA)麻醉效果和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老年人下肢及下腹部手术60例,随机分为两组:CSA组和CEA组各30例。均取L2-3间隙行穿刺,CSA组以Spinocath导管置入蛛网膜下腔行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CEA组硬膜外腔置入导管行硬膜外麻醉。分别记录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最高阻滞平面、达最高阻滞平面的时间、给局麻药后30min时运动神经阻滞程度(改良Bromage评分,MBS)、血液动力学变化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与CEA组比较,以小剂量的布比卡因用于CSA,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达最高阻滞平面的时间显著缩短,MBS评分明显升高(P<0.05),给局麻药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在麻醉后各个时点分别与麻醉前比较,无明显差异。而CEA组的MAP和HR在给局麻药后20min(t4)、30min(t5)两个时点分别与麻醉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病人术后均无麻醉并发症。结论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较连续硬膜外麻醉有局麻药用量少、起效迅速、阻滞完善、肌肉松弛、血流动力学平稳等优点。Spinocath导管的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可以较安全地适用于老年人下肢及下腹部手术的麻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