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骨质疏松症的检测和评估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骨质疏松症的检测方法,主要有X线平片、单光子吸收法(SPA)、双能量X线吸收法(DEXA)、定量CT、定量超声、核素骨显像和性激素、脱氧吡啶啉(DPD)和细胞因子的检测等。这些检测方法可单独应用,也可联合应用,以评估骨矿物质含量(BMC)和骨密度(BMD)的变化对骨质疏松症作出早期诊断,预告骨折危险性和评估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不同部位的骨密度检测及其骨质疏松症的检出率,以明确其检测时应关注的部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1月在我院行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的绝经后女性,比较其腰椎、髋关节(股骨颈、Ward's三角、股骨粗隆)的T值。结果:绝经后女性腰椎和髋部的T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加,腰椎和髋部的T值均逐渐下降,且在70~年龄段下降幅度较大;腰椎骨质疏松症检出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髋部骨质疏松症检出率在70岁以后才呈递增趋势;髋部骨质疏松症的检出率明显低于腰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绝经后女性进行骨密度检测,应同时检测髋部和腰椎骨密度,以便及时准确的诊断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3.
皮质类固醇所致的骨质疏松在骨质疏松的最常见的病因中居第二位。我们在接受皮质类固醇和激素替代治疗的有骨质疏松的绝经期妇女(平均年龄63岁)中进行了为期12个月的人甲状旁腺激素1-34(hPTH1-34)随机临床试验。采用定量计算机体层摄影(QCT)测量腰椎的骨矿物质密度(BMD),用双能X-线吸收仪(DXA)测量腰椎、髋骨、前臂的骨矿物质密度(BMD),并且检查骨代谢的生化标记物,从而评价hPTH1-34的治疗效果。在甲状旁腺激素治疗的最初3个月中,表示骨形成的标记物将近增加了150%,然而表示骨吸收的标记物则仅增加了100%,这表明存在着…  相似文献   

4.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以骨矿含量下降,骨微细结构破坏为病理特征。男性峰值骨量高于女性,出现骨丢失的年龄迟于女性,而且雄激素水平的下降是“渐进式”,而非“断崖式”,故老年男性骨丢失的量与速度都低于老年女性,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的程度轻于女性。老年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基于全面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骨密度测定、影像学检查(X线及QCT)及必要的生化测定。在使用基础用药的基础上(钙剂和维生素D),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可分为抑制骨吸收药物和促骨形成药物。抑制骨吸收药物包括双膦酸盐、雌激素替代疗法、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地舒单抗、降钙素等等。促骨形成药物包括甲状旁腺激素(PTH)类似物和骨硬化蛋白抑制剂。序贯和组合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例如从促骨形成药物转换为抑制骨吸收药物,可能提高抗骨质疏松疗效。该文将总结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特点、分子机制、诊断、目前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及联合或序贯用药策略。  相似文献   

5.
对50例骨质疏松患者和50例骨密度正常患者,进行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和99mTc-MDP放射性核素全身骨显像检查。结果骨质疏松患者组核素骨显像出现放射性分布异常部位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骨质疏松患者组核素骨显像的腰椎和股骨ROI放射性计数比值与腰椎和髋部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值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放射性核素全身骨显像在骨质疏松患者中可出现放射性分布异常,其ROI放射性计数比值与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值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对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
0引言骨矿物含量(bonemineralcontent,BMC)和骨矿物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是影响骨强度的两个重要因素。随着BMD测量的硬件和软件技术的发展,先后有多种检测BMD的方法问世,如单光子吸收法(SPA)、双光子吸收法(DPA)、双能X线吸收测定(DEXA)、定量CT(QCT)、定量超声(QUS)等。其中一些方法已得到临床上的公认。1BMD直接定量测量技术1.1X线光密度法(radiographicabsorptiometry,RA)在骨密度仪广泛应用之前,早期骨密度定性、定量及半定量测定依赖于RA。定性方法应用多年,但只有在骨密度改变30%~50%才能发觉。X线摄片定量…  相似文献   

7.
<正>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皮质变薄和骨小梁断裂为特点的慢性进行性疾病,其病理机制是绝经后妇女雌激素和活性维生素D缺乏导致骨吸收增加、骨量减少及骨组织结构变化,使骨脆性增加易于骨折[1]。骨质疏松症的诊断目前多采用国际公认的"金标准"—双能X线骨密度仪的检测值。骨质疏松症是绝经后女性及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据调查显示,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  相似文献   

8.
骨质疏松症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程晓光  阎东 《新医学》2007,38(1):11-13
1引言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病,以单位体积内骨量减少及骨组织微结构改变为特征.由于骨的脆性增加,患者易发生骨折,脊柱、髋关节和前臂为骨折的好发部位.目前该病是全球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及医疗费用较大的疾病之一,因此,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根据WHO的诊断标准,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主要是根据双能X线吸收测定方法测量骨矿密度,尤其在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中应用较广.但包含X线平片、CT和磁共振在内的影像学检查在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在讨论骨质疏松症的分类、主要诊断方法及其鉴别诊断的基础上,着重论述骨质疏松症的影像学特点,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9.
文章简述了儿童骨密度测量的各种影像学方法及特点,包括X线光片法(radiographicabsorptiometry,RA)、光子吸收法、双能X线吸收法(dual-energyx-rayabsorptiometry,DXA)和定量CT法(quantitativecomputedtomography,QCT)等。对定量超声法(quantitativeultrasound,QUS)的测量原理、测量参数意义、技术特点及进展做了深入叙述。并概述QUS在儿科的研究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0.
骨质疏松症是更年期女性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据统计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高达30%。绝经后妇女发生骨质疏松症与内源性雌激素有关,雌激素的减少,对破骨细胞的抑制作用减弱,破骨细胞相对加强,破骨与成骨明显失衡,出现骨的吸收增加,骨的形成减少,导致骨质逐渐丢失,骨密度降低,结果发生骨质疏松症。其临床表现最主要的就是腰背髋部酸痛,身材变矮和驼背是其重要的临床体征,骨折是其最大的危害,结果导致生活和工作能力的丧失。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症包括骨矿物质和骨基质的减少,矿物质主要由钙、磷和一些微量元…  相似文献   

11.
自1997年2月~1999年12月,我们 采用自拟益气壮骨汤临症加减治疗原发性 骨质疏松症18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现将有关资料整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8例,男6例,年龄 65~79岁,平均72岁;女性12例,年龄 55~77岁,平均66岁。在既住与本病的有 关病史中,7例因轻微外伤引起骨折,其中 腰椎压缩性骨折4例,3例为股骨粗隆间骨 折。本组 13均接受 DXA(双能X线吸收法) 测腰椎前后位(L(2~4))骨密度减少均值为 25%以上,具有程度不同的腰背痛、关节 病、圆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和MMP-2与骨密度及骨转换生化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297名48~80岁女性志愿者的血清MMP-1、MMP-2和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P)、血清骨钙素(OC)及血清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NTX),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腰椎正位1~4总体、股骨颈、华氏区、髋部总体的骨密度。结果MMP-1与骨密度及骨转换生化指标无明显相关性;MMP-2与骨密度呈较弱的负相关,校正年龄与体重指数后,MMP-2与股骨颈、髋部骨密度的相关性消失;MMP-2与BAP、OC、NTX正相关(P<0.01);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MMP-2水平高于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组和骨量减少组(P<0.01)。结论绝经后妇女血清MMP-2与骨转换生化指标相关联,血清MMP-2水平升高可能为高骨代谢转换过程(如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的一种伴随表现。  相似文献   

13.
双能X线骨密度仪与定量CT测量骨密度的比较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骨质疏松必须有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骨代谢生化和激素指标等),X线片等方法的帮助,特异的定量的诊断骨质疏松的手段是骨密度测量,没有骨密度的支持是不能诊断骨质疏松。有创的骨组织形态计量法的手段难于在临床上推广,目前广泛应用的是各种无创性骨密度测量手段。故而临床中骨密度的测定目前主要是双能X线骨密度仪(dual-X-ray absorptiometry,DXA)与定量CT,但DCA与定量CT测量骨密度的争论由来已久。文章拟从两者的测量方式、原理及临床运用中遇到的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结肠癌患者骨密度和骨代谢的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研究结肠癌患者骨密度和有关骨矿物质生化指标的变化,探讨结肠癌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方法:应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仪(DEXA)对45例结肠癌患者进行腰椎、股骨近端骨密度(BMD)测定,使用全自动生化仪器测定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血钙(Ca)、血磷(P)、血镁(Mg)、白蛋白(ALB)等生化指标,并与45例同年龄对照组比较。结果:结肠癌组的BMD值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1),Ca、P、Mg、ALB也显著降低(P<0.01或P<0.05),ALP无显著变化。行化疗患者与未行化疗患者相比,BMD值也显著降低(P<0.05),但Ca、P、Mg、ALP、ALB无显著变化。结论:结肠癌对患者骨代谢的影响为骨吸收增高,导致骨量丢失,引起骨质疏松症。原因可能与结肠癌患者营养物质代谢失衡、手术、年龄及化疗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5.
影像学评估和定量超声法对儿童骨营养状况的评估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简述了儿童骨密度潮量的各种影像学方法及特点,包括X线光片法(radiographic absorpfiometry,RA)、光子吸收法、双能X线吸收法(dual-energy x-ray absorpfiometry,DXA)和定量CT法(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sphy,QCT)等。对定量超声法(quantitative ultrasound,QUS)的测量原理、潮量参数意义、技术特点及进展做了深入叙述。并概述QUS在儿科的研究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6.
骨质疏松必须有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骨代谢生化和激素指标等),X线片等方法的帮助,特异的定量的诊断骨质疏松的手段是骨密度测量,没有骨密度的支持是不能诊断骨质疏松。有创的骨组织形态计量法的手段难于在临床上推广,目前广泛应用的是各种无创性骨密度测量手段。故而临床中骨密度的测定目前主要是双能X线骨密度仪(dual-X-rayabsorptiometry,DXA)与定量CT,但DXA与定量CT测量骨密度的争论由来已久。文章拟从两者的测量方式、原理及临床运用中遇到的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腰椎定量CT(QCT)与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DXA)对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3~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宁德市医院收治的中老年健康体检者180例,均选择QCT与DXA,对比两种检测方法的骨量减少的检出率,比较年龄与性别差异下的QCT腰椎定量检测的骨量减少与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结果 QCT检查方式对骨量减少与骨质疏松症的检出率(29.44%和11.67%)均明显高于DXA(12.22%和3.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QCT检查方式对60~69岁(33.71%和16.85%)、≥70岁(37.50%和20.00%)受检者的骨量减少与骨质疏松症检出率明显高于50~59岁(15.69%和5.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女性受检者的骨量减少与骨质疏松症检出率(35.19%和18.51%)明显高于男性(20.83%和8.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腰椎QCT检测方法对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DXA检测方法,60岁以上为骨质疏松症与骨量减少的多发年龄,女性受检者的骨量减少与骨质疏松症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18.
楼慧玲  彭程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20):3377-3379
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的影响因素,寻求降低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风险的途径.方法:对某三甲医院确诊骨质疏松症的老年患者20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是否曾发生骨折分组,采集两组人群的临床资料,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定腰椎和髋部骨密度(BMD),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组年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缺乏阳光照射的人数及女性比例高于无骨折组,L2BMD、股骨大转子BMD、转子间BMD及总髋部的BMD低于无骨折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以是否有骨折史为应变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女性、年龄、缺乏阳光照射、总髋部BMD是骨折的影响因素.结论: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尤其是女性患者)定期监测总髋部BMD、适量增加阳光照射有利于降低骨折风险.  相似文献   

19.
我科自1994年以来,收治了30例患骨质疏松症合并脊柱压缩性骨折的绝经期后妇女,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和一定的临床护理经验。1临床资料本组年龄在55~65岁,受伤机制均为轻微外力所致,入院后均行X线检查及骨矿含量的测定,X线所示椎体压缩骨折最多累及4个椎体,以T12、L1为最常累及部位,骨矿含量的测定采用美国Lunar公司生产的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DEXA),所测得中轴骨的骨矿含量值明显低于本地区同组人群骨矿含量正常参考值的2个标准差以下。临床检查肌力、感觉正常,脊柱骨折为稳定性压缩骨折。2康复护理2.1…  相似文献   

20.
将于 6月 2日-5日在北京召开。会议主要内容: (1)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包括绝经后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的基础、流行病学、病因和发病机理、诊断方法 (包括临床、生化、病理、影像学诊断 )和防治 (包括运动预防、钙的合理应用、各种抑制骨的吸收和促进骨形成药物的应用 ); (2)男性骨质疏松症; (3)继发性骨质疏松; (4)骨质疏松症的教育与自我保健等。会议由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如产科学分会、骨科学分会、老年医学分会、放射学分会联系召开,欲参与者请与中华医学会学术会务部联系。 2001年首届全国骨质疏松学术会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