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神经刺激器定位在老年人下肢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先花 《当代医学》2010,16(7):148-148
目的观察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在老年人单侧下肢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80例择期单侧下肢手术病人,ASA1~3级,年龄60~86岁。患者入手术室后开放静脉,预先输入平衡盐溶液补充血容量。病人采取侧卧位,根据体表解剖标志定位腰丛及坐骨神经穿刺点、皮丘浸润后,用1%利多卡因+0.45%罗哌卡因混合液25~30ml分别实施腰丛和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监测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心电图、尿量等指标变化。结果腰丛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能满足几乎所有单侧下肢手术,未出现低血压、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论通过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绝大部分病人麻醉效果满意、损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简便易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前入路双针穿刺法星状神经节阻滞26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探究出一种好的星状神经节阻滞的穿刺方法。方法 对260例成年患者用单针和双针交替行星状神经节阻滞各520次,并且对两组的成功率和并发症进行了比较。结果 双针组首次穿刺成功率为99.23%,而单针组仅为75.2%。单针组显著低于双针(P〈0.005)。双针组的阻滞成功率显著高于单针组,而并发症显著低于单针组(P〈0.01)。结论 双针法星状神经节阻滞和单针法相比,一次穿刺和阻滞的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骨性标志法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实用价值。方法将125例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分为骨性标志法穿刺腋静脉组(骨性标志法组,=63)和造影定位法穿刺腋静脉组(造影法组,=62),比较两组穿刺方法的穿刺次数、所用时间、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骨性标志法组的穿刺次数及所用时间均较造影定位法组多(均<0.01),但计入造影用时后骨性标志法耗时较造影法少(<0.01)。骨性标志法组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与造影定位法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结论 X线透视下骨性标志定位直接穿刺腋静脉无需预先穿刺静脉造影,可节省手术时间及费用,且操作简便、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根据体表定位标志结合X线透视经腋静脉穿刺植入起搏器电极导线在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中应用的体会。方法对18例患者经皮穿刺腋静脉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电极导线。结果18例患者均在3分钟内穿刺成功,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结论根据体表定位标志结合X线透视经腋静脉穿刺置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电极导线可行、实用、安全。  相似文献   

5.
腰丛神经阻滞常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用于下肢手术与治疗.其传统方法是通过体表解剖标志定位进行神经阻滞,但目前超声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腰丛神经阻滞中.由于超声技术的应用,可以将整个穿刺过程完全在直视下显示出来.因此,可显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目前已证实超声实时引导下腰丛神经阻滞技术能极大地提高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双穿刺点腰-硬联合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在单纯腰椎间盘摘除手术中的麻醉阻滞效果。方法:50例单纯腰椎间盘摘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腰-硬联合麻醉A组,先行T12-L1硬膜外穿刺向尾侧置管4cm,再于k~3用25G腰麻针直接穿刺正中入路,针孔向头侧,见清亮脑脊液溢出,在10~15秒内注入0.5%布比卡因2.5—3ml,退出穿刺针。连续硬膜外麻醉B组,根据病变节段选择T12~L1或L1-2间隙单纯行硬膜外穿刺向尾置管4cm,2%利多卡因15—20ml分2~3次注入并不断观察血压及体表麻醉范围。每组25例。比较术中镇痛、肌松效果及血压变化。结果:在单纯腰椎间盘摘除手术中腰-硬联合麻醉效果优于单纯硬膜外麻醉。结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采用双穿刺点腰-硬联合麻醉效果确切安全可行。25G腰麻针直接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7.
照射野定位准确是保证放射治疗工作质量的前提。目前国内有不少医院放射治疗科还没有模拟定位机。通常的替代方法有:利用体表解剖标志定位;利用普通X光片、CT片定位;电视透视下定位。前述几种方法综合运用粗略解决了放射治疗照射野定位问题,但准确性均受到限制,不利于提高放射治疗科工作质量。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出用模拟照片方法准确定位,效果令人满意。现介绍如下。模拟照片方法定位分三步。第一步:画初步野。充分估计病变范围,利用体表解剖标志、普通X光片、CT片等资料,模拟照射体位在病人皮肤上用普通墨水画出照射野(初步野…  相似文献   

8.
目的介绍CT导引下使用回形针体表定位经皮肺穿刺活检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回形针体表定位CT导引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12例,采用18~22G抽吸针,抽吸组织均做细胞学和组织学检查。结果38例均穿刺成功,穿刺成功率为100%,穿刺阳性诊断率为92%。结论回形针体表定位CT导引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安全、准确、易行,在肺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根据体表定位标志结合X线透视经腋静脉穿刺植入起搏器电极导线在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中应用的体会.方法对18例患者经皮穿刺腋静脉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电极导线.结果18例患者均在3分钟内穿刺成功,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结论根据体表定位标志结合X线透视经腋静脉穿刺置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电极导线可行、实用、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比较超声定位、引导和解剖标志定位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成功率和并发症,阐述超声体表定位应用于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临床意义.方法 择期手术患者150例,美国麻醉师协会分级Ⅰ~Ⅲ级,计算机随机号码表随机化分为解剖标志组、超声体表定位组和超声引导组,每组50例.全麻气管内插管后行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解剖标志组采用体表解剖标志定位中路法穿刺,超声体表定位组和超声引导组分别在B超体表定位和引导下行颈内静脉中路穿刺.记录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的关系、穿刺针入静脉位置、穿刺成功率、穿刺点更换次数及并发症.结果 超声扫查显示右侧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的关系可分为:并行、部分重叠、完全重叠3种,其中并行关系占12.7%、部分重叠占69.3%、完全重叠占18.0%;颈内静脉“安全穿刺范围”平均为(1.15±0.47)cm;超声体表定位组和超声引导组一针穿刺成功率分别为78.0%和82.0%,明显大于解剖标志组的22.0% (P <0.05);而并发症解剖标志组(12.0%)明显高于超声体表定位组(0)和超声引导组(0)(P<0.05).结论 超声体表定位可通过声像图了解穿刺横截面内动、静脉的内径、关系及走向,及早发现变异,避免穿刺的盲目性,是一种必要、可行的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辅助手段,因其操作简便、无需他人配合,更适合应用于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臂丛神经阻滞方法是根据体表解剖标志或盲探操作获得针刺的异感来定位目标神经,藉此进行穿刺。这些方法常因解剖变异、肥胖致体表标志不清、患者不能合作等因素,使得神经定位不准确,局部麻醉药无法注射到神经组织周围的理想部位,阻滞成功率常较低。有时需加大药物的剂量或容量,以增加其弥散作用而达到阻滞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椎弓根螺丝钉手术方法进行探讨,观察椎弓根内固定器对治疗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C臂X线透视下,利用体表结合骨性标志联合定位法,对21例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采用后路减压、施泰宝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结果:按ASIA分级神经功能分级评价,除3例A级无变化,其余18例均改善1级~3级。经随访12个月-18个月,无手术打错间隙及误伤神经根及硬膜囊等手术医源性损伤,无内固定失效。结论:C臂X线透视下,利用体表结合骨性标志联合定位法手术成功率高;该类型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能力强及内固定牢固,操作简单,应用于临床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3.
侧隐窝穿刺体表定点及注药试验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改进侧隐窝穿刺的体表定点,筛选胶原酶注射的适应证,提高疗效。方法按文献所述体表定点法定点后,以小铅块固定于该点,俯卧位拍X线片,观察该点与骨性标志的重合程度,然后适当调整。69例患者采用该方法,穿刺成功后,先注入镇痛液观察3~5日,症状改善者注入胶原酶。结果拍片见体表定点与骨性标志的重合程度差距最大者23mm。调整后穿刺全部成功,注入镇痛液3~5日后,优效5例中症状消失,3例无需注射胶原酶,半年后未复发,差效6例不宜注射胶原酶。余60例注射胶原酶后,优27例,良22例,可9例,差2例。注射镇痛液差者6例中之2例注入胶原酶,结果亦为差。结论用小铅块标志俯卧位拍片的方法,能提高侧隐窝穿刺成功率;先注射镇痛液观察症状变化,对注射胶原酶有筛选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CT导引下胸部病变经皮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CT导引下经皮穿刺活检术在胸部病变的应用价值及其技术要点。方法自制体表定位标志器,在CT导引下根据定位标志器选择进针点,穿刺并吸取标本,做病理学或细胞学诊断。共经皮穿刺活检35例。结果穿刺成功率94%(33/35),取材成功27例,诊断阳性率77%。结论CT导引下经皮穿刺活检对胸部病变的诊断、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王爱忠 《上海医学》2012,35(12):987-988
神经阻滞或毁损是临床麻醉和镇痛常用的方法,其临床效果主要取决于针尖的位置。以往的定位方法主要有体表标志、异感法、X线定位和神经电刺激法。由于解剖变异,体表标志、异感法具有不可克服的缺点:①完全阻滞成功率不满意,即使经验丰富的麻醉医师也有4%~20%的失败率;②由于多次探测和强烈的触电感易引起患者不  相似文献   

16.
①目的比较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对于膝关节置换手术生命体征的影响和麻醉效果的差异。②方法择期行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A组为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组,B组为腰硬联合麻醉组。A组采用神经刺激仪器定位技术,于腰丛给予0.33%罗哌卡因30mL,坐骨神经给予0.33%罗哌卡因20mL;B组选择13,4间隙入路穿刺,给予0.5%的罗哌卡因2mL。观察两组患者阻滞后心率、血压、变化及感觉神经阻滞效果、运动神经阻滞效果。⑧结果A组的血流动力学较B组稳定,而两组麻醉方法的起效时间,阻滞效果无显著差异,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A组较B组少见。④结论PNS定位下行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应用于下肢骨科手术,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起效迅速,麻醉效果较完善,术后并发症少,是膝关节置换手术一种较为适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7.
邹琦 《中原医刊》2005,32(2):12-13
目的 比较腰-硬联合阻滞和硬膜外阻滞对剖宫产手术的临床效果,为腰-硬联合阻滞用于剖宫产手术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80例剖宫产产妇(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二组,CSEA组:腰-硬联合阻滞(n=40例);EA组:硬膜外阻滞(n=40例)。取L2~3间隙行硬膜外穿刺,EA组穿刺成功后,头侧置管3cm,然后常规诱导给药。CSEA组穿刺成功后经硬膜外穿刺针导入腰麻针,见脑脊液后给0,5%布比卡因1.5~2.3ml,拨出腰麻针,头侧置管3cm。结果 两组患者新生儿Apgar评分无明显差异,EA组血压下降不显著,CSEA组麻醉起效时间和阻滞平面与FA组相比有显著差异。结论 CSEA具有诱导快、局麻药用量少、肌松完全、镇痛完善的优点,可作为急诊剖宫产术的首选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8.
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常用穿刺方法为双针单间隙针内穿刺法,由于腰麻开始至硬膜外置管结束有一段时间,易使腰麻平面不易控制。本院自2005年起,采用双针双间隙穿刺,取得良好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简易“针内针”水平法行蛛网膜下腔阻滞(腰麻)的可行性与效果。方法:择期行下肢及会阴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腰硬联合穿刺组(对照组)和9号皮针导引针内针腰麻穿刺组(观察组),各20例。2组均在L3与L4间隙行蛛网膜下腔穿刺,成功后注入0.75%布比卡因2 mL。对照组用16号硬膜外针先行硬膜外穿刺,后用5号腰硬联合针行蛛网膜下腔穿刺;观察组用9号皮针引导,直接用5号腰硬联合针行蛛网膜下腔穿刺。所有引导针的针尖斜面均与脊柱轴线平行,观察2组腰麻穿刺成功率、黄韧带和硬脊膜突破感知率、神经阻滞效果及术后头痛、腰痛、穿刺点痛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穿刺时间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细腰针突破硬脊膜时均有确切的纸质破裂感或阻力落空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穿刺成功率均为95%;2组感觉阻滞平面、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2组皆无体位性头痛发生,但观察组术后第5天和第7天穿刺点痛和腰痛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9号皮针引导“针内针”水平法腰穿可以确切感知突破硬脊膜,脑脊液流出通畅,腰麻麻醉效果确切,术后穿刺点疼痛及腰痛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椎弓根螺丝钉手术方法进行探讨,观察椎弓根内固定器对治疗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C臂X线透视下,利用体表结合骨性标志联合定位法,对21例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采用后路减压、施泰宝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结果:按ASIA分级神经功能分级评价,除3例A级无变化,其余18例均改善1级~3级。经随访12个月~18个月,无手术打错间隙及误伤神经根及硬膜囊等手术医源性损伤,无内固定失效。结论:C臂X线透视下,利用体表结合骨性标志联合定位法手术成功率高;该类型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能力强及内固定牢固,操作简单,应用于临床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