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研究银花与连翘配伍对发热大鼠的解热、抗自由基损伤的作用.方法:采用20%的干酵母悬液背部皮下注射法复制大鼠发热模型,观察银花、连翘及其不同配伍比例对发热大鼠的体温以及血清中NO含量的影响.结果:单味银花、连翘及其不同配伍比例均具有解热作用,但配伍应用后作用明显优于单味银花或连翘,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配伍优势.结论:①银花与连翘配伍在解热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揭示了其"相须"配伍的科学性;②发挥解热和抗自由基损伤作用的最佳配伍比例是银花连翘1:1.  相似文献   

2.
采用20%的干酵母悬液10mL/kg大鼠背部皮下注射,建立大鼠发热模型,观察柴胡、葛根及其不同配伍比例对发热大鼠体温以及血清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活性、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发现柴胡、葛根及其不同配伍比例均具有降低发热大鼠体温以及血清中iNOS活性和NO含量的作用,在解热、抗自由基损伤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配伍优势。发挥解热、抗自由基损伤的最佳配伍比例为柴胡葛根4:5。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蝉蜕与连翘配伍对发热大鼠解热、抗炎等方面的影响。方法:80只sD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蝉蜕组、连翘组、蝉蜕连翘1:1组、蝉蜕连翘2:5组、蝉蜕连翘3:4组、清开灵组、模型组、空白组共8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于背部皮下注射10%的干酵母悬液10mL/kg,建立大鼠发热模型。观察其对发热大鼠体温、血清白介素-1β(IL-1β)含量的影响。结果:蝉蜕、连翘及其不同比例配伍均具有一定的降低大鼠体温、血清中IL-1β含量的作用。结论:蝉蜕与连翘配伍在解热、抗炎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协同增效作用,发挥解热、抗炎等作用的最佳配伍比例是蝉蜕连翘1:1。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附子与桂枝配伍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镇痛、抗炎、抗自由基损伤等方面的影响。方法采用弗氏完全佐剂局部注射法复制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模型,观察附子、桂枝及其不同配伍比例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痛阈、足跖厚度以及血清中NO、SOD、MDA含量的影响。结果单味附子、桂枝及其不同配伍比例均具有镇痛、抗炎、抗自由基损伤等方面的作用,但配伍应用后作用明显优于单味附子或桂枝,表现出明显的配伍优势。结论①附子与桂枝配伍在抗炎、镇痛、抗自由基损伤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揭示了其"相须"配伍的科学性。②发挥镇痛、抗自由基损伤作用的最佳配伍比例同为附子桂枝9∶4;发挥抗炎作用的最佳配伍比例为附子桂枝3∶2。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柴胡与葛根配伍在解热、抗炎等方面的作用。方法:5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阿司匹林组、柴胡组、葛根组、柴胡葛根3∶2组、柴胡葛根4∶5组共7组,每组8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大鼠采用20%的干酵母悬液10 mL.kg-1大鼠背部皮下注射,建立发热模型。观察柴胡、葛根及其不同配伍比例的各组中药煎剂10 g.kg-1对发热大鼠的体温以及血清中炎性介质白介素-1β(IL-1β)含量、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的影响。结果:柴胡、葛根及其不同配伍比例均具有降低发热大鼠体温和血清中IL-1β,MPO的作用,与模型组比(P<0.05或P<0.01)但配伍应用后作用明显优于单味柴胡或葛根。结论:柴胡与葛根配伍在解热、抗炎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发挥解热、抗炎的最佳配伍比例为柴胡葛根4∶5。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配伍比例金银花-连翘药对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的体外抗菌作用,初步分析抗菌作用机制。方法:采用K-B纸片法、二倍微量稀释法测定不同配伍比例金银花-连翘药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的抑菌圈直径、最小抑菌浓度;通过生物化学法测定最佳配伍比例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细胞壁碱性磷酸酶、细胞膜核酸外泄量。结果:不同配伍比例金银花-连翘药对(5∶1、4∶1、3∶1、2∶1、1∶1、1∶2、1∶3、1∶4、1∶5)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1.50±0.30)~(16.13±0.45)mm、(10.63±0.59)~(14.03±0.51)mm,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7.82~62.50 mg/mL、31.25~125.00 mg/mL;最佳配伍比例金银花-连翘药对(1∶1)能显著提高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细胞外碱性磷酸酶、核酸的含量(P<0.05)。结论:金银花-连翘药对的不同配伍比例组合物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抑制作用,以1∶1配伍比例最优;其抗菌作用机制与破坏菌体细胞壁和细胞膜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金银花-连翘药对配伍前后及不同配伍比例煎出液中绿原酸、连翘苷、连翘酯苷A的溶出量,考察配伍比例对绿原酸在大鼠体内药动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测定金银花-连翘单煎、共煎提取物中绿原酸、连翘苷、连翘酯苷A的含量;分别给予大鼠灌胃金银花-连翘1∶1,1∶2共煎提取物(剂量为绿原酸60 mg· kg-),测定血浆中绿原酸浓度,用DAS软件根据非房室模型法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绿原酸和连翘苷在共煎提取物中含量高于单煎提取物,而连翘酯苷A在药对中煎出量低于连翘单煎液.金银花-连翘(1∶1,1∶2)共煎提取物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分别为0.95,1.19 mg·h.L-1,Cmax分别为0.18,0.26 mg·L-1,药动学行为无显著差异.结论:金银花-连翘配伍有助于绿原酸和连翘苷的溶出,但连翘酯苷A的溶出量减少.不同配伍比例的金银花-连翘提取物按相同绿原酸剂量给药,绿原酸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参数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黄连、连翘抗炎作用的最佳配伍比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索黄连、连翘药对抗炎作用的最佳配伍比例。方法:对黄连、连翘药对不同配伍比例采取测量蛋清致大鼠足趾肿胀的方法进行抗炎研究,分别给予黄连、连翘、各比例药对、阿司匹林以及生理盐水,分别于5,30 min,1,2,4,6 h测量足趾体积,计算肿胀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比例药对中咖啡酸、连翘酯苷、芦丁、连翘苷、药根碱、黄连碱、巴马汀、小檗碱含量,计算综合评分。结果:黄连、连翘药对配伍各比例均有一定抑制肿胀的作用,经过分析比例为1∶1的药对各时间点肿胀率最低,抗炎效果最好;将各比例药对按照设定好的权重计算综合评分,得到黄连、连翘药对配伍比例为1∶1时指标性成分的综合评分最高。结论:黄连、连翘药对抗炎作用的最佳配伍比例为1∶1。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马钱子配伍苏木(简称马苏)对佐剂关节炎(AA)大鼠滑膜中IL-1β、IL-6、IL-10含量的影响,探讨马苏配伍后的抗炎机制并寻求最佳配比。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91只Wistar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马钱子单煎剂组,马苏1∶6、1∶12、1∶18、1∶24煎剂组。除空白组外于大鼠右后足跖垫部皮内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FA)0.1mL,复制AA大鼠模型,测定AA大鼠滑膜中IL-1β、IL-6、IL-10含量的变化。结果:马苏1∶18煎剂组能显著降低AA大鼠滑膜中IL-1β、IL-6的含量(P0.05),且能升高AA大鼠滑膜中IL-10的含量(P0.05)。推测马苏是通过降低AA大鼠滑膜中IL-1β含量、减少炎性因子IL-6的分泌,升高保护性因子IL-10含量发挥其抗炎作用。结论:马苏对AA具明显的抗炎作用,其最佳配比为马苏1∶18煎剂。  相似文献   

10.
柴胡和黄芩配伍解热抗炎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柴胡黄芩配伍解热抗炎作用,阐明配伍与药效学的关系.方法 按照柴胡和黄芩比例1∶0、1∶2、1∶1、2∶1、0∶1的比例制备1g/mL的受试药.采用2,4-二硝基苯酚和干酵母分别制备大鼠发热模型,混合致炎液制备小鼠耳肿胀模型,分别观察5种受试药液对2种大鼠发热模型和小鼠耳肿胀模型的影响.结果 不同比例配伍受试药对2,4-二硝基苯酚致热大鼠模型的影响表明,与空白组比较,柴胡黄芩1∶2组和黄芩组具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其它三组没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对干酵母致热大鼠模型的影响表明,与空白组比较,柴胡黄芩配伍1:1组、黄芩组、柴胡黄芩配伍1∶2组具有明显的解热作用,柴胡黄芩2∶1组和柴胡组没有明显的解热作用.不同配伍比例对小鼠耳肿胀度、耳肿胀抑制率的影响表明,黄芩组和柴胡黄芩1∶2组抗炎作用较为明显,其它三组作用与空白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不同配伍比例对于解热抗炎作用表现出不同的作用强度,其中对2,4-二硝基苯酚致热大鼠模型以柴胡黄芩1∶2配伍作用最强,而对干酵母发热模型则柴胡黄芩1∶1配伍组表现较好.抗炎作用则主要与配伍中所含黄芩的量有关.  相似文献   

11.
秦雪娟  马成 《新中医》2013,(11):133-135
目的:研究桑叶与菊花配伍对发热大鼠解热、抗炎等方面的影响。方法:将64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阿司匹林组、桑叶组、菊花组、桑叶菊花5:2组、桑叶菊花2:1组、桑叶菊花1:1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采用15%干酵母混悬液背部皮下注射法建立发热大鼠模型,观察桑叶、菊花以及两药不同配伍比例的中药煎剂对发热大鼠的体温及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一氧化氮(N0)、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的影响。结果:给药后2h,除桑叶组外各药物纽大鼠体温均有明显的降低(P〈0.01)。给药后4h除桑叶组、菊花组外各药物组大鼠体温均有明显的降低(P〈0.01)。与空白组比较,各组大鼠体内IL-1β含量均有明显的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组大鼠体内IL-1β含量均有明显的降低(P〈0.01),与空白组比较,各组大鼠体内NO含量均有明显的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组大鼠体内NO含量除桑叶组、菊花组均有明显的降低。与空白组比较,各组大鼠体内MPO含量均有明显的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组大鼠体内MPO含量均有明显的降低(P〈0.01),以阿司匹林组最为显著,其次为桑叶菊花1:1组,再次为桑叶菊花5:2组、桑叶菊花2:1组、桑叶组、菊花组。结论:桑叶与菊花以及不同配伍比例的中药煎剂在降低大鼠体温及血清中IL-1β、NO、MPO的含量均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其中发挥解热、抗炎等作用的最佳配伍比例是桑叶、菊花1:1。  相似文献   

12.
5种中药组分配伍体外清除多环芳烃和自由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中药方剂组分配伍体外清除多环芳烃(PAHs)和自由基等致癌物质的作用.方法:按照均匀试验设计-药效试验-数学建模(模型验证)药效评价程序进行银杏叶提取物、甘草总黄酮、淫羊藿总黄酮、黄芪总苷和麦冬总皂苷5个中药组分不同配伍剂量体外清除PAHs和自由基的研究.结果:以清除1,1-二苯基-2-苦肼基(DPPH)、PAHs、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综合作用为指标,5味中药组分配伍后药效作用要强于单味药组分,其最佳配比剂量为甘草总黄酮0.8g·L-1、银杏叶提取物3.144 g·L-l、淫羊藿总黄酮0.024 g·L-l、黄芪总苷0.036 g·L-l和麦冬总皂苷0.024 g·L-l.配伍最佳比例约为33∶ 131∶1∶1.5∶1.结论:中药组分配伍可进一步提高特定中药组分体外清除多环芳烃和自由基等致癌物质的作用,可使中药组分在减少此类物质对人群的危害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心肌缺血再灌注对心肌损伤主要是通过氧自由基生成增多、Ca2+超载、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中性粒细胞激活、心肌细胞凋亡等多种机制相互作用产生,本文就上述方面对近10年来针刺修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进行了综述,发现针刺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修复作用机制研究日趋深入,但研究以动物实验为主,因此认为今后的研究重点应集中于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4.
本文观察了血府逐瘀汤中药对川芎和赤芍合用及川芎、赤芍单用对高脂大鼠血症降脂、抗氧化及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两药合用及单用均明显降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脂和低密度脂蛋白。对高密度脂蛋白没有影响。提示在降脂作用方面 ,两药没有协同作用。川芎、赤芍分别单用 ,对MDA活性及NO的释放均没有影响 ,但合用血清MDA活性降低 ,NO释放增加 ,与高脂模型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果提示 :两药在抗氧化及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方面 ,产生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瘀血病机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比观察活动期SLE患者,正常对照组及SLE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单纯激素治疗的血浆TXB2、6-K-PGFIα、ⅧR:Ag、血小板聚集等指标的改变,以探讨SLE的瘀血病机及其对治疗的影响。结果表明,SLE患者存在瘀血病机,其血浆TXB2、T/K值、血小板聚集及ⅧR:Ag异常升高;中西医结合治疗在降低以上指标异常升高方面,显著优于单纯激素组,表明中药对改善血液高凝状态,提高临床疗效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黄芩、板蓝根、白头翁、虎杖、白花蛇舌草5种清热解毒代表药物抗流感病毒感染所致免疫炎性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在流感病毒亚洲甲型鼠肺适应株FM1感染小鼠后的不同时相(初期、极期、后期),采用ELISA法,动态观察清热解毒代表药物对小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γ干扰素(IFN-γ)5种炎性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结果黄芩在感染后第3日可显著降低血清TNF-α、IL-1、IL-6含量,并于感染后各时相均可增加IFN-γ含量,感染后第1~5日增加IL-10含量。板蓝根在感染后第3日能显著降低血清TNF-α含量,第3~5日降低IL-6含量,并在感染后第1天升高IL-10含量,在感染后第3~5日能升高IFN-γ含量。白头翁在感染后第3日能明显降低血清TNF-α、IL-1、IL-6含量,同时显著升高IL-10含量。虎杖在感染后第1日可显著升高血清IL-10含量,在感染后第5日升高IFN-γ含量。白花蛇舌草在感染后第3日降低血清IL-6含量,在感染后第5日升高IFN-γ含量。结论黄芩的抗流感作用主要表现在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的极期;板蓝根在流感病毒感染的各个时相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白头翁在流感病毒感染的极期可抑制炎性损伤;虎杖在感染流感病毒的初期与后期均可减少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白花蛇舌草在流感病毒感染的极期及后期均可起到一定的抗免疫炎性损伤。各药物均具有抑制炎性损伤、防止多脏器功能衰竭、防止休克、退热和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调节机体免疫,从而减轻炎症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确定桂枝解热作用与化学组分桂皮醛、桂皮酸的相关性,探索桂枝活性作用的物质基础。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桂枝色谱分析条件并测定特征性成分含量;以大鼠解热试验观察桂枝提取物解热效应。结果:通过SPSS软件进行回归,确定了桂枝中具有解热活性的成分。结论:桂皮酸与解热作用具有相关性,是桂枝中有效成分之一。  相似文献   

18.
艾灸对消除运动疲劳,预防和保护心肌损伤的作用机制是当今运动医学界十分关注的研究方向。笔者查阅了近10年来艾灸防治运动性心肌损伤的相关文献后对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发现艾灸主要从调节心肌细胞内分泌功能,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损伤,影响心肌细胞血液流变性几个方面发挥对力竭运动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在此基础上,从分子水平提出艾灸对力竭运动心肌细胞保护的可能新机制——端粒酶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9.
制川乌煎煮时间和给药剂量与抗炎镇痛功效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宏  余成浩  彭成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5):1025-1027
目的研究制川乌煎煮时间、给药剂量与抗炎镇痛功效的相关性,确定药物发挥功效的最佳煎煮时间和给药剂量。方法根据川乌祛风除湿止痛的功效,选择热板痛证模型、扭体痛证模型、急性炎证模型、亚急性炎症模型等,运用均匀设计和回归分析方法,确定药物不同功效的最佳煎煮时间和最佳给药剂量。结果制川乌能明显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显著减少醋酸所致小鼠扭体次数,延长小鼠扭体潜伏期;明显延长热板刺激小鼠舔足潜伏期,提高热板小鼠痛阈值。制川乌发挥抗炎功效的最佳煎煮时间为6 h,最佳给药剂量为2.4 g/kg;镇痛功效的最佳煎煮时间为6 h,最佳给药剂量为2.4 g/kg。结论制川乌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和中枢镇痛作用;煎煮时间、给药剂量与抗炎镇痛功效显著相关。发挥抗炎镇痛功效的最佳煎煮时间和剂量为6 h,2.4 g/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