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保留后交叉韧带与不保留后交叉韧带术后效进行评价。方法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计算机检索下列数据库:Medline(1995/2012435)、Pubmed(1995/2012435)、SPINGER(1995/2012435)、JohnWiley(1995/2012435)、ScienceDirect(1995/2012-05)、EBSCO(1995/2012435)、CNKI(1995/2012435)、万方数数据库(1995/2012435),并采用手工检索等方法收集会议文献。收集所有相关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软件Revman4.2进行Meta分析。结果经过筛选,共纳入5个临床随机对照实验共685个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均降低,但保留后交叉组比不保留后交叉组下降更明显[RR=-1.07,95%a为(-1.86,-0.29),P〈0.01]。两组患者术后功能评分较术前明显增高,但是保留后交叉组与不保留后叉组术后无统计学差异[RR=-3.34,95%CI为(-7.18,0.50),P〉0.05]。两组患者术后SF生理评分无统计学差异[RR=-1.26,95%CI为(-3.72,1.21),P〉0.05]。两组患者术后SF心理评分无统计学差异[RR=-1.53,95%CI为(-3.88,0.83),P〉0.05]。两组患者术后关节僵硬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RR=3.08,95%C/为(0.81,11.65),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RR=0.77,95%CI为(0.26,2.35),P〉0.05]。结论保留后交叉较不保留后交叉韧带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更能减轻疼痛评分、而两者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SF心理评分、SF生理评分、术后并发症都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后十字韧带保留在人工膝关节置换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工膝关节置换是治疗膝关节疼痛和功能丧失的可靠方法,全髁型人工膝关节的问世和广泛应用,使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取得了很大进展。手术器械、假体设计、固定方法的进一步改进以及手术技术的提高,增加了人工膝关节置换技术的可重复性和耐用性,长期的临床随访显示优良率达90%以上[1-3]。有关后十字韧带保留在人工膝关节置换中的作用一直是临床医生和研究者们争论的焦点。主张后十字韧带保留的研究者认为,后十字韧带保留的人工膝关节置换可获得更大的关节活动度,增加股四头肌的力量,通过后十字韧带控制股骨髁后滚动,提供更加稳定的膝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保留后交叉韧带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重症老年性骨性膝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9年 6月~ 2 0 0 4年 1月间本院对 16例患有严重老年性骨性膝关节炎采用保留后交叉韧带的非限制性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临床结果 ,并采用HSS评分标准对其临床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为6~ 42个月 ,疗效优 10例 ,良 6例。结论 :保留后交叉韧带全膝关节置换术为重症老年性骨性膝关节炎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系统评价髌骨置换与不置换髌骨的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术后疗效.[方法]收集1966~2010发表的所有比较髌骨置换与不置换髌骨伞膝关节置换后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对其逐个进行质量评价,提取关于置换后再手术率、前膝痛发生率、患者满意率及各种评分系统测评的膝关节评分的改善,并作系统评价.[结果]11个随机对照试验共纳入1 473例膝,置换髌骨与未置换组的再次手术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相对危险度=0.54,95%可信区间为0.35~0.84);未置换髌骨组再次接受手术的概率比较大.置换髌骨与未置换组的置换后前膝疼痛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相对危险度=0.53,95%可信区间为0.39~0.71).置换髌骨与未置换组的术后患者满意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相对危险度=1.14,95%可信区间为0.74~1.76).置换髌骨与未置换组的术后KS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加权均数差=1.15,95%可信区间为-0.23~2.53).[结论]置换髌骨的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远期随访再手术率、置换后前膝痛发生率低于未置换髌骨组,患者满意率及置换后膝关节KSS评分方面,两种髌骨处理方式无显著性差异.由于纳入文献质量差异较大,对此结论的解释应保持谨慎.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Cochrane系统评价髌骨置换与不置换两种处理方式在全膝关节置换中的疗效.方法 检索并获取1995-2009年发表的所有全膝关节置换中比较髌骨置换与不置换术后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纳人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偏倚风险评估、质量评价并行统计分析.结果 15个随机对照试验共纳人分析1 707膝.Meta分析结果 表明...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比较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僵硬膝与正常膝关节的临床疗效,探讨僵硬膝与正常膝关节置换术相比术中操作和术后康复的要点.[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22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其中僵硬膝组11例16膝,非僵硬组11例16膝.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手术前后HSS评分和关节活动范围等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性别、年龄、术前HSS评分、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僵硬组术前平均膝关节活动度(6±5)°、术后活动度(78±16)°及HSS评分(66±18)分、平均手术时间(143±21) min、总失血量(740±130) ml,非僵硬组术前平均膝关节活动度(72±18)°、术后活动度(109±16)°及HSS评分(84±19)分、平均手术时间(88±15) min、总失血量(576±107) ml,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膝关节活动度相比存在显著差异(73±19)°vs (36 ±22)°(P<0.05).[结论]术中注意关节暴露、软组织松解、术后积极康复锻炼,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僵硬膝的患者虽然不能达到正常膝关节置换的评分和活动度,但仍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8):1663-1669
[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自体韧带重建残端保留与不保留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检索并收集2000年1月~2016年10月公开发表在Pubmed、Cochrane图书馆、Springer Link、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以及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关于交叉韧带损伤自体韧带重建残端保留与不保留临床疗效比较的文章,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及文献质量评分标准收集数据,运用Review Manager 5.3统计学软件对所提取的文献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5篇文献。Meta分析显示:前交叉韧带损伤自体韧带重建残端保留术对患者膝关节的客观稳定性KT-1000/2000测量[MD=-0.21,95%CI(-0.25,-0.16),P<0.01]、早期本体感觉恢复[MD=-0.72,95%CI(-1.16,-0.28),P<0.01]、后期本体感觉恢复[MD=-0.45,95%CI(-0.66,-0.25),P<0.01]明显好于非保留组;主观满意度Lysholm评分[MD=0.20,95%CI(-0.13,0.53),P=0.24]、Cyclops病发生率[RR=1.12,95%CI(0.36,3.52),P=0.84]、手术时间[MD=-4.49,95%CI(-38.85,29.88),P=0.80]两种手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前交叉韧带损伤自体韧带重建残端保留术对患者膝关节的客观稳定性,早、远期本体感觉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保留与不保留术对患者的主观满意度、Cyclops病发生率、手术时间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人工全膝表面关节置换治疗骨性膝关节炎4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总结人工全膝表面关节置换治疗骨性膝关节炎的临床效果及经验。方法 对 4 7例 5 3膝的骨性膝关节炎病例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 ,单膝关节置换 4 1例 ,双膝关节置换 6例 1 2膝。应用后方稳定型假体 2 1例 2 5个膝关节 ,保留后交叉韧带型假体 2 6例 2 8个膝关节。结果  39例 4 5个膝关节获 1年以上随访 ,采用HSS评分标准 ,膝关节评分从术前 35分提高到术后 89分 ,术后 4 0个膝关节活动度≥ 90°,4 2 / 4 5膝关节术后膝关节力线正常 ,3例残留 5°~ 7°内翻。结论 人工全膝表面关节置换治疗骨性膝关节炎可取得良好效果。术中精确的截骨操作与正确的软组织松解获得的软组织平衡是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活动平台后交叉保留型假体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临床观察,探讨活动平台后交叉保留型假体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骨关节炎的操作特点、注意事项及临床疗效。方法我科自2005年6月至2010年7月共开展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32例36膝,在连硬外麻或全麻下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均应用活动平台后交叉保留型假体,并对这32例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2例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1个月~5年。采用HSS膝关节评分标准,优32膝,良2膝,一般2膝,优良率94.4%。患者术后在疼痛、功能及关节活动度等方面都有明显改善。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结论活动平台后交叉保留型假体不但在理论上有其独特的优越性,而且在临床上中短期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用Meta分析方法对移动平台型全膝关节置换术(mobile-bearing TKA)与固定平台型全膝置换术(fixed-bearing TKA)术后疗效进行系统评价的文献近期未见有发表,本文即用Meta分析方法对使用两种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两年以上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检索关于移动平台型全膝关节置换术和固定平台型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例对照的相关文献,按照特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文献并提取数据,用Review Manager5.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共纳入12篇随机对照研究(Jadad评分均在3~5分之间)。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应用两组假体的临床疗效在KSS-膝关节评分[MD=0.76,95%CI(-0.07,1.69),P=0.07]、SF-12生命质量生理评分[MD=-0.16,95%CI(-2.15,1.83),P=0.88]和SF-12生命质量心理评分[MD=0.64,95%CI(-1.28,2.57),P=0.51]方面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而在KSS-膝功能评分[MD=3.26,95%CI(1.39,5.13),P=0.0006]和关节活动度[MD=2.68,95%CI(1.73,3.61),P<0.00001]方面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Meta分析发现,使用移动平台型假体全膝置换术后,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KSS-膝功能评分和关节活动度,但并不能提高患者KSS-膝关节评分、SF-12生命质量生理和心理方面评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