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分析1990—2019年中国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死亡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的情况及变化趋势。方法 利用Joinpoint回归分析1990—2019年中国发病、死亡和DALY的趋势变化,采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估计上呼吸道感染发病和死亡的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RR值。结果 2019年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人数较1990年高,但发病率和标化发病率较1990年降低。1990—2019年,标化死亡率和标化DALY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平均每年下降8.2%(95%CI:-8.7%~-7.8%)和2.4%(95%CI:-2.5%~-2.2%),且女性的下降趋势较男性明显。年龄-时期-队列模型结果显示,1990—2019年中国男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率的年龄效应RR值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女性发病率的年龄效应RR值呈现上升趋势,死亡率的年龄效应RR值随着年龄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发病率的时期效应在女性群体中的风险高于男性,死亡率的时期RR值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发病率的出生队列RR值在男性中呈现下降趋势,在女性中相反,死亡率的出生队列RR值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结论 1990—2019年中国上呼吸道感染的疾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1990—2019年中国HIV/AIDS发病率和死亡率趋势及其年龄-时期-队列效应,为我国HIV/AIDS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获取GBD 2019关于中国HIV/AIDS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数据,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进行时间趋势分析,计算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运用年龄-时期-队列(APC)模型探讨影响中国HIV/AIDS发病率及死亡率风险的年龄效应、时期效应以及出生队列效应。结果 1990—2019年,中国HIV/AIDS男性疾病负担高于女性。标化发病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AAPC为3.28%),2006—2014年开始下降(APC为-8.46%),标化死亡率呈现上升趋势(AAPC为7.06%)。青壮年人群(15~19岁组至25~29岁组)和老年人群(65~69岁组至75~79岁组)发病率的年龄效应呈现上升趋势,男性最大RR为2.23,女性为1.84,65~69岁组(RR男性为1.23,女性为1.22)之前死亡率的年龄效应变化趋势男女一致,之后男性上升,女性下降。发病率时期效应先上升后下降,转折点为2004...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我国1990—2019年酒精性肝病的疾病负担数据,为我国酒精性肝病的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从GBD 2019数据库收集1990—2019年我国酒精性肝病患者的发病率、死亡率、DALY率来描述疾病负担,使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发病率、死亡率、DALY率的变化趋势,使用APC模型分析年龄效应、时期效应及队列效应对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影响。结果 1990—2019年我国酒精性肝病的标化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AAPC=0.12%),标化死亡率、DALY率呈下降趋势(AAPC分别为-2.43%、-2.65%),男性的发病率、死亡率、DALY率高于女性。年龄效应结果显示男性的酒精性肝病发病风险在45~49岁最高,其RR值为8.01,女性的发病风险在50~54岁阶段最高,其RR值为12.07,死亡风险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时期效应结果显示酒精性肝病发病风险和死亡风险逐渐降低,出生队列效应结果显示酒精性肝病的发病风险总体上随出生队列而增加,死亡风险总体上随出生队列而降低。结论 中国酒精性肝病的发病率总的呈上升趋势,死亡率、DALY率呈下降趋势,发病和死亡风险存在性别和年龄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2012—2022年山东省甲状腺癌发病死亡趋势, 并估计其发病的年龄-时期-队列效应。方法基于2012—2022年山东省肿瘤登记地区甲状腺癌数据, 利用Joinpoint回归分析甲状腺癌发病、死亡的变化趋势, 计算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拟合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20岁以上人群甲状腺癌发病风险的年龄、时期及队列效应。结果 2012—2022年山东省甲状腺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AAPC值为21.68%(95%CI:19.14%~24.27%, P<0.001), 且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城市发病率高于农村;甲状腺癌死亡率变化趋势相对稳定, AAPC值为-3.04%(95%CI:-8.81%~3.09%, P=0.323)。甲状腺癌发病的年龄效应在60岁之前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60岁之后随年龄增长而降低, 发病高峰集中在55~59岁年龄组;时期效应随时间推移而增加;队列效应则表现为1957年之前出生的队列随时间推移呈下降趋势, 1957年之后出生的队列呈上升趋势。结论 2012—2022年山东省甲状腺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年龄是重要影响因素;甲状腺癌死亡率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5.
犹忆  李德俊  刘川  阎婷 《现代预防医学》2023,(20):3663-3668
目的 探析1990—2019年我国食管癌死亡趋势,为制定与调整食管癌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食管癌死亡变化趋势,采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age-period-cohort, APC)估计食管癌死亡风险的年龄、时期与队列效应。结果 1990—2019年全国、女性、男性食管癌标化死亡率均呈波动下降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分别为-1.825%、-3.092%、-1.185%。APC模型估计显示,年龄效应方面,女性90~94岁与男性85~89岁居民食管癌死亡风险分别是20~24岁居民的159倍、286倍;时期效应方面,女性2000—2004年食管癌死亡风险是2010—2014年的1.59倍,男性2015—2019年死亡风险是1990—1994年的1.57倍;队列效应方面,1905—1909年出生的女性与1900—1904年出生的男性食管癌死亡风险分别是出生于1995—1999年的18.49倍、18.73倍。结论 我国食管癌标化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男性食管癌标化死亡率显著高于女性。食管癌死亡风险随年龄呈上升趋势,越晚出生的居民死亡风险越低。未来一定时期应重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中国居民1990—2019年胃癌死亡趋势,评估年龄、时期和队列对其长期趋势的影响,为胃癌的预防措施和卫生资源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2019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GBD 2019)中1990—2019年中国居民胃癌死亡率的数据,应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研发的基于R语言的年龄-时期-队列(age-period-cohort, APC)模型进行统计分析,评估不同年龄、时期和队列对胃癌死亡率的影响。结果 1990—2019年中国居民胃癌年龄标化死亡率明显高于全球及不同SDI地区水平,且呈下降趋势,从1990年的37.73/10万下降至2019年的21.72/10,平均每年下降-1.91%(95%CI:-1.73%~-2.09%,P<0.05)。APC模型结果显示,1990—2019年20~24至80~84岁各年龄组胃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局部偏移<0);随着年龄的增长死亡率呈上升趋势;随着时期的推移死亡相对风险呈下降趋势,以2000—2004年为参考时期(RR=1),2015—2019年时期死亡相对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中国皮肤癌的发病趋势并分别估计其年龄、时期、队列效应。  方法  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估计中国皮肤癌发病率的变化趋势。采用Joinpoint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年度变化百分比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 AAPC);利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评估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效应对皮肤癌发病率的影响。  结果  1990―2019年中国皮肤癌男性和女性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均上升。Joinpoint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显示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男性AAPC为2.8%(95% CI: 2.6~3.0),女性AAPC为3.0%(95% CI: 2.8~3.2);基底细胞癌男性AAPC为4.2%(95% CI: 3.9~4.4),女性AAPC为4.0%(95% CI: 3.7~4.3);鳞状细胞癌男性AAPC为3.7%(95% CI: 3.5~3.9),女性AAPC为2.9%(95% CI: 2.7~3.0)。此外,年龄-时期-队列模型表明无论男女,皮肤癌的发病风险均随年龄增长和年份推移而增加,且较晚出生的队列的发病风险均低于之前出生的队列。  结论  1990―2019年中国皮肤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年龄越大、出生越早且生活在当代的人其发病风险更高。应重视皮肤癌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 探究2006-2013年昆山市食管癌发病与死亡趋势。方法 食管癌发病病例来源于昆山市恶性肿瘤登记报告系统,死亡病例来源于死因登记;计算食管癌粗发病(死亡)率与年龄标化发病(死亡)率;使用Join-point 回归计算发病率与死亡率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PC)。结果 2006-2013年间,食管癌年龄标化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APC=-8.6%,95%CI:-11.1~-6.2);男性中也呈现了显著的下降趋势(APC=-9.0%,95%CI:-11.8~-6.2);而女性下降趋势未能发现统计学显著性差异(APC=-6.3%,95%CI:-13.2~0.6)。食管癌年龄标化死亡率在两者(APC=-10.6%,95%CI:-14.5~-6.7)、男性(APC=-8.3%,95%CI:-12.3~-4.3)及女性(APC=-15.6%,95%CI:-22.5~-8.7)中均有显著下降趋势。结论 虽然当前食管癌年龄标化死亡率与发病率呈现下降态势,但是女性发病率下降趋势不明显,仍需加强预防措施从根本上遏制食管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1990―2019年中国结核病发病趋势并探讨年龄、时期、队列对结核病发病风险的影响。  方法  收集全球健康数据交换数据库中0~ < 95岁中国居民结核病发病数据,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1990―2019年中国居民结核病发病率的变化趋势,采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来分析影响中国结核病发病风险的年龄效应、时期效应和队列效应。  结果  1990―2019年,全国、男性、女性的结核病标化发病率均呈下降趋势,男性、女性年龄标化发病率分别从1990年的120.56/10万和99.75/10万下降至2019年的56.08/10万和30.60/10万,年平均下降速度分别为2.60%和3.98%。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结果显示,1990―2019年中国结核病发病率的年龄效应总体上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在90~ < 95岁发病风险达到最大,男性和女性的RR值分别为2.50(95% CI:2.33~2.69)和1.93(95% CI:1.76~2.12);时期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病风险逐渐下降,发病风险RR值从1990年的[男性:1.13(95% CI:1.08~1.17);女性:1.58(95% CI:1.51~1.65)]降至2019年的[男性:0.80(95% CI:0.76~0.83);女性:0.61(95% CI:0.57~0.65)];队列效应显示,出生越晚的人发病风险越小。  结论  1990―2019年中国居民结核病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结核病发病风险总体上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越早出生的人发病风险越高。建议重点对婴幼儿、大学生、男性、老年等群体进行结核病筛查,全国各大高校多开展结核病健康知识讲座,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利用多种途径给群众宣传结核病健康知识。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1992-2016年中国肾癌死亡率的现状和长期趋势。方法死亡率数据来自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采用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提供的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在线分析工具,对1992-2016年中国肾癌死亡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992-2016年,中国男性和女性的肾癌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总体均呈增加趋势,增幅均较大。男性肾癌死亡率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的估计值为2.85%(95%CI:2.68%~3.02%),女性肾癌死亡率AAPC的估计值为1.25%(95%CI:1.04%~1.45%)。1992-2016年男性和女性的局部漂移值均>0(均P<0.05)。就年龄效应而言,矫正了队列效应和时期效应后,自15岁起,男性和女性肾癌的死亡风险随年龄呈指数上升。从15~19岁至75~79岁年龄组的各生命阶段,每提高1个5岁年龄组,肾癌死亡的RR值男性为1.85,女性为1.59。两种性别的队列和时期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总体及各年龄组的AAPC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肾癌死亡率增幅较大,对于肾癌防治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1990-2019年中国归因于水果摄入不足的食管癌死亡率的长期趋势,并预测2020-2034年的变化,为中国食管癌的防控提供科学建议。  方法  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2019, GBD 2019)获取1990-2019年中国归因于水果摄入不足的死亡负担数据,运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其死亡率的变化趋势,并使用年龄-时期-队列(age-period-cohort, APC)模型评估年龄、时期、队列效应。采用R软件Nordpred包对2020-2034年的死亡情况进行预测。  结果  1990-2019年中国归因于水果摄入不足的食管癌标化死亡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总人口从3.86/10万降至1.02/10万、男性从5.27/10万降至1.72/10万、女性从2.61/10万降至0.44/10万,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 AAPC)分别为总人口-4.54%、男性-3.83%、女性-5.94%。APC模型分析显示,1990-2019年中国归因于水果摄入不足的食管癌纵向年龄死亡率随年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整体呈上升趋势,总人口从0.20/10万增至3.54/10万、男性从0.26/10万增至6.40/10万、女性从0.37/10万增至1.36/10万;随着时期的推移死亡风险减小,总人口RR值从1.28降至0.19、男性RR值从1.24降至0.22、女性RR值从1.52降至0.11;越晚出生的队列其死亡风险越小,总人口RR值从12.31降至0.04、男性RR值从8.96降至0.05、女性RR值从26.04降至0.01。预计2020-2034年,死亡人数降至73 897例,死亡率降至0.52/10万。  结论  相应防控策略对1990-2019年中国归因于水果摄入不足的食管癌防制有效,须重点加强缺乏水果摄入的50岁以上男性人群的相关疾病防控和体检筛查,科学指导居民摄入水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1990—2019年中国居民自残发病率和死亡率变化趋势并进行预测研究,为相关部门制定自残行为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GBD)数据库中中国居民自残发病和死亡相关数据,使用年龄-时期-队列(APC)模型分析1990—2019年中国居民自残发病和死亡情况,采用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BAPC)方法对2020—2030年中国居民自残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进行预测。结果 2019年中国居民自残年龄标准化发病率(ASIR)为51.24/10万,年龄标准化死亡率(ASMR)为6.8/10万。1990—2019年,男女性自残发病率和死亡率年估计百分比变化(EAPC)均<0,均呈现下降趋势。AP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效应中20~24岁和70岁以上呈现发病风险高峰,70岁以上人群死亡风险急速上升。时期效应结果显示,1990—2019年中国居民发病和死亡风险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出生队列结果显示男女性死亡和发病风险均随着出生年份的变化先缓慢上升再逐渐下降,1950—1954年出生的人群具有较高的发病和死亡风险。到2030年,男性自残ASIR预计降低为28.38/10万,女性A...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1990一2019年中国膀胱癌发病死亡情况及长期变化趋势。方法 利用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数据库,分析1990一2019年中国膀胱癌发病和死亡情况,应用 Joinpoint 软件分析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时间变化趋势,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构建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对膀胱癌发病及死亡趋势变化的影响。结果 2019年膀胱癌发病率、标化发病率分别为7.03/10万和5.16/10万,2019年膀胱癌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2.82/10万和2.24/10万。1990一2019年中国膀胱癌标化发病率有升高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为1.5%,标化死亡率有降低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为-0.5%。 年龄-时期-队列模型结果显示,发病与死亡的净漂移值分别为1.96%和-1.21%。 发病与死亡风险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发病的风险随时期的增加而升高,死亡的风险随时期的增加而降低。队列效应亦表现不同,出生越晚的人群发病风险高,死亡风险低。结论 1990一2019 年中国膀胱癌标化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发病和死亡风险随年龄升高而升高,并且近年代出生人群发病风险升高,提示近年代出生的老年人群应作为膀胱癌防治工作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4.
刘天  侯清波  姚梦雷  黄继贵  陈红樱  赵婧 《职业与健康》2023,(22):3112-3116+3122
目的 了解2005—2021年荆州市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现状和长期趋势。方法 收集2005—2021年荆州市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数据、2004—2020年0~9岁出生人口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Joinpoint回归模型、出生队列分析、年龄-时期-队列(age-period-cohort,APC)分析方法,探讨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时期、高发年龄和出生年份变化,采用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PC)、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APC)描述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随年份变化趋势。结果 2005—2021年荆州市流行性腮腺炎累计报告13 298例,年均发病率13.56/10万,2005—2021年总体无趋势变化(AAPC=-0.17%,95%CI:-1.21%~0.87%),2011—2021年有明显下降趋势(APC=87.11%,95%CI:13.04%~98.09%)。5~9岁年龄组发病率(126.71/10万)最高,其次为10~14岁年龄组(74.47/10万),各年份发病率年龄分布一致,2004...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中国伤寒/副伤寒发病率、死亡率随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的变化趋势,为制定伤寒副伤寒防控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从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 2019数据库中获取我国1990—2019年全年龄段发病率和死亡率数据。应用连接点回归(join point regression,JPR)模型进行分段时间趋势分析;应用年龄-时期-队列(age-period-cohort,APC)模型分别探讨年龄、时期及队列对伤寒副伤寒发病率、死亡率的影响。结果 JPR结果显示,1990—2019年中国伤寒副伤寒发病率、死亡率整体均呈下降趋势,年平均下降率为4.20%和4.50%。APC模型结果显示,1990—2019年中国伤寒副伤寒发病和死亡风险随年龄增长先增高后降低,并在10~<15岁年龄段达到最大值,25岁趋于平稳;时期效应表明,伤寒副伤寒发病和死亡风险随着年份推移持续降低,30年间发病风险值由1.65降至0.65,死亡风险值由1.66降至0.61;队列效应表明,发病、死亡风险随年代推移而增加,发病、死亡风险值在1990—1994年队列至2015—...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1990—2019年中国15岁以下儿童哮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时间趋势,以及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贡献。 方法 基于全球疾病负担研究2019数据,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估计中国15岁以下儿童哮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年度变化百分比、平均年百分比变化,采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估计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 结果 2015—2019年0~4岁组儿童的哮喘发病率最高,为1826.34/10万; 1990—1994年0~4岁组儿童的哮喘死亡率最高,为0.64/10万。从1990—2019年,0~4岁组、5~9岁组、10~14岁组儿童哮喘死亡率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分别下降了10.75%、8.26%、7.36%,0~4岁组发病率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上升了0.30%,5~9岁组、10~14岁组分别下降了0.06%、0.08%。0~4岁组的发病、死亡风险最高; 晚产队列发病风险更高,早产队列死亡风险更高。 结论 1990—2019年,中国15岁以下儿童哮喘发病率稳定、死亡率显著下降,晚出生队列哮喘发病率的相对风险增加。应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影响儿童哮喘发生的不良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保护儿童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免受哮喘的侵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描述和分析我国1990—2019年胃癌疾病负担状况及流行趋势,为我国胃癌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2019年全球疾病数据负担数据库,提取中国胃癌疾病负担数据;基于Joinpoint回归模型估算胃癌的标化发病率、死亡率、DALY率在各时段的变化趋势及特征,Excel 2019软件进行数据整理。结果 (1)2019年我国胃癌的发病率43.09/10万;死亡率29.64/10万;DALY率690.76/10万。相比1990年,发病率、死亡率分别上升0.61%、14.83%,DALY率下降0.87%。(2)男性标化发病率、标化死亡率、标化DALY率均高于女性。(3)疾病负担指标随着年龄的升高而升高,≥80岁时均达到高峰。(4) 1990—2019年,我国胃癌的标化发病率、死亡率、DALY率的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值分别是-0.7%(95%CI为-0.9~-0.5)、-1.9%(95%CI为-2.1~-1.7)、-2.2%(95%CI为-2.3~-2),均P<0.05,各项标化率均呈下降趋势。结论 1990—2019年,我国胃癌的粗发病率、粗死亡率呈上升趋势,粗DALY率呈...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2010-2019年中国人群主要伤害死亡水平和变化趋势, 为伤害干预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2019年全国疾病监测地区主要伤害死亡数据, 通过计算4种主要伤害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来描述主要伤害死亡状况, 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标化死亡率变化趋势。结果 2010-2019年伤害标化死亡率总体呈持续下降趋势(AAPC=-3.5%, P<0.001), 意外跌落标化死亡率总体呈上升趋势(AAPC=1.0%, P=0.104)。主要伤害死亡率随年龄增长呈波动上升趋势, 50~79岁人群意外跌落标化死亡率呈上升趋势(50~岁组AAPC=3.9%, 60~岁组AAPC=5.6%, 70~岁组AAPC=4.6%, 均P<0.001)。男性主要伤害标化死亡率均高于女性, 男性道路交通事故和溺水下降速度较女性更快(男性道路交通事故组AAPC=-5.3%, 女性道路交通事故组AAPC=-3.8%;男性溺水组AAPC=-4.0%, 女性溺水组AAPC=-3.5%, 均P<0.001), 女性自杀及后遗症下降速度较男性更快(女性AAPC=-6.4%, 男性A...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收集GBD数据库中1990-2019年我国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发病率数据,分析发病变化趋势并预测2020-2030年的发病率情况,为NHL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1990-2019年NHL发病率数据,采用Joinpoint模型分析变化趋势,年龄-时期-队列模型(APC)探讨年龄、时期、队列对发病率的影响,并通过GM(1,1)模型预测2020-2030年发病率。结果 NHL整体、男性和女性群体2019年粗发病率分别为6.46(5.41~7.66)/10万、8.36(6.62~10.49)/10万和4.49(3.60~5.55)/10万,标化发病率分别为4.99(4.24~5.87)/10万、6.77(5.44~8.35)/10万和3.36(2.72~4.12)/10万。Joinpoint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整体、男性和女性变化趋势分别划分为5、6和6段,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分别为3.1%、2.3%和3.6%。男性发病率在不同年份和年龄均高于女性发病率。APC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整体、男性和女性群体在年龄效应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分别在75、85和75岁为效应值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1990—2019年中国甲状腺癌发病死亡情况及长期变化趋势。方法 利用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GBD)数据库,分析1990—2019年中国甲状腺癌发病和死亡情况,应用Joinpoint软件分析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死亡率的时间变化趋势,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构建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对甲状腺癌发病及死亡趋势变化的影响。结果 2019年甲状腺癌发病率、标化发病率分别为2.75/10万和2.05/10万,2019年甲状腺癌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0.51/10万和0.39/10万。1990—2019年中国甲状腺癌标化发病率有升高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为2.5%(P<0.05),标化死亡率有降低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为-0.3%(P<0.05)。年龄—时期—队列模型结果显示,发病与死亡风险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发病的风险随时期的增加而升高,死亡的风险随时期的增加而降低。队列效应亦表现不同,出生越晚的人群发病风险高,死亡风险低。结论 1990—2019年中国甲状腺癌标化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发病和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