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状态.亚健康状态与很多因素有关,其中情志因素是重要的一个因素.情志因素在中医理论中,主要是指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长期的情志异常,会导致人体心理发生病态的改变,进而导致机体生理功能异常变化,从而产生亚健康状态的表现.改善情志状态能够改变亚健康状态的形成及发展,从而防止疾病的产生,是预防和调节亚健康状态的重要治疗环节之一,也是中医理论中"治未病"思想的具体体现.通过对情志因素的深入研究,也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阐释亚健康状态的内在机理变化,并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白娟  禄保平 《中医学报》2016,(6):818-821
情志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瑰宝之一,以其指导临床,与"治未病"紧密结合,在"未病先防""欲病救萌""已病早治""既病防变"和"病愈防复"各个阶段都能体现出其效力,能够指导治未病理论更好地为健康服务。中医学"治未病"理论以人类身心健康为目标,对个体健康状态全面系统管理,它要求人们在健康和疾病的不同阶段和层次上预先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和复发,全方位、全过程维护人的心身健康。概言之,"治未病"就是追求机体趋向于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这种健康状态不止是机体方面,也包括心理方面。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刘完素治疗"情志病"方剂计量学指标特色,为当今情志病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刘完素及其前代、后世医家的医论方药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传统文献学与方剂计量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一系列方剂计量指标的对比分析,从中显示其"情志病"证治学术思想特点。[结果](1)清代治疗情志病方剂与宋代比较,在功效、药味、归经方面均有较强相关性(P0.01);(2)3类治疗情志病方剂3种功效药物值fyi比较,刘完素清热泻下药使用高于唐代(P0.05),与清代无差别(P0.05),开窍化痰、健脾安神药物的使用,三者均无差别。[结论](1)刘完素以清热法治疗情志病的治法思想为清代医家所尊崇。(2)刘完素治疗"情志病"以心立论,亦关乎肺脾二经。(3)以"开窍化痰"、"健脾安神"治疗情志病乃宋以来证治思想的延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治未病"思想在月经过少中的应用,为防治月经过少提供新的诊疗思路。[方法]从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角度探讨月经过少的病因病机,梳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从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四个方面分阶段讨论月经过少的防治,探讨其疗效及优势所在。[结果]月经过少的中医病因病机以肾虚、肝郁、血瘀、血虚、痰湿为多见,现代医学认为宫腔操作、经产时期受寒或进食生冷、情志因素、口服药物、过度节食、睡眠质量差等是其主要的后天发病因素。以"治未病"思想贯穿诊疗全程,运用药物及养生调摄等方法共同干预,可预防和减少月经过少的发生,达到摄生保健、防病养疾的目的,临床疗效显著。[结论]以"治未病"思想为切入点防治月经过少,可望降低月经过少的发病率,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医学的主要思想,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该文以"治未病"思想为研究内容,从思想溯源、理论内涵、具体运用几方面对"治未病"理论在心系疾病的预防、治疗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大量研究证明情志因素与糖尿病的发病密切相关,情志障碍人群也面临着更高的患糖尿病的风险,如何减少情志刺激从而减少糖尿病的发病,已经引起多方面的重视。祖国医学在这方面有较深的认识。中医很早就提出情志因素与疾病密切相关,进一步结合中医学体质理论,体质不仅决定个体对不同情志刺激反应倾向,也影响着身体对某些特定疾病的易感性。因此,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结合辨证论治的思想,运用中医的干预手段,调整糖尿病的易感体质,缓解情志刺激对机体的影响,减轻不良情志刺激对糖尿病高危人群及糖尿病患者的作用,从而降低糖尿病发病的危险,达到预防糖尿病,减缓糖尿病病情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说起“治未病”,就会很自然地想到它在预防医学上的重要意义。但是,中医学的“治未病”并不仅仅限于是一种预防思想,它更是一种治疗思想,而且是从较高的理论水平上研究提高疗效、更好保护机体的卓越的治疗思想,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治未病”的涵义和“治未病”思想对外感病治疗的指导意义,作如下论述。 一、“治未病”的涵义 “治未病”一语的提出,最早见于《内经》,其后,《难经》、《金匮要略》亦有论述。  相似文献   

8.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理论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治未病"是中国古代医家针对疾病提出的预防学术思想,是对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包括未病先防、欲病先治和既病防变三个方面。"治未病"思想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完善及指导中医临床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多种因素导致人群  相似文献   

9.
"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三个方面,是中医学预防思想的高度概括。通过阐述"治未病"的含义和"治未病"思想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点,提出摸清基线资料,建立预警机制以"未病先防";见微知著,实施早期干预机制以"既病防变";持续随访,发展长效机制以"瘥后防复"。并进一步分析了"治未病"思想对教师的要求,包括树立"治未病"观念,指导心理工作;提高个人素养,灵活运用"治未病"思想;扩展"治未病"思想,正人先正己。"治未病"思想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针灸治未病     
针灸"治未病"思想自古就有,是祖国医学的瑰宝,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近10年内针灸治未病的部分文献的收集总结,认为针灸"治未病"具有简单方便,毒副作用小,疗效好的优势。针灸可治疗和预防的病种和预防手段也在不断增加,针灸"治未病"的研究也在不断增加,但仍有待加强提高。  相似文献   

11.
李允辉 《西部医学》2015,46(6):65,67
<正>治未病思想在中医学理论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就儿科而言,治未病思想中的"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应用更为广泛,现就以上三方面在小儿临床与保健工作中应用体会进行阐述。1中医"治未病"理论治未病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刺热》中指出"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者刺之,名曰治未病"。这些中医思想均  相似文献   

12.
徐立华  ;谭善忠 《医学综述》2014,(12):2228-2229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在临床上无明显的不适症状,但随着其病程的延长,可发展为肝硬化、肝癌,而西医对其无明确的治疗方案。中医"治未病"理念源远流长,它奠定了预防医学的基础,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一大特色。可根据辨证从情志、饮食、劳逸、药物等方面入手,以扶住正气、调和阴阳为原则,积极将"治未病"思想运用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防治中,对患者有预防、延缓和减轻其发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向来重视以预防为主[1],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夫病己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脑卒中病是急危重症,未病先防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4.
也谈治未病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奉献给人类的先进和超前的思维,是人类保健养生、防病治病的最高境界。但就"已病"与"未病"的涵义,中西医对其认识有一定差异,致使"治未病"的范围与思路受到一定影响。故从"有症未病"和"有病无症"两方面探讨中西医对"已病"和"未病"认识的差异。并从无病、病而未发、以体质推测欲成之病、已病测证、截传防变几个方面阐述治未病思路。  相似文献   

15.
1 "治未病"的预防思想 "治未病"是中医预防思想的体现.<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内经>"治未病"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两个方面,指出不但要治病,更要防病;治病要注意阻挡病变扩散和蔓延,防止疾病加重和恶化.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心身医学的概念已深入人心。作者认为各种精神情志因素导致的“气机升降失调”是心身疾病产生的主要病机,故就“气机升降失调”与眼科心身疾病发病中的关系,从几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的论述。提出调畅情志和气机对于眼科治未病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总结周郁鸿教授"治未病"思想在治疗紫癜病中的运用,即以顾脾胃、防外感、解热毒、调情志之法,以达防伤正、恐反复、平邪火、防情变之效,临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8.
从“治未病”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3个意义方面,分别论述了其在肝病的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表明中医“治未病”思想贯穿于肝病的预防与治疗始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痛风是一种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代谢性疾病,应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痛风病的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开展社区医学干预,降低痛风病的发病.方法 采用中医的"治未病"思想,即是采用预防和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降低痛风病在社区的发病率.结果 通过社区医学干预和相应的健康教育,是提高本病健康知晓率,预防社区发病的重要途径.结论 开展社区医学干预,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对于降低痛风病在社区的发病率、致残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医情志和体质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以老年9种体质为纲,探究了情志与体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结合"气血津液"理论,论述了老年人不同体质和情志的产生以及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中医病机。同时分析了情志和体质共同作用下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为从中医情志和体质理论预防与治疗老年疾病提供了科学内涵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