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描述大学生手机依赖和焦虑抑郁共病症状的流行现况及关联,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19年4—5月在安徽省合肥市和江西省上饶市2所高校中随机整群抽样1 13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基线调查,2019年11月对抽样人群进行随访调查,与基线调查匹配后有效人数为1 110人。使用青少年手机使用依赖自评问卷评估大学生手机依赖情况,使用抑郁-焦虑-压力自评量表评估抑郁、焦虑、焦虑抑郁共病症状,使用自编大学生健康相关行为及心理健康问卷报告睡眠时长。  结果  基线与随访调查中大学生手机依赖检出率分别为24.5%和27.7%,基线调查中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焦虑抑郁共病症状的检出率分别为28.7%,21.3%和18.4%。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手机依赖与大学生基线(OR=5.79,95%CI=4.06~8.24)和随访调查(OR=2.62,95%CI=1.86~3.69)焦虑抑郁共病症状风险均呈正关联(P值均<0.01)。调节效应分析结果显示,睡眠时长在手机依赖与焦虑抑郁共病症状关联间起调节作用,交互项具有统计学意义(β基线=0.08,β随访=0.04,P值均<0.01)。  结论  大学生手机依赖可增加抑郁焦虑共病症状的发生风险,睡眠时长可缓解手机依赖对大学生抑郁焦虑共病症状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认知推理能力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采用青少年手机使用依赖自评问卷和瑞文标准推理测验,于2014年6月和2015年5月对池州市3所高校929名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和认知推理能力进行1年随访调查和评价。结果随访前后的2次横断面分析均显示,大学生手机依赖评分与认知推理得分间有统计学关联(基线:β=-0.101,95%CI-0.168~-0.034;随访:β=-0.161,95%CI-0.255~-0.067)。基线时手机依赖评分与1年后的认知推理能力得分间无统计学关联(β=-0.021,95%CI-0.112~0.070)。在控制多种混杂因素和基线时手机依赖得分后,随访时个体手机依赖评分较基线时每增加10%,随访时认知推理总分减少0.40(95%CI-0.60~-0.20)。结论较高的手机依赖以及手机依赖程度增加可能与大学生较低的认知推理能力显著关联。  相似文献   

3.
李琼  黄欢  王荧  程坤 《实用预防医学》2021,28(6):750-753
目的 了解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焦虑状况,探讨睡眠质量在手机依赖与焦虑症状之间的调节效应,为促进大学生心理行为健康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汉口区两所高校按年级分层,以班级为单位,从每个年级中随机抽取两个班级共712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使用青少年手机使用依赖自评问卷、抑郁-焦虑-压力自评量表中的焦虑分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估被试者的手机依赖、焦虑、睡眠状况。 结果 大学生手机依赖、焦虑状况、睡眠质量平均得分分别为(26.15±2.73)、(10.64±1.38)和(3.95±0.42)分,手机依赖、焦虑和睡眠质量差检出率分别为26.12%、26.96%和19.38%。睡眠质量在手机依赖与焦虑之间起调节作用(R2=0.40,F=312.58,P<0.05)。 结论 大学生手机依赖、焦虑和睡眠质量差检出率较高,良好的睡眠质量可以缓解手机依赖对焦虑的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大学生手机使用现状及手机使用依赖的影响因素,为探讨情绪症状和饮酒行为与手机使用依赖的关联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阜阳市某职业技术学院3 130名大学生的手机使用情况及手机使用依赖影响因素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00%的大学生拥有手机,男生手机使用3 a以上、连续24 h开机、手机月消费60元以上、拥有智能手机报告率分别为59.2%,63.5%,25.9%和51.2%,均高于女生的50.9%,43.7%,17.4%,3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单因素分析显示,焦虑、抑郁、吸烟、饮酒均与手机使用依赖密切相关(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有焦虑、抑郁症状及有饮酒行为的大学生手机使用依赖的OR值分别为2.831,2.131,1.433。结论大学生普遍使用手机,情绪症状和饮酒行为与手机使用依赖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大学生饮食模式和抑郁症状的横断面及纵向关联,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19年4—5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安徽省合肥市和江西省上饶市2所高校选取大学生进行基线调查,并于2019年9—10月进行随访调查,共调查1 110名大学生。使用抑郁-焦虑-压力自评量表(DASS-21)中抑郁分量表调查大学生的抑郁症状,使用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SQFFQ)调查大学生饮食行为。运用主成分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分析饮食模式,使用三分位数法将各饮食模式因子得分划为T1、T2和T3组,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基线饮食模式与基线和随访调查抑郁症状的关联。  结果  基线大学生轻度、中度及以上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7.03%和14.23%。主成分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饮食模式可分为含糖饮料、肉类、快餐和健康食物4种。在基线和随访调查中,含糖饮料、肉类和快餐3种饮食模式T3组中度及以上抑郁症状检出率最高(χ2值分别为21.51,32.25,22.21;23.54,13.91,19.98,P值均<0.05)。调整协变量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大学生肉类和快餐饮食模式T3组与基线、随访中度及以上抑郁症状均呈正相关;大学生快餐饮食模式T3组与随访轻度抑郁症状呈正相关(P值均<0.05)。  结论  大学生肉类和快餐饮食模式可增加抑郁症状的发生风险,改善大学生饮食模式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大学生无聊倾向和手机依赖行为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及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对41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高无聊倾向组在手机依赖行为各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低无聊倾向组,其中失控性得分分别为(17.97±4.76)、(14.60±3.88)分,戒断性分别为(14.16±4.10)、(12.08±4.10)分,逃避性分别为(8.83±2.69)、(7.50±2.62)分,低效性分别为(5.89±2.18)、(4.79±1.9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手机依赖行为与孤独感、单调性呈正相关,与自控力呈负相关;孤独感能正向预测大学生的手机依赖行为(t=3.567,P<0.01),自控力能负向预测大学生的手机依赖行为(t=-4.365,P<0.001),无聊倾向对手机依赖行为有明显正向预测作用(t=6.686,P<0.001)。结论大学生的无聊倾向各因子与手机依赖行为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并且前者对后者具有有效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山东省某高校大学生视疲劳与手机冷落行为的现状及关系,为缓解大学生视觉疲劳以及相关部门制订健康促进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便利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22年3—5月在山东省3所高校抽取3337名学生开展调研,将中文版手机冷落行为通用量表(GSP)、集合不足症状调查量表(CISS)以及社会人口学特征编制成电子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手机冷落行为得分为(42.02±15.49)分,不同专业、不同学习成绩评价、平均一天使用手机时长不同手机冷落行为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t值分别为2.983,6.830,21.312,P均<0.005);视疲劳得分为(33.78±11.98)分,不同专业、不同生源地、平均一天使用手机时长不同视疲劳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t值分别为2.522,-2.742,10.440,P均<0.005);Pearson分析表明,大学生手机冷落行为4个维度及总分与视疲劳总分均呈正相关(r=0.487,0.434,0.560,0.586,0.659,P均<0.00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平均一天使用手机时间≥8 h、问题认知、无手机恐...  相似文献   

8.
杨春  张瑞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6):879-882
  目的  探讨分析抑郁障碍青少年自伤行为影响因素,为开展临床干预和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第904医院门诊就诊的80例14~18岁抑郁障碍青少年,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父母养育方式量表、自伤行为评定量表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男性抑郁障碍患者(76.74%)自伤行为报告率较女性高(54.05%),母亲文化程度高的患者自伤行为报告率较高(77.78%)(χ2值分别为4.58,6.11,P值均 < 0.05)。存在自伤行为的患者内外向性因子得分(5.22±2.82)低于无自伤行为的患者(8.85±2.93),神经质、精神质、掩饰性等因子得分[(14.53±3.94)(5.60±1.58)(12.94±0.54)]均高于无自伤行为的患者[(11.55±5.71)(3.13±1.43)(12.09±0.55)](t值分别为-5.37,2.74,6.82,6.31,P值均 < 0.05);存在自伤行为的患者“父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分干涉”“父亲拒绝否认”“母亲拒绝否认”等因子得分[(21.57±4.65)(21.73±4.38)(14.25±5.08)(20.34±4.64)]均高于无自伤行为的患者[(18.50±7.53)(18.77±3.55)(11.58±2.97)(16.55±6.32)](t值分别为2.25,3.04,2.96,3.05,P值均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母亲文化程度高及艾森克人格问卷中内外向性、神经质、精神质因子得分 < 38.5及 > 61.5分与抑郁障碍青少年患者发生自伤行为均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99,2.31,1.71,2.52,1.98,P值均 < 0.05)。  结论  性别、母亲文化程度及症状自评为抑郁障碍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影响因素,应引起家庭、社会和学校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了解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与抑郁之间的关系及情绪调节方式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为维护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自评抑郁量表和GROSS情绪调节方式问卷,对整群抽取的湛江市某所高校1 080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大学生女生领悟社会支持和抑郁得分(5.21±0.88,1.95±0.34)均高于男生(5.05±0.92,1.89±0.36)(t值分别为-4.52,-3.99,P值均<0.01);城市学生的抑郁得分(1.95±0.35)高于农村学生(1.92±0.34),文科生抑郁得分(1.96±0.34)高于理科生(1.91±0.34)(t值分别为2.15,-3.47,P值均<0.05);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与认知重评策略呈正相关(r=0.22,P<0.01),与抑郁水平、表达抑制策略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8,-0.10,P值均<0.05);大学生抑郁水平与认知重评呈负相关(r=-0.25,P<0.01),与表达抑制呈正相关(r=0.10,P<0.05).大学生认知重评在领悟社会支持与抑郁之间具有中介效应,表达抑制在领悟社会支持与抑郁间无中介作用.结论 大学生认知重评策略的使用在领悟社会支持和抑郁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探究大学生手机成瘾、社会支持与抑郁的关系,为高校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19年5月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obile Phone Addiction Tendency Scale,MPATS)、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PSSS)、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CES-D),随机抽取山东省5所高校共l 70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手机成瘾、社会支持与抑郁得分分别为(32.84±9.30) (67.20±11.09) (11.61±8.65)分.低社会支持组大学生手机成瘾及抑郁得分[(34.93±9.11)(14.56±9.21)分]均高于高社会支持组[(30.54±8.96) (8.34±6.59)分](t值分别为10.01,15.89,P值均<0.01).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社会支持组中手机成瘾对抑郁变异的解释度低于低社会支持组(R2值分别为0.16,0.19,P值均<0.01).社会支持在大学生手机成瘾与抑郁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值为-0.10,占总效应的21.0%.结论 大学生社会支持在手机成瘾对其抑郁的影响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提升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水平有利于降低手机成瘾对抑郁症状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云南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状与便秘的关联,为预防大学生便秘提供数据支持。  方法  在云南省昆明市和大理州3所大学整群抽取9 960名在校大学生,使用青少年手机使用依赖自评问卷评估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状,通过问卷收集大学生便秘状况。数据采用SPSS 23.0进行统计分析,使用χ2检验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大学生便秘报告率,使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手机依赖症状与便秘的关联。  结果  云南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状报告率为30.93%,便秘报告率为24.46%。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中,控制人口学变量以及其他混杂因素之后,结果显示,手机依赖戒断症状(OR=1.29,95%CI=1.09~1.54)、手机依赖身心影响(OR=1.25,95%CI=1.10~1.43)和手机依赖渴求性(OR=1.20,95%CI=1.06~1.36)与大学生便秘的关联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1)。  结论  云南大学生手机依赖可能增加便秘风险,需加强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自我污名与残障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因果关系及内在作用机制,为推动残障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于2021年10月(T1)和2022年4月(T2)使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河北开放大学特殊教育学院4个专业291名肢体残疾大学生开展2次追踪测试,使用残联自我污名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以及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进行线上问卷调查,建立以领悟社会支持为中介的交叉滞后模型。结果 残障大学生T1、T2时期抑郁平均得分为(43.51±8.26,46.82±9.13)分。交叉滞后模型结果显示,T1自我污名能够正向预测大学生T2抑郁(β=0.17,P<0.01)。跨群组分析表明,T1领悟社会支持在T1自我污名与T2残障大学生抑郁间发挥纵向中介作用;自我污名可正向预测大学生抑郁,女生(β=0.42)比男生(β=0.29)更强;领悟社会支持可负向预测抑郁,女生(β=-0.36)比男生(β=-0.19)更强(P值均<0.01)。结论 自我污名与残障大学生抑郁情绪间具有纵向因果关系,依照性别特征干预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对调节抑郁情况具备一定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识别医学生多种健康危害行为的潜在类别,并进一步分析不同潜类别与抑郁症状的关联。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原则,于2018年10月在安徽医科大学整群抽取2 014名医学生开展横断面调查。使用自编手机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健康危害行为评价以及抑郁症状。采用潜在类别分析方法分析吸烟、饮酒、自杀、睡眠障碍、手机依赖、缺乏运动等6种健康危害行为潜在类别,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进一步分析不同类别与抑郁症状的关联。  结果  医学生健康危害行为分为物质依赖组(8.4%)、手机依赖组(22.4%)和低危风险组(69.2%)3个潜在类别。不同性别、专业、年级、是否为独生子女、父亲文化程度、每月生活费、学习成绩及朋友个数之间医学生健康危害行为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9.37,19.07,12.05,6.64,14.28,19.35,20.61,26.39,P值均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性别、专业、年级、独生子女及父亲文化程度、每月生活费、学习成绩以及朋友个数后,手机依赖组与抑郁症状呈正相关(β=1.75,P < 0.01)。  结论  医学生健康危害行为呈现类别分布,各潜类别健康危害行为与抑郁症状关联不同。提示学校卫生工作者在今后的教育活动中应针对医学生不同类别的健康危害行为制定个体化干预方案,进行分层干预,缓解抑郁症状,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4.
乔瑞红  苗秋香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10):1516-1519
  目的  了解高校大学生不同手机成瘾变化趋势与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问题之间的关联,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和预防手机成瘾提供参考。  方法  2018—2019年对河南2所高校的1 824名2018级大学生进行手机成瘾、抑郁、焦虑状况5次随访调查,了解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变化轨迹及其与抑郁焦虑之间的关联。  结果  第5次调查中,高校大学生手机成瘾平均得分为(43.19±5.51)分,焦虑检出率为34.21%,抑郁检出率为40.73%。在城乡、不同班级排名、睡眠时间方面,大学生手机成瘾状况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65,3.79,3.82,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手机成瘾变化趋势平稳组学生相比,高成瘾-升高组(OR=3.21,95%CI=2.33~4.41)、低成瘾-急速升高组(OR=8.39,95%CI=5.08~13.78)发生焦虑的风险较高(P值均<0.01);高成瘾-升高组(OR=3.31,95%CI=2.39~4.51)、低成瘾-急速升高组(OR=4.51,95%CI=2.81~7.15)发生抑郁的风险较高(P值均<0.01)。  结论  高校应关注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尤其手机成瘾问题集聚上高的学生应重点关注,以有效降低大学生的抑郁和焦虑等负面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揭示开放式运动、封闭式运动及团体认知对手机依赖大学生的影响效果及可能机制,为阐明体育锻炼、团体认知与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关系提供新的证据。  方法  于2019年10月,随机整群抽取武汉理工大学学生共762名,筛查选取手机依赖倾向大学生126名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4组:开放式运动组(篮球组,31人)、封闭式运动组(八段锦,31人)、团体认知组(30人)、对照组(34人),干预持续10周,每周2次、每次60 min。通过对手机依赖指数量表(MPAI)及其维度的变化评价改善效果。  结果  10周的运动锻炼、团体认知干预均能改善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三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4.54,F时间=3.67,P值均 < 0.05),其中开放式运动组与团体认知组后测效果较好,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6,P>0.05)。在2个月的回访中发现,封闭式运动组与后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3,P>0.05);在失控性和戒断性维度中,开放式运动比封闭式运动干预效果显著(t值分别为2.58,2.67,P值均 < 0.05)。  结论  开放式运动、团体认知改善大学生手机依赖效果相似,封闭式运动的持续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大学生睡眠行为、睡眠时型与抑郁、焦虑情绪症状的关联,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安徽医科大学随机抽取一个学院大一和大二年级全体学生,于2020年11月进行基线调查,2个月后开展随访调查。采用《爱泼沃斯嗜睡量表》《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调查大学生睡眠行为,采用《清晨型与夜晚型量表—5项》评价睡眠时型。采用《抑郁-焦虑-压力自评量表》评估抑郁与焦虑症状。比较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不同睡眠时型和睡眠行为组间大学生抑郁和焦虑症状检出率的差异,并分析大学生睡眠行为、睡眠时型与抑郁、焦虑症状的关联。  结果  有日间嗜睡现象、存在失眠症状的大学生抑郁、焦虑症状检出率均高于无日间嗜睡和不存在失眠症状的大学生(χ2值分别为12.39,22.68;40.14,29.46,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基线调查中日间嗜睡和失眠与抑郁症状(OR值分别为3.03,5.23)和焦虑症状(OR值分别为3.74,4.24)均呈正性关联(P值均<0.05),而睡眠时型与抑郁和焦虑症状之间关联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随访调查结果与基线一致。  方法  大学生日间嗜睡症状和失眠症状与焦虑、抑郁症状密切相关,应着力改善大学生健康睡眠行为进而促进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大学生体力活动和抑郁症状与进食障碍的关联,为开展大学生进食障碍干预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山东省济南市3所本科院校共计2 712名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短卷、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和进食态度问卷进行调查。  结果  被调查大学生中,体力活动未达标组1 750名(64.5%),达标组962名(35.5%);有抑郁症状者488名(18.0%);进食障碍者452名(16.7%)。不同性别、自评学习压力、体力活动及抑郁症状的大学生进食障碍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3.65,23.17,34.24,70.66,P值均 < 0.05)。调整人口学变量后,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力活动和抑郁症状均与进食障碍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59,2.58,P值均 < 0.01)。相同抑郁症状组别中,体力活动水平越低,进食障碍检出率越高。  结论  大学生体力活动和抑郁症状与进食障碍有关。可通过积极改善抑郁症状、增加体育锻炼等途径干预进食障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青少年不同类型欺凌行为和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 为进一步预防青少年同伴欺凌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基于2019年9月(T1)和2020年9月(T2)对安徽省淮北市1 687名青少年队列随访数据, 采用交叉滞后回归方法探讨不同类型同伴欺凌与抑郁症状的相互关系。  结果  T2时遭受欺凌行为(躯体欺凌、言语欺凌、关系欺凌、网络欺凌)和抑郁症状得分均低于T1时,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3.60, 8.61, 7.24, 3.76, 8.29, P值均 < 0.01)。两个时期青少年的欺凌行为与抑郁症状之间均呈正相关(P值均 < 0.01);交叉滞后回归分析显示, T1时期的遭受躯体、言语、关系和网络欺凌均能正向预测T2时期的抑郁症状(β值分别为0.06, 0.04, 0.12, 0.05), T1时期的抑郁症状也能正向预测T2时期遭受躯体、言语、关系和网络欺凌(β值分别为0.07, 0.10, 0.13, 0.10)(P值均 < 0.05)。  结论  青少年同伴欺凌与抑郁症状之间相互影响, 存在一定的双向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