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引起消化性溃疡、萎缩性胃炎、胃癌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主要原因[1-3],近年研究发现,Hp感染与某些胃肠道外的疾病(如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缺铁性贫血、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高血压病及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密切相关[4-5],根除Hp对治疗和预防上述疾病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6]指出,根除Hp可作为胃癌的一级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分析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表达差异,以及与化疗疗效的相关性。 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进行化疗治疗的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22例作为病例组,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64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各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8+(%)、CD4+(%)、CD4+/CD8+细胞比值差异。 结果病例组化疗前及后的CD3+(%)、CD4+(%)、CD4+/CD8+细胞比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化疗后CD3+(%)、CD4+(%)、CD4+/CD8+细胞比值均较化疗前有显著升高(P<0.05);化疗前后病例组患者CD8+(%)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未发现统计学意义(P>0.05),且化疗前后CD8+(%)对比,差异未发现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治疗后,将病例组分为疾病控制组共90例(73.77%),其中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25例(20.49%),疾病稳定(SD)65例(53.28%);疾病进展(PD)32例(26.23%)。疾病控制组的年龄、性别与疾病进展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控制组治疗前CD3+(%)、CD4+(%)、CD8+(%)、CD4+/CD8+与疾病进展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疾病控制组治疗后CD3+(%)、CD4+(%)、CD4+/CD8+显著高于疾病进展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CR和PD两组治疗后CD3+(%)、CD4+(%)、CD4+/CD8+细胞比值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两组治疗后CD8+(%)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D3+(%)、CD4+(%)、CD4+/CD8+水平在预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效果的AUC面积分别为:0.789、0.823、0.758。通过最大约登指数计算得出CD3+(%)、CD4+(%)、CD4+/CD8+指标的最大AUC面积相应参数截止值,其中CD3+(%)截止值为65.95(%)(敏感度=83.30%,特异性=78.60%,P=0.021),CD4+(%)截止值为39.81(%)(敏感度=87.30%,特异性=85.20%,P=0.034),CD4+/CD8+截止值为1.250(敏感度=81.20%,特异性=76.70%,P=0.017)。 结论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T淋巴细胞比例显著降低,细胞免疫功能呈现紊乱状态。化疗治疗的效果可能与机体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达状态有关,提示肺癌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状态可能成为预测化疗临床效果的一种标记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HIV抗体阴性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患者抗结核治疗前后外周血CD细胞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20年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就诊且符合入组标准的102例TB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临床分期Ⅰ期22例、Ⅱ期37例、Ⅲ期43例。于研究对象抗结核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检测其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计数及CD4+/CD8+T细胞比值。分析研究对象治疗前后外周血CD细胞水平变化情况,及其与TBM临床分期和患者治疗转归的相关性。结果: 抗结核治疗2周后,研究对象CD3+、CD4+ T细胞计数和CD4+/CD8+ T细胞比值[分别为(808.27±183.25)×106个/μl、(413.09±134.53)×106个/μl和1.23±0.29]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分别为(631.38±150.14)×106个/μl、(366.78±98.03)×106个/μl和0.99±0.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541,P=0.000;t=2.809,P=0.005;t=6.548,P=0.000)。抗结核治疗2周后,Ⅲ期TBM患者的CD3+、CD4+T细胞计数与CD4+/CD8+T细胞比值[分别为(613.23±140.29)×106个/μl、(342.53±98.36)×106个/μl、0.95±0.18]明显低于Ⅱ期患者[分别为(753.33±153.47)×106个/μl、(399.57±112.26)×106个/μl、1.22±0.21]和Ⅰ期患者[分别为(989.23±194.35)×106个/μl、(501.11±139.25)×106个/μl、1.42±0.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0.875、13.372、32.151,P值均为0.000)。抗结核治疗2周后,病情好转患者的CD3+、CD4+ T细胞计数与CD4+/CD8+T细胞比值[分别为(941.25±204.17)×106个/μl、(487.35±134.25)×106个/μl、1.36±0.31]明显高于病情恶化者[分别为(683.43±155.76)×106个/μl、(389.64±120.38)×106个/μl、1.02±0.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06,P=0.000;t=2.394,P=0.018;t=3.698,P=0.000)。结论: TBM患者抗结核治疗2周后,免疫功能明显改善,且病情好转患者免疫功能改善程度好于病情恶化者。TBM患者临床分期越高,免疫功能受损越严重,对调整治疗方案的需求越高。  相似文献   

4.
<正>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征(SRUS)是一种罕见的慢性良性直肠溃疡性疾病,其患病率为(1~3.6)/10万[1]。回顾性研究报道,SRUS患者的确诊年龄为10~82岁,平均确诊年龄为41岁[2-3];男性与女性的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但也有研究报道,在合并精神疾病或肠易激综合征的SRUS患者中以女性多见[5]。  相似文献   

5.
<正>丙型肝炎(简称丙肝)主要传播途径为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1]。据估计,全球丙肝感染率约为3.00%,感染人群约有1亿7千万[2]。MSM易发生无保护性肛交、群交、多性伴等高危性行为,是性传播疾病(STD)(如丙肝、艾滋病)的高风险人群[3]。全世界范围内,MSM的丙肝感染情况均较为严[4-7]MSM HCV  相似文献   

6.
何畏  陈晴  黄涛  黄晓秋  吴桂辉 《中国防痨杂志》2019,41(10):1090-1095
目的 探讨肺外结核患者外周血CD3 +、CD4 +、CD8 +T淋巴细胞亚群及CD4 +/CD8 +比值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搜集2017年11月至2019年1月在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结核病区住院的147例患者(包括63例单纯肺结核、60例肺结核并发肺外结核和24例单纯肺外结核患者,分别为肺结核组、肺结核并发肺外结核组和肺外结核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仪及四色淋巴细胞亚群检测试剂盒检测纳入的各组患者外周血CD3 +、CD4 +、CD8 +T淋巴细胞的绝对计数及CD4 +/CD8 +比值,分析上述各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差异。结果 肺结核并发肺外结核患者外周血CD3 +和CD4 +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596.000(377.500,823.250)个/μl和347.500(214.000,479.250)个/μl,均低于单纯肺结核患者的698.000(572.000,904.000)个/μl和409.000(311.000,545.000)个/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507,P=0.012;Z=-2.431,P=0.015)。肺结核并发肺外结核患者的CD8 +T淋巴细胞计数与CD4 +/CD8 +比值分别为195.500(137.250,278.750)个/μl和1.670(1.258,2.273),较肺结核患者的244.000(154.000,317.000)个/μl和1.770(1.290,2.350)降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892,P=0.058;Z=-0.546,P=0.585)。单纯肺外结核患者外周血CD3 +和CD4 + 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551.500(283.750,949.000)个/μl和295.500(134.250,461.750)个/μl,低于单纯肺结核患者的698.000(572.000,904.000)个/μl和409.000(311.000,545.000)个/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089,P=0.037;Z=-2.460,P=0.014);单纯肺外结核患者外周血的CD8 +T淋巴细胞计数[185.000(92.000,366.250)个/μl]及CD4 +/CD8 +比值[1.455(1.018,2.128)]与单纯肺结核患者[分别为244.000(154.000,317.000)个/μl和1.770(1.290,2.350)]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315,P=0.188;Z=-1.429,P=0.153)。结论 随着肺结核患者外周血CD3 +、CD4 + T淋巴细胞计数的逐步降低,结核分枝杆菌可能更易播散至肺外;外周血CD8 +T淋巴细胞计数及CD4 +/CD8 +比值在肺外结核发生机制中的作用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正>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 PD)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其主要病理学特点是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和异常聚集的α突触核蛋白[1]。PD发生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老龄化、遗传及环境等因素[1-2]。目前,关于PD的致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已发现多巴胺代谢失调、细胞自噬、凋亡、氧化应激及线粒体功能障碍可能是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的最直接原因[3]。  相似文献   

8.
<正>咖啡是世界第二大贸易商品,深受人们的喜爱[1]。约一半美国成年人每天喝咖啡[2]。中国成年人咖啡消费率为3.5%,城市人群咖啡消费率约为农村人群的5倍[3],随着西方文化影响和购买方式的便利,咖啡消费逐渐增长。中国的咖啡消费量正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上升[4]。咖啡风味独特,化学成分类别较多[5],包括数千种不同的物质,如咖啡因、绿原酸、二萜类物质等,而一系列化学成分对于人体影响均不相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咖啡对于慢性疾病可能有重要作用[6-9]。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相关三级淋巴样结构(tertiary lymphoid structure,TLS)的免疫细胞组成。方法以2016年4月至2019年10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112例原发性HCC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手术切除及HCC穿刺活检样本。对所有患者的肿瘤标本进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TLS阳性的标本进行CD3、CD20、PD1、CD45RO、CD21和CD68染色。采用IPP(Image Pro Plus)软件计算TLS中阳性细胞占TLS的面积百分比,比较其在不同HCC分期患者及不同部位(瘤内、瘤旁)的差异。结果112例HCC患者中共21例患者标本TLS阳性。TLS阳性组和TLS阴性组中早期HCC患者(CNLCⅠ~Ⅱ期)比例分别为76.2%(16/21)和49.5%(45/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19,P=0.027)。TLS阳性早期HCC患者,瘤内TLS的CD3+[(69.19±16.43)%vs(53.25±14.48)%]、CD20+[(63.63±17.72)%vs(44.44±16.63)%]和CD21+[(68.48±12.78)%vs(11.75±7.20)%]比例显著高于瘤旁TLS,而PD1+比例[(6.94±3.64)%vs(20.56±8.47)%]显著低于瘤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D45RO+[(44.56±19.67)%vs(41.00±16.07)%]和CD68+[(10.25±6.13)%vs(8.13±5.78)%]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16例早期HCC患者(CNLCⅠ~Ⅱ期)中,与自身瘤旁TLS相比,瘤内TLS CD3+、CD20+和CD21+比例升高例数分别为11例、15例和16例,PD1+比例下降14例,CD45RO+(升高8例,下降8例)和CD68+比例(升高7例,下降9例)升高与下降例数相似。TLS阳性早期HCC患者瘤内TLS的CD3+[(69.19±16.43)%vs(35.60±15.21)%]、CD20+[(63.63±17.72)%vs(32.80±13.85)%]和CD21+[(68.48±12.78)%vs(10.00±6.71)%]比例显著高于晚期HCC患者(P均<0.05),PD1+[(6.94±3.64)%vs(9.60±3.78)%]、CD45RO+[(44.56±19.67)%vs(48.20±13.94)%]和CD68+[(10.25±6.13)%vs(7.40±3.65)%]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TLS阳性早期HCC患者瘤旁TLS的CD3+[(53.25±14.48)%vs(19.80±5.07)%]和CD20+[(44.44±14.63)%vs(21.60±5.46)%]比例显著高于晚期HCC患者(P均<0.05),CD21+[(11.75±7.20)%vs(11.80±3.90)%]、PD1+[(20.56±8.47)%vs(22.00±9.49)%]、CD45RO+[(41.00±16.07)%vs(38.60±9.99)%]和CD68+[(8.13±5.78)%vs(6.80±4.15)%]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早期HCC患者瘤内T细胞、B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比例高于瘤旁TLS,也高于晚期HCC患者瘤内TLS,且其中耗竭型淋巴细胞减少,记忆型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比例无变化。提示早期HCC患者瘤内TLS含有更多的活化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可能是其发挥抗肿瘤免疫应答作用、延缓疾病进展和延长患者生存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正>紧张型头痛(TTH)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女性患者多见,可表现为轻度至中度头痛、双侧部位、压迫或紧绷性质的头痛[1],同时还伴有头晕、失眠、焦虑、抑郁或胃肠道不适[2],极大影响患者的生活及生存质量。目前非甾体抗炎药、抗焦虑抑郁等药物可用于TTH的治疗[3],有研究表明应用黛力新治疗能缓解TTH[4],但药物的过度使用也可导致其发生[5]。除药物治疗,TTH的非药物治疗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针灸治疗[6]、心理疏导疗法等;此外,近年来学者们对于经颅磁刺激(TMS)治疗慢性头痛进行了临床研究,有研究表明重复TMS(r TMS)通过产生感应电流来改变大脑内部的电路活动,通过刺激靶向皮质区域有效治疗TTH[7]。同时有研究表明,综合治疗能显著改善TTH的头痛症状且能缩短其治疗疗程[8]。本研究将探讨黛力新联合低频r TMS治疗慢性TTH(CTTH)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正>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是一种大众普发性睡眠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研究提示,全球发病率男性为22%,女性为17%,且人种间存在差异[1]。OSA是一种在睡眠过程中上呼吸道括约肌活动下降而造成的上呼吸道偶发性狭窄[2]。这种气道狭窄可以造成呼吸气流的下降,阻碍正常的呼吸,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与血管内皮活动、视网膜及眼部健康、肥胖和糖尿病均有联系[2-3]。OSA和难治性高血压(resistant hyperte-nsion,RH)存在较高的关联性在近些年受到了广泛讨论[4]。难治性高血压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提高许多疾病的患病风险[5]。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37水平与免疫功能、再次发作的相关性。方法 75例老年AECOPD患者为AECOPD组,同期进行体检的50例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IL-37水平、免疫功能指标[CD3+辅助性T细胞(CD3+)、CD4+辅助性T细胞(CD4+)、CD8+辅助性T细胞(CD8+)、辅助性T细胞(Th)17],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老年AECOPD患者血清IL-37水平与免疫功能的相关性。出院后随访1年,比较老年AECOPD再次发作与未再次发作患者基线资料、血清IL-37水平,并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血清IL-37水平与老年AECOPD患者再次发作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ECOPD组IL-37、CD8+、Th17水平均较高,CD3+、CD4+水平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昼夜节律紊乱相关疾病日益凸显。以往对昼夜节律紊乱的相关研究大多关注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1]、单胺类神经递质[2]、褪黑激素[3]以及时钟基因[4]等独立领域,对昼夜节律紊乱的机制研究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笔者以肝主疏泄理论为指导,以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和脑-肠轴(BGA)为两条基线,综述针刺疗法从肝论治取穴调节昼夜节律紊乱的机制,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刘晶 《中国老年学杂志》2023,(22):5438-5441
目的 分析维奈托克(VEN)+阿扎胞苷(AZA)方案与地西他滨(DAC)+预激方案治疗老年复发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根据随机数表法将80例老年复发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DAC+预激方案治疗,观察组采用VEN+AZA方案治疗。比较两组免疫功能(CD3+、CD4+、CD8+及CD4+/CD8+水平)、功能状态[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血液指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28 d,相比对照组,观察组CD3+、CD4+、CD8+、CD4+/CD8+水平和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及血小板减少发生率、恶心呕吐发生率、感染发生率、低钾血症发生率均较低,KPS评分与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和治疗总有效率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比DAC+预激方案治疗,采用VEN+AZA方案治疗的效果较...  相似文献   

15.
<正>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DILI)、肝纤维化、特发性门脉高压(idiopathic portal hypertension, IPH)几类疾病可独立存在,亦或以因果关联的方式罕见地出现在同一个个体。DILI是指由各类处方或非处方的药物、非药物制剂及其代谢产物乃至辅料等所诱发的肝损伤[1-3],严重者可导致急性肝功能衰竭[4]或肝脏形态改变等,可能需要肝移植或最终导致死亡[2,5]。  相似文献   

16.
<正>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我国HF发病率仍在升高,HF患者住院率和死亡率高,生命质量差,治疗费用昂贵[1-2]。右心室功能障碍是HF病程发展的转折点,预示结局恶化[3]。右心室-肺动脉(right ventricular-pulmonary arterial,RV-PA)偶联代表右心室与后负荷之间的匹配关系,是右心室功能障碍的早期标志[4-5]。右心室依赖于后负荷,而左心力衰竭竭通常引起右心室后负荷过载,早期右心室收缩力可代偿性地增加以适应不断增大的后负荷;但随着疾病进展,右心室进行性扩张以及功能受损,适应不良导致RV-PA解偶联[4,6-7]。  相似文献   

17.
<正>认知能力下降与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及基线认知能力有关[1]。由于人类的预期寿命在增长,增龄是认知障碍最重要的且不可改变的风险因素之一[2]。研究表明,患有抑郁症的老年人比非抑郁症老年人表现出更大程度的认知能力下降[3],且认知障碍与抑郁程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4],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可能是抑郁和焦虑的先兆[5]。目前关于抑郁症病人认知障碍的机制一直处于探索阶段,了解抑郁症与认知障碍的关系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好地理解抑郁症伴认知障碍的病理生理过程,并指导该疾病的诊治。本文就近年来关于抑郁症与认知障碍关系的研究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8.
<正>结直肠癌(CRC)是全球最常见的癌症之一,每年有超过185万的新发病例和85万死亡病例[1~3],但就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而言在世界常见癌症中位居第二[4]。CRC的发病多是散发性的,患者人群主要为老年人[5]。CRC起源于结直肠上皮细胞,病因尚不清楚,但是触发疾病的因素有很多,如遗传、饮食习惯和生活环境等[6]。根据流行病学调查,遗传因素导致的疾病只是CRC病例的小部分,而饮食习惯和生活环境导致的CRC占据了大多数[7],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肥胖发病率逐渐上升,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肥胖对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的发生和预后有重要影响[1-2]。肥胖相关AF的机制尚不明确,但二者都与炎性反应增强有关。最近,肥胖诱导AF与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炎性小体之间建立了联系,成为研究热点[3]。NLRP3炎性小体参与肥胖相关AF可能的机制涉及炎症、纤维化结构重构和离子通道相关电重构。本研究简要概述肥胖与AF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重症肺结核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TIM-1,TIM-3)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1 056例重症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定义为重症肺结核组,另选同期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 000名轻症肺结核患者作为轻症肺结核组。比较两组患者TIM-1、TIM-3以及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CD8+)水平;检测并比较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IM-1、TIM-3的mRNA水平;分析重症肺结核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TIM-1、TIM-3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重症肺结核组CD8+、TIM-1和TIM-3水平均高于轻症肺结核组,CD4+水平低于轻症肺结核组(均P<0.001)。重症肺结核组TIM-1 mRNA和TIM-3 mRNA水平均高于轻症肺结核组(均P<0.001)。死亡组CD8+、TIM-1和TIM-3水平均高于存活组,CD4+水平低于存活组(均P<0.001)。相关性分析发现:存活组患者TIM-1、TIM-3与CD4+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14和-0.211,P<0.05),而与CD8+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71和0.680,P<0.05)。结论 重症肺结核患者免疫功能紊乱可能与其体内外周血T细胞亚群水平异常以及TIM-1、TIM-3 表达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