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启东肝癌高发区队列样本库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启东是我国的肝癌高发区,自1972年以来,启东现场采用流行病学、临床及实验室等方法,对肝癌的病因、肝癌的诊断和肝癌的治疗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1]。通过采集并分析大量血样、尿样及其他标本,为肝癌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医学和生物学证据。20世纪80年代末尝试建立生物标本库,为启东肝癌研究的持续和深入发展增加了竞争力。现把我所生物样本库的建立与应用做一总结。  相似文献   

2.
P53基因蛋白产物在肝细胞肝癌及其癌周肝组织中的表达张松平,戴益民,王能进,倪灿荣一、材料和方法从启东肝癌研究所1974~1985年间手术切除标本中,随机收集病理诊断为HCC的存档蜡块病例65例。所有病例均随访7年以上,其中术后生存10年以上20例,...  相似文献   

3.
HLA-A02基因型与中国高发区肝细胞癌的密切关联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HLA-A02型及其亚型与启东肝细胞癌的相关性。方法:用PCR-SSP法分析启东肝细胞癌和正常人中HLA-A02型及其亚型的分布。结果:103例经病理诊断的肝细胞癌中57例为HLA-A02型,其比例达到55%,显著高于启东正常人群HLA-A02型32%(33/102)的比例,P〈0.001。同时揭示包括HLA-A02型在内的HLA-A位点的等位基因多为杂合型。启东肝细胞癌HLA-A02型  相似文献   

4.
启东是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高发区,年发病率达50/10万左右。从1986年以来,我们以肝癌患者进行心理调查分析,采取相应的心理治疗,提出了疗效,改善了预后。  相似文献   

5.
前言为了对肝癌的发病学提供线索,国内外已有学者对肝癌细胞和癌旁肝细胞的超微结构进行分析,本文用立体学方法,对肝癌细胞、癌旁肝细胞,非癌肝细胞进行定量分析,这在国内外尚未见报导。病例患者×××,女,51,已婚。1986年6月10日入院,住院号3224。入院诊断:肝右叶原发性肝癌。术后诊断:原发性肝癌(弥散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LOXL2和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基因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揭示LOXL2和EMT之间的关系,从而阐明LOXL2对肝细胞肝癌转移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06例肝细胞肝癌组织中LOXL2、Snail、E-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采用CD31/PAS双染法检测肝细胞肝癌中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的情况,并分析LOXL2与EMT分子之间的相关性。采用χ~2和Spearman相关分析来分析其与VM形成和临床病理资料之间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评估LOXL2对肝细胞肝癌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LOXL2对肝细胞肝癌预后的价值。结果 LOXL2表达与Snail、vimentin和E-cadherin的表达密切相关,LOXL2表达与肿瘤分级和VM形成相关。LOXL2阳性表达或VM形成的患者其总体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比LOXL2阴性表达和无VM形成的患者短(P0.05);同时具有LOXL2阳性表达和VM形成的患者预后最差。结论 LOXL2表达与EMT标记蛋白相关,并与肝细胞肝癌分级和VM形成密切相关,且对预后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肝癌患者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检测肝癌患者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探讨肝癌患者Fib和D二聚体与肝细胞癌的分化程度以及转移与否的关系,评价其在肝癌辅助诊断中的临床意义。使用sysmexCA7000血凝分析仪检测50名正常人、64例肝良性肿瘤患者、136例肝细胞癌患者和40例转移性肝癌患者血浆中的Fib和D二聚体。正常人、肝良性肿瘤、肝细胞癌及转移性肝癌患者血浆中的Fib和D二聚体的结果分别为2.90±0.50、2.71±0.67、2.14±0.71、3.45±0.73g/L和162±81、251±134、242±153、342±159μg/L;在肝细胞癌EdmondsonⅠ、Ⅱ、Ⅲ、Ⅳ级的值分别为2.03±0.40、2.15±0.42、2.51±0.45、2.61±0.47g/L和164±112、173±145、289±146、86±46μg/L。肝细胞癌患者血浆Fib明显低于正常人(P<0.01),而D二聚体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组织学分级越高Fib有升高的趋势;转移性肝癌患者的Fib和D二聚体都明显高于未转移者(P<0.01)。结论是肝细胞癌患者血浆Fib含量降低,而D二聚体含量升高;转移性肝癌患者的Fib和D二聚体含量均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该研究旨在探讨miR-1297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对肝细胞癌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分析109对肝癌组织和配对的癌旁组织中mi R-1297的表达情况。从上述队列患者的生存资料中分析mi R-1297的表达与肝癌患者预后的关系。应用qRT-PCR技术检测肝细胞癌中miR-1297上调表达的机制。应用CCK8试验测定miR-1297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用AnnexinV/丙碘化物染色检测HCC细胞凋亡。用蛋白质免疫印迹分析法研究与BH3结构域凋亡诱导蛋白(BID)的表达。结果相对癌旁正常组织和人正常肝细胞,mi R-1297在肝癌组织和肝癌细胞中表达上升。Kaplan-Meier分析提示癌组织中高表达miR-1297的肝癌患者预后较差。在SMMC-7721和HepG2转染miR-1297表达抑制剂可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BID为miR-1297直接调控靶基因;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提示mi R-1297可与BIDm RNA3'UTR结合;蛋白质印迹分析证实miR-1297可抑制肝癌细胞BID蛋白的表达。进一步研究提示,抑制miR-1297表达显著提高线粒体中tBID和细胞色素C的表达水平。拯救实验证实在肝癌细胞中mi R-1297通过靶向BID蛋白抑制肝癌细胞凋亡。结论证实miR-1297通过靶向BID促进肝癌的进展,提示其可能是肝细胞癌患者潜在的预测预后的临床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9.
肝细胞肝癌为常发癌症,发现时多属中晚期,进展快,治疗效果差,死亡率高。~(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18)F-FDG PET/CT)能够发现早期病灶,对肝细胞肝癌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在对转移灶的检出和复发的监测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18)F-FDG PET/CT显像存在肝细胞肝癌显像效果欠佳、诊断率较低等不足,充分认识~(18)F-FDG PET/CT显像的优势和局限性,才能够为肝细胞肝癌患者提供更好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依据。本文就~(18)F-FDG PET/CT显像在肝细胞肝癌诊治中的研究与应用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在肝细胞癌的早期诊断和疗效监测价值,本研究联合应用微量离心柱法和电化学发光法随访监测83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和57例首诊为非肿瘤性慢性肝病患者血清中的AFP和AFP-L3水平。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监测时间为肝癌术前至术后6个月,慢性肝病患者监测时间为首诊前至诊后2年。同时收集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门脉癌栓情况、肿瘤分化程度、临床分期、肿块大小等临床诊断指标。研究结果为,随访的22例AFP-L3持续阳性的慢性肝病患者平均3.15个月均确诊为肝癌,肝癌发生率为45.45%;4例AFP-L3阴性变阳性的慢性肝病患者,平均8.17个月均确诊为肝癌,肝癌发生率为100%;31例AFP-L3持续阴性的慢性肝病患者,平均11.75个月确诊为肝癌,肝癌发生率为9.68%。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手术有效者AFP和AFP-L3水平明显下降,而病情稳定和进展者二者水平无显著变化或升高。AFP-L3水平与肿瘤分化程度相关,而与门脉瘤栓、临床分期和肿块大小不相关。在有门脉瘤栓组、低分化肝癌组、Ⅰ期肝癌组和小肝癌组中,其AFP-L3的阳性率分别为81.97%、100%、75%和77.78%。由此可知AFP-L3在肝细胞癌早期诊断和疗效监测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肝细胞肝癌为常发癌症,发现时多属中晚期,进展快,治疗效果差,死亡率高。^(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18)F-FDG PET/CT)能够发现早期病灶,对肝细胞肝癌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在对转移灶的检出和复发的监测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18)F-FDG PET/CT显像存在肝细胞肝癌显像效果欠佳、诊断率较低等不足,充分认识^(18)F-FDG PET/CT显像的优势和局限性,才能够为肝细胞肝癌患者提供更好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依据。本文就^(18)F-FDG PET/CT显像在肝细胞肝癌诊治中的研究与应用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JAK/STAT信号通路在肝细胞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196例肝细胞性肝癌组织标本,以正常肝脏组织标本20例作为对照,应用SABC免疫组化方法检测JAK-1蛋白和STAT-3蛋白的表达,分析二者与肝细胞性肝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预后的关系。结果:JAK-1蛋白和STAT-3蛋白在肝细胞性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正常肝脏组织(P=0.02,0.01);肝细胞性肝癌中JAK-1蛋白和STAT-3蛋白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有无肝硬化均无显著相关;包膜不完整(P=0.01,0.008)、出现门静脉癌栓(P=0.02)、分化未成熟(P=0.01,0.009)、临床III~IV期(P=0.02,0.008)的肝细胞性肝癌组织中JAK-1蛋白和STAT-3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有完整包膜、未出现门静脉癌栓、分化较成熟及临床I~II期的组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表明JAK-1蛋白和STAT-3蛋白均为影响肝细胞性肝癌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JAK/STAT信号通路的过度活化在肝细胞性肝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以作为评价肝细胞性肝癌恶性程度及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3.
饮酒在HBV相关性肝细胞癌发生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饮酒在HBV相关性肝细胞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收集553例HBV相关性肝细胞癌患者和160例HBV感染的非肝癌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比较两组的人口学特征、病毒学指标和生化学指标,用比数比(OR值)计算相关因素的危险系数;根据患者饮酒量,将肝癌患者分为三组,比较三组各项指标,探讨饮酒在HBV相关性肝细胞癌发生中的作用。结果肝癌组中AST、GGT、ALP、AFP高于正常上限者比对照组更多见(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嗜酒、吸烟、有肝癌家族史与HBV感染者肝细胞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其OR值分别为2.66,2.51,1.64。少量饮酒、嗜酒组的GGT、ALP高于正常上限者比无饮酒组多见(P〈0.05)。结论在我国,嗜酒、吸烟、有肝癌家族史可增加HBV感染者发生肝细胞癌的风险性。同时有HBV感染和嗜酒习惯的患者发生肝细胞癌的主要因素是HBV,而非酒精。  相似文献   

14.
肝细胞癌与EB病毒关系的研究袁芳平黄培生龚华实高凌云研究发现鼻咽癌、非洲Burkit淋巴瘤〔1〕、胃癌〔2〕等恶性肿瘤的瘤细胞中均有EB病毒(EBV)基因,但在人肝细胞癌组织中是否存在EBV基因,以及它与肝癌发生发展有何关系,国内外均未见报道。我们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检测不同时期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CD33+HLA-DR-MDSCs表达,分析其对肝细胞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肝细胞癌患者62例,并设置20名健康对照组,利用流式细胞学方法检测外周血中CD33+HLADR-MDSCs的比例及Th1/Th2细胞免疫状态,比较各组之间上述指标有无差异。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成人相比,肝细胞癌组患者外周血中MDSCs的比例显著增高,且进展期肝癌组患者MDSC的比例明显高于早期肝癌组患者;肝细胞癌患者Th细胞向Th2漂移,与正常健康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CD33+HLA-DR-MDSCs含量升高,Th细胞向Th2漂移,免疫功能低下,CD33+HLA-DR-MDSCs可以作为监测原发性患者的免疫功能和预后评估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在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与肝硬化增生结节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Sono Vue 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对32例肝硬化背景下的16个肝细胞性肝癌结节与29个肝硬化增生性结节进行超声造影检查,造影时记录并观察其动脉相、门脉相和实质相的动态造影变化及TIC曲线变化,并与手术或穿刺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结果:肝细胞性肝癌患者中93.75%(15/16)的病灶具有造影剂的快进快出的特点,超声造影剂在肝细胞性肝癌中快进快出,即动脉相快速增强,门脉相或实质相快速消退。肝硬化增生结节患者中89.66%(26/29)造影后可根据动脉期无明显增强,实质期无明显退出的诊断标准排除恶性。结论:超声造影在肝硬化增生结节与肝细胞性肝癌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正>目的:检测肝细胞肝癌组织中Ebp1与P53蛋白的表达情况,并探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P53与Ebp1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为肝细胞肝癌的靶向基因治疗提供有利的客观实验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66例肝细胞肝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P53蛋白与Ebp1蛋白的表达。结果:肝细胞肝癌组织中P53和Ebp1蛋白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flBound,CEUS)在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Fcino-ma,HCC)与肝硬化增生结节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Sono Vue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对32例肝硬化背景下的16个肝细胞性肝癌结节与29个肝硬化增生性结节进行超声造影检查,造影时记录并观察其动脉相、门脉相和实质相的动态造影变化及TIC曲线变化,并与手术或穿刺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结果:肝细胞性肝癌患者中93.75%(15/16)的病灶具有造影剂的快进快出的特点,超声造影剂在肝细胞性肝癌中快进快出,即动脉相快速增强,门脉相或实质相快速消退.肝硬化增生结节患者中89.66%(26/29)造影后可根据动脉期无明显增强,实质期无明显退出的诊断标准排除恶性.结论:超声造影在肝硬化增生结节与肝细胞性肝癌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肝癌亦有肝细胞损伤、坏死、增殖和纤维化,这些改变及肝细胞的恶变与许多细胞因子有关,其中TNF—α与原发性肝癌胶原代谢的关系,报道不一。我们测定了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病人外周血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人Ⅲ型前胶原(hPcⅢ)、透明质酸(HA)、ALT、γ—GT的水平的变化,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试图了解HCC患者的细胞因子与肝纤维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肝细胞肝癌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已成为世界范围关注的健康问题,且患者常常初诊已为晚期,失去手术治疗的机会,预后较差。目前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是继传统放化疗之后的又一里程碑式进展,其在晚期肝癌治疗中应用广泛,多种药物已被证实有明确的生存获益及良好的安全性,本文主要就肝细胞肝癌在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方面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