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潘宇红  黄璇  张烽 《中国微循环》2006,10(5):373-374,380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D—D)的含量在乙型肝炎病程发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入选的131例经消化科确诊的患者分成四组:慢性肝炎54例,急性肝炎46例,重型肝炎6例,肝硬化25例。以52例正常人为对照。用乳胶凝集法和免疫透射比浊法分别测定D.D、FIB含量。结果乙型肝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纤溶活性增强和凝血功能障碍。其中急性肝炎,重型肝炎,肝硬化组D—D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慢性肝炎和对照组(P〈0.05);重型肝炎,肝硬化FIB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联合检测D.D、FIB含量有助于病情的判断和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2.
陈品  邓建中 《医学信息》2007,20(3):471-472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含量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为其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比检测了9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42例,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54例及46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含量,进行对比分析与评价。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含量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差异非常显著(P〈0.01〉,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高于非进展性脑卒中(P〈0.01〉。结论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存在着明显的高凝状态,这与其发生及病情进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在冠心病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D-二聚体(D-Dimer,DD)与纤维蛋白原(FS)的含量在冠心病及冠状动脉不同程度的病变患者中的差异。方法 将入选的13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患者分为冠心病组94例与正常对照组36例,其中冠心病组又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6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3例。再将冠心病组按CAG结果分为轻度病变组24例,中度病变组27例,重度病变组43例。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分别测定DD,FS含量。结果 AMI、UAP两组DD、FS含量及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SAP和对照组(P〈0.05),AMI组的DD、FS含量明显高于UAP组(P〈0.05),重度病变组DD,FS含量高于轻、中度病变组(P〈0.05)。结论 联合检测DD与Fg在冠心病及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桂英 《医学信息》2010,23(3):652-653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其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胶乳免疫比浊法测定糖尿病组及健康对照纽血浆D-二聚体水平,同时用Clauss法测定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组间差异。结果糖尿病组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纽(P〈0.01),有并发症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无并发症组。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可作为糖尿病患者病情发展变化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脑损伤病人凝血与纤溶系统的有效监测指标。方法 :检测脑损伤后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及D 二聚体含量的变化。结果 :①脑损伤病人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反应速率 (FMPV)、纤维蛋白原含量 (Fbg)和纤维蛋白原功能指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②D 二聚体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而且随治疗进程呈现出下降趋势。结论 :检测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及D 二聚体含量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妊高症患者血浆脑钠肽(BNP)联合D-二聚体的检测和相关性分析,为临床妊高症患者分期以及心肌损害程度的判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西门子SYSMEX(CA-7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D-二聚体,采用罗氏Cobas e601电化学发光仪检测BNP。结果 67例妊高症患者(轻度27例,中度23例,重度17例)与正常妊娠对照组45例BNP和D-二聚体的检测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重度妊高症患者的检测值最高。结论 BNP联合D-二聚体的检测有助于临床及早判断妊高症患者的心肌损害程度,以利于早期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7.
8.
创伤性骨折D-二聚体阳性率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分析各类型创伤性骨折患者血浆D-二聚体(DD)阳性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创伤性一骨一段性骨折住院患者,入院24h内进行DD测定.结果长骨骨折87例,DD阳性率为76%,非长骨(含短骨、扁骨、不规则骨)骨折45例,阳性率33%(χ2=22.626,p<0.01).以18~39岁,40~59岁,60~96岁3年龄段的DD结果(χ2=21.631,p<0.05).说明DD阳性率与年龄的相关关系.结论骨折后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长骨骨折、高龄,两者存其一时需注意血栓并发症给以监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不同严重程度糖尿病足患者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水平及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方法:选取本院疮面修复科2012年4月~2013年3月107例糖尿病足患者为观察对象,按其严重程度分为0~2级(A组)、3~4级(B组)两组,另选体检健康者45例为对照(C组),检测以上对象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水平及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并比较各组间各指标的差异。结果:B组血浆D-D、Fbg水平显著高于A组和C组;B组AT-Ⅲ活性显著低于A组,更低于C组。结论:血浆D-D、Fbg水平和AT-Ⅲ活性的联合检测对于判断糖尿病足患者体内高凝状况及监测糖尿病足的发生、发展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李勇  王平  王继廉  宋执敬  宋军 《微循环学杂志》2005,15(4):113-113,115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最主要的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后继发血栓形成。近年来研究表明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和血尿酸(Uric Acid,UA)水平在ACS患者中明显变化。本文检测ACS患者的UA、D-二聚体和Fib的水平变化,分析其在ACS病理机制中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赵静 《医学信息》2018,(24):82-83,86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糖类抗原724(CA724)水平在胃癌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50例设为胃癌组,另选30例胃良性病变患者设为胃良性病变组,30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浆FIB和CA724水平及联合检测在胃癌患者中的变化。结果 胃癌组患者血浆FIB和CA724水平[(6.12±1.55)g/L、(43.76±6.29)ng/ml)]高于对照组[(2.87±0.54)g/L、(2.41±0.26)U/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良性病变病变血浆FIB水平(3.46±0.75)g/L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A724水平(3.66±0.73)ng/m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血浆FIB和CA724联合检测高于单项检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FIB和CA724水平有助于协助诊断胃癌,且两者联合检测能提高胃癌患者诊断敏感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本地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发热期、多器官功能障碍期、恢复期三期D-二聚体、心肌酶谱和肝酶谱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其临床意义。方法 我院2011年3月~ 2015年12月收住院的124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入院及后每2 d进行D-二聚体检测,早晨采空腹静脉血送检心肌酶谱、肝酶谱检测,至恢复期患者出院,记录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发热期D-二聚体水平(2231.4±158.6)μg/L、多器官障碍期D-二聚体水平(1520.5±106.7)μg/L,与恢复期D-二聚体水平(321.9±35.3)μg/L相比,发热期、多器官障碍期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多器官功能障碍期AST(183.1±67.1)U/L与发热期AST(372.9±90.0)U/L、恢复期AST(95.8±34.3)U/L对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型AST水平(259.8±65.8)U/L低于危重型AST水平(428.6±140),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普通型LDH(305.4±132.0)U/L、CK(284.4±118.0)U/L、CK-MB(96.5±18.8)U/L与危重型LDH(3902.3±187.4)U/L、CK(799.8±437.3)U/L、CK-MB(206.1±51.4)U/L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普通型ALT(96.66±42.16)、AST(156.1±37.1)与危重型ALT(372.9±61.6)、AST(651.8±34.3)比较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D-二聚体、心肌酶谱早期便出现异常改变,且病情越重,D-二聚体、心肌酶谱升高越明显,但肝酶谱的改变有一定的滞后性,早期检测D-二聚体、CK水平可以识别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危重病例、D-二聚体、CK水平下降预示病情好转,可以指导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冠心病患者 D- 二聚体(D-Dimer,D-D)、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变化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周口市中医院 2021 年 9 月至 2023 年 12 月接收的 92 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均行经皮冠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术后患者作为观察组,40 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受试者 D-D、Fib、APTT 水平,术后 3 个月内以电话形式随访记录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情况,并分析 D-D、Fib、APTT 与 CHD 患者 PCI 术后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的 APTT 水平低于对照组,D-D、Fib 水平高于对照组,发生心血管事件患者的 D-D、Fib 水平高于未发生心血管事件患者,而 APTT 水平较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低(P<0.05)。经过二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 D-D、Fib、APTT 的水平升高是导致 CHD 患者 PCI 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高风险因素(P<0.05)。结论? D-D、Fib、APTT 指标参与患者病变过程,可有效预测 CHD 患者 PCI 术后是否会发生心血管事件,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脑缺血再灌注后血栓形成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 :在动物活体模型上 ,连续观察脑缺血 /再灌注时脑软膜微血管内血栓形成的过程并测量缺血 /再灌注不同时期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变化。方法 :用夹闭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的方法复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颈动脉注入 0 .0 67%异硫氢酸荧光黄 (FITC) 0 .2ml后 ,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脑软膜微血管内血栓形成的过程 ,并在缺血 15min、30min、再灌注 30min、1h、6h时采血 ,用凝血酶凝固法测量血浆纤维蛋白原。结果 :单纯缺血期血流速度明显减慢 ,细动脉、细静脉管径缩小 ,有部分毛细血管内血流停滞。再灌注后 ,血流速度加快 ,随再灌时间的延长 ,白细胞粘附、贴壁明显增多 ,血管内皮增厚 ,纤维蛋白丝网络血细胞及血小板 ,呈絮状团块附着在血管内壁上 ,逐渐形成壁栓 ,阻碍血细胞的流过。缺血期和再灌注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以缺血 30min和再灌 1h时增高最为明显 (P <0 .0 1)。再灌 6h时又明显降低 ,与单纯缺血 30min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再灌注后快速恢复的血流加重了内皮细胞的损伤 ,白细胞、血小板粘附 ,导致血栓形成 ,并认为血浆纤维蛋白的形成在此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笔者对66例脑血管病患者进行80次血浆粘度及纤维蛋白原检查,并分析其相关关系,结果:1.本组血浆粘度r+s=1.844±0.149,纤维蛋白原为408.375±129.396mg%,与正常对比有显著差异,P<0.001。2.两指标间相关系数rs=0.4206,P<0.001,呈强正相关并有线性回归关系。3.12例治疗前后对比纤维蛋白原由447.50±170.83降到354.58+75.60,平均中值降低20%,但因例数较少,未作t试验对比。  相似文献   

16.
纤维蛋白原活性测定在血液流变学检测中的作用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活性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对临床379例患者进行血浆和血清粘度的测定,应用其结果计算出纤维蛋白原的活性,按照公式:纤维蛋白原活性(g/L)=纤维蛋白原量(g/L)/[血浆粘度(mPa·s)-血清粘度(mPa·s)]。结果:结果显示,只有在纤维蛋白原活性增强时,血浆粘度才有所提高,从而使全血粘度升高,故此纤维蛋白原活性与其含量的增粘作用不成比例。结论:临床测定纤维蛋白原活性能提高血液流变学检查的特异性及敏感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正常妊娠期妇女凝血以及纤维蛋白原生成和降解指标的变化特征,初步探讨孕妇妊娠期间的出凝血动态变化.方法:正常妊娠并顺利分娩的孕妇96例,序贯观察她们整个孕期和产后4-9周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Fg)含量、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含量以及F...  相似文献   

18.
《微循环学杂志》2015,(3):51-54
目的:探讨高级别前列腺上皮内瘤(HGPIN)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11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BPH组)、55例HGPIN患者(HGPIN组)、61例前列腺癌(PCa)患者(PCa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各组血浆Fib浓度,采用双夹心免疫法及化学发光法检测HGPIN组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包括tPSA和cPSA)水平,统计学分析各组Fib水平差异及HGPIN组Fib与PSA的相关性。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评价Fib对HGPIN的诊断价值。结果:三组患者血浆Fib水平中位数分别为2.55g/L,3.22g/L和4.09g/L,HGPIN组和PCa组显著高于BPH组(P0.01),PCa组又高于HGPI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GPIN组血浆Fib水平与血清tPSA、cPSA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304、0.334,P0.05)。血浆Fib诊断HGPIN的敏感度为23.64%,特异度为93.69%,误诊率为6.31%,漏诊率为76.36%。结论:HGPIN患者血浆Fib水平升高,可以作为HGPIN患者辅助诊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