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少儿上颈椎不稳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在气管插管全麻下对8例4~10岁的幼儿上颈椎不稳患者施行寰枢椎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结果全组8例均获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后随访6~22个月,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X线、CT复查螺钉位置良好,无松动、断钉,植骨3~6个月后均达到满意融合。结论少儿具有进行寰椎和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临床可行性,可作为治疗少儿寰枢椎不稳的方法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后路寰枢椎侧块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的疗效。方法采用经后路寰枢椎侧块内固定加自体松质骨颗粒植骨术治疗寰枢椎不稳定14例。结果寰枢椎获解剖复位13例,大部分矫正1例,内固定位置良好,未发生与螺钉相关的神经血管并发症、内固定松动或断钉现象。均获得骨性融合。随访9-36个月,临床症状均缓解。结论经后路寰枢椎侧块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许英杰  刘迎春 《山东医药》2009,49(38):64-65
目的观察Magerl法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的疗效。方法采用Magerl法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26例。结果共植入螺钉52枚。随访8-36个月,术后JOA评分14.0-16.4分,平均15.40分。改善率平均78.13%±4.24%。术后无椎动脉和脊髓损伤发生,植骨全部融合。结论Magerl法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C3椎体大部分切除、植骨融合钢板系统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创伤性枢椎滑脱患者的效果.方法 对8例不稳定性创伤性枢椎滑脱患者行颈前路C3椎体大部切除、植骨融合、Zephir钢板系统内固定,并对术前、术中和术后10~30个月随访的资料进行总结.结果 无患者术中死亡,无患者出现手术并发症,术中平均出血300mL.随访结果显示术后全部病例颈部症状明显缓解,2例脊髓不全损伤患者脊髓功能明显改善,6个月X射线平片显示全部病例生理前凸恢复,C2椎弓骨折线模糊,植骨愈合良好,无钢板及螺钉松动、断裂现象存在.结论 前路C3椎体大部分切除、植骨融合钢板系统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创伤性枢椎滑脱减压充分,可维持颈椎生理前凸,促进骨折愈合,且植骨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5.
对6例上颈椎骨折脱位患者(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半脱位4例,Hangman骨折2例),应用APOFIX系统行后路C1-2固定及植骨融合术,术后定期摄颈椎X线片。结果6例内固定均成功,并获6个月以上随访,椎板钩及植骨块无松动及移位。植骨融合。认为APOFIX应用于上颈椎后路内固定,安全、简便、有效;术前解剖复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Cervifix内固定系统治疗上颈椎骨折、脱位的效果。方法对12例上颈椎损伤患者(其中寰枢关节陈旧性脱位3例,寰枢关节新鲜脱位3例,枢椎齿状突骨折2例,C_2椎体骨折并寰枢关节半脱位2例,C_(2~3)椎体骨折2例)行后路切开、复位、Cervifix内固定,并行自体髂骨植骨。术前按ASIA分级:A级2例,B级4例,C级5例,D级1例。结果 1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M~5a,平均2.7a。所有病例植骨均融合,植骨融合率100%。无1例发生Cervifix螺钉及固定棒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1年A-SIA分级:A级1例,B级2例,C级3例,D级6例。瘫痪分级明显好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极显著意义(P0.01)。结论 Cervifix内固定系统能够有效地维持上颈椎损伤修复所要求的稳定性,固定效果良好,内固定后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鼻插管口腔松解减压复位后路融合固定治疗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于本院骨外科收治的18例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经鼻插管口腔松解减压复位后路融合固定治疗.分析该术式的治疗疗效.结果本组患者手术耗时在3.2~6 h范围之内,平均手术时间(4.22±0.54)h;手术出血量为550~780 mL,平均(652.20±55.23)mL;术后3 d采用CT复查,结果显示寰枢椎脱位关节复位理想,固定位置令患者满意,且椎弓根螺钉与椎动脉及脊髓关系理想.术后随访12个月,寰枢椎获得良好的骨性植骨融合,未发生内固定断裂及松动等方面的合并症;本组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畸形患者术后JOA评分及颈椎伸屈活动度均分别显著大于术前(P均0.05),术后VAS评分显著低于术前(P0.05);本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量表各维度评分均分别显著高于术前(P均0.05).结论经鼻插管口腔松解减压复位后路融合固定治疗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畸形的临床疗效显著,应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前路复位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效果。方法采用颈前路手术治疗21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不同程度神经功能损伤患者。依据Frankel分级评价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观察术后植骨融合情况、椎间高度和颈椎椎体序列。结果 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2个月(6~36个月),术后切口均甲级愈合,无切口感染,内固定物和植骨稳定无松动,融合满意,X线示椎间隙高度和颈椎序列恢复满意。术前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9例,C级7例,D级3例,E级0例。术后Frankel分级明显改善,A级2例,B级4例,C级6例,D级7例,E级2例。结论采用早期前路复位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颈椎生理曲度恢复良好,融合率高,远期疗效满意,是一种有效、简便、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对45例颈椎脊髓损伤患者行前路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并采用Window视窗颈椎前路动力加压自锁型钢板系统内固定。结果45例获随访≥6个月,植骨均获得骨性愈合,无钢板断裂、螺钉松动等并发症。认为颈椎前路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术适用于颈椎外伤及退变所致颈椎脊髓损伤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类风湿关节炎 (rheumatoidarthritis ,RA)可累及颈椎 ,造成颈椎不稳 ,其中以寰枢椎不稳或半脱位最常见、最早见。尽管临床上许多寰枢椎不稳的患者可以无明显症状 ,但由于其潜在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及猝死的危险性 ,临床应予警惕。现将我院诊治的 1例RA累及寰枢椎关节致发作性意识丧失的病例报告如下。患者 :女性 ,37岁。因对称性四肢关节肿痛伴晨僵 2年余 ,发作性意识丧失 8个月于 2 0 0 2年 6月 2 0日收入院。患者 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手近指关节、掌指关节及腕关节肿痛 ,伴晨僵 ,持续数分钟。后渐累及双膝关节、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颈椎前路治疗下颈椎损伤合并骨质疏松患者的手术经验。方法采用颈椎前路减压、钛网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骨质疏松患者23例,观察治疗效果。结果23例患者经6个月~2年随访观察,相应椎间获得满意骨性融合,按Frankel分级,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颈椎前路钛网钛板复合固定可有效保证相应椎间的稳定性,配合术中合理的预见性措施,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骨质疏松患者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前路病灶切除椎间植骨内固定治疗颈椎结核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分析应用前路病灶切除椎间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 总结1997年3月—2001年5月行前路病灶切除椎间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颈椎结核患者18例。随访1.5~5年,平均3.6年。结果 自体骨植骨者术后3~6月骨性融合,异体骨植骨者术后1年骨性融合。7例截瘫患者,1例Frank分级B级和1例Frank分级C级患者术后恢复达D级,其余皆完全恢复。除1例因术中撑开不够颈椎生理弯曲恢复不佳外,颈椎生理弯曲得以恢复,术后随访未见矫正角度的明显丢失,无钢板螺钉并发症。结论 钢板内固定可在颈椎结核前路手术中安全应用,它能为颈椎提供稳定性,利于骨融合和早期康复,同时,恢复和保持颈椎生理曲度,有利于保持手术后疗效。  相似文献   

13.
21例老年人齿状突骨折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人齿状突骨折的特点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老年人齿状突骨折,其中Anderson-DAlonzoⅡ型骨折14例,Ⅲ型7例。14例新鲜骨折均采用非手术治疗;7例陈旧性损伤,有6例寰枢椎不稳患者行枕颈融合术。结果19随访3个月至11年,平均3年8个月。14例行非手术治疗患者中,2例失去随访,10例达到骨性愈合,2例未愈合者无明显症状遗留;6例行手术治疗患者植入骨块均获得骨性愈合,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者3例,稍有改善2例,无变化1例。结论对于老年患者的新鲜齿状突骨折可选择非手术治疗,陈旧性骨折引起迟发性寰枢椎不稳及脊髓压迫者则应行融合手术。  相似文献   

14.
寰椎连接颅与颈椎,是脊髓生命中枢对应部位,其解剖位置重要。若发生寰枢椎脱位或寰枕部不稳,可直接压迫延髓,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对寰椎部位切实有效的固定至关重要。寰枢椎后路钉板固定是新近出现的寰枢椎后路固定技术,其将螺钉分别固定于寰椎和枢椎上,具有操作方便、固定性能好的特点。该文就寰椎后路螺钉固定技术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外科治疗方案在老年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中的效果。方法 108例老年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n=54)和B组(n=54),给予A组颈椎前路单节段间盘切除合并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给予B组颈椎前路椎体依次全切除联合钛网椎间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骨融合率、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平均椎间隙高度和颈曲值。结果术后12个月两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植骨融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B组VAS低于A组(P<0.05)。干预前两组平均椎间隙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B组颈曲值低于A组(P<0.05)。结论颈椎前路单节段间盘切除合并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与颈椎前路椎体依次全切除联合钛网椎间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无显著差异,但前者的植骨融合率较高,VAS低,且能够较好地改善颈曲状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老年三节段及以上复杂性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接受颈椎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钛板螺钉内固定术的多节段颈椎病患者50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1 w、术后12个月时的JOA分值以及手术前后的颈椎X光片、CT和MRI。分析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和JOA改善率,观察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情况,颈椎标准矢状位侧位片Cobb角、融合节段椎体前缘高度(HAB)及后缘高度(HPB)。结果该组病例手术时间90150 min,平均120 min。出血量150150 min,平均120 min。出血量150450 ml,平均325.5 ml。平均随访15.1个月,术后2 w内均感神经症状明显好转,下肢肌力增加,肢体活动较术前明显改善,且双上肢感觉异常基本消失。除3例术前已颈髓损伤严重者,无明显恢复外,其他47例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50例术后12个月颈椎正侧位X片提示均可见椎间隙融合,椎间高度及生理弧度维持良好。结论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手术是治疗三节段及以上脊髓型颈椎病的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的手术入路选择及观察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5-01~2009-01间68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颈髓损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前路减压复位植骨及颈椎带锁钛钢板固定51例,后路切开复位侧块钢板固定12例,前后路联合手术减压复位固定严重骨折脱位5例。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11.8个月,植骨于3个月左右均获得骨性融合,颈椎椎间高度、生理曲度及颈椎稳定性维持良好,按Frankel分级,神经功能有3例无恢复,其余病例至少有1~3级以上的恢复或改善。结论采用前路、后路或前后路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均可使损伤节段获得早期稳定,根据颈椎损伤机理、损伤部位及类型采取适合的手术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并发寰枢椎关节受累的临床特点,评估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在诊断寰枢椎受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40例RA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颈椎X线片和寰枢椎MRI检查,根据有无寰枢椎受累分为2组。收集RA患者的实验室数据和临床资料,比较RA寰枢椎受累组和无寰枢椎受累组上述数据的差异,分析X线和MRI对于寰枢椎受累诊断的优缺点。结果 40例RA患者中,女性28例,男性12例,寰枢椎受累组16例,无寰枢椎受累组24例。16例寰枢椎受累组患者中4例为早期RA患者;MRI检查发现寰枢椎半脱位(atlantoaxial subluxation,AAS)7例(43.75%),血管翳10例(62.50%);颈椎X线检查,仅6例提示寰枢椎有病变,均为AAS。寰枢椎受累组RA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平均水平明显低于无寰枢椎受累组[(20.89±3.01)kg/m~2vs.(24.31±3.29)kg/m~2,P=0.011]。与无寰枢椎受累组比较,RA寰枢椎受累组的病程[(167.69±171.73)月vs.(130.75±171.05)月]、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59.40±35.95)mm/h vs.(51.88±30.25)mm/h]、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38.97±42.34)mg/L vs.(32.97±37.26)mg/L]、疾病活动性评分(disease activity score,DAS28)[(5.96±1.86)vs.(5.55±1.70)]的平均水平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寰枢椎受累组RA患者骨侵蚀情况明显高于无寰枢椎受累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77,P0.05)。结论 RA早期即可出现寰枢椎病变,外周关节破坏严重的RA患者更容易出现寰枢椎受累,MRI在RA寰枢椎受累的早期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临床作用。  相似文献   

19.
前路病灶切除椎间植骨内固定治疗颈椎结核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应用前路病灶切除椎间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总结1997年3月--2001年5月行前路病灶切除推间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颈椎结核患者18例。随访1.5--5年,平均3.6年。结果:自体骨植骨者术后3--6月骨性融合,异体骨植骨者术后1年骨性融合。7例截瘫患者,1例Frank分级B级和1例Frank分级C级患者术后恢复达D级,其余皆完全恢复。除1例因术中撑开不够颈椎生理弯曲恢复不佳外,颈椎生理弯曲得以恢复,术后随访未见矫正角度的明显丢失,无钢板螺钉并发症。结论:钢板内固定可在颈椎结核前路手术中安全应用,它能为颈椎提供稳定性,利于骨融合和早期康复,同时,恢复和保持颈椎生理曲度,有利于保持手术后疗效。  相似文献   

20.
陶晓晖  田伟  刘波  李勤  于杰  孙玉珍 《山东医药》2010,50(28):30-32
目的探讨枕骨大孔减压结合Magerl+Brooks手术治疗复杂枕颈部畸形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 21例复杂枕颈部畸形病例采用枕颈后路枕骨大孔减压治疗脊髓压迫症,同时采用Magerl+Brooks手术、植骨融合重建枕颈稳定性。结果平均随访12个月,18例神经功能明显改善,3例轻度改善;全部病例得到植骨融合;共置入39枚Magerl螺钉,内固定位置好,无神经血管损伤的并发症。结论枕颈后路枕骨大孔减压(必要时切除寰椎后弓)能够改善复杂枕颈部畸形导致的脊髓压迫症;Magerl+Brooks手术可以短节段重建枕寰枢稳定性,保证植骨融合;使用计算机导航技术可以准确置入Magerl螺钉,避免神经血管损伤的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