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增厚和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颈动脉B超技术,对178例意识清晰的脑梗死和非脑血管病住院患者的颈动脉IMT和斑块进行检测.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大,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08).高血压、糖尿病及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形成有密切联系(P<0.05).但是血糖和血脂水平与斑块的形成无明确关系.颈动脉斑块组和非斑块组的吸烟、饮酒、性别和心电图缺血改变无明显差异.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15),颈总、内动脉IMT显著增厚.结论:颈动脉IMT增厚和斑块形成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了128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超声表现,观察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并与96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明显高于健康者,两者有显著性差异。分析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大,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1)。高血压、糖尿病及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形成有密切联系fP〈0.05)。但是血脂水平与斑块的形成无明确关系。颈动脉斑块组和非斑块组的吸烟、饮酒和性别无明显差异。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1)。结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脑梗死患者有明显的相关性,颈动脉IMT增厚和斑块形成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了128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超声表现,观察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并与96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明显高于健康者,两者有显著性差异。分析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大,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1)。高血压、糖尿病及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形成有密切联系(P<0.05)。但是血脂水平与斑块的形成无明确关系。颈动脉斑块组和非斑块组的吸烟、饮酒和性别无明显差异。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1)。结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脑梗死患者有明显的相关性,颈动脉IMT增厚和斑块形成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超声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IMT)与并发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采用高分辨率的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分别测量67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83例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及60例健康对照组的颈动脉IMT。结果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颈动脉IMT及颈动脉斑块发生率较非糖尿病组增高(P〈0.05);两组脑梗死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o结论2型糖尿病颈动脉IMT与脑梗死有明显关系,是造成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可以作为脑梗死早期预测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杜岩  任艳 《中国医药导刊》2007,9(4):296-299
目的: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脑梗塞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与脑梗塞的关系。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了128例脑梗塞患者的颈动脉超声表现,观察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并与96例健康体检者做对照。结果:脑梗塞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明显高于健康者,两者有显著性差异。分析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大,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1)。高血压、糖尿病及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形成有密切联系(P<0.05)。但是血脂水平与斑块的形成无明确关系。颈动脉斑块组和非斑块组的吸烟、饮酒和性别无明显差异。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1)。结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脑梗塞患者有明显的相关性,颈动脉IMT增厚和斑块形成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老年人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临床意义,并探讨老年人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40例老年人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包括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并将入选对象分为有传统危险因素的脑梗死组(A组)、有危险因素非脑梗死组(B组)和无危险因素无脑梗死组(C组)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A组颈动脉IMT增厚、斑块积分、复合斑、舒张末期峰值流速与B组和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MT厚度的增加.斑块的检出率及形态学特征、舒张末期血流速度的降低等是颈动脉病变与脑梗死发生的有意义的检测指标,在脑梗死的防治中是参考意义较大的超声学指标.  相似文献   

7.
戴健  肖瑾 《安徽医学》2010,31(10):1217-1219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58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总动脉内径,斑块数,性质及部位,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IMT明显增厚(P〈0.01),颈总动脉内径明显增大(P〈0.05),斑块检出率增高(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颈总动脉内径增大,颈动脉粥样化斑块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8.
彭旭  韦舒静 《广西医学》2012,34(10):1331-1332,1336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变化对脑梗死防治的意义.方法 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90例非脑血管疾病患者(对照组)颈动脉IMT.结果 脑梗死组颈动脉IMT增厚检出率为80.0%,高于对照组的57.8%(P<0.01);脑梗死组颈动脉软斑、混合斑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硬斑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颈动脉IMT增厚检出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高.结论 高龄、颈动脉IMT增厚和颈动脉斑块形成对预测脑梗死危险及病情判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病各主要危险因素间的相互关系。方法收集体检人群285例,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通过调查问卷根据是否合并危险因素进行分组,比较组间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增厚程度及斑块发生率,同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①资料中合并有吸烟史、高血压史、血脂异常以及肥胖的人群,颈动脉IMT增厚程度及斑块发生率均明显高于不合并组(P<0.05);此外,合并糖尿病史的人群颈动脉IMT增厚程度明显>不合并组(P<0.05)。②男性、高血压史、血脂异常是IMT增厚和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血脂异常、吸烟史及糖尿病史也是粥样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合并心血管各主要危险因素的人群患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将会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对78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按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进行分组,IMT〈0.9mm为颈动脉内膜正常组,0.9mm≤IMT〈1.2mm且无动脉粥样斑块者为颈动脉内膜增厚组,IMT≥1.2mm为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组,分别测定其血尿酸水平。结果男性高尿酸血症阳性率83.7%(36/43),女性高尿酸血症阳性率77.1%(27/35),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增厚组高尿酸血症阳性率为58.3%(14/24),斑块组高尿酸血症阳性率为82.9%(34/41),其中颈动脉斑块数1的患者高尿酸血症阳性率为66.7%(10/15),颈动脉斑块数/〉2的患者高尿酸血症阳性率为92.3%(24/26),正常组高尿酸血症阳性率为15.4%(2/13)。1个斑块组、≥2个斑块组、总斑块组及增厚组的高尿酸血症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均〈0.05);≥2个斑块组的高尿酸血症阳性率明显高于1个斑块组以及增厚组(P均〈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IMT有关,是糖尿病早期大血管病变危险因素之一,颈动脉斑块形成程度越重者其血尿酸的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终末期肾脏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形成情况并分析其可能影响因素。方法:以5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和42例健康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其颈动脉IMT及斑块情况,并记录临床及生化数据,在MHD组按颈动脉硬化有无分为硬化组和非硬化组,对两组间各数据进行比较,并对颈动脉硬化产生的各危险因素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MHD组患者颈动脉IMT值及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单因素相关分析结果提示MHD患者颈动脉IMT与年龄、收缩压、CRP、血磷呈显著正相关,与白蛋白呈显著负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收缩压和血磷水平是颈动脉IMT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MHD患者颈动脉硬化产生与高收缩压和高血磷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180例,以是否伴有缺血性脑卒中(IS)包括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组(EH +IS,n=106)和单纯高血压组(EH,n=74),超声检查两组颈动脉斑块有无、斑块部位、斑块性质、数量及颈动脉内膜中层(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有无增厚,并进行比较;同时,以是否存在颈动脉斑块和是否发生脑卒中作为因变量,选择性别、年龄、尿酸、总胆固醇、血糖、HDL-C、CRP、叶酸、维生素B12、同型半胱氨酸、收缩压、舒张压作为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EH+ IS组与EH组比较,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增高(72.6%比43.2%,P=0.00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斑块发生的部位、形态、数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IMT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β=0.068,OR=1.071,95% CI=1.030 ~1.113,P=0.001);颈动脉斑块增加缺血性脑卒中风险(OR=5.225,95% CI =2.293 ~11.907,P=0.001).结论: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高于无脑卒中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是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发生率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回顾102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冠状动脉的情况,与颈动脉超声检查所测的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分别为(1.04±0.08)mm,斑块发生率为82.28%,非冠心病组内中膜厚度(0.97±0.09)mm,斑块发生率为34.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斑块发生率也相应增加。结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斑块情况与冠状动脉硬化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可用于估测冠心病。  相似文献   

14.
王静  陈时芳  徐淑静 《重庆医学》2016,(10):1345-134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部动脉斑块的关系,并分析引起动脉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426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baPWV、颈部动脉超声检查、生化指标检测及相关危险因素的记录。分析baPWV与IM T的相关性。并根据baPWV结果分为正常组与异常组,对两组的IM T、颈部动脉斑块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危险因素中糖尿病病程、收缩压、舒张压、脉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动脉硬化危险因素个数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年龄、腹围、BMI、尿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糖化血红蛋白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颈部动脉超声斑块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斑块平均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异常组明显多于正常组;IMT正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明显高于异常组。两组IMT值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1),异常组较正常组明显增厚。对baP‐WV与IM T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IM T与baPWV呈正相关关系(r=0.228,P<0.05)。结论动脉弹性降低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能伴有颈IM T明显增厚、斑块数量明显增多。结合baPWV及颈部动脉超声检查可更好地进行颈动脉硬化的评估。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异常,分析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粥样硬化斑块及溃疡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完整的脑梗死患者89例为脑梗死组,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IMT进行测量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进行观测,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脑梗死组较对照组IMT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脑梗死组较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溃疡斑块检出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随着年龄增长颈动脉斑块检出例数及溃疡斑块检出例数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IMT增厚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溃疡斑块的形成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100例患者分为高血压组(EH组)、脑梗死组(CI组)各50例,并与正常对照组(对照组)50例进行比较,分析血压、血脂、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FMD)功能等变化。结果CI组表现为老年性高血压,舒张压降低明显,脉压增大;空腹血糖较对照组升高明显,但与EH组尚无显著差异;TG显著升高;CI组IMT显著增厚,斑块数及发生率显著增高,FMD下降明显。三组IMT与FMD均呈显著负相关,FMD与年龄呈负相关。结论CI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显著增加,推测脉压增大、高TG是导致CI组患者斑块数增加引发脑梗死的直接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肱动脉FMD下降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相关性,IMT与FMD检查对预测脑梗死的发生并且对临床预防和治疗脑梗死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股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对409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与104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行颈动脉、股动脉血管超声检查和血液生化检查,比较2组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脑梗死组颈总、颈内、股总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75.1%、66.5%、38.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5.0%、20.2%和16.3%(P0.01);脑梗死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1.5±0.42)mm及斑块积分(2.74±0.15)、股动脉IMT(1.34±0.37)mm及斑块积分(2.26±0.29)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颈动脉IMT(0.9±0.53)mm及斑块积分(1.13±0.27)、股动脉IMT(0.79±0.31)mm及斑块积分(1.03±0.16)(P0.01);脑梗死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纤维蛋白原和尿酸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颈动脉斑块及股动脉斑块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通过检查血脂、血尿酸、颈动脉斑块、股动脉斑块可早期预防脑梗死,降低脑梗死的患病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