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类疾病。临床GERD可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糜烂性食管炎(EE)、反流性食管炎(RE)和Barrett食管(BE)3种亚型,其中NERD指存在GERD症状但内镜下未见BE和食管黏膜破损,RE指内镜下可见食管远段黏膜破损;BE系指食管远段的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所取代。  相似文献   

2.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所取代,由慢性反流及炎症刺激发展而来,是食管腺癌(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EAC)的癌前病变,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现代医学对BE的治疗主要以对症及随诊为主,对于近期解决反流症状等疗效尚可,远期疗效尚未证实。而中医药治疗越来越显示出其优越性,笔者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专方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面总结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BE的研究进展并作详细综述。  相似文献   

3.
Barrett食管(BE)指食管正常复层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所替代,是胃食管反流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为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等胃食管反流症状。笔者自2007年1月~2008年10月采用射频联合中药复方制剂胃复春治疗BE23例,并与传统的抑酸加抗反流治疗进行对照,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因各种诱因反流人食管而引起的疾病。根据其内镜下表现可分为内镜阴性的胃食管反流病(NERD)、反流性食管炎(RE)和Barrett食管(BE)。近年来,中医治疗GERD取得较满意效果,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苓桂半夏汤加味治疗无反流症状Btarret食管(Btarret esophagus,BE)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5年9月经内镜及活检病理证实的BE患者167例,其中48例患者不存在反流症状.48例患者均给予苓桂半夏汤加味治疗,3个月后判定疗效.结果:48例无反流症状BE患者中,痊愈14例,显效18例,有效14例,无效2例,有效率95.83%.结论:苓桂半夏汤加味治疗无反流症状Btarret食管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苓桂半夏汤加味治疗无反流症状Btarret食管(Btarret esophagus,BE)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5年9月经内镜及活检病理证实的BE患者167例,其中48例患者不存在反流症状。48例患者均给予苓桂半夏汤加味治疗,3个月后判定疗效。结果:48例无反流症状BE患者中,痊愈14例,显效18例,有效14例,无效2例,有效率95.83%。结论:苓桂半夏汤加味治疗无反流症状Btarret食管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反流性食管炎不同中医证型与窄带成像内镜下食管上皮微血管分级的相关性,探讨运用中医辨证评估反流性食管炎疾病转归风险的可行性。方法:对81例LA-B级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在窄带成像内镜下对其食管上皮微血管进行分级,分析二者间的相关性。结果:经非参数检验得出不同中医证型反流性食管炎的食管上皮微血分级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反流性食管炎不同中医证型与NBI下食管上皮微血管分级二者具有相关性,中医辨证用于评估反流性食管炎疾病转归风险,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Barrett食管是指食管下端粘膜为柱状上皮所取代,其形成主要继发于反流性食管炎,形成炎症、糜烂,粘膜再生不是鳞状上皮而为柱状上皮取代,异常被覆的柱状上皮进行性累及食管下端。Barrett食管本身无症状,其症状与食管反流及并发症有关。Barrett食管易形成溃疡、食管狭窄及食管腺癌,因此被称为癌前病变。因本病有向食管癌进展的可能性,因此治疗尤为重要。笔者有幸随张照兰教授实习获此病例,现呈录于下。  相似文献   

9.
Barrett食管(BE)是食管下段的鳞状上皮细胞被胃的柱状上皮细胞所取代的一种病理现象,是反流性食管炎的并发症之一。BE本身一般不引起症状,主要表现为反流性食管炎的症状,如胃灼热、反酸、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动物模型实验研究探讨,概述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导致食管在其形态学,上皮屏障和上皮细胞增殖上的不同变化影响程度及在反流性食管炎(R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运用3种不同方式制作的动物模型:单纯胃食管反流(G组)、单纯十二指肠食管反流(D组)及十二指肠胃混合食管反流(DG组)。于不同病程下分批对标本进行光镜、电镜及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研究。[结果]在不同种仪器状态观察研究下发现,D组病变最重,细胞增殖程度最大,发病率最高,DG组次之,G组最轻。[结论]胃及十二指肠反流均可造成明显食管黏膜损伤,但不同的反流物引起的上皮病变表现程度均有差别,这在RE的发生及治疗上都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过多的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反酸、烧心、反食等症状,并可有非心源性胸痛、支气管哮喘、慢性咽喉炎等食管外的表现。根据其内镜下表现可分为内镜阴性的胃食管反流病(NERD)、反流性食管炎(RE)和Barrett食管(BE)。近年来,随着对此病研究的深入,中医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下面,本文就近年来胃食管反  相似文献   

12.
正巴瑞特食管(BE)是指食管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BE食管患者有发展成不典型增生的危险,故BE已被公认为是一种癌前状态。目前,现代医学治疗BE的方法主要有抑酸药物、外科手术及内镜下治疗,但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及禁忌症。因此,如何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积极探寻治疗BE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中医药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近年来对该病运用自拟四逆启膈散加减治疗31例,获效较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胃内容物(包括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于食管导致的一系列慢性症状和食管黏膜损伤,包括非糜烂性反流性食管炎(NERD),反流性食管炎(DR)以及并发症与食管狭窄,出血、穿孔和barrett食管(BE)。本病是食管抗反流防御机制下降和反流物对食管黏膜攻击作用的结果。若出现BE则发生食管腺癌的几率高出一般人群20-50倍。目前西医  相似文献   

14.
自拟调肝和胃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食管反流病(GERD)主要是由于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紊乱,以致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而引起烧心、反流等症状,并可导致食管炎、食管狭窄、食管出血及Barrett食管(食管鳞状上皮被化生的腺上皮所取代),甚或引起咽、喉、气道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害。临床主要表现为剑突下烧灼感、反酸、胸骨后疼痛,吞咽困难、呕吐、或咳嗽、哮喘、咽喉炎、常误诊为咳嗽、哮喘、心绞痛等病。但烧心和反流是其主要症状。笔者自拟调肝和胃治疗该病疗效颇佳,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包括反流性食管炎(RE)和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和Barrett食管(BE)。文章通过归纳、阐述中西医对胃食管反流病病因、机制和治疗等方面的认识,进一步诠释了中医脏腑理论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鳞状上皮逐渐被柱状上皮所取代的一种病理现象,是食管癌的重要癌前病变和致病因素[1]。西医治疗BE的方法主要有抑酸药物、内镜下介入治疗或介入手术、外科手术,但有创治疗有一定的风险和局限性,长期的抑酸药物治疗依从性较差,效果不明显。我院自2006年5月至2016年5月,用中医药自拟"食管糊剂"治疗BE32  相似文献   

17.
胃食管反流病(gasl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 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反流、烧心等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包括: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糜烂性食管炎(EE)和Barrett食管(BE)三型.GERD治疗的目的是减少返流,降低返流物的损害性,增强食管黏膜的抗返流防御机制.本文拟对近年来GERD的治疗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魏贻强 《光明中医》2007,22(10):55-57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内容物(胃酸和胃蛋白酶)甚至十二指肠液(包括胆汁胰液)经贲门倒流入食管,使食管黏膜产生炎症、糜烂,甚至形成溃疡、瘢痕、狭窄.内镜下可以观察到食管黏膜的形态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嗳气呃逆、或伴有恶心呕吐及吞咽困难等,长期慢性的胃食管反流病可引起食管鳞状上皮的异位柱状上皮化生,即Barrett食管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主要消化疾病之一.本人在临床上运用平逆护胃方结合西药治疗反流性胃食管病,与单纯运用西药组比较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E)联合乌梅汤加减治疗Barrett食管(雎)的临床疗效。方法:经内镜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的BE患者3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8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患者均在内镜下行APE治疗,对照组于术后给予抗反流和抑酸治疗;治疗组于术后给予乌梅汤加减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内镜下疗效比较,治疗后治疗组18例患者中1例半年后失访,其余17例患者半年及1年后镜下随访未见复发;对照组20例患者半年后随访时16例镜下未见复发,2例在原来部位有散在BE上皮残留,2例在其他部位有新BE上皮生长,再次予APC治疗,之后6个月内2次胃镜随访未发现复发。其余16例患者1年后随访有4例在其他部位有新BE上皮生长,对照组1年后复发率为20%,两组患者1年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APE是经内镜非接触性治疗BE的新方法,短期疗效较好,配合乌梅汤加减可有效地预防BE的复发。提高综合治疗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20.
胃食管反流病证治浅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过多的胃 ,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道产生的症状及并发症 ,约半数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内镜下见食管黏膜糜烂、溃疡等炎症病变 ,称反流性食管炎。但相当部分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内镜下可无反流性食管炎的表现 ,这类胃食管反流病称为内镜阴性的胃食管反流病。前者有较明显的反酸、烧心、胸痛等表现 ;后者仅有食物咽下困难、呃逆、嗳气等非特异性的表现。西医对本病的治疗多采用抑酸剂联合胃肠动力药物 ,但只一时取效 ,易于反复。中医药治疗有很大优势。考中医文献无胃食管反流病及反流性食管炎的病名记载 ,但根据其临床表现 ,将其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