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004年肇庆市企业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机毒物污染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肇庆市企业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机毒物污染状况。方法2004年对肇庆市城区及大旺工业区内共35家企业工作场所空气中苯、甲苯、二甲苯、正己烷、丙酮五种有机毒物进行监测,并根据GBZ2-200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量值》进行评价。结果苯、甲苯、二甲苯、正己烷、丙酮检出率分别为21.1%、60.2%、19.9%、35.2%、15.8%;超标率分别为2.3%、14.1%、0、5.9%、2.9%。在不同类型企业中,制鞋行业甲苯、正己烷超标率分别为24.8%、8.9%,超标率远高于其他行业(均P<0.01)。结论肇庆市企业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机毒物污染状况不容乐观,制鞋行业尤为严重,应加强对企业的监督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成都市制鞋企业职业病危害现状,为监管部门开展制鞋企业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也为企业职业病防治提供参考和对策。方法对成都市制鞋企业的职业病防治现状进行调查,并对97家制鞋企业作业场所空气中苯、甲苯、二甲苯、丙酮、丁酮、环己酮、乙酸乙酯、乙酸丁酯和正己烷浓度进行检测。结果成都市制鞋企业在册人员 19431人,接触职业病危害人员11 595人;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苯、甲苯、二甲苯、丙酮、丁酮、环己酮、乙酸乙酯、乙酸丁 酯、正己烷,定点检测超标率分别为33.2%、18.0%、0.3%、0、0、0.4%、0、0、0.8%,其中苯、甲苯超标最为严重。6 602人(56.9%) 参加了职业健康检查,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及防护措施不够健全,职业危害严重的制鞋企业逐渐向其他经济相对落后的城市 转移。结论成都市制鞋企业职业病危害比较严重,应强化监管,提升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水平,加强防护设施建设、个人防护用品配备及管理、职业健康检查等相关工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辖区内工厂企业使用有机溶剂的职业危害现状,为职业卫生的监督管理和制订职业病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使用有机溶剂的企业进行职业危害因素调查,同时对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有害物质浓度进行检测,对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对结果汇总后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工作场所空气中苯检测点超标率为0.53%,甲苯检测点超标率为0.79%,二甲苯检测点超标率为4.72%,三氯乙烯监测点超标率为15.38%,正己烷检测点超标率为2.71%。结论本辖区企业使用有机溶剂主要是苯、甲苯、二甲苯、三氯乙烯、正己烷和丙酮等。有机溶剂对工人健康可造成一定的影响和损害,今后应对这类企业进一步加强监督监测工作和职业健康监护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昆山市使用有机溶剂的企业作业场所空气中部分有机毒物的污染现状,预防职业中毒的发生。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对昆山市使用有机溶剂的353家企业作业场所空气进行采样,测定正己烷、苯、甲苯、二甲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丁酮七种有机物的含量。结果:正己烷、苯、甲苯、二甲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丁酮检出率分别为60.47%、4.58%、44.38%、28.85%、33.88%、28.57%、40.99%;超标率分别为3.26%、0.45%、2.02%、1.80%、3.72%、1.59%、0。结论:昆山市使用有机溶剂的企业作业场所有机物污染现状不容乐观,应尽量使用低毒的替代品,改进工艺,加强对该类企业特别是重点企业的监督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某制鞋公司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方法]职业卫生现场调查,采用单项指数法和综合指数法进行评价。[结果]某制鞋公司建设项目生产车间和设备布局合理,卫生防护设施完善,建立健全了职业卫生规章制度;职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粉尘、苯、甲苯、二甲苯、丙酮,丁酮、环巳烷和乙酸乙酯等检测项目全部合格,噪声合格率为79%。[结论]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卫生学评价合格。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昆山市电子、五金、电镀等企业车间空气中部分有机毒物污染现状,为监督执法部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对昆山市的450家接触正己烷、苯、甲苯、二甲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丁酮7种有机物的企业车间空气进行采样检测.结果:正己烷、苯、甲苯、二甲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丁酮检出率分别为77.15%、51.05%、65.91%、44.96%、45.69%、29.72%、48.57%;超标率分别为5.16%、0.81%、3.26%、1.12%、0.94%、1.61%、O.结论:昆山市企业工作场所有机物污染状况不容乐观,应改善车间的通风设施,加强对该类企业的监督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印刷企业职业病危害基本情况,为该行业开展有效的职业卫生防护和监督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辖区内30家印刷企业进行职业卫生现状调查,并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结果印刷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措施落实率低,只有0.0%~43.3%。工作场所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有苯、甲苯、二甲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丙酮、丁酮、正己烷、噪声等,其中合格率较低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是甲苯、正己烷、噪声,其合格率分别为95.6%、93.8%和74.2%。甲苯超标的岗位为印刷机位和版房清洁岗位,正己烷超标的岗位为版房清洁岗位,噪声超标岗位主要是折页机位、印刷机位。结论本辖区印刷企业应当重点预防苯、甲苯、正己烷、噪声对工人的危害,加强印刷机位、版房清洁岗位、折页机位的职业卫生防护措施,落实好各项职业卫生管理措施,促进印刷行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大型制鞋和电子行业有机溶剂职业危害和防护措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大型制鞋和电子行业有机溶剂危害及防控措施。方法利用职业卫生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等方法识别和检测各岗位有机溶剂暴露情况,并对各岗位采取的职业病防护措施进行分析。结果制鞋企业有机溶剂为苯、甲苯、二甲苯、正己烷、丙酮、丁酮、环己酮、乙酸乙酯,电子企业接触的有机溶剂为苯、二甲苯、正己烷、丙酮、乙酸乙酯、乙醇、甲醇和异丙醇等。通过低毒代替高毒,局部抽排风等工艺、工程和管理措施,除制鞋企业贴底处理岗位丁酮8 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TWA)为302.13 mg/m3和配料房配料岗位乙酸乙酯短时间接触浓度(CSTEL)为378.5 mg/m3外,其余岗位职业病危害因素均低于职业接触限值。结论大型制鞋和电子行业有机溶剂危害可通过工艺措施、工程措施、个人防护措施和管理措施进行有效防护。  相似文献   

9.
对某市24家小微型制鞋企业苯危害职业卫生管理及女工职业健康检查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开展职业卫生防护“三同时”审查和验收等职业卫生管理项目的落实率均低于50%。21个检测点苯、二甲苯检测合格率均为100%,甲苯检测合格率95.24%。接苯女工WBC、PLT、Hb降低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工龄≥10年组WBC降低检出率显著高于<10年组。提示小微型制鞋企业苯危害风险严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昆山市电子、五金、电镀等企业车间空气中有机毒物污染现状,为监督执法部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对该市的395家接触正己烷、苯、甲苯、二甲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丁酮7种有机物的企业车间空气进行采样检测。结果正己烷、苯、甲苯、二甲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丁酮检出率分别为92.01%、68.78%、79.00%、66.94%、74.60%、52.04%、51.31%,超标率分别为10.27%、0、4.44%、2.08%、1.76%、0、0。结论昆山市企业工作场所有机物污染状况不容乐观,特别是正己烷,应加强对该类企业的监督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1.
刘沈  陈华磊  汤娟  梁道康 《职业与健康》2014,(20):2865-2868
目的对重庆市某漆业制造公司生产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为该公司职业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现场调查法、检查表法、检测检验法、定量分析法和职业健康检查法。结果在生产过程中主要存在或产生苯、甲苯、二甲苯、二异氰酸甲苯酯、甲醛、乙苯、铬及其无机化合物、丁醇、丁酮、环己酮、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粉尘、噪声、工频电场等职业病危害因素;在作业场所中设置了相应的防护设施,采取了各种防护措施;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职业病危害防治现状基本符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标准的相关要求。结论该公司化学毒物多的作业岗位应为重点控制点,提高自动化、机械化程度,实行车间全面通风排毒;长期低浓度接触苯系物对人体健康会造成伤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Rtx-Wax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同时检测工作场所空气中苯、甲苯、二甲苯、丙酮、丁酮、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三氯乙烯和正己烷9种有毒物质的方法。方法活性炭管吸附采样空气中上述9种物质,用二硫化碳解吸后,解吸液经Rtx-Wax毛细管色谱柱分离,FID检测器检测,以保留时间定性,峰面积外标法定量。结果上述9种物质在Rtx-Wax毛细管柱上分离良好,工作曲线的线性相关系数r均在0.999以上,相对标准偏差为1.15%~5.48%,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0.1%~105.8%。结论该方法能够有效分离和准确测定空气中苯、甲苯、二甲苯、丙酮、丁酮、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三氯乙烯和正己烷,可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该9种物质的同时测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近5年北京市海淀区工业企业生产环境监测情况及接触职业有害因素人群的健康状况。方法对2006—2010年该区职业有害因素监测结果、职业健康监护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530户企业5 913个作业点进行职业有害因素检测,有害因素检测超标率为5.8%;其中化学物质、粉尘及噪声的超标率分别为0.7%、11.5%、11.3%,化学性有害因素不合格样品主要为甲醛、臭氧、三氯甲烷、甲苯、二甲苯,粉尘中不合格样品以矽尘、木粉尘及其他粉尘为主;共对1 090户企业中的50 935名职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其中接触化学因素、粉尘、噪声的健康指标异常检出率分别为0.4%、0.2%、15.9%,接触化学有害因素的异常人群以苯系物接触为主。结论该区职业病危害的重点是噪声接触行业,其次是粉尘及苯系物。  相似文献   

14.
常熟市胶带企业职业病危害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利强  陈阳 《职业与健康》2012,28(20):2460-2461
目的了解常熟市胶带企业职业卫生现状,为做好职业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按相关标准规范对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评价和对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结果 6家胶带企业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苯、甲苯、二甲苯。作业场所空气检测发现甲苯的合格率为50%,与苯和二甲苯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苯合格率偏低。健康检查结果显示,在岗工人血常规异常率(25.0%)偏高。结论胶带企业职业卫生现状不容乐观,应加强职业卫生监督监测、加强防护措施和工艺改造。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上海市37家木质家具生产企业作业现场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了解木质家具生产企业作业现场职业病危害现状情况,并针对行业特点及关键控制点制定行业职业危害防护规范。方法进行职业卫生现场调查与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木质家具生产企业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木粉尘、甲苯、二甲苯、乙苯、丙酮、丁酮、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环己酮、甲醛、噪声等,本次调研检测中存在木粉尘、甲苯、二甲苯、乙苯、甲醛、噪声的浓度或强度检测结果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接触限值标准、职业卫生防护工程设施配置不完善或效果不佳、个体防护用品配置不当或缺失的情况。结论木质家具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程度较严重,部分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配备不到位,反映该行业的企业职业病危害防护不规范,因此制定该行业职业病危害防护规范并加强行政监管部门执法监督很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惠州市使用有机溶剂企业的职业危害现状,为有效开展有机溶剂的职业病危害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使用有机溶剂的企业进行职业病危害状况调查,并对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机溶剂浓度进行检测。结果工业企业工作场所中有机溶剂种类较多,主要有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正己烷、丙酮、丁酮、二氯乙烷、二氯甲烷、三氯乙烯等,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机溶剂检测点的合格率为85.1%。部分工业企业法制意识淡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及防护措施不够健全。结论有机溶剂职业病危害状况不容乐观,应重点加强使用有机溶剂行业及接触有机溶剂作业岗位的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建立有效的职业病危害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17.
冯洪杰  边洪英  王华  贾克俊 《职业与健康》2012,28(11):1314-1315,1317
目的了解北京市大兴区工矿企业中苯、甲苯、二甲苯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现状,为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提供依据,同时引起管理者的重视,改善工人的工作环境。方法依据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对工作场所进行检测。按《工作场所有害物质监测方法》的要求,采用活性炭管采集车间空气的样品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0年该区存在苯、甲苯、二甲苯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有89家企业,行业分布以印刷业、家具制造业为主,在所有行业中占到90.60%,其他行业仅占9.40%;检测样品447个,苯样品浓度检测结果主要集中在6 mg/m3以下,甲苯、二甲苯样品浓度检测结果主要集中在50mg/m3以下。苯、甲苯时间加权平均(TWA)浓度和短时间接触浓度(STEL)的合格率在行业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家具制造业合格率均低于印刷和其他企业(P0.05)。结论目前,该区工作场所中苯、甲苯、二甲苯样品检测合格率虽然均在80%以上,但仍有超标现象,应继续加强监管工作。  相似文献   

18.
陈芳云  肖卫  张正华  袁华平 《职业与健康》2012,28(14):1696-1697
目的探讨昆山地区企业近年来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中有机毒物接触现状及其变化趋势,预防职业病的发生。方法 2006—2010年间,对涉及有机毒物的企业车间空气进行正己烷、苯、甲苯、二甲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和丁酮检测。结果 2006—2010年分别检测了395、450、400、353、448家接触有机毒物的企业,合格率分别为92.15%、90.22%、87.25%、89.24%、89.72%。各有机毒物检测结果合格率均在90%以上,正己烷和甲苯的合格率由2006年的89.73%和95.56%上升2010年的96.75%和96.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检测最高浓度超标倍数较大的有:2007年正己烷超标11.3倍,二甲苯超标16.6倍;2008年苯超标17.7倍,甲苯超标50.7倍,乙酸乙酯超标15.7倍;2010年二甲苯超标26.4倍,乙酸乙酯超标18.3倍。结论各年有机毒物接触企业检测数相当,检测结果合格率均较高,正己烷、甲苯等检测合格率略呈上升趋势,但个别企业的最高浓度超标倍数较高,因此,仍需加大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投入,加强对接触有机毒物企业的监管范围和力度,保障劳动者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佛山市某密封式铅蓄电池装配整改项目进行控制效果评价,确定职业病危害因素关键控制点,评价其职业病防护设施整改效果。方法采取职业卫生学调查、检查表法、检测分析、定量分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结果项目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铅尘(烟)、二氧化锡、乙酸乙酯、丙酮、苯、甲苯、二甲苯、1,2-二氯乙烷、正己烷、氢氧化钠、硫酸及噪声等。检测显示,人槽作业岗位铅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TWA)、烧焊、装模作业岗位8h等效声级(LEX,8h)不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工作场所中职业病危害作业等级(噪声、化学物)为I级,组装区各作业岗位均为职业病危害因素关键控制点。结论该项目属职业危害严重项目,职业病防护效果符合职业卫生相关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