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2 毫秒
1.
《伤寒论》中第41条原文有小青龙汤证“不渴”“服汤已渴”以及第40条原文中有“或渴”的记载,似乎存在矛盾之处。该文基于中医基础理论中有关津液代谢及“渴”的产生机制,结合《金匮要略》中的相关条文及后世医家对小青龙汤证的认识,对小青龙汤证的“渴”与“不渴”问题进行分析与阐述,提出以下观点:小青龙汤证“不渴”当属符合病机的主症,是为“病不渴”;“服汤已,渴”属生理性口渴范畴,是为“药渴”;“或渴”当与热病津伤、病涉阳明有关。剖析小青龙汤证的“渴”与“不渴”的病症表现,既可用于判断疗效,亦是加减用药与鉴别其他疾病的指征,可为中医临床运用小青龙汤及提高其临床疗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论及“不大便”涉及六经,然其病位虽不离乎大肠.其病机却不尽乎大肠,其治也尽非为通腑。细分之.有解太阳.和步阳,运太阴,燮少阴,疏厥阴等数法.却未有“不大便”证不除尔。  相似文献   

3.
“胃不和则卧不安”之语出《素问·逆调论》。大多数解释为食滞于胃导致不寐之怔。而《内经》中关于“卧”字含义有二,一是指睡眠,二是指平卧。如《逆调论》所提到的卧字当释为“平卧”为适宜,清代张隐俺释《评热论》关于“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其中的“正偃”,仰卧也,水上乘于胃,则胃中不和故不得正偃。[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根据《异体字整理表》,“并”与“並 ”、“(亻并)”为异体字,“并”规定为通行的“正字”,而“並”、“(亻并)”则是淘汰的异体字。所谓异体字,是指音义完全相同而形体相异的字。但是在西代汉语中,“并”与“並”需要加以区分一下,这是两个不同的字词,不仅形体不相同,而且读音和意义也不完全一样。  相似文献   

5.
“胃不和则卧不安”源于《素问·逆调论》:人有逆气……不得卧……是阳明新逆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不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日:“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长期以来多解释为食积于胃而致不寐之症,对此笔者将多年临床体会陈述于下,供同道参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减不起肥     
这天,胖老公一进门,就问了我一个具体问题:“老婆,你猜,平常咱们花钱能买得到的肉,哪样最贵?”我犹豫了好一阵也不明白就里:“珍稀动物买不到,那就只有乌龟王八了。”老公语出惊人:“那算什么呀,今儿我算领教了,是人的肉!”[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脾虚不运”与“脾虚不化”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医藏象学说指导下,结合相关文献及现代医学对代谢综合征发病机制的认识,强调“脾主运化”功能当进一步明确“运”和“化”的区别,并提出“脾虚不化证”和“脾虚不运证”是脾的运化失常的两种不同证候,临床应详加辨析。  相似文献   

8.
“神转不回”出自《素问·王版论要》,恽铁樵《群经见智录》曾把它称之为《内经》之“总提纲”,由此可见它有着极其丰富和精深的内涵。 本文试从圆道说对“神转不回”的蕴涵作如下探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一、“神转不回”和圆道说的基本意义 《素问·王版论要》曰:“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内经》中“神”的含义十分广泛,而这里的“神”,是指五脏六腑之神机以及其外在表现,它可以从色脉上加以诊察。如两目精明,面色光华,六脉调和,语声有力等现象统称为“有神”,这就意味着健康。因此,“神转不回”之“神”是人体生命活动和生理机能的抽象概念。在常态之中这种生理活动的总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高校资助工作更需注重资助和育人的双重功能。同时,由于贫困生心理、就业、助学贷款违约等问题的凸显,也要求高校转变资助工作理念。温州医学院结合具体工作积极探索,提出了“不打折、不伤害、不忘记”(简称“三不”)的资助理念并付诸实践,有效地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中二阳主要指阳明;不得隐曲,谓不能行隐曲之事,前人注释有二便不利和性功能低下两说;不月,即女子月经闭止.用《内经》理论,指导临床,以麦门冬汤加减潜降阳明肺金,使燥金得润、心脾二脏功能运行通畅,月事得通.  相似文献   

11.
4月30日是“国际不打小孩日”,这一节日最早是由美国反体罚组织“有效管教中心”于1998年发起的。它的英文名称中spank一词俗称“打屁股”,所以,有人也将它的中文译为“无巴掌日”或“拒绝体罚日”。  相似文献   

12.
“开鬼门、洁净腑、去苑陈痤”是水肿的治疗原则。学者通过对《内经》等方面的研究对“开鬼门”的解释为:“开鬼门”即“发汗法”,“开鬼门”为“通大便”。慢性肾功能衰竭在中医属:溺毒”范围,由脾肾两虚,日久由虚如损,以致脾的升清降浊失调,肾藏精泻浊障碍,湿浊稽留,  相似文献   

13.
对待健康。人们有两种心态:一种是“求”健康,另一种是“保”健康。“求”健康.最关心的是立竿见影。而“保”健康.却是一个激发身体伟大潜能的过程。本书就属于后者。作者认为.99%的病都可以用补血的简单方法治好.这样。我们的身体至少能用120年。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全科医学》2011,(8):68-68
有一位医生,他的医术很差,从来没有真正治愈过一个病人。他的朋友指责他:“难道你不知道怎样治病吗?” “你错了,我的朋友,我对病人向来负责,每次稿人来时,我总是热情地招呼他们坐下,询问他们患病的情况,按照书上所说的那样,仔细地进行检查,然后再遵照医书给他们治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益骨汤治疗骨质疏松症与“骨肉不相亲”理论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临床跟师、临证记录及参阅文献,对“骨肉不相亲”相关理论进行归纳总结,并结合益骨汤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探讨益骨汤与“骨肉不相亲”理论之间的联系。[结果]姚新苗教授认为,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为“亏瘀致痿”,据此提出“补肾活血法”,并创制“益骨汤”治疗骨质疏松症。“骨肉不相亲”理论则揭示“骨痿”的发病机制为“土胜水”,由此进一步提出“骨痿者生于大热”,并据此提出“治痿独取阳明”治疗痿证。“亏瘀致痿”理论是“骨肉不相亲”理论的继承创新,“补肾活血法”是“治痿独取阳明”理论的传承发展。在该指导思想下创制的骨质疏松症经验方益骨汤,经过基础和临床研究证实,能够补肾壮骨、健脾活血,从多方面改善骨质疏松症。[结论]益骨汤从“骨肉不相亲”理论治疗骨质疏松症,理论可行,证据充实,为该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刍议“不荣则痛”岳连生(河南省郑州市第二中医院,河南450000)主题词疼痛中医名词注释疼痛有虚、实之不同,因于实者谓“不通则痛”,因于虚者谓“不荣则痛”。今不揣浅陋,略述对“不荣则痛”之管见。1“不荣则痛”的病因病机荣,含有温煦、濡润、荣养、舒畅之...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中,“和”主要有两种用法:作为名词或形容词使用,如“阴阳和、”“脉和”、“胃气和”等,多表示“最佳状态”;作为动词使用,如“和胃气”,“和解”等,表示调和、谐和、即“调整到最佳状态”的意思。《伤寒论》之“和”与后世的“和法”不相等同。《伤寒论》中虽没有明确使用“和法”这样的字眼,但却是后世医家认识、拓展“和法”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厥阴病的发病机制、病变性质,历来说法不一。有认为是上热下寒,寒热错杂,有认为是热证,亦有认为是寒证。综观厥阴病,作为疾病最后阶段,病情复杂而危重,不似其他经病,轻者向愈,重者可转入他经,因此,上述说法似皆不全面。其实,《伤寒论》条文中对此已有揭示,如第337条云:“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笔者认为,“阴阳气不相顺接”具有丰富而精深的内涵,可较好揭示厥阴病之病机,今试就此问题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9.
《蚌埠医学院学报》2009,34(9):801-801
“决”用在否定词“不、无、非、没”等前面,表示“坚决”否定的意思,侧重于主观上强烈的决心。“绝”用在否定词“不、无、非”等前面,表示是完全否定的意思,“完全”是全部,也就是“各个部分的总和”,侧重于客观上可能性的完全程度。因此,在表示主观上的坚决时应当用“决”,表示客观上的绝对时应当用“绝”。“绝不”与“决不”析$《蚌埠医学院学报》编辑部  相似文献   

20.
“食不欲杂”是中医饮食养生的一个传统观点,同时也被论述“食物相反”的古代文献引以为理论依据.与“食不欲杂”相关的文献年代久远,存在论述出处不明确及传抄过程中讹误丛生等问题,本文考证《博物志》中“虽食者,百病妖邪钟焉”之“虽食”当为“杂食”;《备急千金要方》《医心方》及《太平御览》中“食不欲杂,杂则或有所犯”的论述出自西晋名医王叔和,而《太平御览》所载《养生论》的作者高湛当为东晋的张湛,《养生论》实为《养生要集》之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