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39例)、观察组(3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电针穴位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CSS)评分及生活质量(SIS)评分。结果:治疗后3个月,对照组CSS评分高于观察组,SIS评分低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74.36%低于观察组92.31%(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可明显改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39例)、观察组(3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电针穴位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CSS)评分及生活质量(SIS)评分。结果:治疗后3个月,对照组CSS评分高于观察组,SIS评分低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74.36%低于观察组92.31%(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可明显改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温针灸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海口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电针法治疗,观察组则给予温针灸治疗。分别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42/4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3%(33/45)(P0.05);治疗后2组ADL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而观察组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中医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而观察组中医症状评分又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而观察组又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的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患者生命质量、临床症状以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相似文献   

4.
张振山  秦艳梅  李英华 《河北中医》2012,34(11):1609-1611
目的 观察温通针法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8例气虚血瘀型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3组,针刺组36例子温通针法,中药组36例予补阳还五汤,针药结合组36例予温通针法加补阳还五汤.3组均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3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统计临床疗效.结果 针刺组总有效率61.1%,中药组总有效率66.7%,针刺结合组总有效率86.1%,针药结合组总有效率高于中药组、针刺组(P<0.05).3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针药结合组改善优于中药组及针刺组(P<0.05).结论 温通针法联合补阳还五汤能显著改善气虚血瘀型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黄芪虫藤饮对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炎症因子及神经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8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黄芪虫藤饮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炎症因子、神经功能、血液流变学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91%,高于对照组的75.00%(P 0.05)。治疗前两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高切、低切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别均不大(均P 0.05)。治疗后两组TNF-α、IL-6、hs-CRP、NIHSS评分、高切、低切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下降(均P 0.05),且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下降更明显(P 0.05)。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黄芪虫藤饮联合西医治疗对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疗效较单独使用西医治疗更为显著,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神经功能及降低血液流变学指标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偏瘫通络汤联合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气虚血瘀)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120例住院患者按病志号抽签随机分两组。对照组30例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稳定斑块,营养神经,调控血压等对症处理。治疗组30例针刺(风池、灵骨),30min/次,1次/d;偏瘫通络汤(黄芪、当归、桃仁、红花、赤芍、地龙炒、川芎、水蛭烫、土鳖虫、白花蛇、乌梢蛇),1剂/d,水煎400m L,分两次服,200m L/次。连续治疗28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日常生活功能评分、运动功能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不良反应。治疗1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13例,显效27例,有效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70%;对照组临床治愈8例,显效20例,有效12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66.7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功能评分、运动功能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两组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两组均有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降低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偏瘫通络汤联合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气虚血瘀),疗效满意,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益气汤与针灸联合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气虚血瘀型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对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变化进行比较。方法:对我院2012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00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气虚血瘀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观察组患者给予益气汤与针灸联合治疗,对照组患者只进行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有效率、日常生活能力(ADL)、四肢简化Fugl-Meryer评分,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肿瘤坏死因子TNF-α浓度改变。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2.00%,显著高于对照组(74.00%),治疗后观察组ADL评分为(71.12±14.40)显著高于对照组(53.16±11.20),观察组治疗后四肢简化Fugl-Meryer评分(92.08±10.23)著高于对照组(76.45±8.50),治疗后观察组MMP-9浓度(144.32±27.40)μg/L与对照组(200.21±30.17)μg/L,差异显著,治疗后TNF-α浓度为(27.12±4.13)μg/L,显著低于对照组(41.23±3.34)μg/L,P值均小于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益气汤与针灸联合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气虚血瘀型患者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有明显的降低作用,同时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塞通注射液联合西医治疗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其对神经功能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2组均给予常规西医综合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血塞通注射液治疗。观察2组治疗15 d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NIHSS神经缺损评分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15 d后观察组临床治愈率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NIHSS神经缺损评分以及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且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血塞通注射液联合西医治疗老年缺血性脑卒中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促进患者康复,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补肾活血汤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与神经功能、生活质量与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两组均给予控制血压、血糖和降颅内压等常规治疗,对照组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使用补肾活血汤进行联合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能力、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患者凝血功能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生活能力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程度、生活能力评分升高程度更加明显(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纤维蛋白原、全血黏度降低程度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生活质量各方面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肾活血汤可明显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疗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通阳活血汤治疗气虚血瘀型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86例气虚血瘀型脑卒中病例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实验组基于对照组给予通阳活血汤,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红细胞压积、血浆黏度、全血黏度高切以及全血黏度低切)、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中医证候积分变化、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生活能力(ADL)评分、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93. 02%,显著高于对照组74. 42%(P0. 05);实验组红细胞压积、全血黏度高切以及全血黏度低切、血小板聚集率、FIB水平、各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 0. 05)。结论:通阳活血汤治疗气虚血瘀型脑卒中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凝血状态,缓解各中医证候,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能力,且不加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加减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8月~2018年1月本院接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7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观察患者神经功能变化情况、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的MESS、ADL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改善(P0.05),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干预后的MESS、ADL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减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有积极影响,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状况,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2.
黄岳 《河南中医》2023,(8):1237-1241
目的:观察温阳化痰通络汤联合温针灸对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2月唐河县人民医院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120例,遵循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统一进行肢体康复,包括侧卧位躯干控制训练、健侧踏板站立平衡训练等。对照组另给予温针灸治疗,观察组给予温阳化痰通络汤联合温针灸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肢体运动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全血黏度(低切、高切)、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等,并比较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 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ly thrombin time, APTT)、三酰甘油(three acyl glycerin, 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全血黏度(高切、低切)、红细胞聚集指数、FIB均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民权县人民医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治疗的108例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运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54例)和观察组(5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则加以补阳还五汤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与不良反应等。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30%高于对照组79.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比黏度、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比黏度、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采用补阳还五汤与西药联合治疗效果确切,可加快神经功能康复,调节机体血液流变学,用药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
陈燕  谢玲玲 《新中医》2016,48(3):20-2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弥可保、康欣片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治疗,疗程均为14天,观察比较2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以及甘油三酯、胆固醇、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等生化指标变化,并评价其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2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治疗组NIHSS评分下降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88%,对照组为75.5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ADL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ADL评分升高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治疗后治疗组甘油三酯、胆固醇、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值明显降低,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西药治疗气虚血瘀证中风后遗症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讨分析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方法此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抽签方式,从我院2014年6月—2015年7月期间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型)患者中,抽取50例纳入到讨论中,50例患者按入院单双顺序分为对照组25例(常规性治疗)和研究组25例(补阳还五汤治疗),将两组治疗状况纳入到对比研讨中。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2.00%比对照组80.00%高,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组间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Barthel指数,研究组比对照组优,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血浆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指数,研究组比对照组优,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型)疾病时可考虑将补阳还五汤作为首选方式,疗效突出,血液黏度得到降低,血脂改善明显,其生活自理能力也有所提升,临床应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6.
奚宇杰  朱晨  常菲  王海棠 《新中医》2022,54(21):47-50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中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 例缺血性脑中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0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比较2 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 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eurological Deficit Scale,NDS) 及全血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结果: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 组NIHSS、NDS 评分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治疗后NIHSS、NDS 评分均较低(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 组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治疗后以上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低(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常规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中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脑血流灌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温针灸在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型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观察其对炎性因子及神经因子的影响。方法:将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型的90例患者纳入研究,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45例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45例温针灸联合西药,治疗4周后比较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浆IL-1β、Hcy、PAF低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浆BDNF、VEGF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纤维蛋白原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周、4周时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的7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24.44%,对照组22.2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型患者而言联合温针灸可减轻炎症反应,保护神经功能,促进侧支循环形成。  相似文献   

18.
李沙 《新中医》2019,51(8):231-233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缺血性卒中对早中期神经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将9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6例,观察组48例;对照组予阿司匹林肠溶片、辛伐他汀片口服,注射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肌肉注射,连续6周;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本上加用头针治疗,每周治疗5天,休息2天,共治疗6周;治疗前后进行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Fugl-Meyer量表(FMA)评分、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和气虚血瘀证评分,并统计临床疗效。结果:2组临床疗效经秩和检验,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患者NDS评分、气虚血瘀证评分均较治疗前低降(P 0.05),ADL、FM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 0.05);且观察组上述各项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更显著(P 0.05)。结论:头针联合神经节苷脂用于缺血性卒中恢复早中期,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李沙 《新中医》2019,51(10):253-255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缺血性卒中对早中期神经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将9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6例,观察组48例;对照组予阿司匹林肠溶片、辛伐他汀片口服,注射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肌肉注射,连续6周;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本上加用头针治疗,每周治疗5天,休息2天,共治疗6周;治疗前后进行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Fugl-Meyer量表(FMA)、生活活动能力(ADL)和气虚血瘀证证候评分,并统计临床疗效。结果:2组临床疗效经秩和检验,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患者NDS评分、气虚血瘀证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低降(P 0.05),ADL、FM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 0.05);且观察组上述各项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更显著(P 0.05)。结论:头针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缺血性卒中恢复早、中期患者,可促进其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减轻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银杏酮酯分散片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80例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2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银杏酮酯分散片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以1周为1疗程,连续治疗2疗程。观察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进行测定,评价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分;随访6月,对2组患者的病情复发情况进行统计。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0%,优于对照组的6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观察组各项指标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NIHSS、MMSE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观察组NIHSS低于对照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0,对照组复发率为26.7%,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银杏酮酯分散片治疗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认知功能障碍,对脑卒中可起到二级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