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0 毫秒
1.
我国天津蓟县山林地区人群莱姆病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天津蓟县山林地区莱姆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和感染状况。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对该县3个地区10个调查点的居民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并用PCR方法对临床确诊的莱姆病患者进行病原检测。结果共收集人群血清标本905份,抗莱姆病螺旋体抗体(IgG)阳性率5.97%。经临床和血清学诊断为莱姆病患者25例,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关节炎、慢性游走性红斑、面神经麻痹、多发性神经炎、脑膜炎和心脏损害等。收集25例患者的尿液,进行PCR检测,1例阳性。结论天津蓟县林区人群中有莱姆病的发生和流行,可能存在莱姆病的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小兴安岭部分林区莱姆病在人群中的流行和感染状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598例小兴安岭林区人群的菜姆病抗体水平,对血清菜姆病抗体IgG阳性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98例调查人群中,莱姆病抗体IgG总阳性率为33.9%,滨南林场感染率最高,达35.7%,其次为罕达汽,感染率为35.6%,七二七最低,为30.5%;男性血清262份,女性血清236份,莱姆病抗体IgG阳性率分别为34.3%与33.4%;年龄分组,莱姆病抗体IgG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49岁年龄段感染率最高,为37.2%;患病人群血清119份,莱姆病抗体IgG阳性率为50.4%,明显高于调查人群莱姆病抗体IgG总阳性率。结论小兴安岭林区是莱姆病的重要自然疫源地,林区人群莱姆病的感染相当严重,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3.
莱姆病由伯氏包柔氏螺旋体感染引起,伴有多种神经病损。莱姆病的诊断根据临床  相似文献   

4.
浙南地区人群莱姆病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莱姆病 (lymedisease)是由伯氏疏螺旋体 (Borreliaburgdor feri)引起的蜱传自然疫源性人畜共患病 ,山区、林区是莱姆病的主要疫源地。丽水市是浙江省南部的山区、林区 ,为了解该地人群莱姆病感染情况 ,进行了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 1 调查对象 选择 3个林场作业工人 ,辖区内的社会人员及医院就诊病人的血清共 5 16份。1 2 检测方法 静脉采血 3ml,分离血清 - 2 0冰箱保存待检。采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研所提供的Elisa药盒 ,按说明书操作。待检血清 1∶5 0 0稀释 ,5 0 μ…  相似文献   

5.
莱姆病与蜱的防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莱姆病(Lyme disease)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体为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宿主动物主要是野鼠、家畜和鸟类;主要由全沟硬蜱传播。患者有蜱咬史,早期常表现为具有特征性的慢性游走性红斑(erythema chronicum m igrans,ECM),并伴有发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以及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某些病人可出现反复发作性关节炎、心脏与神经系统等病变,是一种多系统受累的传染病。1我国莱姆病疫情动态1986年,在黑龙江省海林县经血清学调查和临床观察发现人群中有莱姆病的发生和流行[1]。随后的调查研究证实我国东北林区人群中莱姆病的…  相似文献   

6.
我国蜱类作为莱姆病传播媒介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莱姆病(Lyme disease)又称莱姆包柔体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因首次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莱姆镇发现而得名.由于本病分布广、传播快、致残率高,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已被世人所重视,并对该病的病原分子生物学、传染源、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临床和治疗等研究方面均不同程度地取得了可喜的进展[1-3].其中在莱姆病传播途径的调查研究中发现,莱姆病多数是被蜱叮咬后在其伤口处引起环状红斑,然后转移到心脏、神经系统等,后期出现莱姆病关节炎.Burgdorfer等1981年在美国纽约附近莱姆病流行区(Shelter)岛上,从达敏硬蜱(I.dammini)体内发现螺旋体,当时暂定为Ixodes dammini螺旋体.用感染蜱叮咬新西兰白兔,70~84 d后试验兔的皮肤上全部出现红斑,经间接免疫荧光测定,病兔血清抗莱姆病螺旋体均为阳性,提出从达敏硬蜱体内发现的螺旋体是莱姆病的致病因子.之后,国内外有关学者做了较系统地研究,证实硬蜱在莱姆病的流行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天津市蓟县莱姆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对该县居民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并用PCR方法和病原分离培养对临床确诊的莱姆病患者进行病原检测.结果 天津市蓟县人群莱姆病感染率为5.97%,学生感染率为5.28%.山区和半山区感染率高于平原地区;40-49岁年龄组感染率最高.经临床和血清学诊断为莱姆病患者25例,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关节炎、慢性游走性红斑、面神经麻痹、多发性神经炎、脑膜炎和心脏损害等.收集25例患者的尿液,进行PCR检测,1例阳性.从1例多发性神经炎患者血液中分离出莱姆病螺旋体.结论 首次从天津地区莱姆病患者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天津蓟县人群中有莱姆病的发生和流行,可能存在莱姆病的自然疫源地,为莱姆病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了解莱姆病在河南省人群中的感染情况。方法选择河南省登封市和济源市的居民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 (IFA)检测人群血清抗莱姆病螺旋体抗体(IgG)。结果通过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证实两个调查地区人群中均有莱姆病的自然感染,阳性率分别为6.67%和11.46%,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和性别间的人群莱姆病伯氏螺旋体血清抗体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河南省登封市和济源市人群中存在莱姆病的感染,很可能存在莱姆病自然疫源地,有待进一步调查证实。  相似文献   

9.
吉林桦甸市人群莱姆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吉林省桦甸市卫生防疫站(邮编:132400)全毓文,阎荣久,姬文贤红石林业局卫生防疫站石磊红石林业局职工医院白文福为了解我市林区莱姆病流行情况,笔者于1993年5月与有关单位协作,对红石林区进行了血清及临床流行病学...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小兴安岭林区莱姆病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兴安岭林区莱姆病流行情况。方法: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宿主调查、病原分离。结果:林区人群普遍易感,平均感染率1173%。确诊48例莱姆病患者,临床症状以慢性游走性红斑(3333%)、关节炎(2709%)和神经系统损害(2709%)为主。全沟硬蜱是莱姆病螺旋体的主要生物媒介,属野鼠是重要动物宿主。从神经麻痹和游走性红斑病人、全沟硬蜱、棕背、花鼠分离出6株病原体。结论:首次确证该地区为莱姆病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11.
大兴安岭南段莱姆病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年4~6月,我们在大兴安岭南段林区,对莱姆病进行了调查,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检测496人居民血清,38人血清中抗莱姆病螺旋体IgG抗体效价≥1:128。根据临床表现和血清学调查,确诊莱姆病病例22例;从26只全沟硬蜱分离出4株莱姆病螺旋体。  相似文献   

12.
Involvement of adult Ixodes persulcatus ticks in the transmission of Lyme disease in Hailin Coun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China, is reported. In 1986 from April through August adult I. persulcatus was the dominant tick in this endemic area with an infection rate of 43% for the Lyme disease spirochaete, Borrelia burgdorferi. The incidence of Lyme disease cases presenting the symptom of erythema chronicum migrans (ECM) within this area was correlated with the seasonal abundance of adult I. persulcatus and the number of people bitten by ticks. The frequency of ECM formation in all age groups varied and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frequency of tick bites. In addition, a strain of B. burgdorferi was isolated from a pool of six female I. persulcatus collected from this area. We demonstrate that the seasonal abundance of adult I. persulcatus and its frequent attachment to humans result in the spring and summer transmission of Lyme disease in this endemic area. The role of immature I. persulcatus in Lyme disease transmission is apparently minimal.  相似文献   

13.
我国莱姆病螺旋体生物媒介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1987年以来,我们在全国开展了莱姆病调查,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河北、新疆、湖北、四川、福建和北京等省、市采集的全沟硬蜱、粒形硬蜱、壤塘硬蜱、嗜群血蜱、二棘血蜱和长角血蜱分离出71株莱姆病螺旋体,其中55株从全沟硬蜱分离。全沟硬蜱是东北和西北针阔叶林区的优势蜱种,其带菌率为20~45%,表明全沟硬蜱是我国北方莱姆病螺旋体的主要生物媒介。虽然从我国南方的某些硬蜱属和血蜱属种类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但是南方的主要生物媒介还不清楚。从我国蜱体内分离的螺旋体在超微结构、单克隆抗体反应和外表蛋白等方面与美国菌株有某些区别。  相似文献   

14.
长白山区莱姆病调查与实验室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长白山区莱姆病传播媒介-全沟硬埤的地理位置,分布及其病原携带情况。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莱姆病特异IgG抗体,结果:长白山区抓捕的620只硬蜱,全沟硬蜱为593只,占总数的95.80%,用BSK培养基33度培养,分纯后共获得纯阳性和伯氏疏螺旋体培养物243株,用免疫抗美国B31特异性多克隆抗体和针对莱姆病螺旋体种属特异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荧光抗体试验进行鉴定,证明其单克隆抗体反应与美国菌株稍有差异,与国内分离株M7相同,血检826人,IgG,IgM大于等于1:128(抗体滴度)有49例,阳性率为5.93%,IgG,IgM大于等于1:64(抗体滴度)有82例;二项合计为15.85%,结论:长白山区是莱姆病重要疫源地,人群中有莱姆病感染存在,并有莱姆病发生。  相似文献   

15.
牡丹江林区莱姆病分布的地理特点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9年在牡丹江林区对4个不同地理地貌的林场进行了莱姆病的调查。在访问和检查的2 718人中,发现74例患者,其中54例是慢性游走性红斑,12例是神经系统损伤,8例是关节炎。从深山区到丘陵地均有莱姆病患者存在和发生。4个林场的患病率分布在11.6~45‰,深山区莱姆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丘陵地带。
从1例精神紊乱病人血液中分离到1株莱姆病螺旋体。
全沟硬蜱季节消长曲线和慢性游走性红斑病例曲线相一致,确证全沟硬蜱的媒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莱姆病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0年以来,从血清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病原体分离与鉴定等方面对福建莱姆病进行了调查研究,证实该病在福建林区的流行面很广,发现部份典型病例,从蜱类、鼠类都分离出莱姆病螺旋体。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莱姆病的发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血清学调查证实福建省8个县(市)林区人群存在莱姆病感染。根据流行病学、临床学和血清学确诊莱姆病典型病例6例,疑似病例9例。从蜱类中肠涂片见到典型的莱姆病螺旋体。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进一步明确北京林区是否存在莱姆病的自然疫源地及其分布,方法基于莱姆病螺旋体外膜蛋白A基因建立半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PCR)方法,对从北京6个林区采集的蜱和鼠进行检测和基因分型,选择阳性标准本进行克隆和序列测定,与已知序进行同源性比较,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莱姆病螺旋体IgG抗体,从长角血蜱中分离莱姆病螺旋体。结果:从门头沟区东灵山采集的标本中检测到莱姆病螺旋体DNA片段,3只游离全沟硬蜱1只检测阳性,57只寄全沟硬蜱若蜱中1只检测阳性;119只野鼠中9只检测阳性,其中8只,B.garinii阳性,1只B.afzelii阳性。50份野鼠血清有5份莱姆病螺旋体IgG抗体阳性,采集采的160只长角血蜱(20只/组)。未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菌株。结论:北京门头沟区东灵山可能存在莱姆病的自然疫源地,包括两个基因型,全沟硬蜱可能是莱姆病的传播媒体,野鼠可能是贮存宿主。  相似文献   

19.
四川东部南川县是莱姆病流行区。本文对300例居民进行了血清学调查,抗莱姆病螺旋体IgG抗体阳性54人,人群自然感染率为18%。35例经临床和血清学确诊的莱姆病患者,其临床表现为慢性游走性红斑7例,关节炎13例,面神经麻痹7例,多发性神经炎7例,脑膜炎2例和心脏异常1例。47只微小牛蜱的中肠标本,有3只检出了螺旋体,带菌率为6.4%。  相似文献   

20.
对福建省6年来(1990~1995年)发现的莱姆病病例从临床表现、血清学特征进行分析。作者认为在临床上对来自流行区、有蜱叮咬史、有皮肤特异损害及相关症状的患者应及时疑诊为莱姆病,早行血清学检测,力争“早发现、早治疗”。莱姆病在临床上应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其它疾病相鉴别,在眼科应特别注意其并发的多种眼部病变,在福建以中浆病(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炎)为多见。发现莱姆病心脏损害致死2例,从1例现场感染莱姆病的专业人员ECM组织检出伯氏疏螺旋体D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