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3 毫秒
1.
甘温除热法在发热症和亚健康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温除热法开辟了气虚等虚证发热治疗学上的先河,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甘温除热之“热”,除泛指劳倦内伤兼外感而导致的气虚气郁发热外,元气亏损相火失控与亚健康状态整体机能失调、内环境稳定的能力下降、人体对外界的适应和抵抗能力下降处于疾病边缘的状态情况也与之相似。甘温除热理念对亚健康状态的调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朱千赜  于志峰 《光明中医》2016,(11):1630-1632
虚劳为临床迁延难愈的疾患,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巨幼细胞贫血是中医归属于虚劳的现代疾病,笔者在跟师临证过程中认识到对于虚劳气阴两虚证以及脾肾亏虚证,甘温除热法收效不俗。现代人群生活方式可致脾胃多有损伤,虚劳患者气虚发热者亦不在少数。脾气健运是滋肾填精的桥梁,虚劳为病伴有发热辨明发热病机,气虚发热证时采取甘温除热法治疗往往有所成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甘温除热法"治疗剖宫产术后发热的疗效。方法:采用"甘温除热法"辨证论治足月剖宫产术后发热患者56例,服药5天后观察疗效。结果:治愈48例,显效7例,无效1例。结论:采用"甘温除热法"辨证论治剖宫产术后发热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补中益气汤为"甘温除大热"之代表方剂."甘温除大热"是用甘温之剂治疗发热的一种方法.甘温之剂治疗发热主要指"气虚发热"和或"阳虚发热",其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 李东垣在<内经>"劳者温之"和<金匮要略>小建中汤治疗虚劳阳虚发热的启示下,首创补中益气汤治疗内伤发热.补中益气汤由黄芪、党参、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组成,方中用药以甘温之品为主,具有甘温益气退热之效,故谓本方为"甘温除大热"的代表方剂.临床所见此类发热较多为低热,有时可见高热,病机历代各家见解不一,概括为:1)脾阳虚弱,气血虚损而发热.<脾胃论>曰:"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  相似文献   

5.
"甘温除大热"思想源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彰于李东垣,是中医学认识、治疗热病的重要理论与方法之一。故分析"甘温除热"的理论渊源和发展,进一步剖析元气与阴火的内在联系,提出元气亏虚是内伤发热之关键,而阴火是一种内生的病理性虚火,其产生根源在于元气亏虚,并认为阴火为"元气之贼"。最后结合临床实践,深入探讨甘温除热理论的临床本义,总结并指出临床运用甘温除热法应抓住发热病机,在配伍用药上强调"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对于阴虚发热及实热证则当忌用,"甘温除热"法为治疗发热提供了分析思路,具有理论和临床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6.
甘温除热法乃李东垣结合内经理论,针对阴火提出的治则,临床广泛应用于各种发热病证,但凡辨证准确,收效甚佳。本文结合西医病名、检查手段和临床病案,从高热抗生素无效,肝炎发热,血液系统疾病发热,五官百闻不如一见 证,小儿病毒性肠炎发热5个方面分析论述,提示了甘温除热法的辨证要点及临床运用规律。  相似文献   

7.
甘温除热法临床常用于气虚发热的治疗.脾胃虚衰、阴火上逆,可形成很多难治性疾病.对于这一类疾病,笔者采用甘温除热的基本治则,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金元时期李东垣创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法,应用性味甘温之品治疗虚损劳倦引起的发热.笔者在临床工作中运用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治疗发热疗效较好,现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王春荣 《河南中医》2014,(11):2212-2213
甘温除热法乃李东垣结合《黄帝内经》理论而提出的治则,临床广泛用于治疗各种发热病证,但凡辨证准确,收效甚佳。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述,提示了甘温除热法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辨证要点及其临床应用规律。  相似文献   

10.
发热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中医按照病因将其分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两大类,金杰教授认为内伤发热的基本病机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中气不足,阳气虚弱,阴火内生,阳气外浮则发热;当以益气升阳、甘温除热为治则。金杰教授根据中医基本理论及其临证经验辨治内伤发热,认为对其治疗应辨清病因病机,临证时运用升阳益胃汤益气升阳,甘温除热,调畅气机,使气血阴阳恢复平衡,古方治疗内伤发热疾病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李东垣首次提出"气虚发热"这一概念,并以补中益气汤为代表方的甘温除热法治疗"气虚发热",自此以后,后世对其病机的理解说法不一.对其进行深入讨论和研究,不仅对提高中医学的理论有积极意义,更对临床发热病证的治疗有更确切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甘温除热法是东垣针对阴火理论创制的对气虚发热的治疗方法,由于阴火机理未明,致使后世医家对甘温除热机理也莫衷一是.本文结合《内经》及黄元御“圆运动理论”中的气机升降学说的认识,进一步阐释气虚发热的机理及甘温除热法的除热机理.  相似文献   

13.
莫静 《四川中医》2012,(9):30-31
从甘温除热法的立法依据、组方原则,探讨甘温除热法的临床运用,临证中不论发热的高低,只要是因虚损劳倦所引起,均可应用,且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癌热是指癌症患者出现的直接与恶性肿瘤相关的非感染性发热,肝癌患者约10%会出现癌热;"阴火"是李杲《脾胃论》中提出的关于内伤发热的概念。现代医学针对癌热处理简单,缺乏有效手段,本文根据探讨癌热与"阴火"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认为临床可运用"甘温除热"理论治疗癌热,为临床治疗肝癌发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基于疏肝角度探讨"甘温除热"法在癌性发热治疗中的应用。"甘温除热"是治疗癌性发热的常用方法,其作用机理多被概括为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补中益气汤是其代表方剂。  相似文献   

16.
正"甘温除热"法是中医治疗热病的特色治法,本指用味甘性温的药物治疗气虚或血虚发热的疾病,后世医家多有发挥。本文针对气虚及阳虚发热病机,以恢复脾胃升降功能、促进心肾相交态势为目的,从理论和临床对"甘温除热"法的应用再行探索,以拓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甘温除热"法在癌性发热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分析气虚发热的本质与内涵、中医对癌性发热的认识,探索癌性发热与气虚发热的相通性。结果:癌性发热多以气虚为基本病机,甘温除热法是李东垣针对气虚发热病机而设的以温补脾胃、升阳散火为主的治疗方法,癌性发热在辨治上与其有相通之处。结论:李东垣针对气虚发热的相关论述为癌性发热的辨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刘玲  孙维峰 《天津中医药》2010,27(5):401-402
甘温除热法指应用性味甘温的药物治疗虚损劳倦所引起的发热。虚损劳倦所致发热多为低热。然临床上高热者,亦有由虚损劳倦所引起。故不论发热程度如何,只要病机表现为气虚发热及阳虚发热,均可运用甘温除热法。  相似文献   

19.
王昊教授根据临床经验将癌性发热归于中医学"内伤发热"的范畴。内伤发热分为实证和虚证,其中虚症可细分为阴虚发热、血虚发热、气虚发热、阳虚发热四型。王昊教授坐诊中多遇气虚、阴虚并见的癌性发热患者,其通过灵活运用自拟癌热消方治疗气阴亏虚型癌性发热,根据患者症状对此方进行加减,以达到养阴清热,解毒扶正的功效,临床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1 临床体会 "甘温除大热"即是用甘味药益气升阳以退气虚发热证.气虚发热以低热为多见,但有时也会出现高热,故称"大热",本症常见于慢性虚损性疾病,如慢性心肌炎、胃下垂、慢性肝炎等,即"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其病机是脾胃气虚下陷,元气亏损,营卫失和,热盛于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