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肝移植术已成为治疗各种终末期肝脏疾病的最有效方法,但是由于肝移植患者术前病程长,肝脏功能障碍时间长,存在不同程度的肝源性和/或肠源性营养不良。肝移植术后,机体处于应激和肝分解状态,移植肝受热缺血、冷缺血及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加重了营养不良,营养支持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研究的热门话题。现就肝移植患者术前、术后早期、术后长期营养管理及营养支持等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肝移植手术患者术前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肝源性营养不良,且受到麻醉、手术创伤、尤其是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打击,机体产生一系列应激反应,胃肠道存在不同程度的肿胀和黏膜损伤[1-2]。肝移植术后营养支持能够增强宿主抗微生物防御机制,恢复燃料储备,缩短机械通气和ICU停留时间,以及降低住院费用和减少移植后感染的发生。因此,及时有效地给予肝移植患者营养支持,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保护重要脏器功能,促进患者顺利康复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赵虹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2):112-113
肝移植术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途径,肝移植前后患者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1]。术后又因手术创伤、应激,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原因,机体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加上移植肝在术中经历了缺血再灌注损伤,并且术后早期移植肝脏功能尚未完全恢复,还不能正常进行营养代谢,更加重了营养不良,增加感染率与死亡率,影响到肝移植的结局。因此肝移植术后合理的代谢及营养支持对移植肝脏功能的恢复和机体营养状态的改善十分重要。肝移植术后营养支持的  相似文献   

4.
颅脑损伤合并糖尿病昏迷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应  刘从国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4):2257-2259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颅脑损伤合并糖尿病昏迷患者的应用及相应的护理。方法对39例颅脑损伤合并糖尿病并伴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不能进食的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同时介绍肠内营养的护理方法。结果除3例腹泻、3例呃逆、2例呕吐、2例腹胀、2例上消化道出血、4例便秘外,无负氮平衡﹑水电解质紊乱发生。结论颅脑损伤合并糖尿病昏迷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营养,能较好地维持机体的营养状况,且具有简便、经济、安全、有效、符合生理等优点,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两例肝移植患者于术后早期经鼻饲管输注百普素进行肠内营养,对肝移植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疗效、耐受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两例患者术后均耐受肠内营养,生化指标、体重、肠蠕动较快恢复正常,未出现并发症.结论:肝移植患者可以耐受早期肠内营养,并达到良好的营养支持效果,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6.
背景:免疫营养可通过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促进短半衰期蛋白质合成,调节局部及全身细胞因子的产生,维护肠道黏膜结构及功能的完整性,对术后的免疫抑制起正向调节作用。营养治疗能够明显加强肝移植围手术期机体免疫功能,但对肠内免疫营养在肝移植的应用效果至今少有报道。目的:观察肝移植围手术期进行免疫肠内营养治疗的安全性和应用效果。方法:将84例肝移植患者按营养治疗方式不同随机分为免疫肠内营养组和普通肠内营养组,监测移植前、移植后对肝功能、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及排斥发生率,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与结论:免疫肠内营养组移植前1d的血清前白蛋白和胆碱酯酶水平均显著高于营养治疗前。移植前1d免疫肠内营养组CD3+CD4+显著高于普通肠内营养组(P〈0.05),普通肠内营养组的细胞免疫功能恢复状态比免疫肠内营养组推迟1周,移植后1~28d免疫肠内营养组IgA均高于普通肠内营养组(P〈0.05),两组均未增加排斥反应发生率。结果证实,疫肠内营养治疗的患者肝细胞合成功能及免疫功能均显著优于普通肠内营养治疗,免疫肠内营养对肝移植围手术期患者的康复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病人进行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通过早期肠内营养对在肝胆外科手术患者应用、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探讨,使我们医护人员认识到应用肠内营养可避免肠黏膜萎缩、营养不全面、屏障功能发生障碍、营养因子不经过肝脏、肝功能损害、淤胆,还有可能引起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等并发症.结果:临床上,在没有肠内营养禁忌证的患者中,应该早期采用肠内营养,这样不仅可满足机体对营养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维持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结论:临床中,早期肠内营养对于很多患者是相对安全和普遍有效的,而对于不同情况的患者要制定不同的营养方式,改善营养情况,减少肠内营养支持的并发症,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8.
肝移植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彭文 《现代护理》2002,8(3):190-191
通过对两例肝移植患者于术后早期经鼻饲管输注百普素进行肠内营养,对肝移植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疗效、耐受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两例患者术后均耐受肠内营养,生化指标、体重、肠蠕动较快恢复正常,未出现并发症。结论:肝移植患者可以耐受早期肠内营养,并达到良好的营养支持效果,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9.
肝移植患者肠内免疫营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免疫营养可通过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促进短半衰期蛋白质合成,调节局部及全身细胞因子的产生,维护肠道黏膜结构及功能的完整性,对术后的免疫抑制起正向调节作用.营养治疗能够明显加强肝移植围手术期机体免疫功能,但对肠内免疫营养在肝移植的应用效果至今少有报道.目的:观察肝移植围手术期进行免疫肠内营养治疗的安全性和应用效果.方法:将84例肝移植患者按营养治疗方式不同随机分为免疫肠内营养组和普通肠内营养组,监测移植前、移植后对肝功能、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及排斥发生率,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与结论:免疫肠内营养组移植前1 d的血清前白蛋白和胆碱酯酶水平均显著高于营养治疗前.移植前1 d免疫肠内营养组CD3+CD4+显著高于普通肠内营养组 (P < 0.05),普通肠内营养组的细胞免疫功能恢复状态比免疫肠内营养组推迟1周,移植后1~ 28 d免疫肠内营养组IgA均高于普通肠内营养组(P < 0.05),两组均未增加排斥反应发生率.结果证实,疫肠内营养治疗的患者肝细胞合成功能及免疫功能均显著优于普通肠内营养治疗,免疫肠内营养对肝移植围手术期患者的康复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佳薇  董爱琴 《护理研究》2007,21(15):1346-1346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机体会出现高能量代谢、高分解代谢和糖耐量降低,呈现负氮平衡状态。早期行肠内营养支持可改善机体营养状况,增强免疫功能,对维持胃肠道完整性,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有着重要意义。现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及护理分析如下。1肠内营养支持的有关概念  相似文献   

11.
肝移植病人的营养支持与护理进展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肝脏是人体内各种营养代谢和储存的总枢纽[1] ,是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器官。各种类型肝病病人晚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肝和肠源性营养不良 ,这不但加重了肝功能损害 ,而且影响疾病的预后。肝移植术后 ,机体处于应激和高分解状态 ,移植肝受热缺血、冷缺血及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加重了营养不良 ,加上术中创伤及术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造成免疫功能低下 ,进一步影响组织愈合。因此 ,及时有效地给予肝移植病人营养支持 ,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保护重要脏器功能、促进病人顺利康复尤为重要。下面就肝移植病人的代谢特点、营养支持和护理的最新进展做…  相似文献   

12.
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开展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可行性。方法对2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开展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颅脑损伤早期和肠内营养支持期间可能影响营养支持的并发症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8例患者在伤后5~7d内达到1500~2000ml/d的鼻饲量;创伤后1周内消化道并发症以腹胀、呕吐、胃内容物返流和误吸多见,1周后则以腹泻和便次增多多见,多数情况仅需对症处理即可缓解症状;5例患者在创伤早期存在不同程度的上消化道出血,其中4例仍按常规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均耐受良好。结论多数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能在伤后5~7d后经肠内营养支持获得足够的营养。  相似文献   

13.
背景:大多数肝移植受者移植前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常规的营养支持治疗方法有肠外营养、肠内营养两种。近年来,营养支持正在向更新、更广的方向发展,代谢调理营养在器官移植中的作用倍受重视。目的:探索肝移植后早期安全、有效和可行的营养支持治疗方法。方法:选择肝移植后早期(移植后1~7d)进行营养支持治疗的受者45例,随机摸球法分成3组,即肠外营养支持组、肠内营养支持组、代谢调理组(肠内营养支持+谷氨酰胺+精氨酸),每组15例,各组营养支持均为等热量和等氮量。通过检测肝功能、测定氮平衡、观察术后营养支持并发症发生等手段,分析比较3种方法的疗效。结果与结论:纳入患者45例均进入结果分析。与肠外营养相比,肠内和代谢调理营养更能有效地改善受者移植后营养状况,促进移植肝功能恢复;与肠内营养相比,代谢调理营养更有利于改善受者氮平衡,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移植肝功能恢复,有其优越性。结果提示,肝移植后早期营养支持治疗,肠内营养和代谢调理营养是安全、有效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背景:大多数肝移植受者移植前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常规的营养支持治疗方法有肠外营养、肠内营养两种。近年来,营养支持正在向更新、更广的方向发展,代谢调理营养在器官移植中的作用倍受重视。目的:探索肝移植后早期安全、有效和可行的营养支持治疗方法。方法:选择肝移植后早期(移植后1~7d)进行营养支持治疗的受者45例,随机摸球法分成3组,即肠外营养支持组、肠内营养支持组、代谢调理组(肠内营养支持+谷氨酰胺+精氨酸),每组15例,各组营养支持均为等热量和等氮量。通过检测肝功能、测定氮平衡、观察术后营养支持并发症发生等手段,分析比较3种方法的疗效。结果与结论:纳入患者45例均进入结果分析。与肠外营养相比,肠内和代谢调理营养更能有效地改善受者移植后营养状况,促进移植肝功能恢复;与肠内营养相比,代谢调理营养更有利于改善受者氮平衡,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移植肝功能恢复,有其优越性。结果提示,肝移植后早期营养支持治疗,肠内营养和代谢调理营养是安全、有效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李佳薇  董爱琴 《护理研究》2007,21(5):1346-1346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机体会出现高能量代谢、高分解代谢和糖耐量降低,呈现负氮平衡状态。早期行肠内营养支持可改善机体营养状况,增强免疫功能,对维持胃肠道完整性,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有着重要意义。现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及护理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早期肠内营养用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常伴有吞咽困难或意识障碍,不能正常进食,可引起机体脱水,电解质紊乱,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长时间会引起蛋白质能量代谢障碍,营养不良,易并发应激性溃疡,多重感染,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目前,肠内营养已成为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给予早期、合理有效的肠内营养,可增强患者的免疫力,改善患者代谢,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2007年6月~2008年6月,我院收治重症颅脑损伤患者62例,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总结11例肝移植患者经穿刺式空肠造口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的临床护理经验。对11例肝移植患者行术后早期经空肠造口肠内营养,术后均恢复顺利,未发生营养和护理并发症,肠功能恢复快,营养前后人体测量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见,肝移植患者经穿刺式空肠造口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是安全可靠的,细致的护理工作是保证治疗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早期肠内营养对肝移植患者术后转归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肝移植患者术后转归的影响。方法将接受肝移植的26例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和静脉营养组进行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记录患者的感染率、死亡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血糖测定值及胰岛素用量。结果肠内营养组感染率、死亡率与静脉营养组差异无显著意义;其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比静脉营养组少(P〈0.05);在控制血糖等效的情况下,术后6d内胰岛素日平均用量比静脉营养组低(P=0.031)。结论肝移植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能减轻胰岛素抵抗,降低住院费用并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9.
陈咏梅  江华  唐荔  严律南 《华西医学》2005,20(3):563-564
本文总结了16例肝移植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提出在对肝移植患者术后实施早期肠内营养过程中要做患者的评估,监测体温,血糖等指标,管道护理,还应注意病人有无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颅脑外伤患者由于伤后机体呈高代谢,高分解状态,能量消耗急剧增加,易引起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影响疾病的治疗和痊愈,因此肠内营养的早期应用就成为此类患者的疗中的一项重要措施措施。本文从颅脑外伤患者的代谢特点,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发生及护理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