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辅助放化疗在Ⅰ期—Ⅱ期乳腺癌保乳术后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Ⅰ期—Ⅱ期乳腺癌患者78例,进行乳腺癌保留乳房的手术,在术后,用调强放疗技术做全乳房的照射,联合化疗用紫杉醇类药物或者蒽环类药物为主。观察患者治疗后乳房美容的效果、远处转移以及生存、局部复发、毒副作用情况。结果随访12个月—78个月,其中位随访的时间42.3个月,期间共有远处转移4例(5.1%);4年内的生存率达100%;辅助化疗的不良反应分别为骨髓抑制主要Ⅰ-Ⅱ度共60例(78.0%),消化道反应主要Ⅰ-Ⅱ度共59例(75.7%),脱发主要Ⅰ-Ⅲ度共65例(83.3%);放疗后主要出现的不良反应分别为:骨髓抑制主要0—Ⅱ度共44例(56.4%),皮肤反应主要为Ⅰ-Ⅱ度共61例(78.2%),放射性肺炎主要为0度共8例(10.3%)。结论辅助放化疗在Ⅰ期—Ⅱ期乳腺癌保乳术后的治疗效果比较肯定,其毒副作用患者能够耐受,在治疗后,乳房满意度较好。  相似文献   

2.
罗健  陈刚  魏成刚  郑晓东  郭黎  竹曦  黄卫 《西部医学》2010,22(7):1227-1229
目的评价ⅢA期乳腺癌经新辅助化疗后行保留乳房手术的疗效和美容效果,探讨ⅢA期乳腺癌保乳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36例女性病人经粗针穿刺活检确诊为乳腺癌,TNM分期为ⅢA期,病人有强烈保乳愿望。新辅助化疗方案(TAC方案):多西他赛75 mg/m2ivgtt d1,表柔比星60 mg/m2iv d1,环磷酰胺500 mg/m2iv d1,每3周重复。先用TAC方案化疗3周期,对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患者行肿瘤扩大切除及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术后辅以三维适形放疗、全身化疗及内分泌治疗。观察新辅助化疗疗效、乳房美容效果、有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无病生存时间。结果新辅助化疗有效率86.1%(31/36),26例成功施行保乳手术,保乳率72.2%(26/36)。保乳术患者随访时间42~77月,平均52.2月。乳房美容效果评价优良率61.5%(16/26),局部复发1例、远处转移2例,中位无病生存时间47.3月。结论ⅢA期乳腺癌经过新辅助化疗降低临床分期后,实施保留乳房手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廖建军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6):2115-2116
目的:探讨保乳手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的美容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2004年3月-2011年4月我院收治的37例Ⅰ-Ⅱ。期乳腺癌患者行保乳术治疗,术后结合放疗、化疗及内分泌治疗等综合措施。结果37例患者术后平均住院14d,手术相关并发症及放化疗毒副反应包括切口感染、皮下积液、急性放射性皮肤反应、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等,经处理均好转;术后随访率为89.2%,平均随访时间16个月,未见乳腺、腋窝复发及远处转移迹象。美容效果评价:优24例(72.7%)。良8例(21.6%),差1例(2.7%)。结论早期乳腺癌行保乳手术安全,近期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美容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对局部进展期乳腺癌保乳治疗的意义。方法:40例局部进展期乳腺癌行术前新辅助化疗,化疗结束后满足保乳条件者实施保乳手术,不满足保乳条件者实施全乳房切除术;分析新辅助化疗后的保乳率及保乳手术后的局部复发率及美容效果满意度。结果:90%的患者达到保乳条件,实际实施保乳手术30例,保乳治疗者乳房外观满意率93.33%。经中位48个月(36—60个月)的随访,其局部复发率10%。结论:局部进展期乳腺癌在新辅助化疗后实施保乳治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早期乳腺癌保乳治疗的近期疗效及美容效果。方法38例早期(临床Ⅰ、Ⅱ期)乳腺癌患者实施保留乳房手术,术后辅助放疗、化疗及内分泌治疗,评价保乳手术的生存率和美容效果为保乳组;38例早期(临床Ⅰ、Ⅱ期)乳腺癌患者实施改良根治术为对照组。结果全组随访20-90个月,保乳组局部复发1例,远处转移2例,均为肝转移;3年总生存率为100%。5年总生存率为95%;对乳房外形评价,优良、一般、差分别为50%、45%、5%。改良根治术组无局部复发,远处转移2例,1例肝转移,1例肺转移;3年总生存率为100%,5年总生存率为97%,术后患侧乳房缺如。结论对早期乳腺癌患者实施保乳手术联合术后正规放疗、化疗及内分泌治疗,疗效确切,并可取得良好的美容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Ⅰ、Ⅱ期乳腺癌保乳治疗和改良根治术的比较,探讨Ⅰ、Ⅱ期乳腺癌保乳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2005年8月我院接受保乳手术治疗的15例乳腺癌临床资料,其中Ⅰ期9例,Ⅱ期6例(ⅡA期4例、ⅡB期2例)。手术方式为肿瘤广泛切除术或象限切除术,联合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常规行辅助放疗、化疗和内分泌治疗。与同期107例行改良根治术常规综合治疗的Ⅰ、Ⅱ期(Ⅰ期32例、ⅡA期46例、ⅡB期29例)乳腺癌做临床疗效对比研究。结果:1)病理检查:保乳手术组手术标本石蜡病理检查各切缘均无癌浸润,腋窝淋巴结平均检出9.6枚,阳性3例(20.0%。改良根治术组腋窝淋巴结平均检出10.6枚,阳性21例(22.1%)。2)生存情况:经过19个月中住随访期(8~36个月),保乳手术组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全部生存。改良根治术组局部复发率为0(0/107),远处转移率1.9%(2/107),手术至远处转移间期16~27个月,转移部位分别为左锁骨上淋巴结、肺,其中1例死亡。3)两个组的近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Ⅰ、Ⅱ期乳腺癌保乳治疗与仿根治术相比较能取得满意的疗效。规范化的切除和术后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等综合治疗是保乳治疗成功的关键。保乳治疗是Ⅰ、Ⅱ期乳腺癌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乳腺癌保乳手术7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乳腺癌保乳治疗方法的选择,探讨保乳手术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接受保乳治疗的78例临床Ⅰ、ⅡA期乳腺癌患者施行保乳手术,术后常规行辅助放疗、化疗和内分泌治疗。结果:手术标本石蜡病理检查各切缘均无癌浸润。经过36个月中位随访期(范围2~84个月),局部复发率为4%(3/78),其中,乳腺2例,腋窝1例;远处转移率为6%(5/78),手术至远处转移间期6~43个月,转移部位分别为肺、肝、脑膜和骨,其中3例死亡。对保乳综合治疗结束后满1年的62例患者进行乳房外形的评估,优66%(41/62),良29%(18/62),差5%(3/62)。结论: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与根治术效果相近且能保持乳房良好的外形,必将成为早期乳腺癌的首选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王宇  商文清 《黑龙江医学》2005,29(8):617-618
目的探讨乳腺癌保乳手术术后放疗的方法与疗效。方法本文选择47例Ⅰ~Ⅱ期原发性乳腺癌,施行保留乳房手术,术后患侧乳房接受放射治疗。结果手术后6~24个月随访,4例同侧乳腺局部复发,24个月之内局部复发率11%。无远处转移和死亡病例。结论Ⅰ~Ⅱ期乳腺癌实施保乳治疗并实行术后放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32例乳腺癌保乳手术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早期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本院近年来收治32例乳腺癌行保乳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32例均行保乳手术(局部完整切除加腋窝淋巴结清扫)治疗,术后行辅助放化疗和内分泌治疗。结果32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2~72个月,无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患侧乳房外形满意,无放疗后乳房纤维化、挛缩。患侧肢体活动良好,无淋巴水肿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对早期乳腺癌患者行保乳手术结合术后综合治疗近、远期临床疗效均满意,美容效果好,术后并发症少,可作为早期乳腺癌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研究早期乳腺癌保乳术联合术后根治性放疗的疗效、副反应和美容效果.方法 对43例早期乳腺癌患者(Ⅰ期30例,Ⅱ期13例)行肿瘤扩大切除加腋淋巴结清扫术或象限切除术加腋淋巴结清扫术.术后全乳切线照射50 Gy,瘤床追加电子线10 Gy;患侧锁骨上野X线30 Gy加电子线22 Gy.结果 随访14~50个月均无复发病例.放疗急性副反应包括乳房不适10例(Ⅰ级23.26%),皮肤红斑、色素沉着19例(Ⅰ级44.19%),湿性脱皮5例(Ⅱ级11.63%),放射性食管炎4例(Ⅰ级9.30%);放疗结束1个月后发生放射性肺炎1例.无皮肤的纤维化和坏死、毛细血管扩张、乳房和上肢水肿等并发症发生.近期美容效果达到满意和一般者占所有患者的93.02%.结论 保乳术联合术后根治性放疗近期生存率和近期美容效果满意,副反应轻,并发症发生率低,对符合条件的Ⅰ、Ⅱ期患者可推广此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自1985年至1989年5月,为6例乳癌患者作根治术的同时,一期作带血管神经肌蒂背阔肌岛状肌皮瓣移位重建乳房,全部取得成功。较详细讨论几个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次报道了1例乳腺的罕见肿瘤,在作了系统的巨检、镜检、组织化学观察及复习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乳腺的腺血管脂肪瘤一说。此瘤发生于1岁女婴,有薄层纤维包膜,由腺体、血管及脂肪组织三种成分构成。本瘤性质与错构瘤相符,同时具备肿瘤与畸形的双重特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开展乳腺癌保乳手术前进行保乳手术切缘的训练.以保证在行保乳手术时尽可能减少切缘阳性的发生和保持乳腺的美观。方法利用乳腺癌根治术和改良根治术术中先行乳腺肿块切除病理活检的机会,按照正规保乳手术肿块切除的方法进行训练。结果通过保乳手术切缘训练,达到了减少肿块切缘阳性和重塑乳房美观的要求。为开展保乳手术打下良好的基础。结论保乳手术开展前进行保乳手术切缘训练,有助于保乳手术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4.
15.
根据钙化的大小、形态、数目、分布结合临床及病理资料分析乳腺钙化的 X线平片 ,有助于良恶性病变的鉴别。在111例乳腺钙化中良性病变显示为 78例 ,恶性病变显示为 33例。其结论是乳腺微粒钙化不可认为是乳腺癌的特异性征象 ,也可较多见于乳腺良性病变。如在成簇的微粒钙化中出现多种形态或不规则钙化 ,则提示有恶性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技术(ABVS)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IDP)的诊断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0年8月至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行乳腺病变切除活检的213例患者,共239个乳腺病变,均获得手术病理结果。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计算并比较ABVS和常规超声对IDP的诊断效力。结果 239个病变中,病理证实良性154个,恶性85个,其中IDP病变26个。ABVS共发现41个(17.2%)病灶符合IDP诊断标准,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分别为88.5%、91.5%、56.1%、98.5%、91.2%。常规超声共发现32个(13.4%)可疑IDP病灶,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分别为73.1%、93.9%、59.4%、96.6%、91.6%。结论ABVS冠状面成像可以更好地显示乳腺导管结构,提高对IDP的诊断敏感性,为IDP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17.
李广丽  陈继红  刘校瑾 《实用全科医学》2011,(8):1224-1224,1283
目的本研究选取青年(≤35岁)及绝经后女性乳腺癌病例资料206例,对比分析青年乳腺癌和绝经后乳腺癌的病理学特征、生物学特征及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以提高乳腺癌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新乡市中心医院、市人民医院、市二院在2006年1月-2009年9月期间收治并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青年乳腺癌和绝经后乳腺癌共206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病理分型、组织学分级、免疫组化、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资料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在206例中两组的病理类型均以浸润型导管癌为主,但青年组组织学分级明显高于绝经后组。分子生物学标记物(ER、PR、C-erb-2)检查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腋窝淋巴结转移方面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青年乳腺癌较绝经后乳腺癌恶性程度高(组织学分极高),生物学性质恶劣。  相似文献   

18.
DNA双链断裂修复蛋白在乳腺癌和乳腺纤维腺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DNA双链断裂修复蛋白(Ku80、DNA-PKcs和ATM)在乳腺癌和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3种蛋白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5例乳腺癌和14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Ku80、DNA-PKcs和ATM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Ku80、DNA-PKcs和ATM蛋白在乳腺癌患者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4.5%、54.5%和52.7%,在乳腺纤维腺瘤患者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2.9%、92.9%和71.4%;DNA-PKcs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低于乳腺纤维腺瘤组织(χ2=6.975,P=0.008),而Ku80和ATM的表达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亦低于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ATM和DNA-PKcs蛋白的表达在不同病理类型、肿块大小、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状态的乳腺癌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Ku80的表达与患者的肿块大小和临床分期相关(P<0.01).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提示:在55例乳腺癌患者中,Ku80与DNA-PKcs的表达呈正相关(r=0.355,P=0.008);Ku80与ATM的表达亦呈正相关(r=0.325,P=0.015).结论 DNA-PKcs蛋白可能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Ku80可以促进乳腺癌细胞生长;Ku80与DNA-PKcs及ATM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超声特征及病理特点.方法:手术并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281例乳腺癌患者,根据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分为TNBC组(49例)和非TNBC(NTNBC)组(232例),比较两组在常规超声及弹性成像(UE)图像上的差异,分析其病理特点.结果:TNBC组肿瘤组织学分级和腋窝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均显著高于NTNBC组(P<0.05);TNBC组边缘毛刺征、高回声晕、微钙化、后方回声衰减均较NTNBC组少见(P<0.05),TNBC组与NTNBC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及UE表现相似(P>0.05).结论:TNBC病理分级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在二维超声上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但在多普勒血流成像及UE表现上与NTNBC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在既往紫杉类(紫杉醇、多西紫杉醇)耐药的晚期乳腺癌治疗中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2例既往曾使用紫杉类药物治疗失败的晚期乳腺癌患者予含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方案治疗。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每周期剂量范围为260mg.m-2,静脉滴注30min,第1、8天给药(用药前不予抗过敏预处理),合并抗肿瘤药按常规方法给药,21d为一周期,每2个周期评估疗效及毒副作用。结果 22例患者共完成106个周期,中位周期数为4个周期(2~6个周期)。获完全缓解(CR)0例(0.0%),部分缓解(PR)7例(31.8%),稳定(SD)13例(59.1%),进展(PD)2例(9.1%),总有效率(ORR=CR+PR)为31.8%,临床获益率(CBR=CR+PR+SD)为90.9%,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PFS)为5.9个月。主要毒副作用为骨髓抑制、四肢麻木、肌肉关节酸痛、脱发及消化道反应;严重毒副作用主要为骨髓抑制,无化疗相关死亡病例。结论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治疗既往紫杉类耐药的晚期乳腺癌仍显示出较好的疗效,毒副作用小,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