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泽州县1999~2003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进一步掌握病毒性肝炎的发病规律和流行特征.方法对泽州县5年来病毒性肝炎发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999~2003年病毒性肝炎的报告发病率为46.44/10万,2000年因局部地区甲型肝炎爆发流行,发病率达83.46/10万.结论病毒性肝炎发病忽高忽低,该县病毒性肝炎的防制工作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秦安县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对秦安县2001-2010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1-2010年病毒性肝炎发病均居该县传染病报告首位,以乙型肝炎发病最高(87.62%),丙型肝炎的发病呈上升状态,病毒性肝炎年龄分布以10~40岁为主,占76.44%,职业分布中以农民为主,占68.71%.结论病毒性肝炎为秦安县重点控制的传染病,加强对农民等重点人群的疫苗接种,阻断母婴传播、防止医源性传播、做好监测和健康教育等综合性措施,是防控病毒性肝炎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上海市虹口区1956-2014年急性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方法 对1956-2014年急性病毒性肝炎发病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956-2014年上海市虹口区急性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呈波动下降趋势.病毒性肝炎的分型监测逐渐完善,未分型肝炎的比例逐年下降.乙型肝炎的比例最大,其次为戊型肝炎.20~49岁的青壮年是急性病毒性肝炎发病的主要人群.职业分布以工人、干部职员和离退人员为主.结论 上海市虹口区病毒性肝炎防治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急性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大幅降低,但今后病毒性肝炎防治工作仍是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赤峰市病毒性肝炎流行趋势,为采取防控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赤峰市2010-2014年病毒性肝炎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5年报告病毒性肝炎24 481例,其中甲型病毒性肝炎571例,占2.33%;乙型病毒性肝炎13 836例,占56.52%;丙型病毒性肝炎9 420例,占38.48%;戊型病毒性肝炎279例,占1.14%;未分型肝炎375例,占1.53%.人群分布中,年龄构成以21~49岁为主,性别以男性为主,职业以不详职业者为主,其次为工人.结论 病毒性肝炎(以乙型肝炎为主)居赤峰市各种传染病报告数首位,其流行趋势主导全市传染病流行态势,因此应重点对病毒性肝炎采取综合防控措施,特别是面向公众普及卫生防病知识,针对不同人群开展监测与干预工作,加强医疗卫生机构消毒质量管理,有效控制病毒性肝炎的发生与流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北京市西城(南)区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今后病毒性肝炎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整理2010—2014年西城(南)区报告的病毒性肝炎病例资料,通过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14年,西城(南)区共报告病毒性肝炎病例512例,平均发病率为16.63/10万,且主要以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为主;发病年龄最高在40~59岁,最低在0~19岁,在各种职业中,离退人员、家务及待业及干部职员发病较多。结论该区应在继续加强儿童甲、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加强高危人群的疫苗接种将是今后工作重点;规范病毒性肝炎的规范化诊断与治疗,减少慢性病毒性肝炎病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绵阳市涪城区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制订乙型病毒性肝炎预防与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2018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网络直报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005~2018年涪城区共报告乙型病毒性肝炎8 580例,年均发病率为97.52/10万,2005年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率为147.67/10万,2018年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率为87.56/10万,各年度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05~2018年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呈逐年下降趋势。全年各月均有发病,主要集中在3~11月,占发病总数的80.38%;城区发病率(111.86/10万)高于乡镇(78.52/10万)(P0.01)。男性发病率(125.64/10万)高于女性(68.87/10万)(P0.01),男女比为1.86∶1;发病年龄以20~59岁为主,占发病总数的76.22%,20岁以下发病例数仅占发病总数的2.67%;职业以农民和民工为主,占发病总数的26.83%。结论绵阳市涪城区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7.
王成科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11):2088-2089
目的:分析某地病毒性肝炎发病特征,为制定病毒性肝炎预防与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甲、乙型和其它型病毒性肝炎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病毒性肝炎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没有季节聚集性,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主,农民、学生发病占病毒性肝炎发病总数的78.13%.男性发病多于女性,男女比为2.12∶1,各年度男女发病无差异.结论:有计划地在重点人群开展甲肝、乙肝疫苗的普种和适时加强接种为主导的综合性防制措施是控制甲、乙型病毒性肝炎疫情发生与流行的有效措施.同时加强儿童乙肝疫苗的基础免疫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德保县1990~2006年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掌握其流行趋势,为今后病毒性肝炎的防制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病毒性肝炎发病资料和病例个案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1990~2006年共报告病毒性肝炎1 989例,以乙肝发病最多,占75.52%(1 502/1 989),其次是甲肝,占16.39%(326/1 989),发病人群以青壮年为主,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2.44:1),职业发病的高危人群是农民(占51.23%)和学生(占14.93%).结论 针对高危人群要加强甲、乙型肝炎疫苗的推广接种,并加强对全民病毒性肝炎的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  相似文献   

9.
<正>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炎为主的全身性疾病[1],被列入国家法定传染病中的乙类传染病。出于加强对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情况进行有效预防和控制,从而进一步达到降低和控制病毒性肝炎目的,上海市在每个区设置了监测点医院,开展了对病毒性肝炎的监测、分型工作。为了解近年我区监测点医院病毒性肝炎分型情况和所诊断病例的流行病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密云县病毒性肝炎病原学分型诊断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急性病毒性肝炎的分型诊断与疫情报告之间的差距,准确掌握北京市密云县各型病毒性肝炎发病情况的基线资料,为今后制定科学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5~2008年医疗机构网络直报的急性病毒性肝炎发病病例,对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或血清学检测。结果2005~2008年网报急性病毒性肝炎总例数为455例,核实确诊305例,符合率为67.03%。305例中甲型病毒性肝炎3例,占急性病毒性肝炎的0.98%;乙型病毒性肝炎161例,占52.79%;丙型病毒性肝炎27例,占8.85%;丁型病毒性肝炎1例,占0.33%,戊型病毒性肝炎58例,占19.02%;未分型肝炎55例,占18.03%。2005~2008年,密云县急性病毒性肝炎发病病例以乙型为主,甲型比例很小,但戊型肝炎的发病不容忽视。结论乙型肝炎、戊型肝炎应为当前病毒性肝炎防治重点;应进一步规范临床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同时继续定期开展病毒性肝炎的血清学监测。  相似文献   

11.
张永健 《职业与健康》2004,20(12):108-109
目的了解武威铁路分局管内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及分布情况,为更好地制定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武威铁路分局管内1997~2003年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 7 a间武威铁路分局管内共报告病毒性肝炎312例,年平均发病率为76.84/10万,位居管内传染病第3位.病毒性肝炎发病最高为2002年,发病率为96.59/10万,病毒性肝炎发病最低为1999年,发病率为55.91/10万,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0~40岁年龄段,青少年的发病明显高出中老年人.发病病例男性均高于女性.从病毒性肝炎发病的时间分布来看,各个季节均有发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结论在病毒性肝炎防治中,应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并应扩大甲、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江油市病毒性肝炎发病特征,为制订病毒性肝炎预防与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江油市2004~2008年病毒性肝炎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04~2008年江油市共报告病毒性肝炎9 380例.总发病率213.20/10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各年间病毒性肝炎发病率有差异(x2=1 700.34,P<0.01).型别以乙型肝炎为主(8 838例),占94.22%;季节以6~8月发病较高,占48.30%(4 052/9 380);发病年龄最小10个月,最大83岁,以青壮年(15~59岁)为主(7 833例),占83.51%;职业以农民为主(5 145例),占54.85%;男性发病多于女性,男女比为1.86:1.[结论]有计划地在重点人群中开展甲肝、乙肝疫苗的普种等综合防治措施是控制甲肝、乙肝暴发和流行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绵竹市病毒性肝炎发病特征,为制订病毒性肝炎预防与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对甲、乙和其他型肝炎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病毒性肝炎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没有季节聚集性,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主,农民、学生发病占病毒性肝炎总数的81.06%;男性发病多于女性,男女比为2.12:1,各年度男女发病无差异.[结论]有计划地在重点人群开展以甲肝、乙肝疫苗的普种和加强接种为主导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是控制甲、乙型肝炎疫情发生与流行的有效措施.同时应加强儿童乙肝疫苗的基础免疫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石门县病毒性肝炎的流行情况,为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石门县2001-2006年病毒性肝炎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1-2006年石门县共报告病毒性肝炎197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7.27/10万,其中,乙型肝炎占总病例数的77.62%,甲肝及未分型肝炎20.96%,丙肝占1.42%,戊肝无,发病年龄以20~岁及40~岁为主,分别占48.61%和36.05%,职业以农民为主,占发病数的51.19%,其次为工人和学生分别占8.25%和5.62%,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2.42:1,乙肝以5-8月为发病高峰季节,甲肝以3-6月为发病高峰季节。结论石门县病毒性肝炎仍维持较高水平,应进一步做好甲、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工作,以提高人群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遂宁市船山区病毒性肝炎发病特征,为制定病毒性肝炎预防与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遂宁市船山区2004~2008年病毒性肝炎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4~2008年遂宁市船山区共报告病毒性肝炎16891例,总发病率为515.56/10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各年间病毒性肝炎发病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χ2=113.50,P〈0.01)。型别以乙型肝炎为主(15509例),占91.82%;季节以5~8月发病较高,占40.23%(6796/16891);发病年龄最小8个月,最大85岁,以青壮年(15~39岁)为主(10180例),占60.27%;职业以农民为主(9958例),占58.95%;男性发病高于女性,男女比为1.84∶1。结论船山区病毒性肝炎发病率近2年有所下降,但仍处较高水平,应加强预防接种为主导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主要以肝脏病变为主的全身性传染病.我国系病毒性肝炎高发区[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病毒性肝炎列为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近几年来.江苏省常州市各种传染病发病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一直处于首位.为了解该市近年来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制策略提供流行病学依据,现对常州市2004-200r7年报告的病毒性肝炎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北京市房山区1958~2006年病毒性肝炎发病及干预措施的研究,为进一步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做好病毒性肝炎防治工作,降低发病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房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48年病毒性肝炎报告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研究。结果房山区48年间共发生病毒性肝炎25132例,年均发病率80.31/10万;1981年发病率最高,412.40/10万,1995年发病率最低,7.30/10万。48年间发病率波动明显,发病趋势与HepB,HepA接种措施实施有关。性别发病以男性为主,职业分布干预前后均以学生和学龄前儿童为主。结论病毒性肝炎在房山区传染病发病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经对20世纪80年代末HepB接种,90年代的HepA对易感、高危人群两次接种干预实施效果评估,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进一步降低病毒性肝炎发病率,提示应加强对重点人群、重点地区的防控措施的落实,特别是HepB,HepA疫苗接种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永泰县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病毒性肝炎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永泰县2014~2018年网络直报的病毒性肝炎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4~2018年永泰县病毒性肝炎共报告2 881例,年均发病率为153.55/10万,以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发病为主(2 611例、90.63%)。男性发病1 840例,女性发病771例,发病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主要集中于20~60岁人群(2 206例、84.49%),不同年龄发病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永泰县病毒性肝炎发病率仍处于甲乙类传染病首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资阳市病毒性肝炎发病特征,为制订病毒性肝炎预防与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及χ2检验、圆形分布法等流行病学统计方法对2003-2007年资阳市病毒性肝炎病例进行分析。结果病毒性肝炎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以乙肝发病为主,占总发病数的87.55%,有季节聚集性,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主,农民、学生发病占病毒性肝炎总数的71.68%。男性发病多于女性,男女比为2.14∶1。结论有计划地在重点人群开展甲肝、乙肝疫苗的普种和加强接种为主导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是控制甲、乙型肝炎疫情发生与流行的有效措施。同时加强儿童乙肝疫苗的基础免疫工作。  相似文献   

20.
潘雪娇  刘玮  涂秋风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4):3675-3677
目的了解1990~2010年江西省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和变化趋势,为今后科学防治乙型病毒性肝炎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中报告的江西省乙肝病例,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990~2010年江西省共报告乙肝460 139例,年均发病率为52.93/10万,乙肝发病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以青壮年为主,15~49岁占82.37%,低年龄组发病下降明显,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3︰1),职业构成以农民和工人为主。发病多为散发,无明显季节高峰。结论继续将乙肝作为重点控制的疾病,进一步加大防控力度,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全民健康教育,保持新生儿常规接种,对15岁以下儿童查漏补种,开展15岁以上健康人群和高危重点人群乙肝疫苗接种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