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3 毫秒
1.
彭成 《江西中医药》2009,40(10):77-80
大肠癌是包括自盲肠至直肠的整个肠段的癌肿,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古代中医典籍描述中,类似于“肠覃”、“脏毒”、“锁肛痔”、“下血”、“下痢”、“滞下”等疾病。大肠癌由于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早期诊断率较低,到临床症状明显时,已多属中晚期。大肠癌的治疗,目前仍以手术切除为首选和化疗、放疗、生物治疗。大肠癌手术切除率和治愈率有了一定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现就近年中医治疗大肠癌概况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陈锐深[1]认为大肠癌的病因与素体虚弱、脾肾不足、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及起居不慎有关。先天不足,脏腑功能减退,外感邪毒浸淫肠道,气血运行受阻,气滞血瘀,湿毒瘀滞凝结而为病;饮  相似文献   

3.
王辉  郭勇 《福建中医药》2011,42(5):48-50
大肠癌泛指在盲肠、全部结肠和直肠发生的恶性肿瘤,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与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医古籍有关大肠癌的论述散见于“肠风”、“脏毒”、“肠积”、“积聚”等病证中。  相似文献   

4.
大肠癌(CRC)是结肠癌、直肠癌的总称,为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据统计,全世界大肠癌的发病率为恶性肿瘤的第3位。在发达国家,大肠癌发病率位于第2位;在我国,大肠癌发病率占恶性肿瘤的第4位。中医文献中虽无大肠癌的病名,但有“肠覃”、“肠风”、“脏毒”等类似肠道肿瘤的记载。我国CRC的发病率近年来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手术切除为公认的主要治疗手段,但后期放疗、化疗对身体伤害大,对于不能手术或带瘤生存的患者,则生活质量较差,  相似文献   

5.
大肠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癌瘤之一。陈锐深教授对大肠癌的治疗有深厚造诣,认为本病属于中医“肠”、“积聚”、“脏毒”、“锁肛痔”等范畴,其病因主要有内外两方面因素:素体虚弱,脾肾不足是内因;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起居不慎,感受外邪是外因。脾虚湿毒瘀阻为大肠癌的最主要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6.
大肠癌包括结肠癌与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以大便习惯、形状改变,血或脓血便,腹痛或腹部包块,消瘦,乏力,腹胀痛或里急后重,腹泻或便秘交替等为主要表现[1]。本病的病位在大肠,因七情、饮食、寒湿等,致脾虚湿毒瘀阻而发病,其中低位直肠癌占大肠癌的75%,大肠癌发病率在西欧、北美占恶性肿瘤第二位,在我国已居第三位[2]。早期以手术治疗为主;中晚期配合化疗、放疗、中医中药等治疗及合理有效的辨证施护,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减少复发,改善生活质量。现将大肠癌患者的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陈锐深教授治疗大肠癌的经验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大肠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癌瘤之一。陈锐深教授对大肠癌的治疗有深厚造诣,认为本病属于中医“肠瓣”、“积聚”、“脏毒”、“锁肛痔”等范畴,其病因主要有内外两方面因素:素体虚弱,脾肾不足是内因;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起居不慎,感受外邪是外因。脾虚湿毒瘀阻为大肠癌的最主要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8.
大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病位在大肠,其发病的内因为正气虚损,五脏亏虚;外因为湿热、瘀毒等邪毒入侵,积聚日久,最终损伤肠络而形成恶性肿块。此外,本病发病还与生活方式、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对于大肠癌的预防应注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调摄情志、积极治疗慢性肠道疾病以及从思想上重视大肠癌,积极定期体检等。  相似文献   

9.
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中医属于“脏毒便血”、“肠覃”等范畴。本病除大便形态和排便习惯的改变外,便血又是一主要症状。有资料显示,在直肠癌患者中,便血者占80%~90%,约有1/3的病人以便血为首发症状。出血量初起少,为鲜血或脓血,附于粪便表...  相似文献   

10.
肝脏是大肠癌转移最常见的器官,探析大肠癌肝转移的中医发病机制对于防治肝转移具有重要意义。脾肾亏虚,湿热瘀毒互结是大肠癌的病理基础,癌毒"传舍"与痰毒流注是大肠癌肝转移的基本途径。因此临床上中医为了有效防止大肠癌肝转移,其治法应不仅要清热解毒、行气化滞、泄浊散结、活血破瘀以祛邪,更应重视健脾益气、扶正培本,使正胜邪却;再者,要注重疏肝理气散结,通过加强肝之疏泄功能,疏通肠道痰毒瘀滞,不仅有利于祛除大肠癌毒,还可防止土旺侮木,预防肝转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吴娇  吴煜 《环球中医药》2024,(4):641-644
结直肠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脾虚是其发生发展的基本病机,痰瘀互结是其发病和进展的关键机制。风药不仅有“治风”之用,还具有“如风”之性,具有“升、散、透、窜、燥、动”等特点,其临床运用广泛,在结直肠癌的治疗中可升脾胃清阳、醒脾燥湿,助健脾养胃药物使其补而不滞;可化痰浊瘀血,搜剔全身上下皮里膜外痰瘀之邪;可走窜透达,破伏至骨骼机窍的癌瘤毒邪;可引药入脑,直至肿瘤病所达抗肿瘤之效。本文就结直肠癌“虚—痰—瘀”的关键病机,探讨风药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正>大肠癌是包括自盲肠至直肠的整个肠段的癌肿,是常见的恶性肿瘤。饮食不节,湿热下注,情志抑郁,气机逆乱,气血瘀滞,湿邪毒蕴结于下,是大肠癌的主要病因,而正气亏虚,脏腑功能失调则是发病的内在因素。大肠癌的病变以乙状结肠以下为多发,多因素致脾肾不足,或久病不愈或反复发作,而损脾及肾,湿热火毒蕴结更甚,或气血双亏,脾肾阳衰而致病。现就我科2010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150例大肠癌患者的辨证施  相似文献   

13.
大肠癌中医研究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肠癌是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中医文献中无大肠癌的病名,但有不少"积聚""肠覃""肠风""脏毒"等类似肠道肿瘤的记载.中医治疗可参考肠中积聚、肠癖、肠风、锁肛痔、脏毒及痢疾等病辨证施治.因此对大肠癌的中医理论理解及临床体会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14.
大肠癌属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具有起病隐匿、早期无典型表现等特点。中医认为,本病病因病机主要是邪实和正虚,以脾肾不足为病之本,湿热与瘀毒侵袭为病之标,正气不足,毒邪入侵,日久损伤肠络而发为本病。治疗应标本兼顾,根据病因病机进行辨证施治,中药复方在临床大肠癌的治疗中,多从扶正固本入手,对改善大肠癌患者预后,减轻患者化疗后不良反应及术后复发与转移,延长患者生存期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浅谈直肠癌的毒邪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祖国医学对直肠癌的病因认识不一,主要有正虚、气郁、痰瘀等等。但从其病理表现、发生、发展和转归看,以“毒邪”来解释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更能切合临床。1“毒邪”与直肠癌的发生概括中医毒邪理论“瘀毒、食毒、外来毒邪”是直肠癌发生的主要病因。所谓瘀毒是因忧思郁怒...  相似文献   

16.
直肠癌从毒论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魏文浩 《河北中医》2000,22(5):365-366
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以40~70岁发病率最高,男女比例约为2:1。直肠癌属于祖国医学瘕、积聚、脏毒、肠覃等范畴。《灵枢·五变篇》说:“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证治准绳·诸血门》说:“脏毒腹内略疼,浊血兼花红脓井下,或肛门肿胀,或大肠头突出,大便难通。”《外科正宗》云:“蕴毒结于脏腑,火热流注肛门,结而为肿,其患痛连小腹,肛门坠重,二便乖违,或泻或秘,肛门内蚀,串烂经络,污水流通大孔,无奈饮食不餐,作渴之甚,凡犯此未得见其有生。”《血证论》说:“脏毒者,肛门肿硬,疼痛流血。”丹波元简云…  相似文献   

17.
程剑华 《新中医》2000,32(12):3-4
大肠癌多因饮食不节,恣食肥甘、燥热或生冷之物,导致脾不健运,渐成久痢久泻,湿热蕴毒下迫大肠,损及肠络,毒瘀成块.肠为传导之官,司传化而不藏,若传导功能失司,糟粕不出,则腹痛呕吐;积滞内停,湿热郁蒸,蕴毒成痈,则大便脓血;湿热下注,损及肠络血脉,则下血不止.因此,在肠癌的辨证诊治中,必须紧紧抓住肠为传导之官这一关键.肠癌早期着重化湿解毒,清肠导滞,选用苦参、败酱草、八月札、木香、水杨梅根等;  相似文献   

18.
恶性肿瘤"温药和之"解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远红 《新中医》2008,40(7):100-100
恶性肿瘤究其症状应属于中医学的癥瘕、积聚、痰核、痈疮、肿毒、石瘕、肠覃、痞气、失荣、乳岩等范畴.肿瘤的形成与气血瘀滞、痰毒凝聚、蓄毒内炽、饮食劳倦等诸多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9.
马心怡  曹璐畅  朱潇雨  李杰 《中医杂志》2023,(14):1431-1435
放射性肺损伤是恶性肿瘤放疗后的常见并发症,中医学认为热毒津亏、血脉瘀滞是放射性肺损伤常见病机,“瘀毒”是其重要病理因素。围绕“瘀毒”与放射性肺损伤的关系,结合五观辨治模式,提出以“时空观”察疾病的动态发展过程,“核心观”论不同阶段的关键病机,并提出截癌毒、清热毒、化瘀毒三大治法,以“症状观”缓解突出症状,以“精准观”探讨中医治疗的优势靶点,在“未病观”下从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方面防治放射性肺损伤。从全周期防治的角度为放射性肺损伤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肠梗阻属于中医“肠结”、“关格”、“腹胀”等范畴.肠梗阻是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是中医六腑急症.六腑以通为顺,肿瘤患者因癌毒内蕴、气血瘀滞,久则气血化源不足,肠胃运化无力,湿热瘀毒阻于肠道,壅塞不通,出现痛、吐、胀、闭4大症状.晚期肿瘤患者因疾病消耗、体能减弱、长期卧床和长期服用止痛药更容易发生肠梗阻.多发生于消化道肿瘤、卵巢癌、盆腹腔原发性或转移性恶性肿瘤[1].由于病情、年龄、病程等因素,部分肠梗阻患者通过胃肠减压、禁食、抗感染、对症支持疗法等保守治疗,疗效欠佳.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积极发挥中医特色优势,应用现代医学常规治疗方法结合中药外敷,艾灸治疗等中医特色护理技术,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