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汉族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及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和遗传学方法,测定169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和168例汉族正常人的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比较ACEI/D多态性与冠心病及其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和冠状动脉积分的关系。砖杲:①汉族正常人和冠心病患者的ACE基因型频率观察数与期望数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②冠心病患者ACEDD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正常人(0.296vs0.161,P〈0.01);③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单支、双支、多支病变组比较,ACE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④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积分在ACE基因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砖论:ACE基因缺失多态性与冠心病有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2.
Qu X  Zhao J  Liu P  Song L  Zhao K  Liu H  Huang Y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7):474-476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1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CHD)患者行冠状动脉内支架后再狭窄(ISR)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了1997-2000年间128例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术的东北汉族患者,对其进行了追踪随访。在3个月-2年后再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根据支架内狭窄程度进行分组,并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方法进行ACE基因分型,再结合临床生化指标和二次冠状动脉造影术的结果,探讨两者间的关系。结果:43例ISR患者DD,ID,II的频率为0.651,0.163,0.186,85例支架术后未狭窄患者DD,ID,II的频率为0.412,0.282,0.305,DD型的支架患者比II,ID型的患者,有较高的再狭窄发生率(P<0.025),D等位基因频率(73.26%),明显地高于I等位基因频率(26.74%,P<0.01),结论:ACE基因多态性与ISR有相关性,D等位基因可能是ISR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中国苏皖地区人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和血管紧张素原(AGT)基因型的分布及其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106例冠心病患者、56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以及30名健康献血员ACE插入/缺失(I/D)多态性及AGTM235T多态性进行检测。结果:ACE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及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病例组和对照组AGT基因型总体分布差异亦无显著性,而病例组T等位基因频率(0.778)显著高于对照组(0.698,P<0.05)。联合分析ACEDD型及AGT TT型罹患冠心病的相对风险,其比数比(OR)为3.61,高于单基因ACEDD型(1.23)及AGT TT型(1.77)。结论:AGTM235T基因多态性中T等位基因是中国苏皖地区人群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同时具有ACE DD型及AGT TT型发生冠心病的相对风险显著高于单基因ACE DD型及单基因AGT TT型。  相似文献   

4.
许玲  张丽 《山东医科大学学报》2001,39(2):112-113,118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和中国汉族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DR)的相关性。方法:用PCR技术检测102例2型糖尿病患者ACE基因I/D多态基因型。结果:DR组与无DR组,病程<5年合并DR者(n=10)与病程>5年无DR者(n=19)相比,D型等位基因和DD基因型的频率均无显著增高(P>0.05)。但增生DR组(n=17)较单纯DR组(n=20)D型等位基因和DD基因型的频率增高(x^2分别为6.15、4.38,P<0.05)。结论:ACE基因I/D多态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无相关性,与某些患者早期发展为DR无关,与增生性视网膜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DM)合并冠心病(CHD)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Ⅰ(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的相关性及其各基因型脂代谢情况,方法: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对32例广西地区汉族2型DM合并CHD患者,88例2型DM无合并CHD患者及100名汉族正常对照的ACE基因I/D多态性及血脂进行检测。结果:2型DM合并CHD组ACE基因D等位基因及ID基因型发生频率高于正常对照组及无合并CHD组(P<0.05),Ⅰ等位基因及Ⅱ基因型频率低于正常对照组及无合并CHD(P<0.05)。2型DM合并CHD组ID基因型组甘油三酯(TG)及总胆固醇(TC)高于正常对照组、DD基因型组及Ⅱ基因型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正常对照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2型DM合并CHD DD基因型组LG、LDL-C及TC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1)广西地区汉族2型DM合并CHD与ACE基因I/D多态性有关。(2)D等位基因及ID基因型可能为2型DM合并CHD的易感基因,Ⅰ等位基因及Ⅱ基因型可能为2型DM合并CHD的保护基因,(3)广西地区汉族2型DM合并CHD的ID基因型者及DD基因型者易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及高胆固醇血症。  相似文献   

6.
夏君慧  张旭  周赛君  林捷  叶好好 《浙江医学》2002,24(8):451-453,459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脑梗死发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对158名健康成人和50例原发性高血压、90例高血压脑梗死患者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进行检测,并且非条件Logistic回归筛选出与高血压脑梗死发病相关的因素。结果 DD基因型、D等位基因频率高血压脑梗死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和高血压组(P<0.05)。发病年龄在60岁以上者,DD基因型、D等位基因频率高血压脑梗死组高于高血压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P<0.01);而60岁以下起病者,DD基因型、D等位基因频率高血压脑梗死组则与高血压组、正常对照组无差别(均P>0.05),而高血压组D等位基因频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ACE DD基因型是高血压脑梗死独立的危险因素,发现高血压时间是高血压脑梗死的保护因素。结论 ACE DD基因型携带者发生高血压脑梗死的危险性增高,早期发现及治疗高血压对降低高血压患者脑梗死发生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分子遗传水平对2型糖尿病(2-DM)和冠心病患者进行多基因联合研究,以探讨其内在的相互联系。方法:281例病例均进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血管紧张素肽原(ATN)基因,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PAI-1)基因多态性测定,并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在2-DM组,冠心病者PAI-1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明显变化(P<0.05,P<0.01),ATN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明显变化(P<0.05,P<0.01),在非糖尿病组,ATN基因型频率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冠心病和年龄,肥胖,PAI-1基因,ATN基因有显著关系。结论:ATN基因多态性可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PAI-1基因突变可能主要是2-DM合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冠心病与血管紫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ACE)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 以人基因组DNA为模板,用PcR的方法扩增AcE基因16内含于上287bp插入/缺失片段,根据电泳产生的片段,将ACE基因分为3个基因型:Ⅱ型仅有490bp只段,DD型仅有190bp片段,ID型含有490bp和190bp2种片段。结果 通过冠心病组和正常对照组的ACE基因多态性的比较发现,ACE的DD基因型频率和D等位基因频率在冠心病组中显著增加(P<0.01)。结论 冠心病与ACE基因多态性有一定相关性,ACEDD基因型可能是冠心痛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2月浙江省中医院收治的18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患有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分为对照组(n=85)和CHD组(n=95),同时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CHD组分为单支病变组(n=25)及多支病变组(n=70),统计并比较单支病变组与多支病变组ACE基因型、ApoE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组别ACE基因多态性、Apo E基因多态性分布情况。结果 多支病变组ACE DD基因型频率和ACE D等位基因的频率均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多支病变组ACEⅡ和ACE ID基因型频率均显著低于ACE DD基因型(P<0.05);多支病变组ACE D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ACEⅠ等位基因(P<0.05)。多支病变组ApoE4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P<0...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扩张型心肌病(DCM)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43例扩张型心肌病病人及99例正常对照的ACE基因I/D多态性。结果:DCM组ACE基因型DD型及D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0.2%和0.512。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4.1%和0.375(P<0.05),比值比(odds ratio,OR)分别为2.63,1.76。结论:ACE基因I/D多态性可能与扩张型心肌病发病有关,DD基因型可能是DCM发病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