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五官专业的研究生教育有几十年的历史,然而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实践操作等方面长期停滞不前,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中医五官专业研究生的要求,故应在当今中医五官专业研究生教育措施诸方面做出调整,在教学改革诸措施的推动下,跟上时代步伐,使得中医五官专业研究生在教学、临床、科研等多方面的水平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2.
蒋明 《中医教育》2003,22(4):31-34
自1979年中医院校开展研究生教育伊始,《金匮要略》即是一门面向中医各研究专业开设的主干学位课程,在我校目前是中医各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任意选修课。《金匮要略》理法方药诸方面的理论知识,乃至对病证的具体辨治方法,从体例到内容都与中医各科有着密切的、割裂不开的联系。在目前的教学模式、教学规模下,我校研究生阶段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主要是由非《金匮要略》专业,并且是非中医临床基础专业的学生构成,教学如何定位,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1确立教学目标但截止目前为止,全国尚没有面向中医各专业通用的研究生层次的《金匮要略》教材。其…  相似文献   

3.
医学研究生教育是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造性、高层次、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以心血管病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为例,着重从临床、科研等方面入手,总结实践经验,对具有吉林大学特色的医学研究生教学体系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国内中医药高等院校的知识产权教育工作提供借鉴。方法对国内5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中药学专业在读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汇总及分析调查数据,辅以网络信息检索,研究知识产权教育对中药学研究生的重要性,分析中药学专业研究生的知识产权教育现状。结果目前国内中医药高等院校知识产权教育存在课程设置欠缺、课后实践不够、讲座举办不足等诸多问题。结论认识知识产权教育对中药学研究生的重要性,建议从建立培养机制、明确教育重点及完善实验室保密制度等方面对中药学专业研究生进行知识产权教育。  相似文献   

5.
中西医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中西医结合高级人才的主要途径。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背景下,探讨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职业能力培养的对策,旨在为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培养合格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研究生是当前中西医结合高等教育的任务之一,事关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未来的发展,随着临床及科研工作的需要以及精准医学的崛起,极大地影响着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研究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通过3年的学习,培养具有一定科研和临床工作能力的研究生,可以促进未来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使其更好的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同时也是未来个体化教育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中西医结合专业研究生人职匹配度情况,为中西医结合专业研究生教育提供建设性意见。方法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入职一年内研究生各方面工作能力满意度情况,寻找当前研究生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使研究生培养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结果 总体上,毕业一年内的研究生中医素养相对薄弱、临床能力相对不足,三甲医院除了注重职工的临床工作能力外,对职工的科研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此外,各用人单位在招收员工时更倾向于招收临床以及学习能力强的研究生。结论 研究生的教育要在传统的注重科学思维与科研能力培养基础上,增加学生临床实践课程所占比重,提升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8.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层次最高的教育。研究生解剖学教育则肩负着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高层次临床医生、科研工作者和高校教师等人才的任务。研究生解剖学教育应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教学方法,以培养具有丰富的解剖学专业知识、良好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专业的教学方法和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相似文献   

9.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知识创新工程建设的关键环节,中医研究生培养工作是振兴祖国中医药事业的重要措施,文中结合中医基础学科硕士研究生在科研、教学、临床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科研创新,专业素质培养及管理和临床实践等方面为切入点,积极探索中医院校基础学科硕士培养方案的创新与实践。  相似文献   

10.
中西医结合专业研究生教育的迅速发展,培育出了一大批中西医结合专业研究生人才。然而在此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结合中西医结合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历史与现状,分析目前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从修订培养方案、设置专业课程、建设导师队伍、提高实践技能和科研能力、营造创新教育环境等方面,为中西医结合专业研究生培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中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培养中医临床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必须突出以中医为主体。研究生应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和专业素质,通过读中医经典、学习专科原著、跟师临证,在临床实践中理论结合实际,学习中医辨证思维方法,提高学术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为各医疗机构提供工作胜任能力强,高层次针灸推拿人才,积极开展并加强研究生教育是关键。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还处在初步阶段,尤其是培养临床实用型针灸推拿专业硕士研究生仍存在很多问题,各方面有待提高。本文中笔者以医教协调为背景,探讨当前针灸推拿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OSCE)在针灸推拿专业规培研究生临床技能考核中的运用及意义。方法:将OSCE考核系统运用于59名针灸推拿专业规培研究生的出科考试,对考核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规培生各站得分均分由高到低分别为CRP站辅助检查站标准化病人站病例分析站体格检查站穿刺术站。高年级组规培生得分优于低年级组。结论:OSCE考核模式能了解目前针灸推拿专业研究生临床技能及不足,找出临床带教中存在的问题,以改进带教模式及考核方案,提高针灸推拿专业研究生临床技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中医儿科研究生导师的"中医儿科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新机制调查问卷"进行整理分析,了解中医儿科教育专家对目前中医儿科研究生教育培养中突出问题的看法,发现中医儿科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机制教育中的瓶颈,以期为建立适应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新机制提供依据,为中医教育决策层提供参考意见。方法采用自制问卷,对124名导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4类调查问卷从调查问卷临床和科研2个维度的37个项目进行评价,博士科学学位导师对其指导的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满意度达到100%,对其临床能力满意度达66.67%,其余各项评分都在C级以上,但是有2位(占5.88%)硕士科学学位导师对其指导的硕士科学学位研究生不满意,有2位(占2.70%)临床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对硕士临床专业研究生的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均不满意,且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导师和研究生对科研和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基本满意,但部分导师认为研究生临床能力方面只会按部就班的完成临床工作,缺乏诊疗思路,工作不积极主动,科研能力方面只能勉强能完成部分研究内容甚至对所研究领域没有兴趣。对中医儿科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5.
从中医临床研究生角度看教育质量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关丽征  曹雪  盛巡 《中医教育》2010,29(5):65-68
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中医临床研究生进行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医各个专业的教育条件和学术环境较好,研究生对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比较满意,但要求要适当增加选修课课程;学校的学业考核和对论文的要求都较为严格,但学校教学质量评估机制还不完善,而且研究生参与教学管理的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香港特区培养中西医结合专业研究生的特点,认为香港特区对中西医结合专业研究生的教育具有学术要求严格、全英文教学、执业要求规范的特点,而我校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教学具有理论知识完善、PBL教学模式、重视临床实践的特点,对于来内地深造的香港研究生应采用双语教学、将中西医比较学习、个性化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及临床操作能力的创新培养模式,可更好的满足香港地区对中西医结合专业研究生的相关要求。  相似文献   

17.
心内科研究生临床实习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为提高此阶段教学质量,带教老师需要从多个方面给与带教指导。笔者从多年的研究生临床带教中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与同道们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中医内科学临床硕士研究生能力培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中医内科临床专业硕士的培养应有别于其他传统学科研究生的培养.我们在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中医呼吸病学方向)的教学工作中作了一些探索和实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并轨"的教学培养模式。中医外科学作为中医学二级学科,同中医内科与西医外科相比发展相对滞后,研究生培养基础薄弱。现分析当前中医外科学临床型硕士研究生规范化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专科研究生应具备的七种能力,以提高新形势下中医外科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0.
自2014年之后,中医临床规培教育制度推行以来,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逐年下滑.现行制度下,学术型研究生面临着较大的科研压力,普遍存在中医专业基础不坚、中医临床思维缺失等问题.由于学科的特殊性,中医学术型研究生也得具备一定的临床思维能力,这就需要导师、学校都意识到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中医临床思维的重要性并采取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