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霉素注射中途过敏休克5例郝美华,孙桂芳,张肖虹,李夏民,许晓亮(附属医院,宁阳县周围血管病医院)在各种药物过敏中,青霉素过敏居于首位,在使用青霉素治疗的病人中,我国每年死于青霉素过敏者就有百例以上。青霉素注射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多在注射后立即发生,在...  相似文献   

2.
注射用苄星青霉素为青霉素的二苄基二乙胺盐,肌肉注射后,青霉素徐缓释放并被吸收,14d的血药浓度为0.12mg/L,一般2-4周应用一次,故俗称长效青霉素,主要用于预防风湿热的复发、控制和预防链球菌的感染.苄星青霉素为白色结晶粉末,使用时加灭菌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成为白色混悬液.  相似文献   

3.
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的技巧和护理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医疗科学的发展,各项监测装备齐全,检查准确率提高,使类风湿的患者能够早期地被确诊,得到早期治疗,笔者所在医院近3年收治的100例患者,通过中西药的治疗,各种保健的配合,效果比较明显,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是治疗类风湿病的首选药,苄星青霉素是一种粉剂药物,稀释后成混悬液,类风湿病要坚持两年,15~22 d注射一次,肌注时常常堵管,有时肌注多次才能成功,不但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还造成了药物的浪费,疗效的降低.  相似文献   

4.
在药物不断更替频繁的今天,青霉素类的应用仍兴盛不衰,其家族也日益庞大起来。由于该类药物具有高效、低毒、剂量选择幅度较大等优点,至今仍是临床抗感染的治疗中,对敏感细菌所致感染的首选药物。随着其在临床应用的日益广泛,而出现了很多比较普遍的不规范、不合理的现象。就以下几点问题做一简述,与同行商榷。1目前临床上经常发现青霉素皮试液配好后要用半天,甚至一天;肌注时,一次用不完,将一支青霉素稀释后分成两次(上、下午)注射,间隔时间可达6~8小时;静点时,将青霉素配好后放一段时间才使用。上述几种情况都可增加过敏…  相似文献   

5.
罕见青霉素过敏反应一例报告第二医院注射室于志华患者李某某,女性,38岁。临床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经医生处方,肌肉注射洁霉素治疗,每日两次。连续用药3天后因无效改用青霉素肌肉注射,每次80万单位,每日两次。患者既往曾多次接受过青霉素治疗,并无药物过敏史...  相似文献   

6.
现在,青霉素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抗生素之一,也是过敏反应发生率最高的药物之一。据报道,对该药过敏者可高达1%~10%,大约每10万次注射可发生10~40次。在药物过敏死亡的病例中,约75%为青霉素所致。青霉素分注射和口服两类,临床注射青霉素时先作皮试已成常规,口服青霉素需不需要作皮试呢?据了解,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于1999年6月28日发布文件,明确指出,1999年10月1日后,各类已进口的口服青霉素V钾制剂和阿莫西林制剂的包装、标签和中文说明书以及相关宣传材料,不得再出现“服用前免皮试”字样。也就是说,口服各种青霉素制剂和注射青霉素制剂一…  相似文献   

7.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是门诊注射室常见的危险最大的过敏反应。皮试或注射时均可发生。发病极为迅速。发生率为0.004-0.015%。死亡率为10—20%。临床抢救青霉素过敏性休克通常采用付肾素为首选药物。由于付肾素在抢救中或抢救后出现一些副作用。为了避免这些副作用的发生而又能达到抢救成功的目的。我院门诊注射室大胆地采用地塞米松为抢救青霉过敏性早期休克的首选药物;成功地抢救95例患者,无一例死亡。  相似文献   

8.
王欢  王海东 《基层医学论坛》2013,(10):1325-1326
青霉素是一种具有强大杀菌作用的广谱抗生素,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但由于青霉素类药物易引起过敏反应,严重时可发生过敏性休克,往往会危及生命,故其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而这种限制,表现为对其皮试阳性与阴性结果的判定。青霉素类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交叉过敏的现象,因此,当患者青霉素皮试结果为阳性时,此类药物的应用将受到严格  相似文献   

9.
青霉素是临床最为常用的抗生素,近60年来因其价格低廉、疗效确切,颇受医患双方青睐,至今仍为全球抗生素消耗之首。但过敏是本类药物的最主要不良反应,尤其是过敏性休克,常发生突然、来势凶猛,易发生意外,为此许多医务人员对青霉素类药物的使用有一定的恐惧心理,在青霉素皮试的结果判断上常有夸大和宁信其为阳性,有的还被告知终身不得接触此类药物,  相似文献   

10.
在给患者应用抗菌素药物青霉素前,必须先作皮内过敏试验(以下简称皮试)。但皮试注射部位在教科书中没有一个明确的具体注射部位,只笼统地提出前臂掌侧面或前臂掌侧下段;或前臂屈侧中下部或前臂屈侧面。在作皮试时,患者比较疼痛,尤其是婴幼儿更是哭叫不止。为减轻病...  相似文献   

11.
苏桂珍 《医学文选》1999,18(5):850-851
青霉素在临床使用过程的各个环节(皮试、注射中、注射后)均可出现过敏反应,我们成功抢救1例青霉素过敏致心跳骤停的病人。现报告如下。1 病历介绍  陆××,33岁,男性,私营企业主。发冷发热、头痛、咽痛、咳嗽3天,于1999年4月11日下午就诊。无药物、食物过敏史。3年前注射过青霉素,无不良反应。查体:T38.5℃,R22次/分,P90次/分,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肿大,左侧有脓性分泌物;心率90次/分,心律整齐,未闻及杂音;两肺未闻干湿性罗音。诊断为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给予青霉素钠盐480万单位加生理盐水100ml作静脉点滴。注射前常规作青霉素皮…  相似文献   

12.
过敏性休克是由于某些药物或生物制品进入人体而发生的严重过敏反应,后果严重,应紧急抢救。用药前须做过敏试验及用药中的注射事项皆为所知。我院在抢救1例青霉素注射后停药29d,再次做青霉素皮试(同一批号)出现过敏性休克的病人,取得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女,7  相似文献   

13.
在就诊患者中,经常有一些细菌感染性疾病如扁桃腺炎、外伤、疖肿等,为了消炎或预防感染,门诊医生一般采用物美价廉,应用方便,治疗效果好的青霉素G,但因青霉素G在局部注射时刺激性较大,患者尤其是儿童因注射时疼痛厉害甚至发生疼痛性休克而不愿接受或中断治疗,而达不到治疗目的,还有人误认为是青霉素过敏而终身拒用,放近年来国内许多地区采用2%苯甲醇做为溶剂,以达到减少疼痛之目的。但在应用苯甲醇溶剂过程中发现各地对此药争议较大,争议的焦点有两点:1.溶解后的青霉素G药效价值如何?2.注射后局部因吸收不良形成肌肉硬结…  相似文献   

14.
青霉素G具有抗菌作用强,疗效高,毒性低的优点,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抗生素之一。近年来临床不合理应用的现象普遍存在,应引起重视,本文就有关问题简述如下。1重视询问病人有无变态反应性疾病及药物过敏体史青霉素过敏反应最为常见,其发生率0.7%~10%,占所有药物的第一位,死亡率为10%~20%,严重者30秒钟内即可死亡。过敏反应的发生与药物剂量,给药途径等无关,对于过敏体质的病人,即使皮试时的微量青霉素,亦可诱发高度过敏反应,此类病人不宜做皮试。据报道,死于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病人中,约有1/4发生于皮试。因此,做青…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苄星青霉素注射一次成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程度,增加药物的利用度,同时树立成本观念并对皮试方法等问题进行探索。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09年1月在本院注射苄星青霉素的95例门诊患者,共300人次,其中儿童20人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震荡式摇匀药物,3快法注射,观察组采用生理盐水充填针梗、静止式溶解药物,3快1匀法注射,注射期间与患者充分沟通和交流,转移患者的注意力。结果:对照组常规注射法一次注射成功率79%,试验组一次注射成功率99%,药液残留、患者疼痛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生理盐水充填针梗、静止式溶解药物方法,3快1匀法注射苄星青霉素,并在注射期间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可提高一次性注射成功率,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药液残留减少,给药准确,方法简单易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使用头孢菌素类是否做皮试 头孢菌素类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的时有发生。《临床用药须知》中明确规定:青霉素钠注射前必须先做青霉素皮肤试验,有青霉素过敏史者一般不宜进行皮试、皮内注射0.1ml,阳性反应者禁用;而并无头孢类药物进行皮试的规定。并同时指出:青霉素过敏患者应用头孢菌素时发生过敏反应者约为5%-7%。  相似文献   

17.
臀部肌肉注射致臀肌挛缩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臀肌挛缩病因,选用36只幼年新西兰兔,于双侧臀部肌肉注射不同药物。结果表明:青霉素可致臀肌坏死挛缩;而苯甲醇无明显致肌肉坏死作用,当与青霉素合用时可使注射部位产生明显的坏死挛缩,出现关节功能障碍;局部注射次数越多,臀肌坏死挛缩越严重;肌注药量越大,纤维化越严重;注射部位血肿形成只是肌挛缩的次要原因;针头的机械损伤不构成肌肉坏死和挛缩的病因。根据实验结果,建议取消苯甲醇作为青霉素溶剂,而肌注青霉素用量应尽可能减少。  相似文献   

18.
鄢淑珍  林金娥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10):910-910,913
笔者在注射室工作二十多年中,每天接受注射的人数十人至百来人。因治疗的需要,注射药物每次需1分钟~4分钟,每人有1~15次不等。多数是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常用的是青霉素、庆大霭素、林可霭素等。2003年~2005年收集8例因肌内注射后局部出现的红、肿、疼痛反应的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王辉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9):154-155
门诊西药房从接到患者处方到发放完药品的整个核对过程中,笔者总结出以下三点经验。 医生对药品使用容易出现错误的核对工作 在联合用药方面的核对工作:有的增加了药品分布到体内的毒性;有的出现了拮抗作用,而降低了疗效。例如:临床上应用最多的毒霉素和磺胺类,在注射普鲁卡因青霉素的同时,口服复方新诺明,它们之间则会产生拮抗作用。因为青霉素类药物对繁殖旺盛的细菌有强大的杀菌力,减低其抗菌作用。所以需要药房工作人员在核对过程中及时纠正此类错误。  相似文献   

20.
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近年来发展快、临床应用最广的抗生素,但此类抗生素易引起过敏反应及严重的过敏性休克。且相互有交叉过敏现象,其严重性以及致死亡率方面居各类药物过敏史首位,故在用药前必须做药物试敏,皮试过程中很多因素可造成假阴性或假阳性,假阴性会造成过敏反应,引起不良后果,假阳性将延误治疗。本文通过1999~2004年中近600例药物试敏结果分析,对影响皮试的五种主要因素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