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总结了在27例危重新生儿抢救过程中应用持续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护理经验,主要包括采用正确方法进行动脉穿刺置管、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等措施.认为有创动脉血压监测不仅为危重新生儿的抢救提供了准确、及时的临床指导,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负荷,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法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病情危重和需要使用血管活性药治疗的患者应用有创直接动脉压监测法的重要性,以及在应用中的观察与护理。方法:观察70例病情危重患者应用有创血压监测,通过及早发现动脉血压的变化,指导临床用药治疗,并制定严密的护理方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本组64例患者血压平稳后拔除置管,6例患者死亡后拔除置管,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结论:对于病情危重,外周血管强烈收缩或痉挛者,自动化无创测压准确度不可靠,因此影响病情的判断和治疗效果的评估,而有创直接动脉监测则能准确地连续地监测动脉血压的变化,及时、准确地提供病人的血压变化信息,为临床用药和病情评估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依据,并且是采取动脉血标本的理想途径。但由于有创直接动脉监测为侵入性操作,在置管期间应及时观察,制定严密的护理方案,预防并发症发生,提高有创直接动脉压监测的准确性和有效使用率、降低其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在危重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总结护理经验。[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12月在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患儿89例,评估应用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对策。[结果]89例患儿均顺利完成置管操作,其中桡动脉置管31例,肱动脉置管39例,腋动脉置管19例,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结论]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是抢救危重新生儿的重要操作,为评估患儿的病情提供准确可靠依据,预见性护理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总结了70例患者行中心静脉置管和周围动脉插管双有创监测的临床护理措施,包括测量方法、护理要点、异常波形的观察等,认为双有创联合监测能给临床医务人员提供准确、直观的数据,及时评估疾病的发展趋势及治疗效果,可有效提高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建立有创血压监测的方法及意义和护理要点。方法:对396例动脉置管血压的监测,可直接连续地测压。结果:对于一些复杂手术及危重患者建立有创血压监测,能准确及时反映患者的血压、体内血容量、心肌收缩力、外周血管阻力,有利于指导治疗。结论:有创血压监测的建立对临床及手术治疗过程中,更能准确反映患者的生命体征,有利于医务人员及时迅速评估病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病情危重和需用血管活性药治疗的患者应用有创直接动脉压监测法的重要性,以及在应用中的观察与护理。方法观察36例病情危重患者应用有创血压监测,通过及早发现血压的变化,指导用药治疗,并制定严密的护理方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本组34例患者血压平稳后拔除置管,2例患者死亡后拔除置管,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结论对于病情危重,外周血管强列收缩或痉挛者,自动化无创测压非常困难,而且会影响测量结果,而有创直接动脉压监测则更为准确、方便。但由于有创直接动脉压监测为侵入性操作,在置管期间应及时观察、制定严密的护理方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有创直接动脉压监测的准确性和有效使用率。  相似文献   

7.
总结了27例使用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患儿的护理经验,主要护理措施包括严防动脉内血栓形成,防止远端肢体缺血,防止感染,保持测压管通畅等,认为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具有直观、准确、及时、能动态反应危重患儿血压变化的优点,它可以及时准确地监测患者血压变化并给予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极大地提高了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4月~2017年1月入院的116例危重新生儿的外周动脉置管的情况,总结了其临床应用效果以及护理经验。护理经验主要包括外周动脉置管的护理以及注意事项。认为危重新生儿动脉置管不仅降低了穿刺率,还避免了因患儿哭闹等因素影响动脉血气结果与实际情况的偏差,从而影响对病情的判断,认为在临床工作中可开展留置动脉置管以更好地救治危重新生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脉波轮廓温度稀释连续心排量测量(PiCCO) 技术在EICU危重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应用价值及护理方法。方法:对6例危重患者进行PiCCO 技术监测,做好PiCCO置管前准备,置管配合,做好置管后导管护理、PiCCO校正及预防感染等。结果:6例监测1~6d ,依据监测结果调整补液计划。拔管后,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相关并发症,康复出院。结论:对危重患者早期进行PiCCO监测,以及做好各项护理,有利于针对性治疗和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0.
高龄骨科患者持续桡动脉压力监测的“集束化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入住ICU的高龄骨科患者持续桡动脉压力监测"集束化护理"对其穿刺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的预防护理措施。方法:随机选择患者,设立对照组,观察实施此护理方法前、后动脉穿刺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以上各指标经对照研究,"集束化护理"组桡动脉穿刺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也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结论:①"集束化护理"是一种有效的危重患者临床护理方法,同时也是危重症护理质量管理理念的一种体现;②"集束化护理"能够提高高龄骨科患者桡动脉置管的成功率及降低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观察患者病情;③"集束化护理"有益于保护医、患双方,切实将人文管理融入到危重患者的护理之中。  相似文献   

11.
周莉 《当代护士》2018,(1):140-142
目的讨论B超引导下动脉置管术在ICU休克患者应用过程中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及时性与置管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将36例休克血压监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8例。观察组采取超声定位进行动脉置管,对照组采取传统盲穿法进行置管。观察比较置管效果。结果观察组的置管时间、置管成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休克患者有创血压监测时动脉置管利用B超声辅助定位明显可以缩短置管时间,提高置管成功率,为休克患者动力血流监测提供及时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2.
总结了体外循环下心脏术后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时动脉置管的方法、动脉置管后的护理、并发症的原因与护理对策等,认为对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后患者给予ABP的动态监测,除可保证准确监测血压外,还可以根据动脉波形变化来分析心肌的收缩力,及早发现动脉压的变化,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此外还可方便采集血标本,监测血气分析,从而避免反复动脉穿刺,减轻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38例机械通气中应用有创血压监测的患者,探讨机械通气患者有创血压监测的应用及护理的重要性。方法:38例有创办血压监测中,其中经足背动脉置管3例,经桡动脉置管35例。结果:本组35例脱离呼吸机病情平稳后拔除置管,2例管道脱落,3例局部发红。结论:机械通气患者,应用有创血压监测,一方面比无创血压监测更能准确及时地反映患者的低血压情况,为治疗方案提供了有效的论据;另一方面便于密切监测动脉血气以更好地调整呼吸参数;再者因避免了反复抽动脉血而减少了病人的痛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在机械通气病人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对策。[方法]对在呼吸科重症监护室(ICU)进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76例机械通气病人采用桡动脉置管,接通测压装置,常规抗凝,定时冲管,做好置管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结果]76例病人均顺利完成连续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无出血、感染、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有创动脉血压监测能持续地观察机械通气病人循环系统的动态变化过程,及时准确地了解血压和组织灌注,提高机械通气病人的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总结了 17 例危重患儿经脐动脉置管行有创血压监测、动脉血气分析等血标本采集的护理经验,主要包括脐动脉穿刺置管前准备及医护配合、有效的固定方法、护理措施、并发症的观察和预防等,为临床护理脐动脉置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对102例危重患者行动脉留置针置管。动脉留置针可应用于急诊危重患者进行有创血压监测、反复采血行血气分析及其它生化检查,同时也是快速补液的途径之一。正确掌握穿刺技术、密切观察并发症、加强动脉留置针留置期间的护理,方能保证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7.
<正>监测血压是超早产儿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通过监测血压可以判定机体组织灌注水平~([1])。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经脐动脉置管测量超早产儿血压可以减少反复穿刺、导管脱落的风险,减轻患儿痛苦~([2])。脐动脉置管主要适用于超早产儿及超低体重儿,目前此项技术已经在国内外广泛开展应用,同时研究证实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护理措施可以明显降低危重患儿脐动脉置管后感染、坏死性肠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3])。我科  相似文献   

18.
双导丝螺旋型鼻肠管用于危重患者置管的方法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危重患者螺旋型鼻肠管双导丝肠内置管方法与护理.方法 50例危重患者,螺旋型鼻肠管双导丝置管.①监测置管前、中、后患者心率、呼吸、平均动脉压及脉搏容积血氧饱和度的情况;②对置管时间、置管并发症及置管成功率进行比较.以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41例导管端置于幽门后,成功率为82.0%;平均置管时间(24.5±4.9)min;置管过程中患者出现心率加快、呼吸加快、平均动脉压升高,与置管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置管结束后1h心率、呼吸、平均动脉压恢复到置管前水平;置管对脉搏容积血氧饱和度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5);未发生严重置管并发症.结论 螺旋型鼻肠管双导丝肠内置管方法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目的对4例特殊患者行PICC置管过程进行分析,总结护理经验。方法护理措施包括:危重和特殊患者置管过程中正确评估和实施应急预案备案,安置舒适体位,置管长度准确测量,一次性穿刺和顺利送管都会减少并发症发生。结果 4例患者均置管成功。结论开展综合能力培训及多学科合作,可提高置管成功率,维护危重患者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不同部位动脉置管监测有创血压在ICU中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6月本院ICU 180例危重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转入ICU时间分为A组(足背动脉)60例,B组(桡动脉)60例,C组(肱动脉)60例,比较三组穿刺一次成功率、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留置时间的差异。结果 A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B组和C组;A组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和C组;A组留置时间长于B组和C组(P0.01)。结论足背动脉置管监测动脉压效果明显优于桡动脉、肱动脉,对于需长时间监测动脉血压的ICU患者可首选足背动脉,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