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分别观察了良姿位和普通姿位预防偏瘫病人肩关节疼痛的效果。两组病人中发生肩关节疼痛比例分别为10.5%和46.2%,说明采用良姿位的效果显著优于普通姿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良姿位摆放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8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4例,治疗组自发病当天起采取床上良姿位摆放,对照组取随意体位,两组均接受四周相同的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护理,发病当天和发病四周分别用Barthel指数计分法对病人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结果:发病当天两组病人Barthel指数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周后Barthel评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保持良姿位能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良姿位护理在偏瘫肢体痉挛中的体会。方法:加强中夜班巡视监督及护患共同参与的模式对患者的肢体功能位进行监督和纠正。结果:通过对家属及患者的良姿位摆放的认知宣教,以及中夜班的巡视监督和共同参与模式的的开展。确保了良姿位有效连贯地进行。结论:良姿位贯穿于偏瘫患者治疗康复的全过程,对预防并发症和患者功能康复有着重要意义,良姿位护理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良好的肩关节功能是成功转移、维持平衡进行日常活动、手功能恢复的前提。脑卒中偏瘫病人常出现患侧肩关节疼痛,其发生率可达84%,严重影响功能活动。偏瘫初期患侧肌张力异常,肢体失去控制能力,如果不采用正确的体位,极易造成损伤而引起肩痛。因此,我们对脑卒中病人早期采用了良肢位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品管圈在提高偏瘫患者良姿位摆放合格率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92例偏瘫患者,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参照组,每组46例。参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采取品管圈护理模式,比较两组的良姿位摆放合格率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患者良姿位摆放合格率高于参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在偏瘫患者的住院期间对其实施护患合作形式的品管圈活动,可以提高患者的良姿位摆放合格率,并具有并发症少的优势,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开放手术与肩关节镜下手术治疗冈上肌钙化性肌腱炎的疗效。方法:回顾因冈上肌钙化性肌腱炎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人30例,按治疗方式分为开放手术组13例和肩关节镜组17例。采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简明肩关节评分(SST)问卷调查比较2组病人手术前后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病人术后获得随访7~27个月。2组病人术后6项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2组术后UCLA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改善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前屈、外展功能和SST问卷肯定答案个数方面肩关节镜组均明显优于开放手术组(P<0.01)。结论:肩关节镜下治疗冈上肌钙化性肌腱炎可以明显改善肩关节功能,且具有微创、安全、术后功能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痛点注射按摩治疗肩周炎18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无菌性炎症,疼痛难忍,运动时疼痛加剧。常因肩关节周围组织有粘连疼痛而导致功能障碍。以往多采用理疗局部贴膏药、口服止痛剂对症治疗,效果不太理想。采用痛点注药结合局部按摩和病人功能锻炼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并分析肩关节普通疗法结合康复综合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关节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均为40例,对照组采用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治疗、肩胛骨松动术、神经-肌肉电刺激法治疗、肩关节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PNF)技术以及肩部肌力训练并给予良肢位的摆放和恰当转移。实验组在上述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的康复综合治疗。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视觉目测类比法(VAS法)评估患者肩关节的疼痛程度。采用简化后Fugl-Meyer评分法(FMA法)评估患者上肢运动能力。采用患者功能独立性评测(FIM)评定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日常活动能力。通过上述指标比较治疗前后的肩关节改善程度。结果治疗8周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肩关节疼痛评分、上肢运动能力以及关节活动度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且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脑中卒后肩关节疼痛的发生机制,选择性地采用关一般处理方法及康复综合训练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后肩部的疼痛程度,改善患者上肢运动能力及关节活动度,对脑卒后肩关节疼痛的治疗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我院从1999~2003年对30例肩周炎病人采用肩关节周围多点封闭,手法松解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12例,女18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70岁,平均51岁。其中50岁以上21例。病程5~6个月19例,6~12个月8例,1年~1年半3例。1.2临床表现全部病例主诉肩关节疼痛,夜间疼痛剧烈,不能安眠,肩关节活动受限,外展功能受限。前屈后伸功能受限程度不同,X线检查肩关节无骨性改变,患肢主动被动活动时肩关节疼痛加剧。1.3治疗方法病人取坐位,用0.5%利多卡因30mL加强地松龙3mg,分别从肩关节前侧、后侧上部向肩关节腔内注入4~5mL药液,…  相似文献   

10.
向进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17):119-120
目的:观察温针灸配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肩周炎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温针灸配合关节松动术的方法治疗,对照组只单独采用关节松动术进行治疗。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每疗程10天)治疗组治愈24例,愈显率为96.67%,对照组治愈16例,愈显效率为70.00%。从治疗前后的疼痛、肩关节活动功能的分级程度来看,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其中对于疼痛程度、肩关节外展、后伸改善尤为明显(P〈0.001),治疗前后肩关节外旋亦有明显改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配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周炎能够有效地改善疼痛,恢复肩关节功能,促进其临床痊愈。  相似文献   

11.
采用保持正确体位、配合适当的理疗和手法活动肩胛骨、减轻肌肉痉挛等综合康复疗法,治疗36例脑卒中偏瘫病人肩关节疼痛。结果显示,综合康复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而对照组为50.0%,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提示综合康复疗法对偏瘫病人肩关节疼痛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超声在肩关节疼痛诊疗中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本院疼痛科收治的40例肩关节疼痛患者开展研究工作,均予以超声检查,并对其检查结果和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40例中有20例肩袖撕裂伤(50.00%)、4例肱二头肌肌腱撕裂伤(10.00%)、3例钙化性肌腱炎(7.50%)、4例滑囊炎(10.00%)、9例肌腱炎(22.50%)。结论对肩关节疼痛诊疗过程中行超声检查,便于查实肩关节疼痛的原因,为临床治疗提供有用的参考信息,可加强推广。  相似文献   

13.
赵军  陈巍 《基层医学论坛》2003,7(8):757-757
3肩关节半脱位   脑血管患者最易发生肩关节半脱位,也是影响上肢功能恢复的主要原因.此病发生率很高[1],各家报导多为60%~73%,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报导,半年以上脑血管病病人有78.3%存在不同程度的肩关节半脱位[1].肩关节半脱位一般在发病后3周以内就可发生,息侧上肢处于弛缓性瘫痪期间,患者的肩关节从正常位脱出,此症就可发生.被动上举患肢时半脱位可矫正[1,2].……  相似文献   

14.
1 颈和肩部疼痛颈和肩部疼痛是许多风湿性疾病共有症状.成人类风湿性关节炎(RA)单或双侧肩关节滑膜炎可以是RA的最初表现,但早期诊断较困难.病人晨起僵痛,肩关节任何方向活动均感疼痛,伴有肩部僵直,活动障碍常较疼痛更为严重.颈椎也可受累,但很少是RA的最早症状.大部分早期病例血沉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肩关节改良正位及斜位数字摄像在肩关节外伤及慢性功能减退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肩关节外伤和肩部慢性功能减退105例患者分别进行肩关节标准正侧位及改良肩关节正斜位摄影,对两种方法的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肩关节摄影105例患者,经改良正斜位肩关节摄影仅1例(0.9%)两部位及以上重叠,传统肩关节摄影高达94例(89.5%)两部位及以上重叠。结论:肩关节改良正斜位提供影像信息量更大,图像层次更丰富,更便于对隐匿性病灶的观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采取良姿位摆放对脑卒中急性期偏瘫患者偏瘫肢体痉挛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脑卒中急性期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均予神经内科常规处理及针灸、康复训练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加上良姿位摆放,护理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上、下肢肌张力评级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其中0级、2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急性期偏瘫患者采取良姿位摆放,可明显控制患者瘫痪肢体肌张力的增高,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西乐葆超前镇痛与肩关节周围骨折手术后疼痛评分、镇痛药物的使用、肩关节活动度、不良反应、凝血功能、血流变参数和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将70例肩关节周围骨折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于术前给予口服西乐葆超前镇痛治疗,对照组术前不给药。对两组病人进行围手术期的疼痛评估、肩关节活动度记录、睡眠满意度调查、术后需要镇痛药物援助情况记录、不良反应观察以及不同时间血流变参数的检测。结果:两组间用药前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术后的平均疼痛程度、术后需要镇痛药物援助例数、不良反应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肩关节活动度及睡眠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48h观察组血黏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西乐葆超前镇痛用于肩关节周围骨折手术,能有效缓解术后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范围及睡眠状况,减少术后镇痛药的使用及药物不良反应,改善术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可作为减少术后血栓性并发症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8.
单纯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严重肱骨头粉碎骨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光宇  林奋 《上海医学》2002,25(8):496-498
目的 肱骨头粉碎骨折病人用常规的复位固定方法治疗常无法取得良好的疗效。病人常遗留有肩关节疼痛及明显功能障碍。为了改善肱骨头粉碎骨折的治疗效果 ,最大限度地恢复受伤肩关节的功能 ,对 11例肱骨头粉碎骨折病人施行单纯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方法 手术均在伤后 1周内进行。假体均选用骨水泥型人工肱骨头。平均随访期 9.7个月。采用美国肩肘关节医师协会肩关节评估表对患肩关节进行手术后功能评估。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 90min ,平均术中出血量 80 0ml。病人主观满意度为 90 .1%。肩关节疼痛评分为 4.5分。主动活动度有明显改善 :平均外展 90° ,前屈 97° ,外旋 37° ,内旋至L2 水平。术后三角肌、肩内旋肌、肩外旋肌力平均为 4.6、4.2、4.2。肩关节功能评分为 3.2分。X线片提示 ,人工肱骨头位置均较好 ,无一例出现假体松动或断柄。结论 单纯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是治疗肱骨头粉碎骨折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中医推拿疗法配合微波治疗肩周炎46例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医推拿疗法配合微波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疗效。方法2004年1月至2005年2月,我们采用中医推拿疗法配合微波治疗肩关节周围炎46例,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后37例病人肩部疼痛消失或基本消失,占80.4%;治疗后疼痛减轻,活动功能改善8例,占17.4%,总有效率97.8%,平均治疗次数为18次。治疗后疼痛和活动功能无改善者1例(2.2%)为无效。结论中医推拿疗法配合微波治疗肩关节周围炎可以明显改善疼痛症状,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人工肩关节置换治疗肩关节病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人工肩关节置换治疗肩关节病损15例,其中类风湿关节炎1例行全关节置换术,骨折14例行半关节置换术.术后随访6~68个月,平均23个月.采用美国肩肘关节医师协会肩关节功能评估表评估术后肩关节功能.定期摄肩关节正侧位X线片,观察假体的稳定性和有无松动.结果 术后肩关节无痛12例,活动后疼痛3例,经休息后疼痛消失,无静息痛.平均疼痛评分4.3分.平均前屈90°,外展86°,外旋35°,内旋至L3水平.肩关节周围各组肌力评分4~5分.12例能较好地完成梳头和穿衣动作,1例较困难,2例不能完成.无1例出现假体松动征象,无脱位或半脱位.结论 人工肩关节置换治疗肩关节病损能较好地恢复肩关节功能,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