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可控式压力医用灌注器在药用炭灌肠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判可控式压力医用灌注器在药用炭灌肠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0例肾功能衰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实验组用可控式压力医用灌注器灌肠,对照组用注射器灌肠。记录灌药时间、药物保留时间、患者有无腹胀、肛门坠胀感,以及治疗后血清尿素氮(BUN)、肌酐(Scr)、尿酸(Ua)变化。结果两组比较,实验组灌药时间缩短(P0.01);药物保留时间延长(P0.01);患者主观症状减少(P0.05);治疗后Scr、BUN、Ua降低(P0.001)。结论可控式压力医用灌注器行炭液灌肠,能延长药物在肠内停留时间,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点滴式保留灌肠法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点滴式保留灌肠法在临床应用的护理效果。方法将60例需保留灌肠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保留灌肠方法,实验组采用点滴式保留灌肠法。观察2组患者灌肠液保留时间、灌肠液是否外溢、f临床疗效及灌肠过程中患者的满意度和护士接受程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灌肠液保留时间长(P〈0.01)、灌肠液外溢明显减少(P〈0.01)、患者满意度和护士接受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点滴保留灌肠法可以提高灌肠效果,减轻患者灌肠中的不适,减少药液外溢,延长药物在肠内保留时间,提高治疗护理效果,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点滴式保留灌肠法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点滴式保留灌肠法在临床应用的护理效果。方法将60例需保留灌肠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保留灌肠方法,实验组采用点滴式保留灌肠法,观察2组患者灌肠液保留时间、灌肠液是否外溢、临床疗效及灌肠过程中患者的满意度和护士接受程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灌肠液保留时间长(P<0.01)、灌肠液外溢明显减少(P<0.01)、患者满意度和护士接受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点滴保留灌肠法可以提高灌肠效果,减轻患者灌肠中的不适,减少药液外溢,延长药物在肠内保留时间,提高治疗护理效果,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输液式灌肠器在保留灌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4例保留灌肠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2例。实验组使用输液式灌肠器进行保留灌肠,对照组使用简易灌肠器进行保留灌肠,比较两组患者灌肠所需时间、灌肠液保留时间、显小时间、灌肠液外溢、插管时疼痛、堵管等情况。结果:实验组灌肠时间、显效时间低于对照组(P0.01),灌肠液保留时间长于对照组(P0.01),灌肠液外溢、插管时疼痛、堵管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输液式灌肠器可明显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舒适度,简化了工作程序,避免了灌肠时的外溢和不适,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温蒲屯汤点滴式保留灌肠法在治疗慢性盆腔炎中的护理效果.方法 将6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一般抗菌液传统灌肠法,实验组采用温蒲屯汤点滴式灌肠法,观察两组灌肠液保留时间、灌肠液外溢情况、治愈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灌肠液保留时间长(P《0.01)、灌肠液外溢明显减少(P《0.01),治愈率高,患者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温蒲屯汤点滴式灌肠法治疗慢性盆腔炎明显优于抗菌药液传统式灌肠法治疗慢性盆腔炎.  相似文献   

6.
目的:改进中药结肠透析灌肠方法,改善灌肠过程中患者的主观感受,减少不良反应,提高透析效果。方法:采用单盲法将120例慢性肾衰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灌肠方法,实验组采用改进方法,两组均记录药物保留时间及患者主观感受和不良反应(腹胀、腹痛、肛门疼痛、肛门坠迫感)。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腹胀、腹痛、肛门疼痛,肛门坠迫感减轻(P〈0.01),药物保留时间也明显延长(P〈0.01)。结论:改进后的保留灌肠方法效果较好,适用于慢性肾衰患者行中药结肠透析操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改进中药结肠透析灌肠方法,改善灌肠过程中患者的主观感受,减少不良反应,提高透析效果。方法:采用单盲法将120例慢性肾衰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灌肠方法,实验组采用改进方法,两组均记录药物保留时间及患者主观感受和不良反应(腹胀、腹痛、肛门疼痛、肛门坠迫感)。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腹胀、腹痛、肛门疼痛,肛门坠迫感减轻(P〈0.01),药物保留时间也明显延长(P〈0.01)。结论:改进后的保留灌肠方法效果较好,适用于慢性肾衰患者行中药结肠透析操作。  相似文献   

8.
探讨保留灌肠药液量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灌肠效果的影响。方法:对91例患者按住院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1、观察组2。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保留灌肠药液150ml, 观察组1采用的保留灌肠药液为120ml, 观察组2采用的保留灌肠药液为100ml。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2的药液量在肠道内保留时间明显延长(P<0.001),灌肠药液外溢明显减少(P<0.0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行保留灌肠药物治疗时,调整药液量的方法可以减少药液外溢,延长药物在肠道内保留时间,从而提高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一次性改良灌肠袋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12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60例,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保留灌肠方法,观察组采取一次性改良医用高分子(PCC)灌肠袋,并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插管深度及灌肠后的体位.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药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明显延长、灌肠药液外溢明显减少、总有效率明显增高.结论 应用改良后的灌肠袋灌肠可明显减少药液外溢、延长药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利于药液与溃疡面的广泛接触,提高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并给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了方便,易于操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一次性改良灌肠袋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12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60例,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保留灌肠方法,观察组采取一次性改良医用高分子(PCC)灌肠袋,并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插管深度及灌肠后的体位.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药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明显延长、灌肠药液外溢明显减少、总有效率明显增高.结论 应用改良后的灌肠袋灌肠可明显减少药液外溢、延长药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利于药液与溃疡面的广泛接触,提高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并给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了方便,易于操作.  相似文献   

11.
改进右半结肠癌患者术前清洁灌肠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改进清洁灌肠方法,提高右半结肠癌患者术前清洁灌肠的效果和效率,改善患者主观感受,减少不良反应。方法采用单盲法将120例右半结肠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清洁灌肠方法,实验组采用改进方法,评价灌肠效果(术中肠道清洁度),记录灌肠效率(灌肠所用时间、术中肠壁水肿、灌肠总次数)及患者主观感受与不良反应(腹部疼痛、心慌气短、睡眠障碍、肛门坠迫感)。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肠道清洁度明显提高(χ2=6.249,P<0.05),灌肠所用时间减少(χ2=9.405,P<0.01),术中肠壁水肿减轻(χ2=11.737,P<0.01),灌肠总次数减少(χ2=9.859,P<0.01);在患者主观感受与不良反应方面,腹部胀痛无明显差异(χ2=2.188,P>0.05),心慌气短、睡眠障碍和肛门坠迫感减轻(χ2=6.567,6.182,8.895,P均<0.05)。结论改进后的清洁灌肠方法效果较好,适用于右半结肠癌患者的术前肠道准备。  相似文献   

12.
慢性结肠炎患者保留灌肠方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探讨用改进的保留灌肠方法治疗护理慢性结肠炎的效果 :方法 :随机将 6 0例慢性结肠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用传统保留灌肠方法 ,观察组的用注射式接尿管 (代肛管 )方法。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药液在肠道内保留的时间延长 (P <0 0 1) ,灌肠药液外溢减少 (P <0 0 1) ,总有效率明显增高 (P <0 0 5 )。结论 :改进保留灌肠方法可减少药物外溢 ,延长药物在肠内保留的时间 ,提高治疗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时辰中药保留灌肠对药物保留时间及慢性肾衰竭患者的影响。方法将6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在辰时(7:00—9:00)进行灌肠,对照组在常规时间戌时(19:00—21:00)进行灌肠。比较两组患者的主观感受和不良反应、灌肠前排便率、灌肠后出现便意感程度、灌肠后药物保留时间、灌肠前后血肌酐( Scr )、尿素氮( BUN)、尿酸( Ua)的变化。观察周期为30 d(1个疗程)。结果观察组腹痛、腹胀、肛门疼痛、肛门坠迫感与对照组相比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灌肠后出现便意感的人次数及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灌肠前平均排便率观察组为83.3%,对照组为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452,P<0.01);药物保留时间观察组为(324.12±129.47)min,对照组为(225.32±104.2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05,P<0.01);两组患者灌肠后血BUN、Scr、Ua较治疗前降低,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辰时(7:00—9:00)中药保留灌肠可以增加药物在肠道内的保留时间并可提高中药保留灌肠对慢性肾衰竭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新方法灌肠效果。[方法]将108例肾衰竭药用炭灌肠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4例。实验组用新方法灌肠,对照组用传统方法灌肠。比较其药物保留时间、治疗前后血清尿素氮(BUN)、肌酐(Scr)、尿酸(Ua),并评价治疗的有效率及病人的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药物保留时间延长(P〈0.01);治疗后Scr、BUN、Ua较低(P均〈0.05);对BUN、Scr、Ua的吸附总有效率较高(P〈0.01);病人不良反应症状较少(P〈0.05)。[结论]新灌肠方法行药用炭液灌肠,能延长药物在肠内停留时间,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5.
赵飞跃 《当代护士》2009,(10):69-70
目的探讨改进保留灌肠方法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将75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40例,对照组35例。对照组采取传统保留灌肠方法,观察组采取双腔球囊乳胶导尿管代替一次性肛管,用一次性输液器控制注药速度,球囊内注水防止药液外溢,并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插管深度及灌肠后体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药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明显延长,灌肠药液外溢明显减少,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提高(p均〈0.01)。结论改进保留灌肠方法可减少灌肠药液外溢,延长药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利于药液与溃疡面的广泛接触,从而提高溃疡性结肠炎灌肠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传统保留灌肠方法进行探讨改进。[方法]对120例慢性结肠炎病人按住院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保留灌肠方法,观察组采用注射器接尿管(代肛管)方法。[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药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明显延长(P<0.01),灌肠药液外溢明显减少(P<0.01),总有效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改进保留灌肠方法可减少药物外溢,延长药物在肠内保留时间,提高了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传统保留灌肠方法进行探讨改进。[方法]对120例慢性结肠炎病人按住院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保留灌肠方法,观察组采用注射器接尿管(代肛管)方法。[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药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明显延长(P〈0.01),灌肠药液外溢明显减少(P〈0.01),总有效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改进保留灌肠方法可减少药物外溢,延长药物在肠内保留时间,提高了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促进腹部手术后胃肠蠕动功能恢复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7,他引:24  
蒋俊梅 《护理学报》2004,11(11):7-8
目的探讨腹部按摩及肛注开塞露对腹部手术后胃肠蠕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腹部手术病人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60例,实验组术后除按常规措施进行处理外,于术后6h开始腹部按摩,术后第2天肛注开塞露40ml,为按摩和开塞露组;对照组按常规措施进行处理,为常规护理组。结果两组病人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腹胀发生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腹部按摩及肛注开塞露有效促进腹部手术后胃肠蠕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剂量保留灌肠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将80例慢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保留灌肠,观察组采用改良法保留灌肠,两组患者每晚均治疗1次,10d为1个疗程。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药液保留时间及治疗两个疗程后疗效及患者对灌肠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药液在肠腔内保留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对灌肠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灌肠法行小剂量药液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药液在肠内保留时间长,疗效好,舒适、简便,易被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