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椎动脉第1段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测椎动脉第1段的走行特点,为颈椎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50具成人尸体标本(男30具,女20具)上,观察椎动脉的起始点和进入横突孔的部位及其外径。结果:3例起始部位变异(6%),6例入横突孔部位有变异(12%),后者中1例入C4横突孔、5例入C5横突孔。椎动脉的外径在起始部双侧无差异,入横突孔部左侧稍多于右侧。结论:椎动脉的起始部位及入横突孔部位存在一些变异,前路显露及后路螺钉固定时应予以注意以免损伤。  相似文献   

2.
颈椎横突孔的观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成人颈椎165套,对横突孔矢、横径,左右孔间距,椎动脉椎骨部长度,横突孔走行曲线进行了观测。  相似文献   

3.
椎动脉分段的临床解剖学观点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前在一般的解剖学教科书上绝大多数认为椎动脉按行程可分为四段:第一段,椎动脉发出至椎动脉进入第六颈椎横突孔;第二段,椎动脉走行于上六位颈椎的横突孔中;第三段,椎动脉出寰椎横突孔后走行于寰椎动脉沟内;第四段,椎动脉通过枕骨大孔,进入硬脊膜后沿变为颅内段。这四段亦可称为颈部、椎骨部、枕部和颅内部。 而影像学上椎动脉的分段却与之相差甚远:V1(横突孔段)指椎动脉穿经枢椎横突孔后以前的一段椎动脉,该段呈垂直走行;V2(横段)指椎动脉穿出枢椎横突孔之后横行向外侧的一段椎动脉;V3(寰椎段)指从椎  相似文献   

4.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一种常见病,不仅可由椎动脉本身的病变和异常引起,而且与横突孔及其邻近骨性结构的异常,以及周围软组织有着密切关系。由于椎动脉的第二段通过C_1~C_6(颈1~颈6)的横突孔(C_7横突孔通过椎静脉),故孔的口径变化可直接压迫椎动脉,影响其血流量。研究颈椎横突孔及其邻近骨性结构的形态学具有重要的临床价  相似文献   

5.
枢椎横突孔观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枢椎横突孔结构在转头引起寰枢段椎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临床解剖学意义。方法 :观测 10 0例枢椎横突孔上口的开口方向、孔径、上口与下口之间的成角、以及横突孔水平距离。结果 :两侧枢椎横突孔孔径相差不大 ,最大径为 6.1± 0 .7mm,最小径 5.4± 0 .6mm。两侧横突孔上口开口方向明显不对称 ,上口与下口之间的角度为 12 7± 2 2°,左侧较右侧明显 ,甚至形成直角或锐角 ,且左侧横突孔水平距离较长 ,说明椎动脉在孔内弯曲或扭曲。结论 :枢椎横突孔的结构对其中椎动脉起着一种牵系作用 ,在寰枢椎不稳时易导致椎动脉的损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临床颈前路钩椎关节切除手术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15套干燥成人颈椎标本,分别测定:①C3-C6横突孔的横、矢径;②钩椎关节与横突孔的间距;③横突孔前壁厚度;④钩椎关节与椎间孔的间距;⑤两侧椎间孔所在平面间夹角。14具成人尸体标本,解剖测定:①C3-C6各节段上下缘椎体正中线与椎动脉的距离;②各横突孔壁内和相邻横突孔间的椎动脉的长度;③椎间孔的横、竖径。结果①C3-C6中,C5的横突孔横径最小;②横突孔前壁厚度由C3-C6逐渐增加;③钩椎关节与横突孔间距在C6处最小;④椎体正中线与椎动脉V2段的距离由C3-C6逐渐增大。结论熟悉局部解剖是避免损伤椎动脉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椎动脉变异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动脉是脑部血供两条重要来源之一,它一般起于锁骨下动脉第一段,经上位6个颈椎横突孔穿出,经寰椎侧块后方的椎动脉沟转向上经枕骨大孔入颅腔。由于椎动脉要穿行横突孔这一特点,所以颈椎病、骨质增生等疾病时就可能使横突孔变窄致椎动脉受压而引起脑部缺血的相应症状,而一些偶然的变异则可避上述疾病对椎动脉的压迫及影响,下面是在制作一颈部标本时。发现右侧椎动脉变异属于此类情况,现将解剖所见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颈椎横突孔与椎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的影像研究孙宝珍,刘大荒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CT室关键词颈椎病,颈椎横突孔1临床资料选患者100例为实验组,男60例,女40例,平均年龄42.25±7.32岁。主要临床症状为眩晕、呕吐,常规彩色多普勒诊断为椎动脉供血...  相似文献   

9.
椎动脉椎前部的解剖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正常情况下,椎动脉在胸膜顶前斜角肌间隙内上方发自锁骨下动脉第一段,于颈前方上行,穿经第6颈椎(C6)及其上各颈椎的横突孔后出现于枕下三角,再经过寰枕后膜经枕骨大孔入颅,最后与颈内动脉分支共同组成椎一基底动脉系。椎动脉按其行程可分为四部分,即椎前部、横突部、寰椎部和颅内部。其中椎前部是指椎动脉自其起始处至进入颈椎横突孔之间的一段。目前对于椎动脉其它三段的研究较多。本文对椎动脉的起始部位、进入横突孔的部位及其起始部位的外径进行了观测,以期为颈椎手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寰椎因素致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发病机制及手术切开横突孔减压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5 0例中国成年人干燥寰椎标本上 ,对具有临床意义的数据进行解剖学测量。结果 寰椎横突孔与椎动脉沟的成角左侧为(6 7 87± 5 39)°,右侧为 (6 9 84± 4 5 5 )° ;椎动脉沟绕寰椎侧块成角 :左侧为 (6 2 4 6± 4 6 6 )°,右侧为 (6 3 6 1± 2 31)°。寰椎横突孔前壁厚度 :左侧为 (2 96± 0 5 4 )mm ,右侧为 (3 2 1± 0 4 0 )mm。横突孔后壁厚度 :左侧为 (2 2 8± 0 5 7)mm ,右侧为 (2 0 2± 0 2 6 )mm。以上数据左、右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椎动脉行经在寰椎横突孔与椎动脉沟内时 ,在骨性结构上有明显的两个成角 ,即横突孔与椎动脉沟的成角和椎动脉沟绕过侧块的成角 ,椎动脉的这两个成角增加了血液循环的阻力 ,同时在头颈部旋转运动时 ,椎动脉与骨性成角间更加贴近 ,这两个成角与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发生有关。寰椎横突孔后壁较前壁薄 ,此数据可作炒寰椎横突孔后壁切开减压时手术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椎动脉外膜剥离术西安医科大学—附院骨科教授杨敏杰和研究生冯世庆等人首创椎动脉外膜剥离术,为医治椎动脉型颈椎病增加了一种手段。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椎动脉受压近而引起小脑和脑干供血不足。以往医学界认为,这是由于钩椎关节增生而挤压了椎动脉,或是由于颈椎横突孔...  相似文献   

12.
左椎动脉发自主动脉弓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椎动脉通常起自锁骨下动脉第1段,在第6~1颈椎横突孔上行经枕骨大孔至颅腔.作者在1例学生局解用男性尸体上见左侧椎动脉发自主动脉弓,现报道如下:主动脉弓自右向左的分支依次为头臂干、左颈总劲脉、左椎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左椎动脉起始后在左颈总动脉的后方、气管与食管的左侧面上行至颈部,在前斜角肌内侧、椎前肌表面上行,入第4颈椎横突孔,依次经第3~1颈椎横突孔上行至枕骨大孔入颅腔.该动脉起始处外径3.3mm,穿入横突孔处的外径为3.0mm,起始处至穿入横突孔处的长度为97mm,沿途未见分支.同侧的椎静脉于第6颈椎横突孔穿出后注入左锁骨下静脉.右侧椎动脉起源、走行未见异常.左椎动脉起源的此种变异,在临床经股  相似文献   

13.
颈椎横突孔与椎动脉的测量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测量了1,456例(男702,女754)干燥椎骨颈椎横突孔的矢径、横径。矢径平均值男性左侧为5.4±1.2mm,右侧5.3±1.1mm;女性左侧为5.3±1.1mm,右侧5.1±1.1mm。横径平均值男性左侧为6.0±1.0mm,右侧5.9±1.1mm;女性左侧5.9±1.0mm,右侧5.8±1.1mm。从矢径看,其右侧男>女;女性的左侧>右侧,差异显著,其它不显著。颈椎横突孔的形状以椭圆形为多;双横突孔的出现率为19.3%(共710例),以 C_6较多;钩椎关节肥大影响横突孔横径的为4.5%,以 C_4、C_5居多。此外,在尸体材料上取出 C_(3~6)颈椎,测量各横突孔的矢、横径及孔内椎动脉(第二段)的外口径(共160例)。并观察到椎动脉在孔内的位置以内侧型居多,占63.1%。C_(3~6)椎动脉外口径平均值为4.0±0.7mm;横突孔的平均值矢径为4.8±0.9mm,横径为5.5±1.0mm。根据测量值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多元回归方程,并进行了偏相关系数的计算,从而得知横突孔的横径与椎动脉外口径相关较为显著,进而能从已知横突孔径来推测推动脉外口径。  相似文献   

14.
<正> 在解剖一女幼儿尸体(身高81.00 cm)时,发现左侧椎动脉在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起点之间直接起自主动脉弓,在颈部行走一段路程再入第4颈椎横突孔。左椎动脉在起始处外径宽0.31 cm。从起始至进入第4颈椎横突孔,血管长为4.51cm。  相似文献   

15.
在局部解剖学实验操作中,发现1例老年男性标本右侧椎动脉走行异常,报道如下. 右侧椎动脉在距右颈总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分叉处0.90 cm,起自右侧锁骨下动脉.右侧稚动脉在起始处外径宽0.45 cm,走行在颈长肌的浅面,走行方向基本与右颈总动脉平行,于环状软骨平面上方4.90 cm处,进入第4颈椎横突孔,末端外径宽为0.42 cm.椎动脉从起始至进人第4颈椎横突孔全长为7.80 cm.左侧椎动脉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6.
正笔者对1具男性尸体进行解剖时,发现左侧椎动脉变异。见左椎动脉有2支,其中1支发出部位走行均正常;变异支直接发自主动脉弓,进第5颈椎横突孔。为积累国人解剖学数据和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变异的左椎动脉起自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之间,先走行于左颈总动脉外侧,然后转人其后方沿气管与食管左侧上行,至第5颈椎处进入横突孔。变异的椎动脉从主动脉弓发出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下颈椎前路手术预防椎动脉损伤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1)取20具尸体的C3~7段作为解剖标本,作两侧椎动脉孔内缘间距、椎体横、矢径、椎动脉孔内缘和椎弓根内缘间距、椎动脉孔内缘和椎体外缘间距、 椎动脉孔内缘和钩突关节内外缘间距、椎动脉孔前后缘与椎体前后缘的垂直距离、 椎动脉孔矢径的测量。(2)选30例已确诊为颈椎病患者和50例正常人作为检测对象,用CT测量上述数据。 结果: (1) C3~7两侧横突孔内缘间距、椎体横径、椎体矢径、C3~6椎动脉孔矢径逐渐增大。(2) 钩突内缘与椎动脉孔内缘间距在6 mm之内, C3~6椎体外缘与椎动脉孔内缘间距不超过3 mm。(3) C3~6 横突孔矢径和椎体矢径比值恒定(30.32%~31.86%), C3~5 椎动脉孔前缘与椎体前缘距离逐渐减小,C3~5椎动脉孔后缘与椎体后缘距离逐渐增加。结论:本文的测量数值与不同个体的椎动脉资料相结合,为预防椎动脉损伤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成年女性标本 ,身长 15 0cm ,体表及外形无异常 ,在解剖时发现其右侧多处血管神经变异 ,较少见 ,现报道如下 :1 右侧双椎动脉变异右侧有 2条椎动脉 (图 1)。较粗的 1条 ,起源于颈总动脉根部的前外侧壁 ,起始处外径 3 .4mm ,沿前纵韧带外侧达第 2颈椎横突孔处进入横突孔上行 ,入第 2颈椎横突孔处的外径为3 .2mm ,该动脉全长为 8.3cm。另一支椎动脉较细 ,起于锁骨下动脉 ,起始处外径 2mm ,经第 6颈椎横突孔进入后上行 ,其行起始经同正常椎动脉 (图 2 )。2 右侧喉返神经起始变异右侧喉返神经在平环状软骨下缘处发自迷走神经 ,与甲…  相似文献   

19.
枢椎解剖学测量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对180例干燥枢椎骨标本进行了测量,重点测量了齿状突的后倾角和长度及宽度,椎板和棘突之高度及厚度,关节面外倾角和矢状径及横径,关节突高度,横突孔测量,并近似推测枢椎水平的横突孔(管)之椎动脉外倾角和后倾角等多组解剖学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处理.文内还就枢椎齿状突测量之临床意义以及椎动脉管外倾角和后倾角在诊断临床椎动脉疾患中的参考价值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外伤性下颈椎小关节突单脱位交锁对椎动脉损伤的机制。方法:取10具新鲜尸体,将颈椎1—7取下,去除附着肌肉,人为制成下颈椎小关节突单脱位交锁C5/6。测量脱位交锁前左侧C5/6横突孔距离与脱位后C5/6横突孔距离和C5椎体旋转角度。结果:C5/6脱位交锁后椎动脉牵拉长度为本身长度1.3倍以上。旋转角度为(19.7±0.5)°。结论:下颈椎小关节突单脱位交锁易引起椎动脉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