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cerebral palsy,CP)是指胎儿在出生前、出生过程中或出生后1个月内,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永久性(可变化)脑损伤所致的大脑不良综合症[1].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与姿势异常,同时常伴有智能障碍、精神障碍、语言障碍、癫痫等,其中步行功能障碍是脑瘫患儿常见的运动功能障碍之一,严重影响患儿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b>筛查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的危险因素.方法 <\b>采用1∶2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07年12月至2009年5月在黑龙江省小儿脑性瘫痪防治疗育中心就诊的脑瘫患儿145例为病例组,同时按照年龄±3个月及性别、民族相同原则进行匹配,选择同期在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并排除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290名儿童作为对照组,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相关信息,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危险因素.结果 <\b>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共39项因素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有11项因素与脑瘫发生有关,分别是出生体重过低(<2.5 kg)或过高(>4.0 kg)、母亲大学及以上学历、新生儿出生时肌张力高、皮色青紫、孕期服用解热镇痛药、孕期经历重大事件影响、居室周围环境有污染、新生儿出生时患有颅内出血和出生窒息、宫内窘迫.结论 <\b>新生儿因素与脑瘫发生关系密切,普及孕产期保健知识,加强新生儿管理是减少脑瘫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脑性瘫痪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各种原因构成高危因素,将其分为出生前、出生时及出生后的因素。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通过早期进行脑瘫综合康复治疗,不仅能促进脑损伤的恢复,控制疾病发展,还能使患儿获得正常的运动功能或减轻残疾程度。小儿脑瘫在早期表现不典型,部分症状与一些营养发育性疾病类似,  相似文献   

4.
双胎与脑性瘫痪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新 《中国公共卫生》2001,17(3):284-284
脑性瘫痪 ,(简称脑瘫 )是出生前到出生后 1个月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及姿势异常。脑瘫是脊髓灰质炎被控制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导致身体残疾的主要病因。低出生体重和窒息 (胎儿官内窒息和新生儿窒息 )是目前公认的最主要的脑瘫危险因素。由于双胎妊娠发生率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呈显著上升趋势 ,双胎又与低出生体重密切关联 ,这使得双胎与脑瘫关系成为倍受关注的研究课题。最近由中国妇婴保健中心刘建蒙博士、李竹教授和林庆教授等撰写的“中国脑性瘫痪与多胎妊娠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Cerebral…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整理分析婴幼儿出生时的临床资料,以探讨引起小儿脑瘫的产科主要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南宁1998年登记在册的150806名婴幼儿(1~6岁)的临床资料,对引起脑瘫的产科主要因素加以分析。结果单胎脑瘫发生率为0.65‰,双胎发生率为48.00‰,三胎发生率为535.71‰;单胎、双胎和三胎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216.74,P<0.01)。在有感染发生的689例中,脑瘫发生率为110.30‰;无感染发生的150117例中,脑瘫发生率为0.17‰(χ2=493.82,P<0.01)。在出生体重<2000g的2078例中,脑瘫发生率为10.11‰,出生体重≥2000g的5350例中,脑瘫发生率为2.99‰,出生体重越低的新生儿脑瘫发生率较高(χ2=154.15,P<0.01)。结论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多胎、感染是引起脑瘫的主要因素,其中胎数越多,脑瘫发生率越高;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脑瘫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6.
双胎与脑性瘫痪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建蒙  林庆 《中国公共卫生》1999,15(10):881-883
为了明确双胎儿童的脑性瘫痪患病率及其与脑性瘫痪的关联性,于1997 年5 ~7 月在江苏南部7 个市对0 ~6 岁儿童进行了现况普查。结果表明双胎儿脑瘫患病率为974 ‰(95 % 可信限,615 % ~1333 % ) ,是单胎儿的64 倍(95 % 可信限,44 ~93) 。如果按出生体重的实际测量进行分组,则低出生体重双胎儿的脑瘫患病率低于相同出生体重组别的单胎儿,而正常出生体重双胎儿的脑瘫患病率却高于相应的单胎儿;根据标准正态离差进行分组,则双胎儿脑瘫患病率在所有出生体重组均高于单胎儿,并随着出生体重的增加双胎儿的脑瘫患病危险性有增大之趋势。提示双胎是脑瘫独立的危险因素并且双胎导致脑瘫的危险性随着胎儿的成熟而呈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7.
双胎与脑性瘫痪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性瘫痪(脑瘫)是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及姿势异常。脑瘫是脊髓灰质炎被控制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导致身体残疾的主要病因。低出生体重和窒息(胎儿宫内窒息和新生儿窒息)是目前公认的最主要的脑瘫危险因素。由于双胎妊娠发生率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呈显著上升趋势,双胎又与低出生体重密切关联,这使得双胎与脑瘫关系成为倍受关注的研究课题。最近由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妇婴保健中心刘建蒙博士、李竹教授和林庆教授等撰写的“中国脑性瘫痪与多胎妊娠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cerebral…  相似文献   

8.
小儿脑瘫的病因学及危险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小儿脑瘫作为导致儿童神经系统严重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介绍了国内外在脑 因和危险因素方面的研究现状。研究表明:脑瘫的病因是多因性的,包括孕前、产前、产时及产后几个主要方面;早产和低出生体重是脑瘫的两个最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脑性瘫痪致病因素与干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脑性瘫痪(脑瘫)相关的致病危险因素,制定降低脑性瘫痪发生率的相关措施。方法:对2002年6月~2005年6月在湖北省妇女儿童医院小儿神经康复科就诊的560例脑瘫致病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60例脑瘫的致病因素按发生频度,排在前6位的分别是早产、低出生体重、窒息、母亲因素、多胎、黄疸。结论:加强孕期和围产期母婴保健,不断提高产前诊断水平,加强地区性新生儿急救转运网络建设,提高新生儿急救水平和基层医务人员业务水平是降低脑瘫发生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脑瘫是指出生前到出生1个月内的脑发育时期引起脑损害或脑发育缺陷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其发病率为0.3%,是危害儿童身心健康发育的主要疾病之一。脑瘫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儿家长对脑瘫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与患儿的康复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本地区1~6岁儿童脑性瘫痪患病状况及相关因素。方法 调查13个乡镇1~6岁的儿童6 1912人。调查内容、方法、诊断标准及质控均按“全国小儿脑瘫的流行病学及病因学研究”方案进行。结果 横县1~6岁儿童脑瘫患病率为1.62%。(100/61 912)。男童患病率高于女童,差异有显著性(P<0.01);异常出生孕周及体重儿脑瘫发生率高,与正常出生孕周及体重儿脑瘫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脑瘫患儿中新生儿窒息、高胆红素血症、感染和家庭分娩构成比高。结论 早产、低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感染和家庭分娩可能是儿童脑瘫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小儿脑性瘫痪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对51例脑瘫患儿及102例对照进行以医院为基础的1∶2配比病例对照研究,所获数据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提示,类似疾病家族史、孕母高龄、孕母反复阴道流血、早产、低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核黄疸、颅内出血,特别是新生儿窒息和早产(OR=11.043和OR=5.975)与小儿脑瘫的发生有关联。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低出生体重、类似疾病家族史、早产、新生儿窒息、孕母高龄为其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脑瘫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主要集中在孕期和围产期,积极预防和消除各种致病危险因素,可降低脑瘫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3.
四川乐山地区308例脑性瘫痪儿童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Zhong Y  Wu J  Wu K  Wen R  Hou G  Peng D  Li X  Shuai H  Xie X  Tao X  Zhou W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2,36(5):323-326
目的:了解与小儿脑性瘫痪(脑瘫)有关的致病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作横断面调查四川乐山地区1-6岁儿童脑瘫的患病情况。并用1:2病例-对照研究了解脑瘫致病的危险因素。结果:调查该地区1-6岁儿童148 723名,诊断为脑瘫者308人,患病率为2.07‰。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孪生、早产儿脑瘫患病率明显增高,分别是正常出生体重儿童、单胎、足月产儿的16.32倍、4.16倍和22.21倍。单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影响脑瘫发生的因素涉及及多种病因。多因素logistic分析脑瘫的危险因素为在家中分娩、出生后5min Apgar评分低、孩子生后1个月内患病、母亲孕期感冒发热、孕期蛋白质(肉食和禽蛋)摄入少以及文化程度低等。结论:该地区小儿脑瘫的患病率及其特点与发达国家相当,其相关危险因素主要集中在孕期和围产期,涉及母亲、儿童、环境和遗传诸多方面,因此重视孕期和围产期的母婴保健是减少小儿脑瘫患病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程英  程志群 《中国保健》2008,16(11):409-410
目的寻找婴儿脑瘫致病因素及防治措施,提高患儿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婴儿脑瘫的临床资料.结果婴儿脑瘫与娩出时新生儿窒息因素最大,其次为早产、低出生体重、胎儿期高危因素,如宫内窘迫、胎膜早破、过期妊娠、羊水过少占高危因素的60.7%.脑瘫的治愈率与开始治疗时的出生月龄有明显相关,小于6个月组的治疗率是9个月组的1.5倍,是1岁组的2.4倍.结论普及新法复苏,加强孕产期保健,积极防治孕产期并发症,提高胎儿监护技术,是预防婴儿脑瘫的主要措施.建立高危儿童系统保健管理,定期进行高危筛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降低婴儿残障的发生,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胎儿宫内生长迟缓与脑性瘫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胎儿宫内生长迟缓(IUGR)儿童的脑性瘫痪患病率及其与脑性瘫痪的关联性. 方法于1997年5~7月在江苏南部7个市对0~6岁儿童进行了现况普查.结果 I UGR发生率为5.6%.孕周别IUGR发生率呈双峰分布,最高峰在35~36孕周,第2峰在42~43 孕周.IUGR儿童脑瘫患病率为5.7‰,是非IUGR儿童的4.2倍.早产儿IUGR组脑瘫患病率是非IUGR组的1.9倍;足月儿IUGR组脑瘫患病率是非IUGR组的4.2倍.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当出生体重≥2 500 g时,孕周、出生体重和IUGR与脑瘫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关联,IUGR儿童脑瘫患病率是非IUGR儿童的2倍.第3百分位数(P3)~<第10百分位数(P 10)IUGR儿童脑瘫患病率是非IUGR儿童的1.8倍,<P3 IUGR儿童脑瘫患病率是非I UGR儿童的3.4 倍.结论 IUGR儿童脑瘫患病率为5.7‰,是非IUGR儿童的4 .2倍;IUGR是脑瘫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一种严重危害小儿健康的疾患。0-6岁儿童的脑性瘫痪患病率为1.86%。目前,全国有31万例脑瘫患儿,并且每年新增4.6万例。脑瘫的主要危险因素先后以胎儿发育迟缓、早产、低出生体重、出生窒息等为主。由于小儿的大脑在不断地成熟和分化,具有较太的可塑性,因此,如能对脑性瘫痪的儿童进行早期康复,即争取在出生6~9个月阶段内采取康复治疗措施,不仅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改善异常姿势和运动,抑制异常反射,并且可以防止肌腱挛缩和骨关节畸形等合并症,从而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17.
横县儿童脑瘫患病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本地区1-6岁儿童脑性瘫痪患病状况及相关因素。方法:调查13个乡镇1-6岁的儿童61912人。调查内容、方法、诊断标准及质控均按“全国小儿脑瘫的流行病学及病因学研究”方案进行。结果:横县1-6岁儿童脑瘫患病率为1.62%(100/61912)。男童患病率高于女童,差异有显著性(P<0.01);异常出生孕周及体重儿脑瘫发生率高,与正常出生孕周及体重儿脑瘫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脑瘫患儿中新生儿窒息、高胆红素血症、感染和家庭分娩构成比高。结论:早产、低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感染和家庭分娩可能是儿童脑瘫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脑性瘫痪(脑瘫)患儿脑MRI的表现及其与脑瘫类型、出生胎龄、年龄、高危因素之间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184例脑瘫患儿的临床与MRI表现。 结果 184例脑瘫患儿MRI异常率为88.6%,早产和足月儿组MRI异常率分别为95.9%和83.6%。痉挛型双瘫、四肢瘫、偏瘫、肌张力低下型、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和混合型脑瘫MRI异常率分别为82.1%、100%、100%、80.6%、80.0%、100%和81.8%。各类型脑瘫的MRI异常表现不同:痉挛性四肢瘫的异常MRI表现广泛、弥漫的两侧脑损伤,痉挛性双瘫以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PVL)为主(56.7%),不随意运动型多有基底节区病变(75%),共济失调型均有小脑发育不良,偏瘫型多为单侧脑损伤(90%)。不同出生胎龄的MRI特点不同,早产儿脑损伤以PVL多见(71.6%);足月儿脑损伤表现多样性且病变广泛。在不同年龄段中,1岁以内的患儿MRI异常率最高(93.6%),头颅MRI异常率随着年龄增长逐渐降低。高危因素中MRI异常率较高的依次是:出生低体重、早产、缺氧窒息。 结论 MRI 影像改变与脑瘫类型、胎龄、年龄、高危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儿童脑性瘫痪(脑瘫)的可能致病因素。方法 2014年1月-6月在厦门市4个区进行了1~5岁小儿脑瘫的现况调查与病例对照调查。调查儿童总人数为20 918例,确诊脑瘫32例,发病率1.53‰。根据1∶2配比原则,以同村、同居民区(或邻村、邻居民区)、同性别、同岁为每1个病例选择2例正常儿童,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对9项脑瘫高危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有3项因素在统计学上达到有意义的水平(OR值分别为35.864、31.923和19.861,均P0.05);其中窒息高危因素儿发生脑瘫的概率是非窒息儿的35.864倍;新生儿期患病患儿发生脑瘫的概率是无新生儿期患病的31.923倍;早产儿发生脑瘫的概率是非早产儿的19.861倍。而与新生儿出生时父母亲年龄、母亲孕期疾病、孕前月经周期紊乱史、流产、孕周、出生体重等因素无关。结论厦门经济发达地区多种因素可以导致脑瘫的发生,前3位为窒息、新生儿疾病因素、早产。  相似文献   

20.
脑瘫是小儿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以姿势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症。导致脑瘫的原因有3大类:1.宫内因素:孕妇在怀孕期间创伤、胎儿受压等;2.生产因素:生产时难产、产伤、脐带绕颈、早产、窒息等:3.后天因素:脑外伤、脑膜炎、高烧、惊厥等。早产、窒息、核黄疸是导致脑瘫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