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报告9例黄斑出血性病变,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周围炎黄斑损害各一例;荧光血管造影证实脉络膜新生血管侵入视网膜下,发生渗出出血。动脉硬化性脉络膜视网膜黄斑病变3例;高度近视性脉络膜视网膜黄斑病变3例;后极部脉络膜视网膜炎1例、讨论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徐梅  安晓燕  张军平 《新疆医学》2013,43(8):140-141
脉络膜新生血管又称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脉络膜内层的玻璃膜可因变形、老化、外伤等原因而发生破裂,如果此破裂部位位于眼底后极部,尤其是黄斑区附近,脉络膜毛细血管则可由此裂隙向内生长而形成视网膜下新生血管,从而引起渗出、出血、机化,最终形成瘢痕,致使中央视力严重损伤,例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病理性近视及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均可在眼底形成脉络膜新生血管膜,是严重的致盲眼病,自2000年以来光动力疗法是目前世界公认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首选疗法,它是利用激光照射,将靶组织的光敏剂激活产生化学效应以达到治疗目的,但因护理不到位常可影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是许多脉络膜视网膜疾病,如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高度近视性黄斑变性等发生发展中的重要病理机制。CNV动物模型的建立是研究这些疾病确切发病机理的重要前提。作者主要通过激光光凝术和视网膜下注射诱导两种方法对近年来CNV动物模型制作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白建伟  肖庆珊 《医学争鸣》1989,10(2):116-118
通过11例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术,观察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炎新生血管的特征。11例患者异常血管荧光均出现在视网膜动脉充盈之前,说明是起源于脉络膜的新生血管。利用快速连续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技术,对其中7例进行了脉络膜起始部位的初步研究,证明新生血管可来自脉络膜血管的任一层次。  相似文献   

5.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炎(以下简称“中渗炎”),为发生在视网膜黄斑部的孤立的渗出性病灶,其病理改变为肉芽肿性炎症,脉络膜新生血管进入视网膜下,造成新生血管的渗漏、出血、机化,最后形成疤痕,致中心视力发生永久性损害。病因有多种如梅毒、结核、弓形体,国内以结核多见,国外以弓形体病多见[1]。治疗上一般采用抑菌类抗生素如乙酸螺旋霉素、林可霉素、磺胺类等,而用中药治疗尚少报道。本文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中渗炎”6例,取得较好的疗效,患者视力均恢复正常,并随访2~4年无1例复发。l典型病例例1:患者,女,对岁,…  相似文献   

6.
眼部疾病的发生受到病理性新生血管的影响。在眼部,病理性的新生血管化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脉络膜新生血管、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主要就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特别是MeCP2在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做一阐述。  相似文献   

7.
报告30例黄斑部视网膜下新生血管,阐述了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治疗。本组包括老年盘状变性、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况网膜炎、血管样条纹、高度近视合并黄斑变性及外伤性黄斑视网膜病变。  相似文献   

8.
沈洁  王竞 《浙江医学》2004,26(12):908-910
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病因复杂,常继发于老年性黄斑变性、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病理性近视、眼钝挫伤脉络膜破裂等眼底疾病.CNV通常位于黄斑中心凹下或中心凹旁,新生血管反复出血,渗出,最终导致疤痕,中心视力丧失,是主要的致盲性眼病.寻找到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当前眼科界亟待攻克的课题之一.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是一种新兴的热疗技术,最初是作为脉络膜黑色素瘤放射治疗后的辅助治疗,之后许多学者将其扩展应用到包括视网膜母细胞瘤、视网膜血管瘤、脉络膜血管瘤、脉络膜新生血管等多种眼底病的治疗[1,2].目前TTT用于CNV的治疗时其安全性、有效性以及治疗参数的选择尚处于摸索阶段.笔者通过对31例(32眼)不同病因所致CNV患者TTT治疗结果进行分析,以探讨TTT治疗CNV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吴学今 《广西医学》2007,29(9):1375-1377
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常发生于黄斑区,许多疾病可以产生CNV,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炎、眼底血管样条纹、高度近视眼等.CNV一旦生成,能引起视网膜的反复出血和渗出,最终导致瘢痕形成和视力丧失.  相似文献   

10.
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因不明,常继发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C)、病理性近视(PM)等眼底病变。CNV通常位于黄斑中心凹下或中心凹旁,反复出血,渗出、最终形成疤痕中心视力丧失,  相似文献   

11.
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被广泛应用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病理性近视(PM)、眼部肿瘤、脉络膜新生血管、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眼外伤等治疗.其原理为光敏剂可以在新生血管增生活跃的组织中选择性的凝聚和滞留,利用这种特性,通过固定波长的激光照射产生的光敏剂化学反应,可以破坏目标组织血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我院作为海南省十大民生工程建设医院,自2012年首次引入光动力疗法.  相似文献   

12.
缺血性视网膜病变是由于视网膜循环障碍而造成视网膜缺血、缺氧并诱发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的渗出和出血造成的视网膜中心凹功能的毁损 ,是当今内眼疾病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研究表明 :新生血管的形成由各种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刺激[1] ,其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诱导眼底新生血管化中起着突出的作用[2 ] 。激光也可作为刺激因素诱发新生血管生成[3~ 5] 。本实验旨在用激光诱导眼底新生血生成的模型 ,通过原位杂交的方法观察VEGFmRNA表达的变化 ,结合新生血管生成的时相和部位 ,探讨VEGF与脉络膜新生血管发生…  相似文献   

13.
中药龙血竭片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病变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药龙血竭片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9月~2010年4月门诊及住院确诊的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病变患者共23例26眼。其中,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渗出性)18眼,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6眼,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变(出血性)2眼。所有患者治疗前均需检查: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和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FA)等,同时排除青光眼、白内障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引起的视力改变的患者。采用龙血竭片口服,1日3次,1次1.6 g,连续服用3个月。分别于治疗后1个月、2个月和3个月复查,每次复查视力、眼压、晶状体和眼底情况。治疗3个月后另外还需复查FFA。每例患者均需观察3个月以上。结果治疗后痊愈21眼,占80.77%;显效5眼,占19.23%;无效0眼。结论中药龙血竭片是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病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发病率低,治疗困难,起病年龄多在32—38yr,以黄斑渗出、出血及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形成为主要特征,可严重影响视力。1992—02/1998—12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本病12例(12只眼),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视网膜下新生血管 (SRNV)的发病机制及发生、发展特点 .方法 用高强度氩激光光凝兔视网膜 ,光、电镜观察视网膜、脉络膜组织病理及超微结构改变 .结果 光凝后 1~ 3d,光镜下光斑区 Bruch 膜及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断裂 ,组织水肿、出血、毛细血管闭塞 .电镜下光感受器细胞内、外节溶解 ,白细胞浸润 ,巨噬细胞聚集 .光凝后 1wk,新生血管长入光斑 .结论 高强度激光所造成的视网膜外层及脉络膜的破坏、局部缺血、炎性反应、出血等 ,在 SRNV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的特征。方法 对临床诊断为中渗18眼进行常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18眼均为动脉前期及动脉早期出现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荧光轮廓,其中10眼出现典型与渗出灶相当的荧光灶及外周荧光遮蔽,8例仅显示新生血管轮廓未见荧光遮蔽。结论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可提高中渗的诊断率,尤其病变不典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报道20例手术切除脉络膜新生血管联合视网膜下腔自体虹膜色素上皮细胞移植术患者治疗后3年的功能和解剖结果。方法:20例患者新生血管膜切除后,将新鲜离体的自体虹膜色素上皮细胞移位至视网膜下腔。通过眼底镜、眼底血管造影、微视野检查及视力检查来随访患者。结果:经过3年追踪后,1例患者视力提高、13例患者视力无变化和3例患者视力下降。随访过程中无明显的黄斑水肿和脉络膜新生血管复发。结论:自体虹膜色素上皮细胞移植可以很好的维持3年,大多数患者可以获得稳定的视力。这些结果表明在治疗渗出性黄斑变性过程中,切除脉络膜新生血管…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观察研究眼底新生血管的发生机理、发展过程、表现形态、好发部位、常见于哪些疾病、治疗选择以及预后判断等,作者对一批病人进行了详细眼科检查,在1000例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连续拍片中观察到眼底新生血管91例,其中视网膜及视盘新生血管42例,脉络膜  相似文献   

19.
玻璃体溢血多由视阿膜血管破裂及外伤而发生,血管破裂常见于静脉周围炎、中央静脉血栓:眼底动脉硬化、新生血管、眼底血管瘤等:外伤常因伤及睫状体、脉络膜或视网膜的血管而发生。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合并玻璃体溢血临床上少见,现将我院10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黄斑部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是由于黄斑部Bruch膜变性,使由脉络膜毛细血管来的新生血管由变性处达视网膜下发生浆液渗出和出血所致。Bruch膜变性多见于近视、外伤、炎症和老年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