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淋巴细胞(Pe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不同洗涤方法对HBVDNA检测的影响。方法:淋巴细胞分离液常规密度梯度法分离1例血清HBVDNA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后,分别采用常规洗涤法和改良洗涤法(后者即在常规洗涤法的基础上第2、4次洗涤前不重悬细胞,直接加入洗液后离心),计算细胞收获得率和细胞存活率,荧光定量PCR法检测1、3、5次洗液样本和细胞样本的HBVDNA,重复实验3次。结果:常规法第1、3、5次洗液样本HBVDNA均阳性,改良法洗涤5次后洗液样本HBVDNA均阴性;改良法洗涤的细胞得率和细胞存活率分别为95%和98%,常规法洗涤的细胞得率和细胞存活率分别为71%和83%;不论常规洗涤法和改良洗涤法收获的PBMC均可检出HBVDNA。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改良洗涤法优于常规洗涤法,适用于PBMC中HBVDNA荧光定量PCR检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分离培养后细胞活力、凋亡、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生成的变化。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在含10%胎牛血清的培养液于37℃、5%CO2饱和湿度的培养箱中培养至96 h。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0、24、48、72和96 h的细胞活力、凋亡;在0、12、24和36 h检测ROS的生成。结果:中性粒细胞在体外培养24 h内,细胞活力可保持90%以上,24 h凋亡细胞比例与0 h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体外培养72 h后细胞活力明显下降和细胞凋亡增加,在体外培养96 h细胞几乎全部死亡;中性粒细胞产生ROS的能力在12 h已显著下降。结论:中性粒细胞在24 h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细胞活力大于90%,凋亡细胞数变化不明显,可用于一般体外的实验研究。然而,中性粒细胞在体外培养12 h产生ROS的能力显著下降,ROS功能实验要在细胞分离后立即进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不同抗凝剂、离心力及离心时间对葡聚糖-泛影葡胺(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的影响,优化实验方案。方法取肝素、EDTA及2种抗凝剂混合后的3种不同抗凝血,采用Ficoll法进行分离,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分类和计数,计算回收率和纯度;同时对EDTA抗凝血进行不同离心力及离心时间的处理,优化分离效果。结果 EDTA组获得PBMC回收率为(51.32±50.21)%,纯度为(45.38±22.14)%;肝素组获得PBMC回收率为(24.52±19.10)%,纯度为(78.46±11.91)%;EDTA+肝素组获得PBMC回收率为(56.32±24.30)%,纯度为(80.27±12.44)%。经单因素方差分析,PBMC回收率方面,EDTA组与肝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DTA组回收率较高,而肝素+EDTA组与EDTA组回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BMC纯度方面,EDTA组与肝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素组PBMC纯度较高,而肝素+EDTA组与肝素组比较,纯度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BMC存活率方面,肝素+EDTA组与肝素组、EDTA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EDTA抗凝血进行单个核细胞分离实验表明,在离心力为600×g(1 800r/min),离心时间为25min时分离效果最佳。结论肝素+EDTA组回收率、纯度与单种抗凝剂实验组相比,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在实验过程中可以混合两种抗凝全血进行细胞分离。EDTA抗凝血在离心力为600g(1 800r/min)、离心时间为25min时,分离单个核细胞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抗白血病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rhES,商品名恩度)体外对急性白血病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 应用锥虫蓝拒染法、MTT法、透射电子显微镜(电镜)及Annexin V-FITC/PI双标记流式细胞术等方法 检测rhES体外对正常人及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原代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结果 50、100和200μg/ml rhEs作用HL-60细胞72 h,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11.6%、30.4%和33.5%;100和200μg/ml rhES作用NB4细胞72 h,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12.4%和16.4%,其抑制急性白血病细胞株增殖作用呈浓度及时间依赖性;rhES体外浓度0~400μg/ml对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的生长活性无明显抑制作用;50~200 μg/ml rhES对急性白血病患者原代细胞有抑制生长活性的作用,并且其抑制作用呈浓度及时间依赖性.rhES在体外浓度为100 μg/ml时,与HL-60和NB4细胞作用72 h,透射电镜观察可见典型的细胞凋亡的表现,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率分别为19.6%和20.8%.结论 rhES在体外有抑制急性白血病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是治疗急性白血病潜在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白血病细胞是否引起血清(浆)钾、葡萄糖假性升高/降低,可能的原因以及解决措施。方法 白血病患者按诊断及外周血白细胞数(20、20~50、50~100、100)×10~9/L分组,检测血清(浆)钾、葡萄糖;白血病细胞离体后经PI、Annexin V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坏死及凋亡状态;分离血清后,检测血清(浆)钾、葡萄糖。结果 与对照组(白细胞数20×10~9/L)比较,白细胞数较高组(20~50、50~100、100)×10~9/L组白血病患者的血钾显著升高(P0.05,P0.01),(50~100、100)×10~9/L组血糖显著降低(P0.05)。白血病治疗过程中,随白细胞数量下降,白血病患者的血钾降低,血糖升高。白血病细胞离体后,随时间延长,坏死细胞比例升高。分离血清后,白血病细胞对血钾、血糖影响差异无显著性。采用分离胶管能够在6 h内延缓白血病细胞引起的对血钾、血糖假性升高/降低。结论 白血病患者外周血内白细胞数量升高,引起血钾假性升高、血葡萄糖假性降低;离体后外周血内白细胞坏死增加;分离血清可降低白细胞对血清(浆)钾、葡萄糖检测的影响;建议使用分离胶管采集并及时检测临床血液样本。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氯化钠梯度渗透压对内髓集合管(Inner medullary collecting duct,IMCD)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和低渗溶解法分离培养SD大鼠原代IMCD细胞。在正常培养基中培养至90%以上细胞融合后,将细胞分为低渗(200mosmol/kg),等渗(300mosmol/kg)和高渗(600mosmol/kg)培养基组。在12h和24h分别应用MTT法(甲基噻唑基四唑)细胞毒性检测活细胞数目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率,评价细胞的梯度渗透压耐受性。结果IMCD细胞有很强的渗透压耐受性,IMCD细胞在改变渗透压环境12h时,高渗环境下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低渗和等渗环境(1.1%±0.10%V80.565%±0.096%,P〈0.05;0.104%±0.08%,P〈0.05);而24h时高渗环境下细胞凋亡率略低于低渗环境(P〉0.05),但仍高于等渗环境(P〉0.05)。结论高渗环境可以抑制IMCD细胞的生长,12h作用较显著;而24h低渗环境对IMCD细胞的抑制作用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氯化钴(CoCl2)对H9C2心肌细胞的影响及其诱导化学性缺氧的最佳浓度和时间。方法:用100、300、600、900、1200μmol/L的CoCI2处理H9C2心肌细胞,建立化学性缺氧诱导心肌细胞损伤的实验模型,分别于12、18、24、36、48h用Hoechst33342细胞核染色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CCK-8试剂盒检测心肌细胞存活率;确定最佳诱导浓度600μmol/L后,分别于0、3、6、9、12、18、24、36、48h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蛋白的表达;确定最佳诱导时间后,用蛋白印迹法检测100、300、600、900、1200μmol/LCoCl2处理H9C2心肌细胞12h后HIF-1α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在600~1200μmo1/L浓度范围内,CoCl2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H9C2心肌细胞的存活。600μmol/LCoCl2诱导12h后H9C2心肌细胞产生明显凋亡.诱导12~48h范围内.12h时H9C2心肌细胞表达的HIF-1α蛋白最高:100~1200μmoI/LCoCl2诱导H9C2心肌细胞12h.其中600μmol/LCoCl2诱导时H9C2心肌细胞表达的HIF-α蛋白最高。结论:CoCl2诱导H9C2心肌细胞化学性缺氧的最佳浓度为600μmol/L.此时最佳时间为12h。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一次离心法制备大、小鼠富血小板血浆(PRP)的最佳离心条件。方法分别采用股动脉插管和心脏穿刺的方法获取大、小鼠动脉血,14%CPDA-1抗凝,滤除白细胞后分装入无菌EP管中,不同条件下(离心力:300×g~600×g,离心时间:4~12min)离心制备大、小鼠PRP,利用血液分析仪分别对抗凝全血、滤除白细胞后的血样及PRP进行细胞计数,比较不同方法间的血小板回收率。结果大、小鼠抗凝全血滤除白细胞后分别以400×g和300×g的离心力离心8min时,血小板回收率最高。结论选择合适的离心力和离心时间,达到白膜形成前的临界状态,是一次离心法制备PRP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熊英  王瑶芬 《临床荟萃》2008,23(9):618-620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不同HBV DNA负荷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激活诱导细胞死亡(AICD) 及FasL表达的关系.方法 常规无茵分离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13例健康献血员PBMC,各分两组培养72小时,其中一组加入植物血凝素(PHA)培养后经碘化丙啶(PI)染色,另一组未加PHA经PE-抗FasL标记,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PBMC凋亡率及FasL表达阳性细胞的百分率.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与健康对照组PBMC凋亡率及其FasL表达阳性细胞的百分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6.06±7.77)% vs (14.66±3.27)%, (0.846±0.299)% vs (0.432±0.126)%(t值分别为4.93,4.65,P<0.01).HBV DNA高水平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凋亡率及其FasL表达阳性细胞的百分率显著高于低水平组,分别为(33.73±5.44)% vs (25.61±5.05)% vs (18.85±4.05)%,(1.055±0.224)% vs (0.880±0.285)% vs (0.603±0.208)%(H值分别为23.29,8.92,P<0.0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凋亡率与其FasL表达呈正相关(r值为0.70,P<0.05).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存在AICD现象,HBV感染可激发外周血单个核细胞FasL的表达;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负荷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AICD及FasL表达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初次和再次刺激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影响。方法以不同浓度100μg/ml、50μg/ml、25μg/ml、10μg/ml、5μg/ml、1μg/ml、0.1μg/ml、0.01μg/ml、0.001μg/ml、0.0001μg/ml的葡萄球菌肠毒素B刺激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同时设阴性对照及阳性对照植物血凝素(PHA)组,培养48 h后MTT比色法检测单个核细胞的增殖情况。10μg/ml葡萄球菌肠毒素B间隔48 h重复刺激两次后,同时设阴性对照及PHA组,于第二次刺激后培养48 h,MTT比色法检测单个核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不同浓度组葡萄球菌肠毒素B初次刺激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10μg/ml组PBMC增殖最强,与PHA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刺激增殖率分别达23.1%和24.3%。间隔48 h再次刺激后,PHA组可继续促进PBMC增殖,而10μg/ml SEB组可抑制PBMC增殖,抑制率达19.7%。结论 SEB初次刺激人PBMC可引起其增殖,反复刺激可抑制其增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反义寡核苷酸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细胞的三尖杉酯碱敏感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以前实验筛选所获得的VEGF最优反义寡核苷酸A7,长度为20个脱氧核糖核苷酸,全硫代修饰;在低血清(2%)条件下,以脂质体介导转染细胞8h,调整培养液血清浓度至10%。24h后加入三尖杉酯碱继续培养至72h,用锥虫蓝拒染法计数活细胞,用ELISA法检测培养液中VEGF蛋白的浓度,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百分率。结果与随机对照序列联合三尖杉酯碱组相比,VEGF反义寡核苷酸与三尖杉酯碱联用可显著抑制AML、CML细胞存活(AML组存活细胞数下降38%,CML组存活细胞数下降25%),并下调VEGF蛋白的表达(AML组蛋白表达下降25.44%,CML组蛋白表达下降30.81%),增加三尖杉酯碱诱导的AML、CML细胞凋亡百分率(AML组凋亡细胞百分率增加48.29%,CML组凋亡细胞百分率增加52.76%)。结论VEGF反义寡核苷酸可提高AML、CML细胞对三尖杉酯碱的敏感性;白血病细胞分泌的内源性VEGF蛋白具有抵抗药物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2.
青藤碱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青藤碱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作用,进而研究其抑制作用与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MTT比色及磷脂酰丝氨酸外翻分析法.结果:青藤碱能够显著地抑制植物血凝素(PHA)和混合淋巴细胞激活的PBMC增殖,随着浓度的增加其抑制作用加强,环孢素A能够显著的抑制PHA激活PBMC增殖,加入低剂量的青藤碱后其抑制作用明显增加,青藤碱不能诱导PBMC的凋亡.结论:青藤碱通过抑制PBMC增殖来发挥免疫抑制作用,且与环孢素A有协同作用,但其作用途径不是通过促进淋巴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次声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泌存活素(survivin)能力的影响,初步探讨次声提高BMSCs增殖活性和抑制凋亡的机制。方法:应用全骨髓培养法获取SD大鼠原代的BMSCs,培养传代,取第三代细胞分为次声干预组与空气暴露组,两组的处理时间均为60min。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两组细胞存活素表达的情况。结果:次声处理组的存活素阳性细胞率(59.9±6.1),空白对照组存活素阳性细胞率(24.3±5.8),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从荧光发光强度来看次声处理组BMSC单个细胞表达存活素的荧光强度也明显大于对照组。结论:经次声作用的BMSCs在培养72h后其存活素的表达能力明显大于空气暴露组,说明次声促进BMSCs增殖、抑制其凋亡的可能机制之一为次声提高了BMSCs分泌存活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杨登科  靳风烁  张勇 《医学临床研究》2006,23(2):181-183,187
[目的]研究Ag85B/IL-2融合蛋白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增殖及Th1型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MTT法测定不同浓度的Ag85B/IL-2融合蛋白在不同时相对人PBMC的增殖活性,ELISA法检测Ag85B/IL-2融合蛋白作用人PBMC不同时间后IL-12和IFN-γ的分泌水平,并与Ag85B和BCG作对比.[结果]以0.8 μg/ml Ag85B/IL-2融合蛋白刺激组的人PBMC增殖活性为最强,此组在各时段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P〈0.05);各浓度Ag85B/IL-2融合蛋白刺激48 h后的IL-12水平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P〈0.05),以0.8 μg/ml的浓度刺激PBMC 72 h时,IL-12的分泌达最高;0.8 μg/ml和1.6 μg/ml刺激组的IFN-γ浓度在各个时相点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P〈0.05).Ag85B/IL-2融合蛋白刺激PBMC 分泌IL-12和IFN-γ的作用,均显著强于Ag85B和BCG(P〈0.01).[结论]Ag85B/IL-2融合蛋白具有促人PBMC增殖和Th1型细胞因子分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两步和三步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血浆的效果。方法对送至样本资源库的16例抗凝血标本分别采用两步法和三步法分离PBMC及血浆,并对2种不同处理方法的分离效果进行比较。两步法为将抗凝血加入淋巴细胞分离液,离心后分别分离PBMC和血浆;三步法则先离心分离血浆后再加入淋巴细胞分离液,离心后分离PBMC。结果 2种处理方法处理后检测的活细胞数、总细胞数及活细胞比例结果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步法血浆中细胞因子水平均低于三步法,其中25种细胞因子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步法省时,操作少,在分离PBMC方面效果与三步法类似;但两步法在分离血浆方面会影响血浆细胞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凋亡在感染性脑损伤的发生发展以及caspase非依赖性途径在感染性脑损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160只,随机分为NS组和LPS组各80只,LPS组颈内动脉注射LPS制作感染性脑损伤模型,NS组颈内动脉注射NS,2组均观察注射后6、12、24、48及72h5个时间点,检测各组不同时间点脑组织的EB含量,免疫组化检测脑组织NSE、GFAP蛋白及凋亡诱导因子(AIF)的表达,并应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技术检测细胞凋亡数。结果:LPS组NSE、GFAP、AIF表达及细胞凋亡数均为6h开始增加,12h表达进一步增强,24h达高峰,48-72h时渐减少,但均明显高于NS组。结论:细胞凋亡参与感染性脑损伤细胞发展过程,Caspase非依赖性途径通过AIF的表达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背景:研究表明镁参与了机体免疫系统的调节,包括细胞增殖、凋亡等过程。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报道镁浓度对健康人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的凋亡和自噬有何影响。目的:拟观察镁离子浓度对体外培养的健康人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方法:分离20名健康人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与不同浓度的镁共培养24-72h,分别为低浓度镁(0.2和0.4mmol/L)、生理浓度镁(0.8mmol/L)和高浓度镁(5和10mmol/L),然后以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和自噬水平。结果与结论:①CD4+T细胞与低浓度镁共培养后,细胞的凋亡和自噬水平均显著增加(P〈0.05)。②高浓度镁则显著下调CD4+T细胞的凋亡和自噬水平(P〈0.05)。③非生理浓度的镁对CD4+T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呈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但是生理浓度镁(0.8mmol/L)对健康人外周血CD4+T细胞的凋亡和自噬无影响(P〉0.05)。结果提示细胞外镁缺乏可以诱导健康人外周血CD4+T细胞的凋亡和自噬,而补充镁可以下调其凋亡和自噬水平,生理浓度的镁不影响其凋亡和自噬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索拉非尼(Sorafenib)对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Du145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用不同浓度Sorafenib处理前列腺癌DU145细胞24、48和72h后,MTT法检测Sorafenib对DUl45细胞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变化,Westernblot检测不同浓度Sorafenib处理72h后DU145细胞内ERK和Bcl-2的表达。结果Sorafenib能显著抑制DU145细胞的体外生长,呈时间与剂量依赖性。DUl45细胞凋亡率随着Sorafenib剂量的增加而增大,具有良好的量效关系(P〈0.01);Sorafenib处理DU145细胞72h后,ERK和Bcl-2蛋白的表达明显下调(P〈0.01)。结论Sorafenib抑制DU145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可显著抑制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的体外生长。  相似文献   

19.
人参总皂甙对HL-60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ax、bcl-xl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探讨人参总皂甙对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用人参总皂甙0、100、200、400、800及1600μg/ml作用于HL-60细胞48小时。用荧光显微镜检测HL-60细胞形态的变化,流式细胞仪、DNA凝胶电泳检测HL-60细胞凋亡,RT—PCR检测bax、bcl—xl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人参总皂甙浓度在100—400μg/ml时,HL-60细胞凋亡逐渐增加,可见典型的凋亡细胞形态和明显的DNA梯度。在该浓度范围内,bax表达逐渐增加、而bcl—xl表达逐渐减少;当人参总皂甙浓度大于400μg/ml时,出现细胞坏死.细胞凋亡下降.结论:一定浓度的人参总皂甙能诱导HL-60细胞发生凋亡,且细胞凋亡率与人参总皂甙浓度呈一定的量效依赖关系,bax、bcl—xl基因的表达变化在人参总皂甙诱导HL-60细胞凋亡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检测细胞毒活性的乳酸脱氢酶(LDH)测定法,了解肿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的抗肿瘤活性,为肿瘤的免疫细胞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集肿瘤患者和健康成人外周血,常规分离PBMC,体外进行CIK的培养,用LDH释放法分别检测PBMC和CIK对肿瘤细胞K562的细胞毒活性。结果肿瘤患者PBMC对K562的杀伤活力比正常人显著降低(P〈0.05)。经多种细胞因子诱导培养7~10d后,健康人和肿瘤患者的CIK对K562的杀伤活力都有显著提高(P〈0.01),肿瘤患者CIK杀伤活力接近于健康人。结论肿瘤患者PBMC细胞毒活性显著降低,但经诱导培养成CIK后则显著提高。用LDH释放法检测肿瘤病人CIK细胞毒活力,有助于CIK疗法适应病人的选择及个体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