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围产期(即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内)由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症状在婴儿期出现,可伴有(或不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行为异常及感知觉障碍。但脑性瘫痪中的部分患儿,如果能得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其预后将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2.
小儿脑性瘫痪是指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是儿科常见疾病。我国0~6岁儿童的脑性瘫痪患病率为1.86/1000,全国现有31万例脑性瘫痪患儿,且每年新增4.6万例。脑性瘫痪患儿运动评价揭示,进食障碍存在于93%的患儿,是影响患儿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由进食障碍引发的营养不良非常常见。为此我们就脑瘫患儿进食障碍的诊断治疗进展进行回顾。  相似文献   

3.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cerebral palsy,CP)是指胎儿在出生前、出生过程中或出生后1个月内,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永久性(可变化)脑损伤所致的大脑不良综合症[1].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与姿势异常,同时常伴有智能障碍、精神障碍、语言障碍、癫痫等,其中步行功能障碍是脑瘫患儿常见的运动功能障碍之一,严重影响患儿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4.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以下简称脑瘫)是以非进展性中枢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本文就脑性瘫痪的治疗进展和预防进行复习并综述。  相似文献   

5.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以下简称脑瘫)是以非进展性中枢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本文就脑性瘫痪的治疗进展和预防进行复习并综述。  相似文献   

6.
刘矿平  陈凤琴 《现代保健》2010,(36):120-122
脑性瘫痪是引起儿童肢体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过去曾被认为是“不治之症”。如果患儿失去早期最佳康复治疗时机,可影响其一生的工作和生活,从而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小儿脑性瘫痪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发育时期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简称小儿脑瘫。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经常伴有智力、语言、视觉、听觉、行为和感知异常等多种障碍,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伤残疾患。  相似文献   

7.
王立新 《大众健康》2011,(10):110-111
脑瘫,又称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或大恼性瘫痪,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常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交流障碍、行为异常及其他的异常。  相似文献   

8.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 CP),是指小儿从怀孕到出生后1个月内,脑在发育成熟前因受到损伤或发生病变而引起的,以非进展性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态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脑性瘫痪征.同时,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癫痫发作、视觉、听觉、言语、行为等多功能复合性障碍.脑性瘫痪是儿童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各国的发炳率在1‰至5‰之间[1].现将本院2001~2004年诊治的11例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一种严重的致残疾病。其病因是出生前及新生儿期脑损伤引起的脑发育障碍,如围产期创伤和缺氧,早产、低出生体重、难产,脑外伤、抽风及脑炎后遗症导致高级中枢神经部分或全部失去对脊髓神经控制能力而引起非进行性瘫痪,主要表现是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如头偏向一侧,姿势不对称,手足动作不灵,尖足交叉步态,严重的不会站立行走,生活不能自理。  相似文献   

10.
于泉 《健康大视野》2006,14(8):69-70
1定义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是指在出生前后大脑尚未发育成熟阶段所发生的脑损害而导致的脑功能异常。虽然脑的所有功能均可受累,但运动皮质的损伤最为多见,故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相似文献   

11.
脑性瘫痪是指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由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脑性瘫痪的病因可概括为产前因素、产时因素、产后因素和遗传性因素4个方面,其中早产和低出生体重被公认为脑性瘫痪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脑性瘫痪的预防主要是针对已知的可能危险因素和各种病因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以避免或减少各种危险因素,从而降低脑性瘫痪的发生率.该文就当前对脑性瘫痪预防的尝试和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在痉挛型和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康复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6年12月在龙南医院康复科行康复治疗的90例痉挛型及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运动疗法)和实验组(常规运动疗法+肌内效贴),每组45例。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生活能力、上肢功能、肌张力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痉挛型、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两组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治疗后GMFM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痉挛型、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两组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治疗后AD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痉挛型、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墨尔本单侧上肢功能评定量表(M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两组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治疗后M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痉挛型、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腘角、足背屈角、股角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两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治疗后腘角、足背屈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痉挛型、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治疗后股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内效贴能明显增强痉挛型、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有效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肌张力,提高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姿势控制能力、稳定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小儿脑性瘫痪早期诊断的体会王玲赵玉珠小儿脑性瘫痪(CP)是指胎儿至新生儿期发生的脑部非进行性病变所致的中枢运动障碍或姿势异常疾病。如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多数患儿的症状将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有的可接近正常[1]。我院近年来早期诊断CP21例,现报道如...  相似文献   

14.
小儿脑性瘫痪318例头颅CT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性瘫痪(CP)的CT结果与临床表现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318例脑性瘫痪患儿进行CT检查并将CT结果与年龄、病因、分型及与康复疗效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318例脑性瘫痪患者头颅CT异常229例,异常率72.01%,以脑发育畸形率高;病因中以2种以上因素的患儿CT异常率最高,为93.33%,病理分型以混合型异常率最高,为90.16%,其次痉挛型为76.92%,重症痉挛型患者CT全部异常。年龄-6个月组异常率最高,为90.47%,且随着年龄增大,异常率逐步降低。结论不同年龄、病因、类型的脑性瘫痪头颅CT表现不同。病情越复杂头颅CT异常率越高,治疗以外部性脑积水疗效最好,脑发育畸形最差。  相似文献   

15.
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一种严重危害小儿健康的疾患。0-6岁儿童的脑性瘫痪患病率为1.86%。目前,全国有31万例脑瘫患儿,并且每年新增4.6万例。脑瘫的主要危险因素先后以胎儿发育迟缓、早产、低出生体重、出生窒息等为主。由于小儿的大脑在不断地成熟和分化,具有较太的可塑性,因此,如能对脑性瘫痪的儿童进行早期康复,即争取在出生6~9个月阶段内采取康复治疗措施,不仅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改善异常姿势和运动,抑制异常反射,并且可以防止肌腱挛缩和骨关节畸形等合并症,从而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16.
小儿脑瘫即脑性瘫痪,是指小儿因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损伤,是一种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及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症状,可伴智力低下、癫痫、视觉障碍等问题,给患儿及其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脑瘫的治疗方法有神经发育疗法、生物力学疗法、手术治疗等。推拿按摩是传统疗法,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被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7.
小儿脑性瘫痪是南脑损伤所致的运动发育落后及姿势异常的一种综合征,常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语言障碍、行为异常和视听觉障碍等并发症,是儿童残疾的主要诱因,给患儿带来了极大的痛苦,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为了减少患儿脑瘫并发症及提高脑瘫患儿的生活质量,做好脑瘫患儿康复护理工作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一般儿童中进行脑性瘫痪筛查的方法和意义。方法:对2010年8月-2011年12月在东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常规进行儿童保健的婴儿1776例,应用安徽医科大学陶芳标教授编制的“婴儿异常运动功能评定表”,在3、6、9、12月龄时分别检查运动发育里程碑,对筛查被发现有1项异常的婴儿,按该评定表的标准检查原始反射和姿势反应。对至少有1项运动里程碑发育落后和至少1项原始反射和(或)姿势反应异常的儿童,由小儿康复科专家进行小儿脑瘫的诊断。结果:通过运动发育里程碑检查,发现运动发育异常婴儿81例,筛查阳性率为4.56%,到12月龄时共确诊脑性瘫痪5例,诊断率为0.29%。结论:运用“婴儿异常运动功能评定表”在一般儿童中进行脑性瘫痪筛查,可早期有效发现脑性瘫痪患儿,科学、实用、简便易行,适合在儿童保健工作中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19.
脑性瘫痪( Cerebral Palsy)简称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并导致活动受限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症候群,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可伴有智力低下,抽搐发作,视觉、听觉、认知、感知及言语等功能发育迟缓[1],是目前致小儿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发病率在国内为0.2% ~0.4%[2].其中智力发育迟缓是脑瘫患儿最常见的并发症[3],有61.7% ~ 86.2%的0~6岁脑瘫患儿伴有智力发育迟缓[4].本研究运用瑞文测试联合型(CRT)量表[5],排除脑瘫患儿肢体障碍和语言障碍因素,为进一步了解相应人群的一般智力特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出生前后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或姿势异常。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妇婴保健中心1996年5月至9月在浙江省海盐县和平湖市进行了0~6岁儿童的脑性瘫痪调查。调查表明脑瘫患病率为1.40%。,其中海盐县为1.64%。,平湖市为1.23‰。本文对脑瘫的患病率及在我国城乡地区进行脑瘫调查的可行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