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目的探讨成骨诱导后的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HUCBMSCs)移植对兔模型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严格无菌条件下采集健康产妇志愿捐献的脐带血,采用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HUCBMSCs。取第3代细胞应用条件培养基进行成骨诱导2周;4~5月龄健康新西兰大白兔48只,体质量2.0~2.5 kg,雌雄不限,用线锯制作右胫骨横断骨折模型。将其分为A、B两组,每组又分为4个时点组,每小组6只。A组骨折断端注射成骨诱导后的HUCBMSCs;B组注射生理盐水。细胞移植后2、4、6、8周进行影像学、骨密度检测、组织学观察,观察评估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2~8周X线片示:A组的骨折愈合速度要明显快于B组;组织学观察:A组新生骨小梁及类骨质明显多于B组;细胞移植后各时间点A组影像学结合组织学评分显著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密度检测:细胞移植后第2、4、6周A组骨密度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第8周A组骨密度低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骨诱导后的HUCBMSCs移植能明显促进兔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2.
重组VEGF和bBMP治疗股骨头骨质缺损的影像与病理对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重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骨形态发生蛋白(bBMP)治疗股骨头骨质缺损修复过程的影像学变化。方法 选用中国大耳白成年白兔47只为实验对象,按不同治疗方法将股骨头骨质缺损动物随机分为3组:A组VEGF/bBMP/聚乙烯吡咯烷酮(PVP);B组bBMP/PVP;C组自然修复组。分别在注入药物后4、12周进行CT、MRI检查并处死动物进行影像学—病理对照。在12周的标本上进行骨组织计量学分析, 2、4周标本进行ALP活性和钙含量测定、微血管记数。结果 治疗后4、12周CT、MRI影像学变化显示成骨情况A组>B组>C组,与病理学改变相一致。治疗后2、4周ALP活性、钙含量A组高于B组(Ρ<0. 05);微血管记数2周时A组与B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Ρ<0. 01), 4周时差异消失。但A、B组与C组之间的差异仍有显著性(Ρ<0. 05)。结论 在采用重组VEGF和bBMP治疗股骨头骨质缺损中,CT和MRI能准确反映其新骨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采用CT、磁共振成像(MRI)鉴别诊断骨质疏松与恶性骨破坏导致的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经临床诊疗证实为骨质疏松及恶性骨质破坏致脊椎骨折的患者76例,分为2组:A组(骨质疏松改变并伴有压缩性骨折,36例),B组(恶性骨破坏致压缩性骨折,40例).对比2组患者椎体、...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并存椎体内裂隙样变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并与单纯性(不合并椎体内裂隙样变)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进行对比,以分析椎体内裂隙样变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PVP治疗95例患者、176节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本组研究中除外多节段骨折、合并肿瘤病史、影像资料不全和术后随访不配合患者.入选43例分A、B两组,18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合并裂隙样变患者为A组,25例无椎体内裂隙样变患者为B组.比较两组间术前疼痛和功能障碍情况,分析两组术后1周局部疼痛缓解和功能改善情况;观察两组并发症情况.结果 A组与B组术后1周疼痛缓解及日常活动功能改善明显(P<0.05);两组间术后1周疼痛缓解的程度和日常活动功能改善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骨水泥外漏发生率相似(P>0.05),但两组间骨水泥外漏类型分布有差异(P<0.05).结论 PVP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有效方法;椎体内裂隙样变对PVP的止痛疗效、功能改善与骨水泥外漏发生率无明显影响,但对骨水泥的外漏类型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调查手术时机选择对行经皮椎体球囊扩张成形术(PK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OVCF)的效果影响。方法以2012年8月~2015年8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花都医院收治的65例OVCF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受伤至手术时间将患者分成三组:A组23例,手术时间在骨折后1周之内;B组21例,手术时间在骨折后1~2周;C组21例,手术时间在骨折后2~4周。比较三组患者VAS评分、Cobb角、伤椎再骨折、骨水泥渗漏等相关数值以及变化情况。结果术前三组患者的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而出院时的VAS评分随着手术的延后分值越高而改善率越低;手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值以及Cobb角改善率则均随着手术的延后逐渐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优良率明显高于B组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再骨折A组2例、B组1例、C组无,骨水泥渗漏A组4例、B组3例、C组1例。结论早期采用PK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疼痛,促进恢复,对其生活质量的提高意义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长骨干粉碎性骨折游离骨折块移位距离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方法 在120只新西兰大白兔右桡骨中部截取楔形骨块,制成实验模型,用2枚克氏针将骨块复位固定并使之与主骨存有一定的间距,并分为五组:A组(原位固定)、B组(骨块与骨干间距为桡骨干直径1/5)、C组(桡骨干直径2/5)、D组(桡骨干直径3/5)、E组(桡骨干直径4/5).每组动物分别于术后2,4,6,8周分批处死,摄X线片观察各组骨折愈合情况,用改进Gary X线评分标准评分;取材HE染色,观察骨折愈合的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测定BMP-2的表达. 结果 (1)X线摄片显示:A、B组骨折愈合无差异,C、D组骨折愈合延迟,E组骨块吸收骨不连.(2)组织形态学观察:A、B组骨折局部形态学变化相同,而其他各组与A组相比,骨痂出现及改建的时间明显较晚,呈延迟愈合和不愈合的表现.(3)BMP-2表达:2周时BMP-2表达B组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E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周时只有E组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周和8周时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游离骨折块移位距离会影响骨折的愈合,移位距离越大,对骨折愈合产生的影响越明显,当游离骨折块移位距离达到其骨干直径的2/5以上时,骨折将发生愈合障碍.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骨折合并中枢和周围神经损伤后大鼠的血浆、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及背根神经节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的含量变化及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方法 健康成年SD大鼠72只,随机平均分成4组:左侧胫骨骨折组(A组)、左侧坐骨神经损伤+左侧胫骨骨折组(B组)、T9-11脊髓横断+左侧胫骨骨折组(C组)和右侧大脑皮层损伤+左侧胫骨骨折组(D组).每组大鼠于伤后即刻、2 d、1周、2周及4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中CGRP含量;于伤后1周、2周及4周对骨折处拍摄x线片,放射免疫法测定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及背根神经节中CGRP含量;2周取骨折局部骨痂做HE染色. 结果 各组大鼠1周及2周X线片骨折线清晰,4周除B组外,其余各组骨折线消失.2周HE染色显示骨痂量变化:B组少于A组;C组及D组多于A组.各组大鼠在血清中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中各时间点CGRP含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脊髓背根神经节中CGRP含量变化:1周时,B组及D组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低于A组(P<0.01);2周时,B组及D组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D组高于B组(P<0.05),C组高于A组(P<0.01);4周时,与A组比较,其余各组大鼠CGRP含量均升高,其中C组最明显(P<0.01). 结论 骨折合并周围神经损伤后,骨折愈合慢,而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及大脑皮层损伤后,骨折愈合快,提示合并中枢损伤能促进骨折愈合,此现象可能与CGRP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胸腰段骨折后路椎弓根固定节段长度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胸腰段骨折短节段或长节段固定的选择. 方法自2005年1月-2008年12月,随访胸腰段骨折后路椎弓根固定术患者134例,骨折按照AO分型:A型70例,B型37例,C型27例.将各型骨折分为短节段固定组(伤椎上、下各1个椎体)和长节段固定组(伤椎上、下各2个椎体),比较各组在邻近椎体上下终板夹角矫正与丢失、伤椎椎体上下终板夹角矫正与丢失、C型骨折椎体移位的矫正与丢失. 结果 A型骨折全部为短节段固定,邻近椎体上下终板夹角术前平均21.3°,术后平均8.5°,术后2年平均11.1°.短节段组(26例)和长节段组(11例)B型骨折后凸角度矫正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短节段组伤椎椎体夹角丢失3.64°,长节段组丢失1.09.(P<0.05).短节段组(7例)和长节段组(20例)C型骨折后凸角度矫正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短节段组和长节段组矫正角度丢失分别为3.6°和0.8°(P<0.05).椎体移位矫正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型和B1型骨折多选择短节段固定,而B2、B3及C型骨折多行长节段固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不同方法固定后的松质骨骨折愈合的超微结构变化。方法 采用成年新西兰兔30只,在兔股骨髁间做完全截骨后,分别采用屈膝位长腿石膏固定,皮质骨和松质骨螺丝钉内固定术后3d,1,2,3,6周截取标本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不同方法固定除对松质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成纤维细胞出现时间载明显影响外,对成纤维细胞和成软骨细胞变笥以及成骨细胞功能有着十分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胫骨Pilon骨折不同时间窗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的近远期疗效。方法选择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2012年3月—2014年5月收治的114例胫骨Pilon骨折患者,根据伤后至手术时间分为A组、B组与C组,各38例。三组患者均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其中A组手术时间为伤后6h内,B组为伤后6h~6d,C组为伤后7~14d。比较三组骨折愈合时间、骨折完全愈合率、复位满意率、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术后3年的踝关节功能优良率。结果 A组与C组骨折愈合时间相当,分别为(11.55±3.24)周、(11.16±3.44)周,短于B组(14.20±3.68)周(P0.05)。三组骨折愈合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位率的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A组与C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10.53%与7.89%,低于B组28.9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A、B、C组术后3年的踝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89.47%、84.21%、86.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Pilon骨折患者伤后6h内及7~14d软组织无明显肿胀,伤口张力小,该时间窗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利于骨折复位与愈合及并发症的减少,可取得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11.
崔赓  李洁  唐佩福  梁雨田  陶笙  张群  郭义柱 《武警医学》2007,18(2):91-94,F0003
 目的 了解以纤维蛋白胶(FS)为载体复合牛骨形态发生蛋白的注射型骨修复材料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能力,为其临床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实验分组为:实验组(FS+bBMP组)、对照组(FS组).于28只新西兰白兔右侧桡骨干处造成1.5 cm缺损,然后严密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将各组材料经正常皮肤注射骨缺损处,术后不同时间进行放射学、组织学和骨密度等方法检查,对其成骨效应进行研究.结果 实验组(FS+bBMP组)骨缺损区在成骨活跃程度、骨密度和再生髓腔结构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FS组),使骨缺损得到了彻底的修复(P<0.01);对照组不能产生骨性愈合.结论 以FS为载体复合bBMP的注射型骨修复材料具有高效的骨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以纤维蛋白胶(FS)为载体的注射型骨修复材料对犬桡骨节段性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 18只成年健康家犬随机均分为实验组b(FS bFGF bBMP)、实验组r(FS bFGF rhBMP-2)和对照组(FS),制成右侧桡骨中上段2.0cm骨缺损实验模型,然后严密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将实验材料经伤口周围正常皮肤注射到骨缺损处,于术后4、8、12、16、20、24周进行放射学检查,术后24周进行组织学和骨密度检查,研究其成骨效应.结果 实验组b和实验组r骨缺损区在成骨活跃程度、骨密度和再生髓腔结构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骨缺损得到了成功修复.结论 以FS为载体复合BMP和bFGF的注射型骨修复材料具有高效的骨修复能力,对犬的骨缺损有良好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仿生活性人工骨诱导兔椎板间多节段脊柱融合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采用先进快速成形(rapidprototyping,RP)制造技术结合骨组织工程方法研制新型仿生活性人工骨,系统研究该人工骨在兔腰椎椎板间多节段脊柱融合的情况。方法首先应用RP技术制备粒度均匀的颗粒型聚乳酸-聚羟乙酸/磷酸三钙[Poly(DL-lactic-co-glycolicacid)/Tricalciumphosphate,PLGA/TCP]复合人工骨载体材料,进一步将该载体材料与天然提取牛骨形态发生蛋白(bovinebonemorphogeneticprotein,bBMP)高效复合制备仿生活性人工骨,扫描电镜观察RP制备的载体材料及人工骨超微结构。雄性新西兰兔42只,均于L2~4左侧椎板及椎小关节表面分别植入颗粒型PLGA/TCP人工载体材料(A组)、颗粒型仿生活性人工骨(B组)和自体髂骨颗粒(C组),每组14只,于术后4,8和12周定期拍摄脊柱X线片,并于以上时相点按时取材(每组各取材2,2和10只兔),大体观察、手法检测及组织学方法(HE染色、三色光镜观察及四环素-钙黄绿素荧光检测)系统评价脊柱融合情况。结果先进RP制备的PLGA/TCP复合人工骨载体具有规则的空间网状支架结构、相互贯通的孔隙及材料表面微孔特征,均有利于bBMP的高效均匀复合。术后所有实验动物均存活,A组单纯载体材料植入后逐渐降解,但无骨诱导活性及新骨形成能力。B组仿生活性人工骨植入具有强的诱骨活性及骨性融合能力,不仅成骨早、新骨形成量大,而且在新骨形成及改塑的同时载体材料逐渐降解完全,术后12周可形成较为典型的骨小梁及骨髓结构,成骨代谢活性亦接近正常,所形成融合块较大、强度高。C组自体髂骨移植能达到良好的骨性融合,但至术后12周其所形成的新骨结构与B组相比,尚需进一步塑形及完善,所形成的融合块较小。术后12周,三组多节段(L2,3、L3,4)脊柱融合率分别为0%(0/20)、90%(18/20)和55%(11/20),B组融合率显著高于C组(P<0.05),C组融合率显著高于A组(P<0.01)。结论先进RP技术制备的PLGA/TCP人工载体不仅具有良好的空间超微结构及孔隙特性,而且能高效复合bBMP以正确构建组织工程仿生活性人工骨。该仿生活性人工骨诱导兔椎板间多节段的脊柱融合获得成功,其融合率明显高于自体髂骨移植,从而有望成为脊柱外科所需的新型人工骨移植材料。中、远期疗效的深入研究有待进一步开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以纤维蛋白胶(Fibrin sealant,FS)为载体复合牛骨形态发生蛋白(bovine BMP,bBMP)的注射型骨修复材料异位诱导成骨的作用.方法 实验分为:实验组( FS+ bBMP)、对照组b(bBMP)、对照组FS (FS)和空白对照组.将各组材料注射或植入小鼠肌袋内,采用放射学检查、成骨量测定、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测定、组织形态学检查等方法对各组材料2周、4周异位诱导成骨进行研究.结果 (1)术后4周实验组及对照组b骨痂显影明显,对照组FS及空白对照组无骨痂形成;(2)术后4周,实验组的成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对照组FS和空白对照组(P<0.01);(3)2周时各研究组ALP表达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对照组b→实验组→对照组FS→空白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4周时各研究组ALP表达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实验组→对照组b→对照组FS→空白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 结论以FS为载体复合bBMP的注射型骨修复材料具有高效的骨诱导活性.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在关节软骨损伤与修复及异位化骨中的作用,本研究观察了部分纯化的牛骨形态发生蛋白(bBMP)和高度纯化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hBMP)对体外贴壁培养原代、反分化人胎儿关节软骨细胞及鼠3T3成纤维细胞DNA、胶原和蛋白多糖合成的影响。结果发现:部分纯化的bBMP和高度纯化的hBMP均不促进原代人关节软骨细胞合成DNA和胶原,并显著抑制其蛋白多糖的合成。部分纯化的bBMP对反分化关节软骨细胞和鼠3T3成纤维细胞的DNA合成、胶原合成和蛋白多糖合成却有明显促进作用。因此,本研究认为,BMP诱导下的关节软骨细胞不会发生反分化,而有可能进一步向肥大软骨细胞样细胞或成骨细胞样细胞方向分化,并可能使反分化的软骨细胞重新表达软骨细胞表型。  相似文献   

16.
聚乳酸管引导性骨再生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可降解性材料膜管引导长管状骨骨再生的现象 ,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6 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双侧桡骨中上段截去 15mm ,包括骨膜 ,造成骨缺损。左侧为实验侧 ,采用聚乳酸管桥接 ,制作长管状骨引导性骨再生动物模型 ,右侧骨缺损不做处理作为对照。 6 0只兔随机分为 2组 :A组 12只兔分别于术后 1、2、4、8、12、16周时摄X线片观察 ;B组 4 8只兔随机分为 6组 ,分别于术后 1、2、4、8、12、16周时处死取材 ,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A组术后 1、2周时实验侧与对照侧无明显差异 ,实验侧 4周时有骨痂开始形成 ,16周时有 10例完成骨性连接、髓腔再通及板层骨改建。对照侧 4周时骨痂生长不明显 ,16周时无 1例愈合。B组实验侧 1周时即有骨及软骨再生 ,16周时在形态学特征、组织学特性方面均类似于正常骨 ,对照侧 16周时只在两截骨端有少量软骨细胞 ,缺损区为纤维组织充填。结论 聚乳酸管能够成功引导骨再生 ,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bBMP对体外培养人胎儿关节软骨细胞分化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运动创伤中肌肉、肌腱、关节囊中异位化骨的机制及软骨细胞在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本研究用牛骨形态发生蛋白(bBMP)诱导体外不传代培养的胎儿关节软骨细胞,发现:在bBMP的诱导下,不传代培养的软骨细胞逐渐变为成骨细胞样形态,它们表达的碱性磷酸酶明显增加,细胞周围的钙沉积和基质沉积也明显增加。在bBMP的诱导下,关节软骨细胞开始表达具有成骨细胞特异性和骨基质特异性的骨钙素。这些结果表明,在bBMP的诱导下,胎儿关节软骨细胞已开始表达成骨细胞表型,并向成骨细胞样细胞方向分化。本研究提示,在异位化骨和各种软骨内化骨过程中,软骨细胞可能具有较活跃的参与骨形成的作用,可能不像以前所假设的那样仅分化为肥大软骨细胞,然后变性,最终坏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软骨细胞、骨髓基质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对全层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材料和方法 :取幼兔的软骨细胞、骨髓基质细胞及成纤维细胞 ,共 3种有生成软骨潜力的细胞进行体外分离培养 ;以聚乳酸 (PLA)为载体 ,将培养的原代细胞植入PLA支架上 ,形成细胞 -PLA复合物。于 2 8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的股骨滑车关节面上造成直径 4 5mm、深 3 0mm的全层关节软骨缺损 ,将 3种细胞 -PLA复合物分别植入关节软骨缺损处。植入细胞 -PLA复合物为实验组 ,单纯植入PLA支架为对照组。术后 6周、12周观察缺损修复情况及新生组织类型。结果 :软骨细胞移植组为软骨样组织修复 ,分界明显 ,甲苯胺兰及Ⅱ型胶原染色阳性 ;软骨下骨部分重建 ;细胞排列紊乱。骨髓基质细胞移植组为软骨样组织修复 ,分界不明显 ,甲苯胺兰及Ⅱ型胶原染色阳性 ;软骨下骨重建良好 ,软骨下潮线恢复 ;细胞排列趋于正常。成纤维细胞移植组为纤维组织修复 ,甲苯胺兰及Ⅱ型胶原染色阴性 ;软骨下潮线消失。对照组为纤维组织修复。结论 :软骨细胞、骨髓基质细胞移植修复软骨缺损明显优于成纤维细胞及对照组。骨髓基质细胞与软骨细胞移植组的修复结果无统计学差异 ,但骨髓基质细胞修复组织的细胞排列有序 ,软骨下骨重建良好 ,与周围组织融合密切 ,更接近正?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经皮置钉与徒手Wiltse入路开放置钉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71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2例,女19例;年龄22~54岁[(41.0±7.8)岁]。33例采用机器人辅助经皮置钉(A组),38例采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