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在利伐沙班治疗相关出血事件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肌酐清除率(Ccr)的监测效能。方法 138例老年NVAF患者,采集利伐沙班治疗期间的基础临床资料、临床评分及凝血指标。观察患者出血事件发生情况,比较出血组和未出血组患者基础临床资料、临床指标,分析房颤血栓危险度评分(CHA2DS2-VASc评分)、房颤出血评分(HAS-BLED)评分与凝血指标、Ccr的相关性, APTT、TT和Ccr对出血事件的预测价值, APTT、TT和Ccr对出血事件的影响。结果 随访12个月, 138例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为15.9%(22/138)。根据是否出血将患者分为出血组(22例)和未出血组(11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利伐沙班用药剂量、CHA2DS2-VASc评分、凝血酶原时间(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HAS-BLED评分(3.77±1.02)分、国际标准化比值(INR)(3.69±0.73)高于未出...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抗凝药物的临床应用情况,并评价其应用合理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9年1~12月在我院接受抗凝治疗的AECOPD患者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合并症、抗凝药物使用情况、凝血指标及不良反应信息等,评估患者肺栓塞和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的危险因素,评价抗凝效果与抗凝药物使用合理性。结果:AECOPD患者预防用抗凝药物7~14 d后凝血功能指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Symbol|@@0.05);AECOPD伴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发生率为21.35%,患者采用华法林治疗出院时INR达标率<50%,出院后继续抗凝比例<50%; AECOPD伴NVAF发生率为30.19%,患者出院后抗凝比例约61.39%。华法林是我院治疗AECOPD伴VTE或NVAF的首选药物,新型口服抗凝药物选择较少;抗凝药物致出血不良反应共6例。结论:我院AECOPD患者VTE及NVAF发生率高,临床治疗药物选择符合指南要求,华法林仍占主导地位,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选择相对较少,VTE及NVAF抗凝治疗存在明显不足,需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专门的抗凝门诊非瓣膜性房颤(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患者口服抗凝药物的使用情况,为真实世界临床实践提供指导。方法:对于2014年至2018年抗凝门诊接受口服抗凝药物(Oral anticoagulants,OAC)治疗的NVAF患者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选择服用华法林者551人,达比加群酯者83人,利伐沙班者48人;服用3药物的NVAF患者中CHA2DS2-VASc评分男性≥1分、女性≥2分者分别占89.7%、94.0%和93.8%;卒中低危患者中约50%为复律或射频消融前3周或后4周抗凝治疗;使用NOACs患者的平均年龄和既往有卒中史的比例高于华法林的患者。由于NOACs使用的方便性,临床实践中华法林转换为NOACs最为常见;仍有相当多的抗凝药物不依从的情况,其中1例患者因自行停用达比加群酯3天导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结论:与目前临床指南的推荐不同,真实世界使用华法林者占绝大多数,NOACs较多用于高龄或既往卒中的患者,不同抗凝药物之间转换的监护以及改善服药的依从性是提高抗凝质量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4.
血栓栓塞性疾病,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以及房颤患者卒中等,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抗凝药物的出现对防治上述一系列疾病有积极作用.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等,作为过去几十年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口服抗凝剂,对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有重要作用.然而其治疗窗窄,需要频繁监测凝血功能,容易受食物、药物的影响,具有起效和失效时间长等缺点[1],使其应用受到了极大限制.近年来,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ew oral anticoagulants,NOACs)的出现为抗栓治疗提供了新选择.利伐沙班、阿派沙班、依度沙班以及达比加群酯等已被批准用于全身栓塞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以及预防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患者脑卒中.然而随着NOACs不良反应报道的逐渐增加、缺乏有效拮抗剂以及价格昂贵等因素,使其不能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对NOACs不良反应因素及应对策略研究现状系统回顾,旨在为其临床安全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s)与华法林预防不同类型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应用计算机从PubMed、 Cochrane图书馆、 Elsevier、 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等电子数据库中检索自建库至2018年7月关于口服抗凝治疗预防房颤患者卒中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s)。获取数据资料后用RevMan 5.3和STATA软件进行荟萃及偏倚统计分析,比较口服抗凝治疗在阵发性房颤与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患者卒中预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通过筛选最终纳入了4项大型Ⅲ期RCTs,对其荟萃分析表明在阵发性房颤患者中,无论使用NOACs还是华法林,患者卒中和全身性栓塞发生率[NOACs组(2.58%, 197/7 642) vs.华法林组(3.25%, 193/5 929), RR=0.83, 95%CI:0.61~1.13, P=0.24, I2=57%]和大出血发生率[NOACs组(6.4%, 489/7 642) vs.华法林组(7.12%, 422/5 929),RR=0.88, 95%CI:0.78~1.00, P=0.06, I2=0%]无显著差异。在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患者中,NOACs组卒中和全身性栓塞发生率显著低于华法林组[NOACs组(3.22%, 813/25 197) vs.华法林组(7.12%, 846/20 956), RR=0.82, 95%CI:0.75~0.90, P <0.000 1, I2=0%],同时大出血事件也显著降低[NOACs组(5.5%, 1 386/25 197) vs.华法林组(6.45%, 1 351/20 956), RR=0.85, 95%CI:0.73~0.99, P=0.03, I~2=77%]。结论阵发性房颤患者使用NOACs预防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与华法林相当,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患者使用NOACs预防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较华法林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对比利伐沙班、华法林治疗非瓣膜性房颤(NVAF)的效果.方法 120例NVAF患者,依据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华法林治疗,观察组采用利伐沙班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后血浆血小板微粒(PMP)、D-二聚体(D-D)、C反应蛋白(CRP)、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  相似文献   

7.
张君  蔡卫民 《中国药师》2019,(12):2262-2266
摘 要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由于治疗窗宽、无需常规凝血监测等优势逐渐被广泛使用。近年来,NOACs的药物反应出现个体差异,有报道发现,遗传变异是导致NOACs个体间差异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基因多态性对NOACs药物反应的影响十分必要。通过综述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探讨基因多态性对新型口服抗凝药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的影响,指导NOACs个体化用药,提高疗效和安全性,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超高龄非瓣膜性房颤(non-valvular fibrillation,NVAF)患者临床特点和抗凝治疗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市第三医院2020年5月至2021年4月接受利伐沙班抗凝治疗的NVAF患者,根据年龄分为观察组(年龄≥80岁)和对照组(<80岁)。观察2组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心肌梗死、全身性栓塞、大出血及死亡事件的风险。结果:116人完成随访,观察组59人,对照组57人。所有患者至少合并1种慢性疾病,低体质量和肾功能不全是超高龄NVAF患者的生理特点。93.2%患者服用低于标准剂量的利伐沙班,52.5%患者有高或中等依从性。随访结束,2组患者缺血事件、大出血、临床相关非大出血和死亡事件的发生率相似。结论:对于超高龄NVAF患者应充分评估卒中风险和出血风险,低于标准剂量利伐沙班能否达到预期效果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戴晓岚 《中国药房》2011,(22):2075-2077
目的:评价阿加曲班联合依达拉奉对房颤合并脑栓塞患者神经功能障碍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20例房颤合并脑栓塞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给予阿加曲班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检测凝血功能,使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比较2组神经功能障碍程度,使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评价康复情况,统计临床治疗有效率,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组治疗前凝血指标和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较对照组NIHSS评分有显著改善(P<0.05),试验组较对照组凝血时间延长(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1.38%、70.17%(P<0.01),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33%、5.00%(P>0.05)。结论:早期使用抗凝药阿加曲班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房颤合并脑栓塞,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利伐沙班与华法林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抗凝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139例NVAF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76例)和对照组(63例).实验组使用利伐沙班进行抗凝治疗,对照组使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有效性与安全性.结果 实验组患者完成实验占比略低于对照组,但...  相似文献   

11.
<正>达比加群酯(dabigatran etexilate)是一种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s),2010年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用于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卒中和全身性栓塞,2013年在中国上市~([1])。达比加群酯是前体药物,口服后经酯酶水解释放出活性成分达比加群而发挥抗凝作用。虽然达比加群酯属于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具有靶点单一、安全性好,无需特殊用药监测等优势,有望取代华法  相似文献   

12.
李姝雅  杜万良  王拥军 《中国新药杂志》2012,(11):1191-1194,1209
心房颤动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抗凝治疗是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方法。传统抗凝药物华法林疗效肯定但使用不便。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及Ⅹa因子抑制剂干扰凝血过程,抗凝作用肯定,具有剂量固定、无需监测凝血指标的优点,受到临床重视。本文对此类新型抗凝药物的药理作用、药代动力学及临床评价等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速读     
《药品评价》2012,(1):4-5
行业动态FDA批准拜耳公司拜瑞妥使用2011年11月4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批准拜瑞妥(利伐沙班)用于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卒中或全身性栓塞。利伐沙班每日仅需服用一次,固定剂量给药,且无需进行常规凝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中国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使用新型抗凝药预防卒中的成本效果,为中国房颤患者抗凝治疗药物的合理选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全球性临床试验ARISTOTLE、RE-LY及ROCKET-AF的研究数据及我国目前医疗成本,建立一年期决策树及长期外推Markov模型的方法,通过分别计算3种新型口服抗凝药物阿哌沙班(5 mg bid)、达比加群(150 mg bid、110 mg bid)、利伐沙班(20 mg qd)和华法林的调整质量生命年(QLAYs)及治疗成本,对新型抗凝药物用于中国房颤患者卒中预防的成本效果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NOACs治疗的总成本为163586~582710元,使用NOACs患者可获得的质量调整生命年为6.812~7.010。以华法林为参考的增效成本效果分析显示,成本效果比(ICER)为177271~739480元/QLAY,ICER利伐沙班> ICER阿哌沙班> ICER达比加群150 mg> ICER达比加群110 mg。3种抗凝药物与华法林比较的ICER均大于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的3倍,但小于部分城市人均GDP的3倍。一维敏感度分析显示该成本效果分析结果稳定可靠。结论:目前在我国,与华法林相比,使用新型抗凝药物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卒中不具备成本效果优势。目前仅在我国经济发达的某些城市,可推荐阿哌沙班或达比加群用于房颤卒中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利伐沙班对非瓣膜性房颤(NVAF)抗凝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医院心内科病区2017年3月至6月收治的201例接受利伐沙班抗凝治疗并拟行射频消融术的NVAF住院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法评估不同剂量利伐沙班对NVAF患者的抗凝效果。结果患者的平均年龄[OR=5.573,95%CI(2.621,8.525),P<0.001],年龄≥65岁比例[OR=0.310,95%CI(0.162,0.594),P<0.001],预测肾小球滤过率(eGFR)水平(P=0.002),肾功能不全患者比例[OR=0.273,95%CI(0.126,0.593),P=0.001],房颤血栓危险度(CHA2DS2-VASc)评分(P=0.025)与利伐沙班用量显著相关;合并冠心病[OR=0.512,95%CI(0.280,0.937),P=0.029],联用阿司匹林[OR=0.102,95%CI(0.029,0.356),P<0.001]、氯吡格雷[OR=0.153,95%CI(0.055,0.423),P<0.001]、他汀类药物[OR=0.467,95%CI(0.265,0.823),P=0.008]、胺碘酮[OR=5.729,95%CI(2.106,15.586),P<0.001]、质子泵抑制剂[OR=1.909,95%CI(1.088,3.351),P=0.024]等药物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有显著差异。使用不同剂量利伐沙班后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无须监测。患者住院期间共23例(11.44%)发生出血,研究后发现,利伐沙班引起的出血风险与其日剂量显著相关[OR=0.786,95%CI(0.637,0.970),P=0.025];此外,联用阿司匹林[OR=7.700,95%CI(1.150,51.556),P=0.035]和出血风险评分升高[OR=2.305,95%CI(1.044,5.091),P=0.039]可显著增加使用利伐沙班相关出血风险。结论利伐沙班日剂量、联用抗血小板药物和出血风险评分是导致NVAF患者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评价3种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达比加群酯、阿哌沙班、利伐沙班治疗非瓣膜病房颤(NVAF)的成本-效用值,为合理用药及医保目录的评审、药品集中采购、价格谈判等提供决策依据。方法:构建Markov模型模拟NVAF发展过程,依据3种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国际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获得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从文献中获取效用值,运行Treeage Pro 2011软件计算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成本-效用比,同时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新型口服抗凝药治疗NVAF中达比加群酯110 mg成本-效用比18 155.17,达比加群酯150 mg成本-效用比23 034.72,阿哌沙班成本-效用比25 979.16,利伐沙班成本-效用比18 517.53。结论:达比加群酯110 mg在治疗NVAF过程中更具有经济优势,同时利伐沙班在治疗此类疾病相对于达比加群酯110 mg所增加的成本可以接受。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在非瓣膜性房颤抗凝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和发展进行探讨。方法:收集最新发表的相关文章,对新型口服抗凝药的药理学特性、临床试验结果和临床应用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与结论:房颤是临床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对于CHA_2DS_2-VASc评分≥2或既往曾有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或有卒中史的患者,应该使用抗凝药物。新型口服抗凝药,与维生素K拮抗剂(VKA)相比,有相似甚至更好的抗凝效果、安全性和便利性。它们具有快速起效,更多可预测的药动学特征,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少,饮食对其无明显影响,比华法林导致颅内出血的风险更低。  相似文献   

18.
慢性肾脏病(CKD)在房颤患者中非常普遍,是卒中和死亡的危险因素,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无论是房颤还是CKD,均与脑卒中、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增加相关。两者亦具有密切的双向关系,且常常同时存在。相较于单独的房颤或CKD患者,同时患有两种疾病的患者脑卒中风险、血栓栓塞风险和病死率较高[1]。因此,如何有效治疗该类人群一直是当今医学界关注的热点。目前华法林用于肾功能不全的房颤患者虽可减少血栓栓塞的发生率,但其起效慢、出血风险高及需频繁监测INR等缺点限制了其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s)的出现克服了传统口服抗凝药(OACs)的弊端,但该类药物均经过肾脏代谢,肾功能不全使药物在体内蓄积导致出血风险增加。近年来,对于NOACs治疗该类人群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现将OACs在伴有CKD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抗凝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根据临床相关研究文献,以华法林为共同对照组,间接比较达比加群酯与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和依度沙班用于非瓣膜病房颤(NVAF)患者预防卒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差异。方法直接选用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与华法林比较的4项Ⅲ期临床试验研究,提取每项试验中卒中或体循环栓塞、主要出血等有效性和安全性终点事件的发生率,用Bucher法对4种NOAC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间接比较。结果与达比加群酯(110 mg,bid)组相比,利伐沙班组卒中或体循环栓塞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主要出血事件发生率升高(HR 1.30,95%CI 1.06~1.60);达比加群酯(110 mg,bid)组卒中或体循环栓塞事件和主要出血事件发生率与阿哌沙班组和高剂量依度沙班组相当,但低剂量依度沙班组主要出血事件风险更低(HR 0.59,95%CI 0.48~0.72)。与达比加群酯(150 mg,bid)组相比,利伐沙班组卒中或体循环栓塞事件发生率较高(HR 1.33,95%CI 1.02~1.75),阿哌沙班组主要出血事件发生率较低(HR 0.74,95%CI 0.61~0.91),低剂量依度沙班组卒中或体循环栓塞发生率较高(HR 1.71,95%CI 1.30~2.25),主要出血发生率较低(HR 0.51,95%CI 0.41~0.62);高剂量依度沙班组卒中或体循环栓塞事件和主要出血事件发生率和达比加群酯(150 mg,bid)组相当。结论在有效性方面,达比加群酯(150 mg,bid)最优,阿哌沙班与之相当。在安全性方面,低剂量依度沙班最优,阿哌沙班和达比加群酯(110 mg,bid)次之,利伐沙班出血风险最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利伐沙班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P-选择素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根据研究需要,将某院在2018年7月~2019年7月期间收治的100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和同时期接受体检的20例健康者作为观察对象,然后对所有观察对象进行分组处理,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分为甲组和乙组各50例,甲组给予利伐沙班15mg/d,乙组给予利伐沙班20mg/d,对照组20例健康者作为参考比较,分别检测3组观察对象的凝血四项情况,并测定其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的水平。同时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通过复查抽血等方式,观察患者在治疗期间的栓塞事件发生率,并分析利伐沙班的药物安全性指标。结果:甲乙两组患者的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与对照组进行两两比较,得到的差异明显(P0.05);治疗前后,甲组与乙组患者出现栓塞事件的发生率差异不大,进行组间比较的结果为P0.05;而观察治疗前后甲乙组患者的P-选择素表达水平,治疗前患者的P-选择素表达水平差异不大,治疗后甲组、乙组的P-选择素表达水平均降低,甲组低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结合应用利伐沙班治疗的效果较好,调整利伐沙班的剂量在15mg/d时的效果较好,患者的P-选择素表达水平得到显著抑制,并且不会导致患者出现栓塞事件,此方案应用的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