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2 毫秒
1.
回顾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Hp)感染相关性疾病的文献,总结中医辨证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认识,发现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疾病的疗效,与西药治疗相比,在症状改善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在Hp转阴率方面可取得同等的疗效,尤其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治疗耐药性幽门螺杆菌感染中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笔者通过检索相关文献,搜索了近五年来可以治疗幽门螺杆菌的药食同源中药,并从其提取物、有效成分及中药复方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作用机制、最低抑菌浓度等方面进行综述,为抗幽门螺杆菌药食同源健康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价值,以期在日常生活中对幽门螺杆菌的预防及治疗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整理孙晓娜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炎的病例,总结出幽门螺杆菌相关感染胃炎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经验。孙晓娜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炎重视病因病机,辨证精良,用药精准,提倡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起胃癌、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淋巴瘤等疾患的主要病因,并和某些缺铁性贫血等胃肠道外疾病有关。根除治疗是治愈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唯一有效的方法,但是耐药性的增加使得应用化学药物和抗生素根除治疗幽门螺杆菌越来越困难。从传统医药中寻找抑制、杀灭幽门螺杆菌的活性成分,是开发新的幽门螺杆菌治疗药物的有效途径。本文对目前应用中药、藏药、蒙药、瑶医、壮药等我国传统医学方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幽门螺杆菌感染(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和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自从1982年Warren 和Marsha从胃上皮细胞分离出幽门螺杆菌以来,17年间大量研究证明Hp与胃肠道疾病有密切联系,并研制出众多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药物.本文将介绍目前临床上抗幽门螺旋杆菌药物的现状.  相似文献   

6.
幽门螺杆菌感染(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和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自从1982年Warren 和Marsha从胃上皮细胞分离出幽门螺杆菌以来,17年间大量研究证明Hp与胃肠道疾病有密切联系,并研制出众多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药物.本文将介绍目前临床上抗幽门螺旋杆菌药物的现状.  相似文献   

7.
自1983年巴里·马歇尔(Barry J.Marshall)和罗宾·沃伦(J.Robin Warren)二人首先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活检的标本中分离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ulori,幽门螺杆菌)以来,国内外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此二人因此获得200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和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VCHO/IARC)将幽门螺杆菌定为Ⅰ类致癌原。幽门螺杆菌是寄居于人胃内的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在世界范围感染率高达50%左右,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人群胃内幽门螺杆菌检出率为30%-80%,幽门螺杆菌感染年复发率在发达国家约为3%,在发展中国家高于10%。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治治疗方案作了多方位的探索,现就近年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疣状胃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4月至2011年3月经胃镜检查确诊为疣状胃炎患者102例,所有患者在进行胃镜检查的同时,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其中78例患者幽门螺杆菌检测呈阳性,将幽门螺杆菌感染疣状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9例,观察组患者在给予内镜下微波治疗的同时,进行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内镜下微波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多数疣状胃炎患者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内镜微波消除疣状隆起同时给与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能够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疣状胃炎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及中药复方干预效果。方法于2015年3月—2016年12月,选取50例该院门诊接收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以及50例常规体检者,探究消化不良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将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中药复方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健康体验者感染率(32.0%)低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70.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7.1%)高于对照组(88.5%),两组患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具有相关性,采用中药复方干预,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血清胃蛋白酶原(PG)亚型含量在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部疾患治疗中的检测价值。方法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1359例体检者血清PG亚型的含量,同时利用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受检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对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给予常规三联疗法进行根除治疗,治疗过程中随时检测血清PG亚型含量。结果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血清PG亚型含量明显高于幽门螺杆菌未感染的健康者;随着用药治疗后幽门螺杆菌感染炎症的好转,其血清PG亚型含量逐渐趋于正常。结论检测血清PG亚型的含量可以协助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胃部疾患的临床诊断,并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根除治疗过程中作为首选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香砂六君丸在脾气虚弱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92例脾气虚弱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及甲硝唑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香砂六君丸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后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5%(43/4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9%(34/46)(P0.05);观察组幽门螺杆菌清除率为89.1%(41/4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2%(30/46),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香砂六君丸治疗脾气虚弱型幽门螺杆菌感染能提高治疗效果,增加幽门螺杆菌的清除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验方乌贝及甘散加减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100例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观察组(乌贝及甘散加减)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的疗效,对照组以联合运用阿莫西林胶囊及甲硝唑片剂口服或联合运用甲硝唑片剂及克拉霉素胶囊(对青霉素类药物过敏者采用此种疗法)作为主要药物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动态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变化情况及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14C-尿素呼气试验),采用随机双盲的方式,将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组间疗效比较具有显著差异。结论:乌贝及甘散加减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具有显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肠疾病的重要诱因,严重影响居民健康。随着三联、四联疗法的普遍应用,因其不良反应明显,耐药菌株增加,其治疗面临诸多瓶颈。临床研究及药理实验表明,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具备一定的优势。本文拟从中医对幽门螺杆菌的认识入手,分析其感染的病因病机;结合文献研究结果探讨中医药扶正祛邪防治幽门螺杆菌的机理机制,为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从脾胃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荨麻疹的中医理论依据与现代医学研究,更好地指导临床诊疗。方法:通过理论探讨,结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治疗效果,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荨麻疹的发病及治疗的联系,总结中医治疗方法的有效性。结果:揭示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慢性荨麻疹有良好的疗效,并完善相关的理论依据。结论:应用中医整体辨证观念,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性慢性荨麻疹,以健脾化湿法为主要的中医治疗原则,拓宽了中医治疗思路,有效的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自体性荨麻疹(CIU)发病之间的相关性并研究对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选择了在我院就诊治疗的126例病因未明的CIU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86名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两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并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研究。结果:慢性荨麻疹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比例为70.6%,显著高于正常人40.7%的比例,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HP感染的CIU者使用卡介苗多糖核酸联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CIU的缓解率为88.6%,显著高于单用卡介苗多糖核酸治疗(P0.01)。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是慢性荨麻疹发病的影响因素之一,同时使用卡介苗多糖核酸和抗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治疗疗效显著高于单用卡介苗多糖核酸进行治疗,推荐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医穴位埋线配合PPI方案(奥美拉唑肠溶片+阿莫西林胶囊+呋喃唑酮)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效果。方法将幽门螺杆菌感染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931例根据自愿原则分为2组:研究组466例采用穴位埋线联合PPI方案治疗,对照组465例单纯采用PPI方案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幽门螺杆菌感染程度评分。结果治疗1个月后,研究组痊愈率、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1周、2周、3周、4周后幽门螺杆菌感染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1年,研究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穴位埋线配合PPI方案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效果好,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感染幽门螺杆菌后,胃部发生肠化和萎缩增生逐步向胃癌演变,在这个病变进程中,相关基因的活性发生变化,生物分子由于感染幽门螺杆菌也在发生变化。对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发生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与抗幽门螺杆菌药物治疗难治性胃溃疡的疗效。方法:选择我科2008年5月~2010年12月应用手术联合抗幽门螺杆菌药物治疗的难治性胃溃疡患者45例为观察组,同期行药物保守治疗的45例患者为对照组,观察组接受手术联合抗幽门螺杆菌抗生素治疗,对照组只采用药物治疗。结果:两组疗效、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血、穿孔、感染、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除感染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手术联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难治性胃溃疡效果好,能显著提高溃疡治愈率和幽门螺杆菌根除率,降低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从根本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疏肝和胃丸体内外对幽门螺杆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疏肝和胃丸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内抗菌试验采用幽门螺杆菌感染小鼠造模,体外抗菌试验采用血琼脂平板扩散法进行药物抗幽门螺杆菌实验观察,用细菌涂片、尿素酶试验(RUT)检验经疏肝和胃丸治疗后小鼠胃幽门部幽门螺杆菌的清除状况,在血琼脂平板中抗幽门螺杆菌实验测定疏肝和胃丸对幽门螺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 IC)。结果:疏肝和胃丸高剂量组能显著降低幽门螺杆菌感染小鼠胃幽门部幽门螺杆菌的阳性率,其作用与对照组阿莫西林相当。在血琼脂平板中疏肝和胃丸抗幽门螺杆菌测得M IC为0.0156g/m l生药,其抑菌作用随着药物浓度的增高而增强。结论:疏肝和胃丸能在体内外抑制或杀灭幽门螺杆菌。  相似文献   

20.
党中勤为河南省中医院盱胆脾胃病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首届名中医。文章通过整理分析党中勤教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中医病因病机、辩证分型、治疗方法和用药特点,并结合典型病例分析,全面总结党中勤教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证经验。党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重视病因病机分析,精于辨证论治,用药精准,并倡导辨证与辫病相结合。现将党师运用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