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 探讨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方法 应用简明精神测量表(BPRS)及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对43例(观察组)无攻击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和113例(对照组)无攻击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临床对照研究。结果 观察组51.16%患者有精神病家族史,58.14%患者既往有攻击行为,而对照组分别为30.97%、30.97%,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BPRS中敌对猜疑,激惹性、思维障碍,行为紊乱因子及NOSIS中激惹精神症状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P〈0.01)。结论 精神病家族史阳性,既往有攻击行为,易激惹,思维障碍敌对猜疑,行为紊乱等可能是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早期预测干预,可减少其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临床特征,为护理对策的制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统计我院2002年1月至8月的住院精神病人,对发生攻击行为者(研究组)与未发生攻击行为者(对照组)之间的诸多因素作对照,攻击行为判定按照目前比较公认的由Baron提出的定义及标准进行。结果攻击行为发生率为9.6%,相关因素有性别、职业、文化程度、既往攻击行为史、精神病家族史、患精神分裂症和躁狂症、强制或被骗入院、情绪不稳或易激惹因素、幻觉妄想、性格特征等。结论本研究为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预测、预防和护理对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入院17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入院前有无攻击行为分为攻击组和无攻击组,两组分别从年龄、性别、文化、病程、既往攻击行为等一般情况、简明精神病量表和艾森克个性问卷方面进行单因素对照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1)经单因素分析,攻击组病程[(7.73±6.67)年]显著长于非攻击组[(5.22±5.47)年](t=2.631,P<0.01);攻击组BPRS中的敌对猜疑因子得分[(13.73±3.098)分]高于非攻击组[(11.47±3.93)分](f=4.063,P<0.01),焦虑因子得分[(7.18±3.583)分]低于非攻击组[(8.70±3.89)分](t=2.679,P<0.01);EPQ的E量表分攻击组[(11.99±4.340)分]显著高于非攻击组[(10.67±4.293)分](t=1.990,P<0.01);攻击组既往有攻击行为的患者所占比例(71.1%)显著高于非攻击组(16%)(x2=39.082,P<0.01).(2) 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BPRS中的敌对猜疑因子和既往攻击行为史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发生主要与其精神症状和既往攻击行为史有关,应积极治疗,控制症状并防止病情反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使用BPRS和自制的临床特征单因素分析量表,对49例有攻击行为的住院精神病患者和49例无攻击行为的住院精神病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住院精神病患者在BPRS和临床特征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提示BPRS的幻觉、敌意猜测因子分和临床特征中既往有冲动攻击史、易激惹、不合作、治疗依从性差、医护工作人员接触方式不当及医务人员的强制手段是住院精神病患者出现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对有攻击行为的住院精神病患者及早采取心理干预与健康指导,可有效降低其攻击行为、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伴攻击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防范攻击行为积累资料。方法对122例伴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组)进行一般资料、量表资料调查,并与同期住院且一般资料相匹配的122例不伴攻击行为者(对照组)对照。结果攻击行为的发生率为24.4%;攻击行为者中71.3%发生于住院的第1周内;研究组多数病前性格不良,而且既往多有攻击行为史,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研究组的简明精神病量表(BeRS)总分、思维障碍、激活性和敌对猜疑因子分和阳性症状量表(SAPS)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精神分裂症伴攻击行为者具有其临床特点,必须加强治疗和监护,以防范其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调查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攻击组54例和非攻击组63例,进行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评分以及临床特征单因子比较,相关结果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分析相关因素。结果:在既往攻击史、治疗护理依从性、强制措施、情绪易激惹、BPRS总分及因子分等方面两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与精神症状密切相关,而治疗、护理依从性差,采用强制措施是发生攻击行为的重要诱发因素;护理人员及时评估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及早采取有效护理干预,可降低和控制攻击行为发生。  相似文献   

7.
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特征和相关因素。方法收集住院精神病患者的社会人口学和住院资料、简明精神病量表、智商、脑电图等因素,记录每次攻击行为并对有和无攻击行为患者进行组间比较分析。结果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流行率为19.6%,每例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比率为2.6次。攻击行为组具有既往攻击行为史者(69%)明显多于无攻击行为组(41.29%),差异有显著性(P<0.01),与无攻击行为组比较,其年纪较轻、文化程度较低、无职业及单身者较多(均P<0.01),攻击行为组简明精神病量表敌对猜疑、激活性因子评分[分别为(4.12±1.23)分,(2.25±0.85)分]高于无攻击行为组[分别为(3.73±0.96)分,(1.06±0.69)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流行率较低,但提示对攻击行为预测因素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特征和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住院精神病患者的社会人口学和住院资料、简明精神病量表、智商、脑电图等因素,记录每次攻击行为并对有和无攻击行为患者进行组间比较分析.结果 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流行率为19.6%,每例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比率为2.6次.攻击行为组具有既往攻击行为史者(69%)明显多于无攻击行为组(41.29%),差异有显著性(P<0.01),与无攻击行为组比较,其年纪较轻、文化程度较低、无职业及单身者较多(均P<0.01),攻击行为组简明精神病量表敌对猜疑、激活性因子评分[分别为(4.12±1.23)分,(2.25±0.85)分]高于无攻击行为组[分别为(3.73±0.96)分,(1.06±0.69)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 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流行率较低,但提示对攻击行为预测因素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采用多种测试手段,引入多因素统计方法,对发生攻击行为的106例精神病人产生原因进行分析、评估,目的在于从中找出精神病人发生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掌握其可能预测的指标。结果表明: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发生率为1.7%,其中男性,年龄与文化程度偏低的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率高,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率较高。我们认为这与患者情绪急燥、易激惹、固执、自私、多疑、易报复等有关;神经心理功能障碍、不良家庭环境影响,以及精神症状的直接影响成为主要的促发因素。本文研究组病人入院前暴力行为史较多,这可能与精神病人固有的精神症状有关。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攻击行为史,结合PAD量表,并考虑到情境因素的影响,对精神病人的攻击行为可以做出前瞻性的预测。  相似文献   

10.
裴如青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7):2068-2069
目的:探讨躁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采用对照分析法,对50例有攻击行为的躁狂症患者和50例无攻击行为的躁狂症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和显著性检验。结果:两组躁狂症患者在BRMS和临床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提示BRMS的动作活动、敌意因子分和临床特征中既往有攻击史,易激惹、不合作及医护人员的强制手段是躁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及早对躁狂症攻击行为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及健康指导,可以将攻击行为减少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35例有自杀行为和733例无自样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精神分裂症偏执型,有阳性自杀家族史和病前负性生活事件,多次复发住院及有幻觉,妄想,抑郁等阳性症状的患者有较高的自杀危险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偏执型,阳性自杀家族史,病前负性生活事件,多次复发住院,幻觉,妄想,抑郁应视为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研究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功能情况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间的关系。方法对2012年度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首次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的时间为临床病情稳定后1周,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和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评价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II-CV)评价患者家庭功能情况,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研究对象的实际家庭亲密度评分与ITAQ评分的相关系数r=0.47,P〈0.05相关系数可信,呈显著正相关;而其与BPRS评分的相关系数r=-0.53,P〈0.05相关系数可信,呈显著负相关。研究对象的实际家庭适应性评分与ITAQ评分的相关系数r=0.44,P〈0.05相关系数可信,呈显著正相关;而其与BPRS评分的相关系数r=-0.48,P〈0.05相关系数可信,呈显著负相关。结论缓解期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功能状况与疾病严重程度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有攻击行为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征及相关问题.方法 193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按有无攻击行为分为有攻击行为的研究组76例,无攻击行为的对照组117例.两组分别从性别、文化程度、家族史、发病年龄、精神症状、诊断类型、脑电图和病前性格对照分析.结果 两组在性别、发病年龄、文化程度、诊断分型、脑电图和病前性格方面差异明显. 结论 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和无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有许多不同之处,应多加关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症状自我监控程式训练在稳定期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稳定期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10例,根据住院号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2组患者均给予药物治疗、常规护理及一般的康复训练治疗,训练组在此基础上再进行8周的症状自我监控程式训练,然后随访6个月。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表(SDSS)对2组患者进行对比评估。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BPRS、SD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8周末及随访6个月末2组患者BPRS、SD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8周末训练组复发率为2.0%(1/50),对照组复发率为9.1%(5/55),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末训练组复发率为6.0%(3/50),对照组复发率为14.5%(8/55),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症状自我监控技能程式训练有益于稳定期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的长期保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早发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高血压患者229例,其中133例早发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96例冠状动脉正常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实验室检查,分析主要危险因素.结果 观察组患者男性、早发冠心病家族史、吸烟史及酗酒史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BUN、GLU、HbA1c、TG、CRP、LDL-C、VLDL-C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男性、有家族史、吸烟、饮酒及高BUN、GLU、HbA1c、TG、CRP、LDL-C、VLDL-C血症、低HDL-C血症是早发冠心病高血压患者的高危因子,在控制血压的同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防治早发冠心病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相关的脑电生理学改变。 方法 用MOAS评定攻击行为,然后使用美国Nicolet Spirit脑诱发电位仪,对24例分裂症伴攻击行为患者和17例分裂症无攻击行为患者及25例正常人的事件相关电位P300,脑诱发电位SEP和ABR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三组被试的P300、SEP-P2及ABR在某些脑区的潜伏期和波幅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可能存在脑电生理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精神分裂症患神经系统软体征的长期稳定性或进程。方法:对1997年9月曾经进行神经系统软体征评定,持续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53例再次进行神经系统软件征的评定,同时采用BPRS量表评定其精神症状。结果:4年前、后两次神经系统软体征评定结果总分比较差别具有显性(P<0.01),各因子分比较中以顶、额、枕叶改变为(P值分别<0.01,<0.05,<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精神系统软体征随病程进展呈逐渐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安理申(盐酸多奈哌齐)联合赛乐特(盐酸帕罗西汀)治疗老年性痴呆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11年1月—2012年6月在本院住院或门诊就诊的60例老年性痴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安理申口服;试验组给予安理申联合赛乐特口服,观察12周。于治疗前及治疗12周末分别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易智能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简明精神量表(BPRS)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MoCA、MMSE、ADL、BPR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组MoCA、MMSE较治疗前明显升高;ADL、BPRS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组治疗后MoCA、MMSE、AD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PR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指标均无明显变化,对照组有6例出现不良反应,试验组有7例出现不良反应,均为头晕、头痛、胃肠道反应等常见药物不良反应,未发生心脏功能障碍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安理申联合赛乐特在改善行为和心理症状上比单一的安理申明显,但对患者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无明显增加;药物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故老年性痴呆患者如果伴发精神行为症状时使用安理申联合赛乐特治疗疗效肯定,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lCAM-1)、嗜酸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水平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毛细支气管炎患儿30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usA)测定其血清slCAM—l、Eotaxin水平,并比较其与高危因素的关系。结果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急性期血清slCAM-1、Eotaxin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也高于恢复期(P〈0.01);恢复期血清slCAM-1、Eotaxin与对照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中slCAM-1与Eotaxin含量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具有家族和/或个人过敏史者恢复期slCAM-1、Eotaxin血清水平高于无家族史和/或个人过敏史者(P〈0.05)。肥胖患儿恢复期Eotaxin血清水平高于正常体重儿(P〈0.05),市区及被动吸烟患儿恢复期slCAM-1血清水平高于农村及无被动吸烟者(P〈0.05)。结论slCAM-1、Eotaxin参与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病理过程。家族史、个人过敏史、肥胖、环境影响等相关因素可能导致毛细支气管炎反复发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