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初步探讨后颅窝容积测量方法,并比较面肌痉挛患者与正常人后颅窝容积大小的差别.方法 利用MR计算机中AW4.4工作站,使用3D重建软件测量后颅窝容积,对面肌痉挛患者及正常人进行后颅窝形态学测量,两组测量结果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面肌痉挛患者后颅窝容积为( 165.682±12.474) cm3,正常人后颅窝容积平均值为(159.151±18.798)cm3,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用MR薄层扫描以及3D重建软件可以较为准确的测量后颅窝容积,面肌痉挛的发生与后颅窝容积大小无关.  相似文献   

2.
石鑫  栾新平  郝玉军  柳琛 《中外医疗》2012,31(12):26-27
目的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 是探讨后颅窝的体积异常是否是导致面肌痉挛患者神经血管冲突并产生临床症状的倾向因素.方法 我们使用MRI容量分析法分析了40例面肌痉挛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的后颅窝,并用相应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病例组平均后颅窝体积为(157.9±14.9)cm3,健康对照组后颅窝容积为(161.7±15.1)cm3,病例组后颅窝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研究中面肌痉挛患者后颅窝及与临床血管压迫神经学说无明显相关性.MRI容积分析法可以很好地测量后颅窝体积.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16层螺旋CT容积软件对肝肺综合征患者肺部血管的改变进行量化研究.方法 44例肝肺综合征患者作为异常组,51例正常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利用16层螺旋CT对异常组和对照组进行肺部常规扫描,将右下肺平膈面层面内右下肺后基底段血管作为兴趣区域,运用容积评估软件对兴趣区域血管进行测量,运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异常组和对照组右下肺平膈面层面肺血管容积进行比较.结果兴趣区域内异常组和对照组血管容积分别为(1.889 3±1.006 6)cm3和(0.620 0±0.277 6)cm3,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异常组肺内血管较对照组平均扩张304.73%.异常组动脉血氧分压与兴趣区血管容积存在明显的负相关(r=-0.82,P<0.01).结论肝肺综合征患者右下肺血管容积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表明肝肺综合征患者肺内血管明显扩张.肝肺综合征患者肺内血管较正常人扩张约3倍.肝肺综合征患者动脉血氧分压与肺血管容积存在明显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磁共振多层面重建(MPR)对于图像结构测量准确性的影响.方法 对MR成像测试体模进行常规MR平扫;对磁共振三维扫描(3D T1MPRAGE)序列进行三维扫描并采用MPR方式进行图像重建.分别测量图像层厚、线性度等参数.结果 MPR重建图像层厚和空间线性测量结果 与常规MR平扫图像无明显差异.结论 MR、3D MPR重建技术对图像测量的准确性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不同重建时相间隔及重建层厚对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及射血分数(EF)的影响,优化重建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资料,将患者原始CT数据分别重建为层厚0.625、1.25、2.5mm的横断面图像,并以心动周期的10%和5%为间隔拆分为10和20个时相。利用图像工作站中基于CT值的容积分割算法计算舒张末期及收缩末期左心室容积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不同重建时相间隔和不同重建层厚左心室容积测量值的差异。结果 2.5mm获得的左心室容积测量值为,EDV(142.4±24.8)ml,ESV(48.9±16.9)ml;小于0.625mm[EDV(152.5±26.6)ml,ESV(56.9±19.5)ml]及1.25mm的值[EDV(152.3±26.3)ml,ESV(56.6±21.3)ml,P<0.001]。LVEF2.5mm的测量值大于0.625及1.25mm的值[(66.4±6.5)%vs.(63.3±7.5)%,(63.7±8.7)%,P<0.001]。不同重建时相间隔获得的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存在差异,以间隔5%的心动周期时相获得的结果小于间隔10%重建的结果(P<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两种重建方法获得的LVEF存在差异,间隔5%重建获得的LVEF值大于间隔10%重建的结果(P<0.01)。结论 64排螺旋CT能够以不同重建时相间隔和图像层厚获得左心室容积数据。较大的重建层厚和较少重建时相间隔可减少后处理图像数量,但导致低估或高估左心室容积。  相似文献   

6.
《北京医学》2012,34(2)
目的 比较不同重建时相间隔及重建层厚对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及射血分数(EF)的影响,优化重建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资料,将患者原始CT数据分别重建为层厚0.625、1.25、2.5 mm的横断面图像,并以心动周期的10%和5%为间隔拆分为10和20个时相.利用图像工作站中基于CT值的容积分割算法计算舒张末期及收缩末期左心室容积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不同重建时相间隔和不同重建层厚左心室容积测量值的差异.结果 2.5 mm获得的左心室容积测量值为,EDV( 142.4±24.8)ml,ESV (48.9±16.9)ml;小于0.625 mm[EDV(152.5±26.6)ml,ESV (56.9±19.5)ml]及1.25 mm的值[EDV(152.3±26.3)ml,ESV (56.6±21.3)ml,P<0.001].LVEF 2.5 mm的测量值大于0.625及1.25 mm的值[(66.4±6.5)%vs.(63.3±7.5)%,(63.7±8.7)%,P< 0.001].不同重建时相间隔获得的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存在差异,以间隔5%的心动周期时相获得的结果小于间隔10%重建的结果(P<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两种重建方法获得的LVEF存在差异,间隔5%重建获得的LVEF值大于间隔10%重建的结果(P<0.01).结论 64排螺旋CT能够以不同重建时相间隔和图像层厚获得左心室容积数据.较大的重建层厚和较少重建时相间隔可减少后处理图像数量,但导致低估或高估左心室容积.  相似文献   

7.
门方禹 《中外医疗》2016,(1):173-174
目的 探究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诊治重建中MR与CT的应用价值. 方法 整群选取并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该院收治的98例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按诊治所用不同检查方法分为两组,观察组54例患者行MR诊治与重建, 对照组44例患者行CT诊治与重建, 比较两组ACL与PCL测量值. 结果 观察组ACL 的前内侧束长度(41.1±1.6)mm、后外侧束长度(16.6±1.6)mm、宽度(10.1±0.6)mm、厚度(5.8±0.6)mm 与对照组(40.6±1.5)mm、(16.3±1.4)mm、(9.8±0.9)mm、(5.6±0.9)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测量值略微优于对照组.结论 MR与CT在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诊治重建中均具较高的应用价值,但MR诊治重建效果略优于CT,两种检查检查技术均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于国华  尹作民 《河北医学》2009,15(7):786-787
目的:探讨面肌痉挛患者神经血管压迫病因的MR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面肌痉挛患者的MR表现及手术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面肌痉挛患者MR显示28例存在神经血管压迫或接触,4例可疑接触。手术结果显示,MR诊断面肌痉挛患者神经血管压迫或接触的准确率为82%。结论:MR能较清晰显示面听神经与毗邻血管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医师提供术前评估和指导治疗有极其重要的意义,MR I在面肌痉挛神经血管压迫病因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多排螺旋CT容积测量软件,确定活体状态下国人第三、四脑室容积CT测量的参考值范围.方法:选择10~69岁正常人1250例,并根据年龄和性别进行分组,用3mm层厚的重建图像,对第三、四脑室进行容积测量与统计学分析.结果:得到不同年龄组和性别正常人第三、四脑室的容积的平均值和方差,各年龄组性别之间无显著差异性,60岁以后的老年人脑室容积与年龄之间有明显相关性.结论:①多排螺旋CT Volume软件作为一种非创伤性的方法,可以对活体正常人三、四脑室容积进行快速而准确的测量,具有高度可重复性;②初步建立了正常国人三、四脑室容量CT测量的参考值.  相似文献   

10.
①目的利用MR对正常人内耳进行形态学观察和测量,并与颞骨标本测量结果进行比较,旨在探讨内耳的MR表现及其正常形态大小,为该部位病变的定位诊断以及内耳显微外科手术提供有价值的解剖学依据。②方法选择33例无任何耳部疾患的正常志愿者(男24例,女9例),对两侧内耳进行MR三维重建成像,并对3个半规管进行测量;同时制作26侧成人颞骨骨迷路标本进行观察和测量,将两者结果进行比较。③结果33例MR三维重建成像均能满意显示两侧内耳的解剖结构。前庭、耳蜗、半规管、内听道显示清晰,可对其形态进行仔细观察。MR成像测得3个半规管内周长、外周长,以后半规管最长,上半规管次之,外半规管最短,其规律与尸头测量结果一致。④结论利用MR成像技术能立体而直观地显示内耳的结构,其测量结果与尸头测量结果有一定差值,但规律一致,可为临床提供正常人内耳成像特点及解剖学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交互式医学图像控制系统(MIMICS)软件行三维重建联合胸腔镜在肺腺癌复杂肺段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以2016年1月—2017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进行单纯胸腔镜肺段切除术的42例患者为对照组,以2017年7月—2018年7月期间行MIMICS软件三维重建联合胸腔镜肺段切除术的48例患者为观察组。比较2组围手术期临床指标、手术并发症;比较术前和拔除胸腔引流管后2组肺功能指标,包括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  结果  2组患者病灶数量、结节性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0.42%,5/48)显著低于对照组(28.57%,12/42,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5)。2组术前FEV1、FVC、MV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拔除胸腔引流管后,2组患者肺功能均显著低于术前,但观察组FEV1、FVC、MVV显著高于对照组[(1.67±0.52) L vs. (1.38±0.69) L, (1.73±0.64) L vs. (1.48±0.51) L, (54.27±7.14) L/min vs. (50.36±6.08) L/min, 均P < 0.05]。  结论  对于行复杂肺段切除术的肺腺癌患者,采用MIMICS软件在术前进行三维重建有利于在术中分辨肺部解剖结构,确定结节位置,有利于提高手术准确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减轻手术对肺功能的损伤,利于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与乳腺钼靶检查(MG)对乳腺癌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7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90例乳腺肿块患者磁共振与乳腺钼靶影像学资料,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比较磁共振与乳腺钼靶检查对乳腺癌的诊断效能。结果 MRI与MG恶性肿块检出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乳腺肿块良恶性诊断敏感度80.77%,特异度81.58%,准确度81.11%,阳性预测值85.71%,阴性预测值75.61%高于MG乳腺肿块良恶性诊断敏感度59.62%,特异度63.16%,准确度61.11%,阳性预测值68.89%,阴性预测值5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G术前诊断29个乳腺癌病灶大小(1.73±0.79)cm小于术后病理诊断(2.49±0.66)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术前诊断MRI诊断42个乳腺癌病灶大小(2.40±0.75)cm与术后病理结果(2.45±0.81)c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诊断淋巴结准确性为95.00%高于MG诊断淋巴结转移准确性为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诊断乳腺癌效能高于MG,对乳腺癌病灶大小的判断更接近于术后病理诊断,判断淋巴结转移准确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面肌痉挛患者在风险明确情境下的决策功能.方法 采用风险明确的骰子投掷实验(GDT)对面肌痉挛患者进行决策能力评估.收纳了28例门诊诊断明确的面肌痉挛患者,并与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相匹配的3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对比.同时完成了神经心理学背景测试,比较两组被试在这些测试的差异性.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面肌痉挛组存在风险明确情境下的决策功能受损,表现为面肌痉挛组净得分低于健康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91,P=0.001);两组被试在GDT 4个选项中也存在差异:单个数目的组合(F=13.059,P=0.001)及3个数目的组合(F=6.599,P=0.013)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被试在Stroop色词测试、数字广度(倒序)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两组被试在数字广度(正序)(t=-2.839,P=0.006)、词汇流畅性(t=-2.193,P=0.032)、负反馈利用率(t=-3.368,P=0.001) 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面肌痉挛患者在风险明确情境下的决策功能受损,可能与执行功能及负反馈利用率受损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非肿块型乳腺癌患者磁共振成像(MRI)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2018年5月于我院经病理证实的49例非肿块型乳腺癌患者的MRI影像学资料,分析HER-2阳性与HER-2阴性患者的形态学特征、肿瘤大小、峰值时间、ADC值间的差异。结果49例患者中HER-2阴性30例(61.22%),HER-2阳性19例(38.78%);HER-2阳性与HER-2阴性在病灶分布特征及强化特征MRI征象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R-2阳性患者肿瘤(6.12±1.53)cm明显大于HER-2阴性(4.34±1.47)cm,峰值时间(2.46±0.78)min明显低于HER-2阴性(3.19±0.36)min,ADC值(1.10±0.48)×10^-3mm^2/s明显高于HER-2阴性(0.91±0.35)×10^-3mm^2/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征象提示非肿块型乳腺癌患者HER-2阳性表达与肿瘤大小、峰值时间及ADC值相关,可间接为患者的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3D-TOF-MRA和3D-FIESTA-C序列联合应用于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神经血管关系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58例经微血管减压术的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的MRI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RI 3D-TOF-MRA和3D-FIESTA-C序列扫描, 并对脑干、面神经及周围血管进行多平面重建,判定面肌痉挛患者面神经与血管的毗邻关系, 统计症状侧与非症状侧面神经根部与周围血管接触关系以及神经受压、变形的数量,进一步辨明责任血管及来源, 并与术中解剖结果相比较。 结果 所有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中, MRI 3D-TOF-MRA和3D-FIESTA-C序列联合应用与微血管减压术术后结果对照分析显示,MRI发现症状侧血管与神经接触、受压阳性率为94.83%(55/58),非症状侧血管与神经接触、受压的阳性率为17.24%(10/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3.812,P<0.05),其中小脑前下动脉压迫最为常见,占比63.79%(37/58),其次为小脑后下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静脉以及椎动脉+前下动脉复合性压迫。58例患者行59次微血管减压术,其中2例术前判断为面神经未受压迫,术中所见亦未受压迫;术前1例判断为面神经无压迫,术中证实为小脑后下动脉压迫;术前应用MRI3D-TOF-MRA和3D-FIESTA-C序列联合判定面神经责任血管压迫的敏感度98.2%,特异度100%。 结论 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联合应用磁共振3D-TOF-MRA和3D-FIESTA-C序列可准确判断颅脑神经血管的毗邻关系,并可指导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李美辰  崔斌  林贵军  郭辉 《医学研究杂志》2018,47(10):114-117,106
目的 探讨基于三维时间飞跃法血管成像序列(3D-TOF)与三维可变翻转角快速自旋回波序列(3D-SPACE)的多模态虚拟重建图像对显微血管减压术的术前指导意义。方法 分析笔者医院连续收治的45例需行显微血管减压术的面肌痉挛患者,术前对其行3D-TOF、3D-SPACE两种序列扫描并应用Neuro Tech软件进行双序列三维重建,将所得图像与术野所见进行对比,进而分析三维重建的优劣性。结果 45例手术患者中38例可见面神经出脑干区(root exit zoom,REZ)压迫,7例可见直接接触压迫。三维重建所示责任血管为小脑前下动脉压迫27例、小脑后下动脉压迫12例、两者均有压迫6例;其中存在椎动脉压迫12例。术中所见责任血管为小脑前下动脉26例、小脑后下动脉16例、两者均有压迫3例;其中存在椎动脉压迫12例。对比术中视野与三维重建图像的神经血管相对关系的一致性,两者一致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appa值>0.7)。结论 通过3D-TOF联合3D-SPACE序列的多模态虚拟重建对于脑内结构显像清楚,特别是可以将面神经和周围血管的解剖关系更加直观的显示。该方法可应用于术前手术难度的评估、个体化手术方案的制定,对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控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RTA)对面肌痉挛(HFS)病因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HFS患者52例(观察组)和健康成人20例(对照组)进行MRTA检查,观察3D-TOF成像序列结合3D-CISS序列中脑桥小脑角(CPA)池内面神经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并与手术结果进行盲法对照。结果观察组患侧与健侧及对照组相比神经血管接触或压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侧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TA对神经血管接触或压迫的敏感度为94.1%,特异度为86.7%,阳性预测值为88.9%,阴性预测值为92.9%。结论MRTA证实面肌痉挛患者在面神经出脑干段(REZ)存在神经血管接触或压迫。MRTA诊断CPA池内血管接触或压迫敏感度和真实性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中性粒细胞外诱捕网(NETs)在痛风病人与健康对照组血清中表达水平的差异,以探讨NETs在痛风中可能存在的作用。 方法 用MPO-DNA ELISA法进行间接定量检测40例痛风病人和24名健康对照者周围血血清中游离NETs水平并分析其差异,同时分析痛风病人周围血NETs水平与血清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尿酸、病程等指标的相关性,及使用秋水仙碱组(19例)和未使用秋水仙碱组(21例)痛风病人血清中NETs水平的差异。 结果 痛风组NETs的浓度(2 119.62±1 843.36)pg/mL高于健康对照组(1 894.66±113.52)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痛风组血清NETs水平与ESR值呈正相关(P < 0.05),与CRP值呈正相关(P < 0.01),与血尿酸、病程等均无相关性(P>0.05)。未服用秋水仙碱组痛风病人血清NETs浓度(2 138.24±173.60)pg/mL高于服用秋水仙碱组(2 099.05±196.23)pg/m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中性粒细胞可能通过一种新的死亡方式,即网捕死亡形成NETs,参与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血清NETs水平可能与痛风疾病活动度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的策略。方法以9例实施MVD手术的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采用三维时间飞跃(3D-TOF)序列技术经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脑血管病变情况;分析术中所见、手术疗效及随访结果。结果术前MRI显示粗大扭曲的椎动脉(VA)偏向患侧,甚至对侧VA也移位至患侧。术中见VA直接同时压迫面神经和三叉神经3例,小脑前下动脉(AICA)和小脑后下动脉(PICA)上抬间接压迫面神经和三叉神经5例,PICA和小脑上动脉(SCA)分别压迫面神经和三叉神经1例。术后,8例患者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症状即刻消失,1例术后3个月症状完全消失;1例术后1周疼痛缓解。所有患者随访未见复发。结论粗大移位的VA通常是导致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的直接或间接责任血管。MVD成功的关键是从后组颅神经开始解剖,逐渐将VA向下移位,而不是简单地在神经和血管间塞入垫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