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8 毫秒
1.
目的:总结儿童睡眠中癫痫性电持续状态(ESES)的临床、脑电图(EEG)、神经心理障碍的特点及对治疗的反应。方法:对36例ESES患儿进行V—EEG监测,随访观察临床、EEG、神经心理障碍的情况以及治疗效果。结果:36例中27例(75oA)经治疗临床发作完全控制或明显减少,EEG上ES—ES消失。22例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中的17例(77%)在临床发作改善和抑制痫样放电方面都有良好的疗效。32例神经心理障碍患儿26例(81%)经治疗后有明显改善。结论:ESES是一种特殊的EEG现象,非快速眼动(NREM)睡眠期持续放电是神经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抗癫痫治疗除控制其临床癫痫发作外,还必须及早消除EEG痫样放电持续状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颞叶内侧癫痫(MTLE)及颞叶外侧癫痫(颞叶新皮层癫痫,NCTLE)蝶骨电极长程视频脑电(V-EEG)的特点。方法:根据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癫痫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从发作类型、临床特征以及解剖部位、病因等方面,将112例难治性颞叶癫痫分为MTLE89例,NCTLE23例,对其蝶骨电极长程V—EEG监测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MTLE组和NCTLE组均具有高先兆出现率,蝶骨电极发作间期EEG棘波、棘慢波、尖波、尖慢波总检出率分别为83.1%和30.4%,其间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1)。发作期蝶骨电极EEG定位准确率较高,MTLE定侧率为70.8%(63/89),临床发作形式以手口自动症为主。结论:MTLE与NCTLE具有相应EEG及临床发作特征,蝶骨电极长程V—EEG监测能有效鉴别诊断MTLE与NCTLE,在一定程度上可为准确定位致痫灶提供可靠依据,进而有利于指导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发性抽动症(TS)患儿的的临床及脑电图(EEG)特征。方法:对164例TS1患儿的临床及EEG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64例中,EEG异常36例(异常率为22%),其中32例表现为枕区基本节律慢化,a波指数减少,a波调节调幅不良,出现阵发高幅0节律等非特异性异常,另4例表现为典型的癫痫样放电。结论:部分TS患儿有EEG的异常改变,且EEG的异常与病程的长短及严重程度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EEG可作为评估病变严重程度的客观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长程脑电图(EEG)和CT在癫痫诊断、鉴别诊断和病因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分析长程EEG监测,包括动态脑电图(AEEG)、同步录像脑电图(VEEG)和CT对320例癫痫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长程EEG正常123例(38.4%),异常197例(61.6%),并监测到临床发作48例(15%),占异常EEG的24.4%。异常EEG中见痢样波114例(占异常者的57.9%),非特异性异常83例(42.1%)。AEEG和VEEG的异常率及观察到的临床发作的百分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X^2=1.32,P〉0.05及X^2=0.93,P〉0.05)。CT正常229例(71.6%),异常91例(28.4%)。CT与长程EEG两种方法的异常率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X^2=10.88,P〈0.001)。结论:长程EEG的临床应用,大大提高了癫痫EEG的阳性率。特别是对不典型临床发作表现和无先兆指征的可疑性癫痫患者进行诊断和分类尤为有用。CT的广泛应用使引起癫痫原因的脑部疾病的检出率大为提高,已成为癫痫病因研究的重要手段。CT与长程EEG监测二者结合在癫痫病因的诊断及定位诊断中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对指导癫痫的治疗帮助很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伴中央中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痫(BECT)长期控制中发作间期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异常灌注灶恢复情况和V—EEG的变化。方法:观察25例BECT患儿经抗癫痫药治疗前后发作间期SPECT显像与长程EEG及影像学的变化。结果:控制发作时间平均30个月,用药前后SPECT、两次比较:用药后SPECT正常增加10例(67%,P〈0.05);低灌注减少1例(33%)和高灌注减少9例(53%),单灶减少9例(64%),多灶减少1例(17%)。EEG比较:用药后正常增加7例(28%,7/25;P〈0.05),CT和(或)MRI检查均无异常。结论:抗癫痫药物可改善BECT的异常灌注灶和减少痫样放电,部分异常灌注灶经治疗可修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抽动障碍的视频脑电图(V—EEG)异常率及痫样放电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88例抽动障碍患者进行V—EEG检查并分析其波形特征。结果:该组抽动障碍患儿V-EEG中,正常范围EEG575例,占97.8%,异常EEG(棘尖波发放)13例,占2.2%。结论:抽动障碍患儿的V-EEG异常率并不高,而其中明确与癫痫相关的痫样放电更是少数;抽动障碍患儿中的痫样放电很可能属于正常非癫痫人群中极少数人所具有的临床下放电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脑灰质异位症(HGM)所致癫痫的患者的临床表现与脑电图(EEG)特点。方法:报告4例脑HGM所致癫痫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EEG特点和抗癫痫药的治疗效果,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4例大脑HGM症患者均合并其他脑部发育畸形,如脑裂、透明隔缺如,其临床表现为反复的癫痫发作且呈迟发性难治性癫痫、智力低下及运动系统受损,其EEG特征为额、中央反复阵发高至极高波幅尖慢、棘慢波综合或慢波增多。抗癫痫药物可对症治疗,γ刀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癫痫发作。结论:脑HGM所致癫痫发病年龄早,主要发作类型为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其EEG异常放电与病灶部位有一定的相关性,约半数患者正规的药物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神经生物反馈(又称脑电图生物反馈,EEG biofeedback,EBF)治疗难治性癫痫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方法。试验组进行EBF训练来强化Ca导联12~15Hz的感觉运动节律(SMR)而同时抑制θ节律,共30次为一疗程。对照组患者进行空白对照。对试验前后的临床发作情况和脑电图进行观察。结果:共56例完成了30次的EBF训练,其中36例为试验组患者,20例为对照组。经EBF治疗后,试验组癫痫发作明显减少,总有效率为69%,对照组中总有效率为25%。试验组重度异常脑电图所占的比例由47%降至28%,总好转率为56%(20/36)。结论:难治性癫痫患者进行EBF训练,在强化C4导联SMR节律的同时抑制θ节律,可以减少癫痫发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发作病人脑电图(EEG)的动态改变。方法:对4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发作病人(观察组)和2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无癫痫发作病人(病例对照组)的EEG和卒中病灶分布、范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癫痫发作形式及频数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40例的病灶分布主要在颞叶、额叶及顶叶,初次NIHSS评分为4.8(±2.03)分,癫痫发作类型主要为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病例对照组20例的病灶分布在顶、枕、额、颞叶、基底节和小脑,初次NIHSS评分为4.7(±2.27)分,经t检验统计表明,NIHSS评分两者差异无显著意义(P〉0.50);初次检查病例对照组的EEG异常率为50%,其中轻度异常占异常总数的70%,中度占30%;观察组的EEG异常率为95%,其中轻度异常仅占异常总数的21%,中度和重度异常占79%;健康对照组的EEG异常率很低,仅为20%,且仅表现为轻度异常;经Х^2检验,Х^2=46.54,P〈0.005,表明三组间EEG的异常率差异有显著意义。在随后的3次复查中,随着NIHSS评分的改善,癫痫发作的频数降低,EEG的异常程度也下降,以第60天时最为显著。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发作病人的EEG检查有较高的异常率,对指导其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大剂量泼尼松(prednisone)治疗婴儿痉挛(infantile spasms。IS)前后脑电图(EEG)变化的特点。方法:采用大剂量泼尼松治疗13例IS患儿并对其进行开放自身对照性研究,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疗程结束(7周)及随访6个月时进行视频脑电圈(V-EEG)监测及痉挛发作评估,并分析其治疗前后各时段EEG变化的特点及临床疗效与EEG高度失律型波消失闻的关系.缩果;13例患儿在应用大剂量泼尼松治疗前发作闻期EEG均出现商魔失律现象.伴有成绞性或单次痉挛发作,且可见发作期特征性图形。治疗后,13例患儿EEG均有不同程度改蒋,虽完全缓解戒部分缓解’,在治疗2周和7周时高度失律完全缓解率均为62%(8/13),同期癌颦发作完全控制率分别为69%(9/13)和77%(10/13);有10例完成6个月随访,其中5例EEG星完金缓解。其余5例EEG高度失律与治疗前相仿,此5例为复发或治疗无效的瘸例;并对晃发作和宥发作患儿的勘粥高度失律背泰缓解或未消失率比较,在治疗2周时两者比较差异晃统计举意义(P>0。05),而治疗7周时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EG是评估临床疗效的重翼指标;大剂量泼尼松治疗IS既可在短期内快速消除高度失律。也可有效控制痉挛发作。但其是番可长期改善IS患儿的EEG及控制痉章发作俺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及随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大剂量苯巴比妥治疗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SE)的效果,企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急诊人院的21例以全身惊厥性SE为突出症状的患者,在针对病因进行积极治疗的同时,进行常规抗癫痫药物(AED)静脉滴注,若癫痫发作症状难以控制则改用大剂量苯巴比妥进行治疗,观察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常规AED治疗时,患者24h内癫痫缓解率为20%;没有完全控制者,改用大剂量苯巴比妥静脉滴注后24h内癫痫均得到完全控制。结论:大剂量苯巴比妥治疗难治性SE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常规治疗方法无效时可以采用该方法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i比较抗癫痫药物或非药物治疗反射性癫痫的临床疗效和脑电图改变。方法i将27例患者分为3组:第1组为反射性癫痫伴脑电图异常(痫样放电1~4次/24h),未用抗癫痫药者;第2组:反射性癫痫伴脑电图异常(痫样放电1~4次/24h),使用抗癫痫药者;第3组为反射性癫痫伴脑电图异常(痫样放电≥5次/24h),使用抗癫痫药者。各组均需避开诱因。根据患者既往最长癫痫发作间期的3倍时间随访其癫痫发作次数和视频脑电图表现。结果:各组无1例临床加重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63%~100%,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电图改善总有效率3个组之间有明显差异(P〈0.05)。脑电图异常(痫样放电1~4次/24h)病人用药与否脑电图改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各组反射性癫痫预后良好,伴脑电图异常的反射性癫痫建议给予抗癫痫药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获得性癫癎失语综合征(Landau-Kleffner syndrome,LKS)的临床、脑电图(EEG)特征、治疗反应和远期预后。方法:对5例LKS患儿的临床表现、EEG特点和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并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起病年龄为4~12岁。5例患儿均有不同类型的癫癎发作,伴有进行性失语,其中1例智力明显低下。5例均有EEG异常,其中3例有颞区局限性棘慢波发放。癫癎发作均可用抗癫癎药物控制。经皮质激素治疗,失语有改善。随访癫癎发作控制均良好,但语言恢复较正常差,EEG癎样放电好转。结论:LKS是一种以获得性失语和癫癎发作两大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儿童时期癫癎性脑病。失语表现为听觉失认,多伴有其他精神行为异常。EEG常见颞区的局限性癎样放电,睡眠期常泛化至全导联,并可呈持续发放。抗癫癎药物可控制癫癎发作,但对失语疗效不佳。早期应用足量皮质激素治疗可明显改善失语情况。EEG及癫癎发作转归良好,但常遗留语言障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失神癫痫儿童之典型失神发作与中央颞区棘波(CTS)的共存现象,探讨典型失神发作伴CTS的脑电图(EEG)与临床特征。方法:检索10年来所有典型失神发作患儿的EEG资料,对伴有CTS病例的临床病程、EEG特征及演变过程和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检索到72例典型失神发作患儿,其中4例在失神发作活动期或发作控制后至少有1次EEG监测有CTS,均不伴临床部分性发作,所有患儿对丙戊酸单药治疗效果好。结论:典型失神发作可与CTS共存于同一患者,二者具有各自独立的EEG与临床特征,失神发作的控制均伴有广泛性3Hz棘慢波放电的消失,而CTS常持续存在多年而不引起临床发作。对这类患儿选择广谱抗癫痫药物更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电图(EEG)在高压氧(HBO)治疗颅脑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外伤所致颅脑损伤患者88例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止血、脱水降颅压、抗感染、支持营养等治疗;HBO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待生命体征平稳且无禁忌症后于当日或术后7d开始早期行HBO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EG的变化情况。结果:HBO治疗组EEG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临床症状的改善也与之相符。结论:EEG检查对HBO治疗颅脑损伤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及评估预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睡眠脑波调制重复经颅磁刺激与常规重复经颅磁刺激在治疗原发性失眠症中的脑电图(EEG)动态特征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按完全随机的方法,将126例原发性失眠症患者分为睡眠脑波调制重复经颅磁刺激组(睡磁组)44例、常规重复经颅磁刺激组(常磁组)42例和假磁刺激治疗组(假磁组)40例。每次持续刺激30min,每日1次,疗程10d。分别观察治疗前、治疗10d时和治疗结束后30d时的Krakow睡眠积分(KSS)、EEG及平均α波绝对功率谱的变化。结果:两磁疗组治疗10d时的KSS显著降低(均P〈0.05),平均α波绝对功率谱显著升高(均P〈0.05),尤以睡磁组突出,且持续至治疗结束后30d。治疗10d时磁疗患者平均α波绝对功率谱与其KSS呈显著负相关(n=86,r=0.2136,P〈0.05)。结论:睡眠脑波调制重复经颅磁刺激和常规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原发性失眠症的异常EEG均有显著的良性调节作用,其疗效与提高平均α波功率谱相关,前者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癎动态脑电图(AEEG)变化、神经功能的缺损情况及临床疗效与预后.方法:将4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后继发性癫癎患者设为研究组,回顾其AEEG资料,常规脑电图与动态脑电图检查比较;并与对照组4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无癫癎发作患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常规脑电图与动态脑电图检查比较:常规脑电图(REEG)检查中度和重度异常16例,占40%;AEEG检查中度和重度异常的比率为35例,占87.5%,AEEG较REEG检查的中、重度异常比率明显增高,具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组患者AEEG异常率占95.0%;发生在脑叶皮质区的患者继发癫癎的概率高于发生在皮质下区的患者,两者间AEE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EEG可显著提高卒中后癫癎发作患者的脑电异常检出率,其检查结果对预测癫癎发作、病情变化、预后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veratrol,RV)对戊四氮(pentylenetetrazole,PTZ)慢性点燃大鼠行为及脑电图(EEG)的影响。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PTZ致癎组(B组)、RV干预组(C组),每组20只。B组和C组通过腹腔注射PTZ建立慢性癫癎动物模型,观察大鼠行为、脑电图及海马组织学变化情况。结果:腹腔注射RV可明显抑制大鼠的癎样放电,延长发作潜伏期、缩短发作时间,与PTZ致痂组相比重型发作率降低(P〈0.05);同时在病理学上还能减轻海马神经元的损伤程度。结论:RV可明显抑制PTZ诱导的大鼠癫癎发作,对致癎海马神经元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