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后单卵双胎妊娠与胚胎透明带显微操作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在我院行IVF-ET后获得临床妊娠的1,099个周期,比较行胚胎透明带显微操作(ZPM)和未经显微操作的两组患者单卵双胎(MZT)妊娠的发生率。结果IVF-ET后临床妊娠1,099周期中,MZT16周期,发生率为1.46%,占多胎的7.6%。显微操作组临床妊娠462周期,MZT6周期,发生率为1.30%;无显微操作组临床妊娠637周期,MZT10周期,发生率为1.60%,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单卵双胎妊娠与胚胎透明带显微操作之间无密切联系,积极控制IVF-ET的多胎妊娠可能是减少单卵双胎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患者在控制性超促排卵(COH)阶段阴道微生态的变化,提供良好的护理对策.方法 对100例IVF-ET周期中控制性超促排卵患者分别在控制性超促排卵前、后进行阴道微生态检查.结果 IVF-ET周期中的患者在COH前有13.0%、COH后有42.0%发生阴道微生态失调,COH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VF-ET周期中的患者在控制性超促排卵后发生阴道微生态失调的比例较高,要加强相关护理,以减少或避免取卵手术的感染,提高胚胎种植率,降低流产率.  相似文献   

3.
控制性超促排卵患者阴道微生态的监测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患者在控制性超促排卵(COH)阶段阴道微生态的变化,提供良好的护理对策。方法对100例IVF-ET周期中控制性超促排卵患者分别在控制性超促排卵前、后进行阴道微生态检查。结果IVF-ET周期中的患者在COH前有13.0%、COH后有42.0%发生阴道微生态失调,COH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IVF-ET周期中的患者在控制性超促排卵后发生阴道微生态失调的比例较高,要加强相关护理,以减少或避免取卵手术的感染,提高胚胎种植率,降低流产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胚胎移植过程的难易程度以及出血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胚胎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生殖中心自2001年1月至2004年6月760个IVF-ET周期的胚胎移植技术与其临床结局的关系。结果760个胚胎移植周期中,胚胎移植容易403周期、较困难305周期、困难52周期,后者与前二者比较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分别下降了14.6%和5.5%,临床妊娠率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移植管无血染440周期、少量血染271周期、多量血染49周期,多量血染与无血染和少量血染比较,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分别下降了19.6%和7.3%,种植率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胚胎移植是IVF-ET的关键步骤之一,移植过程应操作轻柔,减少困难胚胎移植和出血的发生,将会提高IVF-ET的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输卵管切除术对卵巢反应性的影响. 方法 将222周期因输卵管因素行IVF-ET的患者分为A、B、C三组:A组为双侧输卵管阻塞组(100周期),B组为单侧输卵管切除组(43周期),C组为双侧输卵管切除组(79周期).比较三组患者在IVF-ET周期中卵巢对控制性超促排卵(COH)的反应性及妊娠结局的差异. 结果 三组的各项观察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但对于双侧输卵管切除时间<6个月患者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日直径≥14 mm卵泡数(4.06±2.34)高于双侧阻塞组(3.50±2.02),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在IVF-ET中,输卵管切除术及切除时间尚不会对卵巢的反应性及妊娠结局形成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术(IVF-ET)后异位妊娠(EP)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应对措施。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生殖中心经IVF-ET后确诊为EP的42例患者共计45个周期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6年内共有3 656个周期为临床妊娠,42名患者共计45个周期为EP,比例为1.23%(45/3 656)。2名患者重复EP,5名患者宫内宫外同时妊娠(HP)。EP主要发生在输卵管壶腹部,共19周期,占EP的42.22%。因输卵管因素行IVF-ET后EP的患者有24周期(53.33%),非输卵管因素21周期(46.67%)。45周期EP中,3周期保守治疗,42周期采用腹腔镜或开腹手术治疗。5例HP患者中3例行手术+宫内孕保胎治疗,其中2例保胎成功最终娩出健康活婴。22名患者(52.38%)通过后续IVF-ET妊娠成功并产下健康活婴,3名患者(7.14%)暂时放弃生育计划,17名患者(40.48%)继续尝试IVF-ET。结论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改进与发展,其造成EP高风险或许会呈现逐渐降低趋势,但现今而言仍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输卵管因素是EP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处理IVF-ET后患者时要考虑到IVF技术的特殊性,避免漏诊、误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腹腔镜下处理输卵管积水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处理输卵管积水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 IVF-ET)结局的影响.方法 2002~2005年在我院行IVF-ET伴输卵管积水的53例分3个研究组:①未处理组17例,仅行IVF-ET,未对积水进行处理;②直接切除组17例,行IVF-ET术前在腹腔镜下处理输卵管积水;③失败后切除组19例,IVF-ET失败后腹腔镜下处理输卵管积水后再行IVF-ET.结果未处理组新鲜移植周期妊娠率15.8%(3/19),解冻周期妊娠率10.5%(2/19),平均周期妊娠率13.2%(5/38),累积活胎率17.6%(3/17);直接切除组分别为36.8%(7/19),23.1%(3/13),30.3%(10/32),41.7%(8/17);失败后切除组分别为16.7%(2/12),58.3%(14/24),44.4%(16/36),73.7%(14/19).失败后切除组的解冻周期妊娠率、平均周期妊娠率及累积活胎率均高于未处理组(χ2=10.374,P=0.001;χ2=8.903,P=0.003;χ2=11.305,P=0.001),直接切除组平均周期妊娠率及累积活胎率呈高于未处理组的趋势(χ2=3.377,P=0.066;χ2=3.360,P=0.067).结论输卵管积水降低IVF-ET的妊娠率,妊娠结局不良,腹腔镜下处理输卵管积水后再行IVF-ET提高妊娠率,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失败后进行重复治疗周期的妊娠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6~2008年我院生殖中心进行的702个重复IVF-ET周期(503例),其中先前失败周期在外院和在本院进行的分别有191个(A组)和511个周期(B组)。分析其妊娠结果与重复周期的次数和患者年龄的关系。结果:A组先前失败周期为1次、2次和2次以上在我中心行重复IVF-ET的临床妊娠率无明显差异(56.56%vs66.67%vs61.54%);2次以上失败后的重复周期获卵数显著减少(4.86±2.96vs8.51±4.60vs8.48±3.32),其基础促卵泡生成素(FSH)水平(mIU/ml)显著增高(11.58±11.40vs7.31±3.66vs6.83±2.35)。B组先前失败周期为1次、2次和2次以上的重复周期与本中心首次IVF周期的临床结果比较显示:先前1次失败周期的临床妊娠率、获卵数、移植胚胎数和流产率与本中心首次IVF周期无显著差异;先前2次失败周期的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E2水平(pg/ml)显著降低(2396.87±1602.02vs4061.17±2255.63),获卵数显著减少(6.66±4.58vs9.59±4.30);先前2次以上失败周期的临床妊娠率、获卵数、内膜厚度和基础FSH水平均显著降低。B组中女方年龄<38周岁的先前失败<3次的患者,其重复周期妊娠率和种植率无明显降低,但先前失败3次以上者的妊娠率和种植率显著降低;女方年龄>38周岁,1~4次的妊娠率、种植率均明显降低。结论:IVF-ET重复周期的妊娠结果与周期次数无相关性,可能与不同中心对患者的治疗有直接相关。同一中心IVF-ET3次以内,妊娠率与周期次数无明显关系,4次以上妊娠率明显下降;年龄可以影响重复周期的结果,超过38岁,妊娠率、种植率下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受精方式及不同胚胎移植时期是否会影响妇女异位妊娠(EP)的发生。方法:选择在本院生殖中心接受常规体外受精-移植(IVF-ET)或卵细胞胞质内单精子注射-移植(ICSI-ET)助孕治疗并成功妊娠患者的3 331个新鲜移植周期和2 706个冻融移植周期。新鲜移植周期中,IVF-ET周期2 546例,ICSI-ET周期785例,卵裂期胚胎移植2 220例,第5天囊胚移植1 111例;冻融移植周期中,IVF-ET周期2 080例,ICSI-ET周期626例,卵裂期胚胎移植741例,第5天或第6天囊胚移植1 965例。根据不同的受精方式及移植时间,比较各组间EP的发生情况。结果:新鲜移植妊娠周期中,2 546例IVF-ET周期EP发生36个周期(1.41%),785例ICSI-ET周期EP发生27个周期(3.44%),两组间的EP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冻融移植妊娠周期中,2 080例IVF-ET周期EP发生21个周期(1.01%),626例ICSI-ET周期EP发生5个周期(0.80%),两组间的EP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VF-ET和ICSI-ET周期中,新鲜D3移植组(F-D3)、新鲜D5移植组(F-D5)、冻融D3移植组(T-D3)及冻融D5/6移植组(T-D5/6)各占2 220例、1 111例、741例、1 965例,EP发生例数分别为38例、25例、10例、16例,EP发生率分别为1.71%、2.25%、1.35%、0.81%,T-D5/6组EP发生率显著低于其他组(0.81%vs 1.71%,2.25%,1.35%,P0.05)。结论:不同的受精方式可能会影响EP发生率,冻融周期囊胚移植EP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新鲜周期胚胎移植和冻融周期卵裂期胚胎移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短时受精联合早期补救性卵细胞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术在完全受精失败周期的应用结局。方法:10例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获取的卵细胞随机分组,分别采用短时受精与过夜受精,比较受精率与胚胎质量。105例常规IVF-ET周期短时受精后,行极体观察,早期判断完全受精失败后行补救性ICSI术,报道临床结局。结果:3h短时受精与过夜受精在受精率与胚胎质量上无明显差异(P>0.05)。短时受精联合早期受精失败补救后,临床妊娠率为53.3%,种植率为38.0%,出生婴儿64名。结论:短时受精联合早期补救性ICSI对常规IVF-ET周期完全受精失败患者的临床结局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中激动剂长方案和拮抗剂方案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本中心实行IVF-ET的PCOS患者的临床资料,共270个周期,200个为长方案周期和70个为拮抗剂周期。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基础内分泌、促性腺激素(Gn)天数、Gn用量、获卵数、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拮抗剂组受精率低于长方案组(P0.05),拮抗剂组无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结论 PCOS患者IVF-ET时应用拮抗剂方案是安全的,可大大降低OHSS发生率,但在提高临床妊娠率方面无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女性采用IVF-ET助孕治疗中,行冷冻周期和新鲜周期移植胚胎的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因单纯PCOS不孕于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进行IVF-ET助孕、并行冷冻胚胎移植的患者共389个周期,为PCOS-冷冻周期组;与同期PCOS不孕患者行IVF-ET助孕而移植新鲜胚胎的患者共255个周期,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状态。结果 PCOS-冷冻周期组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均高于对照组的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OS-冷冻周期组的异位妊娠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异位妊娠率(P0.05);PCOS-冷冻周期组与对照组的子宫内膜厚度、自然流产率、早产率、多胎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OS-冷冻周期组与对照组的单胎足月儿体重、单胎足月低体重儿比率、单胎足月巨大儿比率、单胎早产儿体重、多胎早产儿体重及多胎足月儿体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COS不孕症采用IVF-ET助孕治疗,冷冻周期移植方案比长方案促排卵并新鲜周期移植的PCOS患者有更好的妊娠结局,以及相似的新生儿结局。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EMT)不孕患者腹腔镜术后行IVF-ET助孕治疗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生殖中心接受IVF-ET助孕的EMT不孕症腹腔镜术后患者141个周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81个周期行新鲜胚胎/囊胚移植后成功妊娠纳入妊娠组,60个周期行移植后未妊娠纳入未妊娠组,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IVF-ET妊娠率的临床因素。结果 IVF-ET助孕的EMT不孕症腹腔镜术后患者中81个周期成功妊娠,妊娠率为57.4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不孕年限、基础FSH及可移植胚胎数是影响EMT患者腹腔镜术后IVF-ET妊娠的独立因素,其中年龄35岁、不孕年限3年及基础FSH10U/L是独立保护因素(OR值分别为0.491、0.494和0.350,P0.05);可移植胚胎数3个是独立危险因素(OR=2.860,P0.05)。结论 EMT不孕患者腹腔镜术后行IVF-ET助孕可获得较好的妊娠结局,患者年轻、卵巢功能好、不孕时间短及IVF获得多的胚胎对提高妊娠率有益。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生长激素(GH)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失败患者子宫内膜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募集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采用常规长方案降调后IVF-ET失败未孕患者40例,在2~3个月经周期后再行同样方案IVF-ET并在促排卵中联合使用GH;比较患者前后两次治疗的子宫内膜状况和妊娠结局。结果使用GH的治疗周期后获5例临床妊娠;加用GH的周期中子宫内膜厚度、获卵数、受精数、获胚数及移植胚胎数与此前未用GH的周期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促排卵治疗中加用GH有可能改善妊娠结局,但作用机制不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比较IVF-ET中使用冷冻供精及夫精的临床效果,了解正常精液经冷冻保存后使用是否影响IVF-ET的效果。方法 回顾本院常规IVF-ET中使用新鲜夫精172周期(夫精组)及采用冷冻供精47个周期(供精组)资料,对两组的精液情况、受精率、卵裂率以及临床妊娠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冷冻供精组在精子密度、精子总活动率、前向运动精子率3项指标均低于新鲜夫精组(P<0.01),而受精率、卵裂率、临床妊娠率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正常精液经冷冻保存后,尽管精液各项参数有一定改变,但对IVF-ET中受精率、卵裂率及临床妊娠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基因重组和尿卵泡刺激素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中临床效果的差异。方法对单纯输卵管性因素行IVF-ET 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尿卵泡刺激素(u-FSH)与基因重组卵泡刺激素(r-FSH)促排卵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u-FSH组卵子成熟率显著高于r-FSH组(P<0.01),而平均费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血清雌二醇(E2)水平低于r-FSH组(P<0.05)。两组受精率、优质胚胎率、种植率、妊娠率、平均获卵率、促排卵天数、促性腺激素(Gn)用量、局部反应、内膜厚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IVF-ET治疗周期中,u-FSH在不影响妊娠率的同时较r-FSH更有助于卵泡成熟,具有较大的价格优势,并有降低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的趋势。因此,u-FSH有可能成为IVF-ET治疗周期中较为理想的促排卵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取卵后第2天(D2)和第3天(D3)胚胎移植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的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本中心行IVF-ET助孕的596个周期的临床资料,分D2移植组(182周期)和D3移植组(414周期),比较两组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异位妊娠率等. 结果 两组之间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异位妊娠率等无显著差异.与D2移植组相比,D3移植组优质胚胎率显著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2移植和D3移植对IVF-ET妊娠结局无明显影响.但胚胎在体外延长培养1d,优质胚胎减少.  相似文献   

18.
心理护理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成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过程中实施心理护理与治疗成功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08~2008-08因输卵管因素在我院生殖中心接受IVF-ET治疗的患者207例,共行210个周期,根据是否实施心理护理分组,A组为实施心理护理组共108例,110个周期,B组为未实施心理护理组共99例,100个周期。结果A组临床妊娠率为44.5%,流产率为6.1%;B组临床妊娠率为31.0%,流产率为22.6%。A组较B组妊娠率明显提高,流产率降低。结论适当的心理护理能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和思想压力,主动配合治疗,对提高IVF-ET的成功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多应用药物进行控制性超促排卵,而一个IVF-ET周期最多移植2~3个胚胎,因此大部分患者有剩余的胚胎。冷冻胚胎移植(FET)是将剩余的优质胚胎进行冷冻保存并等待适当时机解冻移植,其可以增加累积妊娠率,  相似文献   

20.
精子形态对体外受精的影响作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 探讨精子形态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对受精率及胚胎卵裂速度、胚胎形态的影响作用。 方法 观察89个IVF-ET周期精子处理前后各项参数及成熟卵的受精率、卵裂胚胎的细胞数及形态,分析不同受精密度下精子形态对受精率及胚胎发育的影响。 结果 受精密度≤1.2×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