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 观察过氧化氢酶(CAT)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C)的预防作用。方法 用5%葡聚糖硫酸钠(DSS)制备大鼠UC模型;CAT灌肠,观察UC的症状和组织学变化;采用RT-PCR技术检测UC大鼠肠黏膜内TNF-α、IL-1β、IL-8的表达水平;应用免疫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EMSA)法检测UC大鼠肠黏膜细胞NF-κB的激活情况。结果 CAT预防组UC的症状、组织损害均较CAT治疗组、模型组明显减轻,同时TNF-α、IL-1β、IL-8的表达较CAT治疗组、模型组降低(P〈0.05),NF-κB的核结合活性也降低,但较正常对照组仍明显升高。结论 CAT对UC的发生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2.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的胃肠道炎症性疾病,是胃肠道中除恶性病变外最严重的疾病之一。既往治疗有抗生素类药物(SASP)、皮质类固醇激素、微生态剂、免疫调节剂等方法,但均存在疗效差、疗程长、副反应大等问题。本研究通过抑肽酶辅助治疗UC,观察其疗效,分析其与UC的关系,为UC的治疗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溃疡性结肠炎诊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绍科 《人民军医》2006,49(3):167-168
溃疡性结肠炎(UC)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近20年来,我国UC患病率增高,已引起专家、学者及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心脏磁共振(CMR)作为一种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较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可进行多参数、多序列和多平面的成像,已经成为了评估心室结构和功能的“金标准”。以左心室肥厚与扩张为特征的尿毒症性心肌病(UC)是慢性肾脏疾病(CKD)或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故早期诊断UC并对其进行干预对于改善ESRD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CMR的高速发展,其在UC的诊断、治疗和预后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本文综述各类CMR技术在UC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5.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其发生与遗传、地域、环境、饮食习惯等多种因素相关。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UC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且研究发现,UC可能参与了结直肠癌的发生及发展,因此,有效防治UC尤为重要。本文中,笔者将UC的流行病学特征予以综述,以期为UC的防治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6.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炎性疾病,临床上以腹痛、腹泻、黏液便和血便为主要表现,我国UC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呈现明显增加趋势[1]。目前UC的发病机制和病因仍然不明确,血清中IL-6及IL-8表达水平与UC的发病及转归有着密切关系。本研究检测IL-6和IL-8水平在UC活动期、UC治愈及健康对照人血清中的水平,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建立Wistar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基础上,探讨肠道SIgA含量的变化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饮用DSS(Dextran sulfacte sodium)水溶液,建立UC动物模型,随机分为3组,即奥沙拉嗪治疗组(A组):2次/d奥沙拉嗪(Olsalazing)150mg/kg灌胃;模型组(B组):UC模型大鼠每天饮用生理盐水;另设正常对照组(C组):每天饮用生理盐水。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肠内容物分泌型IgA(SIgA)含量。结果:DSS所致大鼠UC模型简单易行与人类病变相类似。模型组SIgA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经奥沙拉嗪治疗后有明显回升,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SIgA含量的变化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有相关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影像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判断病情,并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及评估疗效。经腹肠道超声简便易行,可用于UC活动性的判断及随访。钡灌肠对肠黏膜的病变非常敏感,但不能很好地显示并发症及肠外表现。计算机断层扫描结肠成像和肠道造影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能全面地观察UC的肠壁和肠管内外病变,但对诊断早期UC不敏感,同时存在辐射的问题。随着技术的改进,磁共振成像实现了对运动脏器的成像,结合多方位、多序列、多参数成像,使其应用于UC成为可能。核素炎症定位显像和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对检出早期UC的灵敏度较高。  相似文献   

9.
溃疡性结肠炎(以下简称UC)是一种发病原因不明、治疗效果差、且易反复发作的慢性消化道疾病。近年来UC治疗方法较多,但疗效均不甚满意。我们于1987年3月至1990年3月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UC50例,获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回顾性分析血清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pANCA)和抗酿酒酵母抗体(AScA)的表达在炎症性肠病(IBD)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间接免疫荧光生物薄片(IIFT)法检测97例IBD患者血清pANCA、ASCA表达,其中86例溃疡性结直肠炎(UC)列入UC组,11例克罗恩病(CD)列入CD组,另设36例结肠镜检查正常者为对照组.结果 pANCA在UC、CD和对照组的阳性率分别为27.9%、0%和0%,UC组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1);ASCA在CD、UC和对照组的阳性率分别为36.4%、4.7%和0%,CD组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1).86例UC患者中,重度UC 23例(26.7%),其中pANCA 6例(26.1%),ASCA 2例(8.7%),pANCA /ASCA 1例(4.4%),轻、中度UC 63例(73.3%),其中pANCA 18例(28.6%).重度与轻、中度UC患者pAN-CA表达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11例CD患者中,重度CD 4例(36.4%),其中ASCA 3例(75.0%),轻、中度CD 7例(63.6%),其中ASCA 1例(14.3%).重度CD患者ASCA阳性率明显高于轻、中度CD患者(P<0.05).结论 ASCA、pANCA两种血清标志物对诊断UC和CD具有一定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colitis)或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简称溃结 )是一种病因及确切发病机理不明的慢性结肠炎。随着炎症性肠病 (IBD)逐渐被重视和消化内镜的广泛应用 ,UC的发病率和检出率也有提高。本文对我院(拉萨 :海拔 3 658m)近 1 0年间UC患者 1 2 0例进行分析 ,以探讨高原地区UC的特点。材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自 1 992年 1月— 2 0 0 2年 1 2月在我院诊断的UC患者 1 2 0例 ,均符合成都会议制定的UC诊断标准[1] 。其中男 66例 ,女 54例 ,男女比例为 1 0 .8。年龄 9岁~ 65岁 ,平均年龄3 0 .7岁 ,其中以 2 5岁~ 3 5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G1793A基因多态性与浙江汉族人群溃疡性结肠炎(UC)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4年3月-2010年5月收治的UC患者209例及同期健康体检者434例(正常对照),采用PCR-RELP方法检测MTHFRG1793A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的分布.结果 UC患者中,MTHFRG 1...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的多层螺旋CT肠道造影(CTE)特点,探讨多层螺旋CTE在全面评估UC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35例经临床、肠镜及病理证实的活动期UC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E检查,根据改良Mayo评分系统将疾病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比较不同组的CTE表现。结果35例UC患者中,轻度组6例,中度组13例,重度组16例,轻度组与中度组肠黏膜下气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组与重度组肠壁分层、结肠袋消失及淋巴结肿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系膜血管增多在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壁增厚、黏膜强化程度增加、肠腔狭窄及直肠周围脂肪沉积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E可以全面评估UC的肠壁、肠管及肠外情况,对活动期UC的诊断及临床分度判断均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严重程度的评估,并与临床、肠镜进行比较。方法由两位副高级以上放射科医师回顾性分析24例UC患者的腹部增强CT(contrast-enhanced CT,CECT)并进行评分,达成一致意见后,对CECT评分、UC改良Mayo活动指数、肠镜进行相互比较,对组间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ECT评分与改良Mayo活动指数呈高度正相关;肠壁厚度分别和改良Mayo活动指数、肠镜下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CECT可作为评估UC的补充,对危重或是肠镜检查禁忌的患者可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重症溃疡性结肠炎进行临床和病理分析并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重症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119例。采取肠外静脉补充足够的营养,完全胃肠道休息,治疗4周后进行结肠镜检查。结果:重症UC经过4周治疗后临床痊愈36例(39.3%),好转65例(54.6%),无效18例(15.1%),总有效率84.9%。初发型,复发型和持续型UC内镜下和组织学存在一定差异,但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差异。结论:初发型,复发型和持续型UC内镜下和组织学存在一定差异,肠外静脉高营养疗法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穴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骶髓后联合核(SDCN)内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形态学反应的影响,初步探讨SDCN内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参与针刺调控UC的中枢神经机制。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对照组)、溃疡性结肠炎组(UC组)、UC+电针足三里穴组(足三里穴组)和UC+电针非经穴组(非经穴组),足三里穴组根据针刺的时间又分为1、3、5d 3个亚组,每组8只大鼠。采用三硝基苯磺酸、乙醇液灌肠法诱导建立UC大鼠模型。实验结束后处死各组动物,取骶髓切片,采用抗Fos/抗GFAP双标记(分别标记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和抗OX42(标记小胶质细胞)的ABC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除对照组外,Fos阳性神经元、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和OX42阳性小胶质细胞的表达均集中对称分布于SDCN内。以UC组和非经穴组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阳性免疫反应表达最高,而足三里穴组各时间点的阳性表达均较前两组明显减少(P〈0.01)。电针足三里穴组各时间点比较,5d组较1d组阳性表达明显减少(P〈0.05)。结论骶髓后联合核内免疫阳性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参与了电针足三里穴对UC大鼠的抗炎作用过程;电针调节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功能活动与针刺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7.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位于大肠的黏膜及黏膜下层。本病多见于20~40岁,临床表现主要以腹泻、便血、腹痛等消化道症状为主,病程迁延,反复发作[1]。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环境因素影响和饮食结构的变化,亚洲地区尤其是东亚的UC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2],但是由于绝大多数患者及家属缺乏UC的相关知识,患者的用药依从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不同代次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rn cells,UC—MSCs)的染色体核型,初步评价UC—MSCs在体外连续传代培养过程中染色体结构的稳定性。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UC—MSCs,贴壁培养传代,通过细胞形态、免疫表型及多向分化潜能等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利用G显带分析第3、5、7代细胞的染色体核型。结果染色体核型分析显示,第3、5、7代UC-MSCs为正常二倍体核型,G显带未见染色体结构异常。,UC—MSCs呈成纤维样形态生长,高表达CD73、CD90、CDl05,不表达CD34、CIM5、CD40、CD80、CD86、CDl54、HLA—DR;在特定的体外诱导条件下可以向骨、脂肪、软骨分化。结论UC-MSCs在体外连续传代培养7代以内染色体结构稳定,为临床应用UC—MSCs的安全性提供了遗传学方面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浙江籍汉族人群FUT2和FUT3基因多态性及Lewis抗原的表达与溃疡性结肠炎(UC)的关系.方法 收集485例UC患者和580名正常对照者,采用SNaPshot技术检测FUT2 rs281377?rs1047781和rs601338及FUT3rs28362459?rs3745635和rs3894326基因多态性.随机选取10例存在乙状结肠炎症的UC患者,另选10例确诊为良性乙状结肠息肉的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并比较乙状结肠中Lewis a和Lewis b抗原的表达水平.结果UC组FUT3 rs3745635突变等位基因(A)和基因型(GA+AA)的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6,95%CI 1.339~1.699;P=0.038,95%CI 1.330~1.742).进一步分层分析发现,与远端结肠炎相比,广泛性结肠炎患者中FUT3 rs28362459突变等位基因(G)和基因型(TG+GG)的频率明显降低(P=0.001,95%CI 0.567~0.786;P<0.001,95%CI 0.503~0.742).广泛性结肠炎患者中FUT3 rs3745635突变等位基因(A)和基因型(GA+AA)频率亦明显低于远端结肠炎患者(P=0.011,95%CI0.621~0.900;P=0.006,95%CI 0.553~0.845).乙状结肠炎症UC患者和良性乙状结肠息肉对照组Lewis b抗原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UC患者乙状结肠隐窝上皮中Lewis a抗原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28).结论 FUT3基因多态性及肠道Lewisa抗原表达水平可能与UC相关.  相似文献   

20.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未明的结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常始于直肠,可向结肠近端乃至全结肠以连续方式逐渐进展,临床上可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患者可仅有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肠道症状,也可以伴有发热、贫血、体质量减轻等全身症状。近年来发病率明显升高,诱导缓解率下降,其主要发病原因不详,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感染及自身免疫因素有关。由于发病原因不能明确,治疗上存在难点,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水杨酸制剂、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治疗效果确切,但药物不良反应较多。美沙拉嗪颗粒作为一种新的5-氨基水杨酸制剂,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于UC治疗,但复发率仍较高。有研究显示,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治疗UC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肠壁组织水肿及渗出,改善肠黏膜的局部缺氧,促进坏死组织的修复。近年来UC发病过程中各种免疫因子的作用成为研究热点,其中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与UC发病有密切的关系。本研究探讨HBO联合美沙拉嗪治疗UC的临床疗效及血清TLR4的表达水平,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