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探讨白细胞介素 10 (IL 10 )在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PNS )中的变化及其与病理形态之间的关系。应用逆转录 多聚酶链反应 (RT PCR )及ELISA法检测了PNS患儿PBMCIL 10mRNA及蛋白水平的变化 ,并分析其与病理形态改变关系。结果 :( 1)PNS患儿急性期IL 10mRNA与蛋白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 (P均 <0 0 1) ;而缓解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无显著差异 (P均 >0 0 5 ) ;( 2 )IL 10表达与患儿肾脏病理形态存在一定关系 ,系膜增生性肾炎及IgA肾病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微小病变、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和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BMCIL 10可作为观察病情活动、判断病理类型的一个免疫学指标。IL 10在PNS发病中可能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2.
成人IgA肾病的临床与病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振伟  陶雅非 《医学信息》2007,20(7):1236-1238
目的 回顾分析73例IgA肾病(IgAN)的临床表现与病理改变及其内在联系。方法 经常规肾穿刺活检获取年龄大于18岁的IgAN忠者的病理结果,并将临床表现及病理结果进行分类分型,同时获取IgAN的病理资料。结果 成人IgAN的临床表现以慢性肾炎为常见。占30例(41.1%).其次是无症状血尿/尿检异常及肾病综合症。病理类型以系膜增生型肾小球肾炎常见,占39例(53.4%)。其次为局灶节段硬化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常见的病理类型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其次为局灶节段硬化性肾小球肾炎和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无症状血尿/尿检异常及肾病综合症常见症理类为系膜增生型肾小球肾炎,其次为局灶节段硬化型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炎综合症以局灶节段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和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为主,急进性肾炎主要表现为新月体肾炎.肾病综合征表现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和局灶节段硬化性肾小球肾炎。IgAN的病理特点以轻系膜增生为主,伴有部分及全球的硬化及间质的慢性化表现。结论 成人IgAN的临床表现以慢性肾炎最常见,病理类型以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常见.慢性肾炎除局灶节段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外,其余各种病理类型均可以见到。急进性肾炎仅见于无症状性血尿/尿检异常,除新月体肾炎外。各种病理类型均可见到。IgAN的病理特点以轻系膜增生为主,同时中度及重度系膜增生占一定比例,并伴有肾小球硬化及间质纤维化,提示预后差,建议早期肾活检。积极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儿童肾脏疾病的临床资料、病理类型及两者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17年深圳市儿童医院接受经皮肾穿刺活检的263例肾脏疾病患儿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部分患儿的基因检测结果。其中男性156例、女性107例,年龄2.1~15.5岁,平均8.6岁。结果 263例患儿中原发性肾小球疾病140例(53.23%),继发性肾小球疾病101例(38.40%),遗传性肾脏疾病22例(8.37%)。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最常见的临床诊断为血尿和(或)蛋白尿查因,其次为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常见病理类型为IgA肾病,微小病变性肾病。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中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常见病理类型分别为局灶增生型紫癜性肾炎、弥漫节段增生性狼疮性肾炎。遗传性肾脏疾病中最常见的为薄基膜肾病和Alport综合征,部分遗传性肾脏疾病需依靠肾穿刺活检联合基因检测诊断。结论儿童肾脏疾病以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为主,最常见的临床诊断和病理类型分别为血尿和(或)蛋白尿查因,微小病变性肾病。肾穿刺活检联合基因检查有助于及时明确治疗效果欠佳儿童肾脏疾病的病因,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尿液中的免疫活性细胞与肾小球肾炎的发生、发展具有直接关系,而尿激酶受体(urokinasereceptor,u-PAR)作为淋巴细胞活化抗原,在肾小球肾炎尿液中单个核细胞(UMC)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尚不清楚。我们采用流式细胞仪,对107例肾炎患者的尿液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其意义。1材料和方法1.1材料表现有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症等肾病综合征特征的肾小球肾炎住院患者107例,男63例,女44例,年龄8~54岁。按其病理类型分为两组: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组(以下简称增生组)40例,包括:系膜增生性肾炎16例、膜…  相似文献   

5.
杨磊  朱铁锤 《医学信息》2009,22(3):218-219
目的观察疑诊为隐匿性肾小球肾炎(患者无自觉症状,蛋白尿和/或血尿,24 h尿蛋白定量〈1.0 g)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类型,以便对病理类型较重者临床给予积极的干预治疗,以延缓肾脏病的进展。方法选择疑诊为隐匿性肾小球肾炎73例,发现尿异常至肾活检时间最短者6个月,最长5年零4个月,平均时间为3.0&#177;2.3年,其中男39例,女34例,年龄14~62岁,平均年龄(36.0&#177;12.3)岁。IgA肾病病理分级参考Hass分级1997,临床上进行内生肌酐清除率、血肌酐、免疫学和B超的测定。结果表现为单纯血尿最多见32例,占44%;蛋白尿合并血尿28例,占38%;单纯蛋白尿13例,占18%。其中12例内生肌酐清除率下降〈80 m l/m in,其中4例血肌酐升高并双肾萎缩。肾脏病理:73例中68例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IgA肾病28例;非IgA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22例;膜性肾病3例;轻微病变肾病4例;局灶增生性肾炎3例;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6例;薄基膜肾病2例。继发性肾炎5例,其中狼疮性肾炎3例,紫癜性肾炎2例。结论隐匿性肾小球肾炎,临床上往往无任何症状,常常在体检中发现,一般预后良好,但部分病例预后不良,特别是病理类型较重者。因其特点隐匿,故不易引起注意,容易延误治疗,持续反复尿异常半年以上除外非肾小球因素引起的血尿,都应及早进行肾活检,对病理类型较重者应及早进行药物干预,延缓肾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江苏地区1645例肾活检资料的流行病学特点及病理类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6月经皮肾活检的1645例标本病理资料,并进行统计和总结。结果1645例肾活检穿刺成功1597例,成功率为97.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占78.56%,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占18.7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以IgA肾病和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比例较高,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以狼疮性肾炎最多,其次为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和糖尿病肾病;苏南地区高血压性肾损伤和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较苏北地区多见,而急性肾小管坏死和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则低于苏北地区。结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是江苏地区最常见的肾小球病,其中以IgA肾病发病率最高;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以狼疮性肾炎多见;某些肾脏疾病发病率存在地域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合并肾小球肾炎的甲状腺自身抗体表达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自1998年~2007年行肾活检的肾小球肾炎合并AITD患者20例,分析其甲状腺自身抗体表达及临床与病理特点。结果:AITD 20例(男6,女14),平均年龄(35.7±9.4)岁,Graves’病9例,桥本氏甲状腺炎5例,甲减6例。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三种自身抗体中,TPO-Ab阳性率较高。肾损害表现为隐匿性肾炎3例,慢性肾小球肾炎8例,肾病综合征6例,急进性肾炎3例。病理提示膜性肾病9例,4例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3例为坏死性肾小球肾炎,2例为局灶节段硬化,2例为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结论: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合并肾小球肾炎肾损害主要表现为慢性肾炎和肾病综合征,肾脏病理类型多为膜性肾病,TPO-Ab阳性率较高。大多数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肾脏风湿科肾脏疾病的病理学类型及临床特点,并对肾活检指征进行反思。方法回顾性分析1979至2009年肾活检病理学分型和临床资料,并以10年为一个间期分3个阶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31年中肾活检1 633例,其中1 419例满足入选条件进入分析。①原发性、继发性和遗传性肾脏疾病分别占63.9%(907例)、23.2%(329例)和12.1%(172例)。②原发性肾脏疾病中,IgA肾病(26.6%,241/907例)、微小病变病(23.0%,209/907例)和轻微病变(18.1%,164/907例)所占比例较高,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仅占3.0%(27/907例);继发性和遗传性肾脏疾病分别以紫癜性肾炎(47.1%,155/329例)和薄基膜肾病(80.8%,139/172例)所占比例最高。③31年间肾活检病理学类型构成比的变化趋势为IgA肾病、轻微病变和紫癜性肾炎在各阶段所占比例逐渐增加,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及HBV相关性肾炎所占比例逐渐减少。④肾活检临床表现以血尿(38.8%,551/1 419例)和原发性肾病综合征(30.9%,439/1 419例)多见。血尿中单纯性镜下血尿占14.5%(206/1 419例),其病理类型主要为薄基膜肾病(52.9%,109/206例)和轻微病变(23.3%,48/206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初发为单纯性肾病的患儿中激素依赖及频复发占11.1%(157例),其病理学类型主要为微小病变(61.8%,97例)和轻微病变(17.2%,27例)。结论肾活检病理学的构成比中仍以原发性肾脏疾病多见,主要为IgA肾病和微小病变,临床表现以血尿和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为主。肾活检对于单纯性镜下血尿患儿意义相对有限,临床上可密切随访尿蛋白和尿微量蛋白,如有异常再考虑行肾活检。而对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激素依赖及频复发,特别是初发表现为单纯性肾病的患儿,临床上应关注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如出现严重不良反应,需加用免疫抑制剂特别是环孢素A和他克莫司前应考虑行肾活检。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IFN γ在不同病理类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PNS )肾损伤中的作用 ,采用ELISA法检测 32例不同病理类型PNS患者PBMC培养上清IFN γ的水平 ,应用德国KONTRONIBAS 2 5全自动图像分析系统对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MsPGN )的系膜扩张程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MsPGN组PBMC培养上清IFN γ水平显著高于非增生性肾炎 (非PGN )组和正常对照组 ,而非PGN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 ;直线相关分析发现 ,上清IFN γ水平与MsPGN患者尿FDP浓度呈正相关 ,而与系膜扩张程度呈负相关 ,与肾功能、 2 4h尿蛋白排泄量 (2 4hUPQ )无关。提示IFN γ参与增生性肾炎 (PGN )免疫炎症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肾组织中P-糖蛋白170的表达,分析肾组织中P-gp170表达与临床和病理的关系,探讨P-gp170表达在PNS 患儿GC耐药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肾活检术取得96例处于不同病程的PNS患儿肾组织标本,进行常规病理学诊断和肾脏病理定量分析;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法分别检测PNS患儿肾组织中P-gp170蛋白及mRNA的表达,比较不同肾脏病理类型及病理积分患儿P-gp170的表达;比较未用GC与应用GC后PNS患儿肾组织P-gp170的表达。结果 ①正常肾脏即有一定量的P-gp170表达;未用GC组即高于正常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病理积分较高者P-gp170表达阳性量高于病理积分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理类型P-gp170的表达有差异,局灶节段硬化(FSGS)、膜性肾病(MN)和硬化性肾病(SGN)表达较高,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小病变(MCD)和系膜增生型(MsPGN)者表达较低,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前三者与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未用GC者较应用GC后的PNS患儿肾组织P-gp170表达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gp170在PNS患儿肾组织的表达可能与肾病病损有关,可结合病理类型和病理损伤程度同时检测肾组织P-gp170预测不同患儿GC反应性; P-gp170的表达增高可能与PNS活动和复发有关,可作为临床预测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儿童原发性膜性肾病(IMN)病理特点及其远期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1979至2010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肾脏风湿科经病理诊断为IMN的连续病例为研究对象,分析一般情况、临床表现、病理特点、治疗和随访情况,探讨其远期预后。结果 16例IMN患儿进行分析,占同期肾穿刺活检病例(1710例)的0.94%。男10例,女6例,年龄2~12岁,平均(5.2±2.6)岁。①临床表现以肾病综合征为主(11例,68.8%),无症状性蛋白尿5例(31.2%),伴有高血压2例(12.5%),起病时伴有肾功能不全2例(12.5%)。②14/16例行肾组织电镜检查,其中Ⅰ期6/14例(42.9%),Ⅰ~Ⅱ期6/14例(42.9%),Ⅱ期1/14例(7.1%),Ⅱ~Ⅲ期1/14例(7.1%)。病理学检查均未见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等肾小管间质损伤。③未达到大量蛋白尿标准的7例患儿予随访观察,其中1例病情进展予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达到大量蛋白尿标准的9例患儿均予足量激素(2mg·kg-1·d^-1)治疗,其中5例激素依赖或耐药加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至2010年6月,2例失访,14例IMN患儿随访12~91个月,平均(34.0±18.7)个月,在起病后3~16个月均达完全缓解,无一例进展至慢性肾脏疾病;2例起病时伴肾功能不全的患儿肾功能均恢复。结论儿童IMN临床表现以肾病综合征为主,小年龄、病理分期较轻且不伴肾小管间质损伤患儿的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上海市6~18岁儿童青少年身高及矮小症患病率分布特点。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抽取上海市1个城区和1个郊区,普查2个区内所有6~18岁共70431名中小学生的身高。分析身高的年龄别分布特点,并与1975、1995年全国和上海市学生体质测试标准进行比较;并以1995年上海市身高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分析矮小症患病率分布特点。结果①研究人群中身高特点为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001)。②男性身高增长以6-15岁较为明显,11岁后身高增长加快,15岁后增幅减小;女性身高增长在6—14岁较为明显,10岁以后增长加快,14岁后增幅减小。③与全国身高标准相比,上海城区和郊区儿童青少年的各年龄组身高均高于全国标准。与1975年上海儿童青少年身高参考标准相比,身高增长分别为城区男性(6.4±2.1)cm,郊区男性(10.5±2.5)cm,城区女性(4.8±0.9)cm,郊区女性(8.6±1.9)cm,其中以郊区儿童青少年特别是11岁以上儿童青少年身高增长更为显著;而城区儿童青少年身高在1995至2003年的增幅较小,在1975至1995年增幅较大:④上海市儿童青少年各年龄组总体矮小症的患病率为0.5%~6.03%,平均患病率为3.77%;城区矮小症的粗患病率为2.78%,标准化患病率为2.57%;郊区矮小症的粗患病率为4.52%,标准化患病率为3.75%。矮小症患病率在13岁以前较高;城区矮小症患病率低于郊区,男、女矮小症患病率在城区相近,在郊区则男性高于女性。结论上海市儿童青少年身高生长曲线存在性别的三相性差异,6~9岁和12~18岁均呈现男高女低,10—11岁呈现女高男低的特点。1975至2003年上海儿童青少年身高均呈现显著增长现象,但城区儿童身高在1995年后增幅明显减小。上海儿童青少年平均矮小症患病率为3.77%,患病率在13岁以前较高;郊区儿童青少年矮小症患病率高于城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电图(EEG)检查对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诊断、治疗及随访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患儿的EEG改变及演变。结果:45例患儿中,男31例,女14例,5岁以下43例。病程4d内初检,42例患儿EEG异常,异常率为93%,EEG异常呈弥漫性改变。复查EEG显示,随着临床好转,EEG趋于好转,但与临床不完全平行。结论:EEG检查是反映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敏感指标,在本病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预后评估及随访中均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6-14岁儿童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正常值范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苏州市6-14岁在校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及FeNO、肺功能、外周血嗜酸粒细胞(EOS)计数的检测,筛选出健康儿童建立FeNO正常值。FeNO的测定采用电化学法,根据美国胸科学会/欧洲呼吸学会指南进行操作。分析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外周血EOS计数、肺功能和FeNO的相关性。结果参与调查的450名儿童中符合纳入标准者225名(男生107名,女生118名)进入分析。FeNO值呈偏态分布,经自然对数转换后呈正态分布。FeNO平均值为11ppb(95%CI:5-28ppb),最小值〈5ppb,最大值为83ppb。男生FeNO平均值为11ppb(95%CI:5-31ppb),女生FeNO平均值为11ppb(95%CI:5-25ppb)。FeNO与外周血EOS计数相关性最为显著(r=0.291,P〈0.001),与身高(r=0.148,P=0.027)和FEV1(r=0.138,P=0.038)显著相关;〉9岁儿童FeNO显著高于≤9岁儿童(P=0.002);FeNO与性别、体重、BMI、FEV1/FVC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苏州地区6-14岁儿童FeNO正常参考值为5-28ppb;FeNO水平与外周血EOS计数、身高、FEV1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抗鼠补体C5b-9复合物抗血清对系膜增生性肾炎大鼠肾组织合成一氧化氮 (NO)及其病变的作用。方法: 复制大鼠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即抗胸腺细胞血清性肾炎 (ATSN)模型 ,用抗大鼠C5b-9复合物抗血清处理 ,观察其对ATSN大鼠NO相关指标及其病变的影响。结果: 抗鼠C5b-9复合物抗血清既能减少ATSN大鼠肾组织诱生性NO合酶 (iNOS)mRNA的表达和大鼠尿液中硝酸盐 /亚硝酸盐 (NO3- /NO2- )排泄量 ,还能减低大鼠肾组织病变的程度。NOS抑制剂L -NAME也可降低尿NO3- /NO3- 排泄量 ,同时减轻肾组织病变程度。结论: 抗鼠C5b-9复合物抗血清能够抑制肾细胞NO的合成及其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增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食用受三聚氰胺污染配方奶粉与儿童泌尿系统结石发生的关系。方法对0~14岁食用受三聚氰胺污染配方奶粉的儿童,通过其家长填写调查问卷、临床问诊、体格检查、尿常规、泌尿系统B超、肾功能、肝功能及其他血、尿生化指标等检查,筛查是否存在泌尿系统结石及其他损害。将受三聚氰胺污染的配方奶粉分为三聚氰胺高含量组和三聚氰胺低含量组,将食用受三聚氰胺污染配方奶粉的时间分为≤30d和〉30d,依据年龄分为≤1岁、~2岁、~3岁、~6岁和~14岁组。分析性别、年龄、配方奶粉中不同三聚氰胺含量和用奶时间对泌尿系统结石发生的影响。分析泌尿系统结石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病情转归。结果接受筛查儿童22091名,患泌尿系统结石374名,其中男性223名,女性151名,男∶女约为1.5∶1。①泌尿系统结石发生率:≤3岁各年龄组,三聚氰胺高含量组均高于三聚氰胺低含量组(P〈0.001);~6岁组,三聚氰胺高含量组高于三聚氰胺低含量组(P〈0.05);~14岁组,三聚氰胺高含量组与三聚氰胺低含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聚氰胺高含量组各相邻年龄组儿童泌尿系统结石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聚氰胺低含量组除≤1岁组与~2岁组泌尿系统结石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各相邻年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单侧肾结石309例,双侧肾结石60例,单侧输尿管结石6例,双侧输尿管结石2例,膀胱结石4例,尿道结石2例。③93例住院治疗的泌尿系统结石患儿中,血尿8例(8.6%)、脓尿7例(7.5%)、蛋白尿3例(3.2%)、尿痛或尿哭5例(5.4%)、少尿或无尿2例(2.2%)、水肿2例(2.2%)、血β2-微球蛋白(β2-MG)增高25例(26.9%)、尿β2-MG增高4例(4.3%);BUN和SCr增高各2例(2.2%),均无磷酸激酶同工酶和ALT升高。9例需外科治疗,其余内科保守治疗。治愈34例,好转55例,未愈2例,自动出院或转院2例。结论食用受三聚氰胺污染配方奶粉与儿童泌尿系统结石的发生有关,泌尿系统结石发生可能与年龄无关,与食用受三聚氰胺污染配方奶粉相关的泌尿系统结石可能对肾脏有一定损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3种乳腺不典型炎性病变的声像学特征。方法选择经病理检查证实的48例乳腺导管扩张症(年龄16~60岁)、28例肉芽肿性乳腺炎(年龄36~78岁)及20例乳腺慢性炎症(年龄26~64岁)患者,均为女性。回顾性分析声像学表现,总结其超声特征。结果 96例乳腺炎性病变患者多无典型的乳腺红肿热痛炎症反应或明确的乳腺炎既往史,3种病变的声像学特征较相似,多呈形态不规则、边缘不清晰、回声不均匀的低回声病灶,纵横比小于0.7,病灶伴囊性成分及后方回声增强较常见,而点状强回声、高回声晕及腋窝淋巴结肿大少见。结论不典型乳腺炎性病变的超声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检查者应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提高术前超声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南京儿童医院(我院)5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HRV)、人杯状病毒(HuCV)、星状病毒(AstV)和肠道腺病毒(AdV)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进行研究,为病毒性腹泻的防治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于我院消化科门诊就诊的5岁以下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A组HRV,阳性标本采用RT-PCR法进行毒株分型鉴定;HuCV、AstV和AdV采用RT-PCR或PCR法进行检测。结果研究期间共收集病毒性腹泻患儿粪便标本300份,其中男188例,女112例。年龄1~59月龄,平均(10.5±9.2)月龄。4种病毒检测阳性率依次为HRV(37.7%,113/300)、HuCV(23.7%,71/300)、AstV(4.0%,12/300)和AdV(2.7%,8/300)。①HRVG血清型以G3型(38.9%)最常见,其次为G2型(8.8%);P基因型以P[8](33.6%)为主。G血清型和P基因型组合以G3P[8](15.9%)为主。113份HRV阳性标本中,7~12月龄儿童占43.4%(49/113),高发季节为2009年10月至2010年1月。②HuCV感染中诺如病毒检出67份,扎如病毒4份。HuCV感染于2009年8月出现一个小高峰,发病年龄高峰为7~12月龄(38/71),24月龄以下患儿占95.8%(68/71)。③10/12例AstV感染发生于2009年10月至2010年1月,月龄分布为2~16月龄。④8例AdV阳性标本PCR产物经克隆测序,AD2、3、5、7、12和41型各1例,AD31型2例。AdV感染高发于2010年1至6月,发病高峰为7~12月龄(4/8)。⑤60.0%(180/300)至少检出4种病毒中的一种。混合感染23份,其中12份(52.2%)为HRV+HuCV,5份(21.7%)为HRV+AstV,2份为HuCV+AstV,HRV+AdeV、HuCV+AdeV、AdeV+AstV、HRV+AstV+HuCV各1份。结论 HRV是引起婴幼儿病毒性腹泻最主要的病毒病原,以G3P[8]为主要优势株。HuCV、AstV和AdV也是重要的病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中国7岁以下正常儿童重量指数(PI)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规律,制定0~2岁儿童PI的参照标准及生长曲线。方法体重和身高测量值来自2005年"中国九市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调查",根据体重和身高测量值计算PI值[体重(kg).身长-3(m-3)],并建立7岁以下正常儿童PI数据库。分析PI在各主要百分位(P3、P50及P97)上的变化规律,比较PI在性别和城郊群体水平上的差异。以3岁以下儿童为参照人群,采用LMS方法建立PI参照值及标准化曲线,模型构建使用LMSPro软件。选择"转换年龄"模式,具体参数:男性自由度L-M-S=3-11-6,POWER=0.05及OFSET=0.10;女性自由度L-M-S=3-11-4,POWER=0.05及OFSET=0.15。结果 0~7岁儿童总样本量为138775名,其中城区69760名(男34901名,女34859名),郊区69015名(男34650名,女34365名),男女及城郊样本量各半,各年龄组1496~1666名。0~2岁儿童曲线拟合的数据:男23703名,女23625名,每年龄组1512~1622名。①PI随年龄增长先攀升,2~3月龄达峰值,然后急速下降,2岁以后趋缓,并随年龄增长持续缓慢下降。男女间、城郊间差异均不明显;但在1月龄至3岁,男性略高于女性,1~6月龄及2~3岁时郊区略高于城区。②采用百分位和标准差单位两种表达形式给出0~2岁儿童数值及标准化生长曲线图。结论本研究分析了中国7岁以下正常儿童PI的生长规律,建立了0~2岁儿童PI的参照标准及生长曲线,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PI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