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定性分析法,以《黄帝内经·素问》英文译本为语料,结合英汉两种语言构成差异,分类分析评价译文中大量括号使用的功能和意义,指出在翻译过程中,括号的适当使用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少由语言差异造成的原文意义与写作风格的流失;然而单一追求保留原文意义和写作风格,而忽略英汉语言结构的差异从而过多地使用括号进行补充解释说明,会对译文的完整性和连贯性造成破坏。  相似文献   

2.
借鉴文学翻译中"排比"修辞的英译方法,对比李照国译本和威斯译本对《黄帝内经·素问》前三章中"排比"修辞的不同处理,探析《黄帝内经·素问》"排比"修辞的英译方法。希望为准确翻译《黄帝内经·素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中医典籍富含哲学色彩,同时汉字一字多义、内涵丰富,这些都使得中医典籍翻译成外文时难度较大。属于哲学范畴的"道"与"德"两个字以及其组合的"道德"频繁出现在《黄帝内经·素问》各篇中。《黄帝内经·素问》中的"道"的含义有"养生之道、方法、态度、道理、理论"等;"德"的含义有"医学理论、养生之道"等;"道德"二字,除通常的理解外,在特定状况下,解读为"养生之道"。本文选取四位中外英文译者的译文对其中"道""德""道德"的翻译进行对比,发现四位译者的翻译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但同时也存在误读误译现象。本文在译文对比的同时,提出了修正意见,继而探讨了中医典籍翻译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通过探讨互文性理论对李照国版《黄帝内经》译文中译者主体性的影响,阐明译者作为原文读者、阐释者及译文作者的身份,重新审视了译者在《黄帝内经》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以期使《黄帝内经》译文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5.
孔冉冉  陈战 《环球中医药》2022,15(5):873-875
中医脉象机理复杂,特征抽象,不易理解和接受.本文以《黄帝内经·素问》有关脉象动物隐喻为研究对象,分析三种代表性英译本的翻译策略.对于脉象动物隐喻的英译,译者需根据隐喻类型,明晰脉象本体和动物喻体的相似性,以医理传递和文化传播为考量,使用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才能使译文准确,使读者理解复杂抽象的脉象学说,进而有效促进中医文...  相似文献   

6.
曲倩倩  许辉 《河南中医》2016,(8):1309-1311
目前,《黄帝内经》英译的研究重点从题名、篇名、名词术语的译法发展到修辞格以及语篇连贯性等。随着生态翻译学的发展,给《黄帝内经》英译研究又注入了新的血液。《素问》的英译本数量较多,共有9部,这或许也是《素问》在译文对比中更受青睐的原因之一。2000年—2013年,大部分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都以研究《素问》的英译本为主,从事《灵枢》英译的研究者可谓凤毛麟角,所以对《灵枢》的英译本研究需要增加研究的力度。《黄帝内经》英译研究开展10多年以来,研究者们将多种翻译理论灵活运用到单个译本研究或多个译本的对比研究之上,但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传统的翻译批评理论多关注译本和源语是否对等,很少提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及译者的创造性。而生态翻译学则关注到了这一点,但目前从生态翻译学角度解读《黄帝内经》英译本的研究相对较少,对某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及其重要性关注较少;再者,由《素问》《灵枢》英译的研究现状来看,《灵枢》的英译本研究很少,无论是从发表期刊数量上还是学位论文数量上,都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7.
以《黄帝内经·素问》英译本前30篇为语料,从英语词法层面切入,对译文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纳并提出了相关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8.
张桐  李今垣  周洁  王园园  谢静 《新中医》2014,46(1):232-233
<正>反与戾源自《内经》,其中反与戾合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后世医家多有注述,说法不一,约分两种。其一,筋病说。多数医家认为,反戾属筋病。如唐·王冰《重广补注注黄帝内经素问》曰:"转筋也。"明·吴崑《黄帝内经素问吴注》曰:"木甚协火,则筋引急,或偏引之,则为转为反,而乖戾于常也矣。"明·张景岳《类经》曰:"诸转反戾,转筋拘挛也。"明·李中梓《内经知要》曰:"筋转挛蜷,燥热所致。"清·汪昂《素问灵枢类篡约注》曰:"转筋之类。"清·黄元御《素问悬解》曰:"谓转筋病。"  相似文献   

9.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中医古籍的经典之作,对中医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中医文化西传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德国的文树德教授先后出版了三部与《内经》相关的一系列专著,即《黄帝内经素问:中国古代医学典籍中的自然、知识和意象》、《黄帝内经素问词典》及《黄帝内经素问译注》。故详细介述文树德先生的《黄帝内经素问》系列著作,归纳总结其研究方法及翻译思想,并探讨分析其在中医文化西传方面发挥的作用,以期促进中医古籍和中医英译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0.
强肾 三红汤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篇》) 【译文】肾脏对于人体来说,犹如负责建设建造的官员,主管人的巧智、技能……  相似文献   

11.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黄帝内经》十八卷”,而未及《素问》之名。《素问》这一书名,首见于后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集》中,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说:“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据此,则《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所载《黄帝内经》之书实赅有《素问》在  相似文献   

12.
王丹 《环球中医药》2020,13(5):858-861
吴连胜、吴奇父子翻译的《黄帝内经》因其通俗易懂的特点一直受到读者的认可,但其译文在语言上略有瑕疵。本文从形合与意合的角度研究了吴氏父子译本中存在的问题。形合、意合是英汉两种语言的一个主要差异,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通过对译本前3章的译文研究发现,由于受汉语意合思维的影响,吴氏父子译本中的某些译文不符合英语形合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并列结构问题、谓语动词问题、标点符号问题3个方面。本文对以上3个问题通过实例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修改建议。在中医经典文献的英译过程中,不仅要熟知中医医理,准确重现原文的医学信息,还需在语言表达上精益求精,使译文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相似文献   

13.
《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二部分组成。其《素问》书名,始见于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自序中《隋书·经籍志》亦载有《素问》书名魏晋之际皇甫谧认为《素问》九卷、《针经》九卷,即是《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书名自张仲景首言以  相似文献   

14.
《黄帝内经》全书明确言及"传之后世"的有《素问·三部九侯论》、《素问·天元纪大论》、《素问·方盛衰论》、《灵枢·终始》、《灵枢·玉版》共计5篇。秉承"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理念,通过对5篇"传之后世"论的研究学习,对其"传之后世"的观点进行简要的系统梳理,总结得出对于《黄帝内经》"传之后世"论的9个观点,以期为更好地进一步研究和发展《黄帝内经》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针灸学及其临床的理论渊源,其中近半数篇幅论述了针灸学内容.《针解篇》是《黄帝内经·素问》的第五十四篇,主要从针刺补泻手法、针刺的注意事项、针具的功用和临床选择等方面进行论述,篇名中的"针解",指本文在解释《灵枢·九针十二原》及《素问·宝命全形论》的有关针刺问题,故名"针解篇".其主要学术思想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宋嘉祐年间林亿等人对《黄帝内经素问》进行校勘整理。他以唐·王冰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为底本,采汉唐书录古医经之存于世者,叙而考正,“伏念旬岁”而成。“正缪误者六千余字,增注义者二千余条,一言去取,必有稽考,舛文疑义,于是详明”。本文仅以《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的“新校正”为例,浅析林亿校勘法之运用。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林亿出校注十一则,运用了对校、他校、理校三法。  相似文献   

17.
汗证、头痛、痹证均属于中医范畴,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均有记载,《素问·经脉别论》:"惊而夺精,汗出于心"。《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长,短为拘,弛长为痿。"《素问·痹论篇》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为后世医家治疗用药奠定了理论基础。汗证、头痛、痹证临床多单独为病,三者同时发病者较为少见。  相似文献   

18.
胡玲  焦振廉 《陕西中医》2013,34(5):616-617
目的:探讨《黄帝内经》注本。方法:分析《黄帝内经》注本的概况和《素问》注本体系、《灵枢》注本体系及类编加注型注本等。结果:《黄帝内经》注本大致可分为注释和发挥两个大类,注释类型为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发挥类型为金代刘完素的《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黄帝素问宣明方论》、清代黄元御的《素问悬解》等;《灵枢》比较重要的注本还有清代张志聪的《黄帝内经灵枢集注》以及日人丹波元简的《灵枢识》等;两书分类重编再加注解开山是隋代的杨上善,并加以系统注解的是明代医家张景岳,继之后有明末清初李士材摘编《黄帝内经》。结论:《黄帝内经》注本不仅具有历史的、文献的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素问·异法方宜论》以"五方"之说探讨了中医学疗法的起源,对于其中"五方"的解读成为考证中医五大疗法产生的重要环节。从《黄帝内经》成书的相关思想文化背景考察,《黄帝内经》中的方位观未必确指具体的地域所在,而是一种融入阴阳五行思想的抽象化、模式化的数术空间观。此种具有唯象属性的方位观成为《黄帝内经》构建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说理工具。基于此,对于《素问·异法方宜论》中的"五方"之说应从数术的角度加以全面深入理解。同时强调数术思维是理解《黄帝内经》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知识底色。  相似文献   

20.
《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载有"其死也静",历代存疑。本文在总结《黄帝内经》中"静"释义的基础上,分析了《素问·生气通天论》中的"静则多言";并结合《黄帝内经》中多篇原文的释义以助于解读"其死也静",力求使解读多样化的同时还能够合理化,从而尽可能地体现《黄帝内经》的本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