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探索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 )拔管困难的原因与护理对策。方法对1例罕见的Ⅳ级PICC拔管困难患者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导管留置时间过长、血管痉挛、血管收缩、静脉炎、静脉血栓形成、感染和纤维蛋白鞘形成是导致拔管困难的主要原因。结论 PICC 导管留置期间,除并发症的观察和预防外,还应重视PICC拔管的操作,正确维护和使用PICC管,能有效防止PICC拔管困难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PICC 管由于管径大,流速快,可以减轻因高渗性或者有刺激性药物对血管壁的损害,而且因其可以长期留置,改善了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1],适用于需要长期静脉高营养、化疗、高渗药物输液而外周静脉条件差的患者[2]。但 PICC 置管属侵入性操作,存在一定的并发症,
  如静脉炎、穿刺点渗血、水肿、感染及导管堵塞、脱出、漂移等[3],其中静脉炎最常见。本科采用康惠尔透明贴固定置管,对减少 PICC 静脉炎的发生有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可以由护士独立进行操作的技术,现临床已广泛开展该项技术,此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因反复静脉穿刺及高渗性液体或化疗药物对血管造成的不可逆损伤。是常用的中心静脉输液工具之一[1]。但PICC在穿刺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多种并发症,导管异位是PICC穿刺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高达12.5%-24.6%[2],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协会(INS)推荐PICC头端最佳位置应位于上腔静脉的下1/3到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连接处[3]。当进行穿刺过程中出现各种原因导致的导管位置异常(包括异位于同、对侧的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无名静脉、奇静脉、胸廓内静脉、右心房、室等),未到达上腔静脉的最佳位置即为原发性PICC导管异位[4]。而发生导管异位率最高的为颈内静脉,可达3%-37%[5]。导管异位可引起各项严重的并发症,包括心律失常、血栓形成、药物外渗、静脉炎、心脏穿孔、进入右心房可导致死亡[6]。本文拟探讨各种简便、安全、可靠、直观的预防PICC穿刺导管异位的方法,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各类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老年脑卒中患者PICC并发症特点分析及预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老年脑卒中患者应用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并提出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总结68例老年脑卒中患者PICC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原因。结果68例患者中留置尿管时间为14~126 d,平均39 d,因并发症而需拔管的占23.8%,主要并发症依次为:局部渗血、送管困难或导管异位、导管阻塞、静脉炎、导管脱出和感染等。结论老年脑卒中患者PICC局部渗血的发生率较高,而堵管率较低;针对局部渗血、送管困难、导管阻塞等并发症特点,采取穿刺部位首选健侧肢体的贵要静脉、加强局部止血、防止血液返流等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正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因操作简单、安全,已广泛应用于肿瘤患者进行静脉治疗。然而,PICC可引起并发症,如血栓形成、机械性静脉炎和导管相关性感染,其中血栓形成是PICC在肿瘤患者中严重且常见并发症,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1]。PICC 穿刺处部位皮肤完整性受损或发生皮疹、湿疹、药疹等可致局部感染,导致非计划性拔管。药疹亦名药性皮炎,是药物通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上腔静脉狭窄和穿刺困难无法将PICC管置入上腔静脉患者经其他静脉置管的方法。方法:对5例无法将PICC管置入上腔静脉的患者给予正确、全面评估,并与医生讨论、制定开通静脉通路的方案,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说明目的与方法,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严格消毒穿刺部位皮肤,选择患者右侧股静脉穿刺置入三向瓣膜单腔PICC管。结果:本组5例均一次穿刺成功置入PICC管至下腔静脉,其中2例分别留置导管110d、63d后病情好转拔管;1例留置导管18d后因病重死亡而拔管;1例留置导管已90d,1例在层流病房内置管后目前均正常使用。本组均无静脉炎、导管相关性感染、堵管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上腔静脉狭窄和穿刺困难无法将PICC管置入上腔静脉的患者,经股静脉穿刺置入PICC管是开通静脉通路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因其安全有效、操作便捷、留置时间长的特点,目前已被国内外广泛使用,为需长期输液或输注刺激性、高渗透性及高浓度药物的患者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尤其适用于需行化疗的肿瘤患者。然而,PICC的使用也有相应的并发症发生。我科自2004年6月开展PICC技术以来,发现其常出现的并发症包括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脱出、感染、穿刺处渗血以及3M透明贴膜过敏,所不同的是2007年6—7月我科新出现2例因对PICC材质过敏导致导管外露部分接触性皮炎的病例,经改进换药方法后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异常拔管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异常拔管原因,分析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对83例次PICC异常拔管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异常拔管的因素分别是肢体肿胀61例,导管堵塞11例,静脉炎3例,导管脱落3例,可疑导管相关血液感染2例,静脉血栓形成2例,穿刺处持续严重渗血1例。结论肢体肿胀和导管堵塞是导致异常拔管的主要原因,防护重点在于各项护理操作的规范。  相似文献   

9.
经股静脉穿刺置入PICC管5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上腔静脉狭窄和穿刺困难无法将PICC管置入上腔静脉患者经其他静脉置管的方法.方法:对5例无法将PICC管置入上腔静脉的患者给予正确、全面评估,并与医生讨论、制定开通静脉通路的方案,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说明目的与方法,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严格消毒穿刺部位皮肤,选择患者右侧股静脉穿刺置入三向瓣膜单腔PICC管.结果:本组5例均一次穿刺成功置入PICC管至下腔静脉,其中2例分别留置导管110d、63d后病情好转拔管;1例留置导管18d后因病重死亡而拔管;1例留置导管已90d,1例在层流病房内置管后目前均正常使用.本组均无静脉炎、导管相关性感染、堵管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时上腔静脉狭窄和穿刺困难无法将PICC管置入上腔静脉的患者,经股静脉穿刺置入PICC管是开通静脉通路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个性化质量管理在行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30例行PICC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60例与个性化质量管理组(观察组)70例,分别予以相应的护理及质量管理,观察、比较两组非计划拔管率、导管留置时间及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导管堵塞、其他相关并发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非计划拔管率及导管堵塞、机械性静脉炎、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行PICC患者应用个性化质量管理能有效地减少非计划拔管发生率,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患者导管留置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肿瘤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并发症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观察记录78例PICC置管的肿瘤化疗患者出现的并发症,并与116例传统的浅静脉化疗患者静脉炎发生率作比较。结果PICC置管患者静脉炎发生率较浅静脉化疗患者显著降低(P=0.023)。78例PICC置管患者全部成功置入,出现导管堵塞1例,心律失常1例,导管送人困难2例,导管脱出2例,穿刺部位渗血2例,感染2例,接触性皮炎2例,静脉炎3例,静脉血栓形成4例。结论PICC置管操作安全,成功率高。相比传统浅静脉化疗,可以显著减少静脉炎的发生。护理人员掌握PICC置管技术及并发症的防治措施、重视对患者的宣教,可以有效延长导管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12.
胡静  雷军  王飚  苟永胜 《华西医学》2013,(12):1914-1917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危重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常见并发症发生原因,同时总结并发症有效预防措施及护理对策。 方法 纳入2009年9月-2012年9月期间行PICC的190例神经外科重症住院患者,统计并发症发生率,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并开展针对性预防和护理。 结果 本组患者PICC置管后有75例发生不同类型并发症,其中置管时并发症17例,包括导管异位8例,送管困难6例,穿刺失败3例,发生率为9%;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58例,包括穿刺点渗血、渗液16例,意外拔管12例,静脉炎10例,导管部分脱出9例,导管堵塞7例,导管相关性感染3例,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1例,发生率为30.5%。根据其发生的不同原因,采取积极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并发症得以治愈,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 结论 规范护理流程,加强临床培训,熟悉和掌握PICC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措施,可提高PICC置管、使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减少了患者因反复穿刺和输注刺激性药物带来的痛苦,而由于留置PICC导管引起的并发症却不能忽视^[1,2]。我科自开展PICC技术至今已有11年历程,曾有患者置管后发生静脉炎、导管堵塞、穿刺局部感染或过敏等情况,但发生静脉血栓较少见,现将发生1例静脉血栓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PICC是经上肢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肱静脉、颈外静脉穿刺置管,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 PICC从20世纪80年代应用于临床并于1997年引入中国以来,以“一针式”完成所有治疗,体内留置时间长达1年,维护方便,不影响患者正常工作和生活,深受患者及临床医护人员的欢迎。但是,作为血管内置导管,PICC与其他血管内导管一样不可避免会发生一定并发症[1-3],而这些并发症的发生率与置管护士PICC知识掌握情况呈负相关[4]。专业的PICC培训不仅能显著提高护士对PICC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对PICC临床操作技能的应用能力,而且可以增加护士的自我效能、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降低PICC相关并发症,最终达到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目的[5-7]。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异常拔管原因,分析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对83例次PICC异常拔管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异常拔管的因素分别是肢体肿胀61例,导管堵塞11例,静脉炎3例,导管脱落3例,可疑导管相关血液感染2例,静脉血栓形成2例,穿刺处持续严重渗血1例.结论肢体肿胀和导管堵塞是导致异常拔管的主要原因,防护重点在于各项护理操作的规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计划-执行-检查-行动(PDCA)循环护理干预对恶性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并发症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PICC置管的94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PICC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PDCA循环护理干预,均通过电话或门诊形式随访6个月。比较2组PICC置管效果,记录常见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患者PICC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留置导管时间(28. 06±2. 93) d长于对照组(21. 58±3. 27) d(P 0. 05)。2组PICC相关感染、静脉炎、导管移位和堵塞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渗血发生率、非计划拔管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 PDCA护理干预能显著提高恶性肿瘤PICC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延长留置导管时间,有效预防渗血和非计划性拔管等置管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满意率。  相似文献   

17.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是指采用引导针经外周静脉穿刺,将1根有硅胶材料制成,标有刻度、能放射显影的中心静脉导管插入并使其顶端位于上或下腔静脉的深静脉导管植入术。因其具有留置时间长、能够安全地输注刺激性药物、保护患者血管、减轻患者痛苦、降低护理工作量等特点,目前PICC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在使用过程中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并发症,如静脉炎、感染、导管堵塞、静脉血栓的形成,但最常见的是机械性静脉炎。我科于2010年6月30日出现了1例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患者,现将护理及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留置时间探讨   总被引:60,自引:4,他引:56  
目的 探讨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留置时间。方法 对2000年2月-2002年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病房进行PICC插管的102例病人进行每日观察并记录。结果 导管留置天数7-396天,平均留置时间138天,发生Ⅰ级静脉炎2例,穿刺点出血2例,液体外渗2例,导管堵塞12例,拔管后导管全部完整,细菌培养全部阴性。经临床观察发现,静脉炎的发生和穿刺点出血、渗液与留置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PICC导管留置时间可以超过一年,但要密切观察是否有并发症发生,并提出了并发症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9.
正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因其具有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使用安全方便等优点,近年来已被临床广泛用于肿瘤化疗、胃肠外营养等方面。机械性静脉炎是PICC置管后最主要的并发症,发生部位为穿刺点上方8cm~10cm处,发生率高达32.3%[1],临床表现为红、肿、热、痛及静脉条索样改变或触及硬结,常于置管后25h~72h发生[2]。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临床应用、操作方法、维护、并发症的防治等方面的进展。方法对PICC的临床应用、操作方法、维护、并发症(静脉炎、穿刺点渗血与水肿、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堵塞、导管异位或脱落、静脉血栓)的预防及处理措施等几个方面的进展进行研究。结果 PICC具有操作方便、安全、维护简单、留置时间长、无输液渗漏、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较低、容易防治等特点。结论 PICC是一种安全、方便、有效、易掌握的静脉穿刺技术,建议临床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