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6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技术矫正儿童僵硬型马蹄内翻足畸形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应用Ilizarov外固定矫形器治疗儿童僵硬型马蹄内翻足畸形6例8足。术中遵循Ilizarov穿针固定的基本原则,将组装好的Ilizarov外固定器安装在患侧小腿和足部的相应位置。术后7天开始旋转相应的螺纹牵伸杆,逐渐矫正足内翻、内收和下垂畸形并适当过牵,使畸形得到良好矫正。在牵伸矫形过程中行患足负重行走。结果 6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16个月,平均11个月。畸形足均获得满意矫正和足底持重、行走功能良好,畸形未复发。按Garceau标准评定疗效,优6足,良2足。结论 Ilizarov技术矫正僵硬型马蹄内翻足畸形效果良好,具有微创、操作简单、安全并能早期活动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方法选择我院于2012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20例应用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治疗儿童先天性马蹄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治疗效果,并总结治疗经验,从而改进护理方法。结果应用马蹄内翻足治疗疗效评分标准,20力马蹄足中,一般足3足,良足6足,优足11足。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皮肤坏死、针道感染、踝关节脱位,但治疗过程中有1例患者未遵医嘱进行牵引锻炼,锻炼时速度过快,导致足部出现血运障碍以及麻木感,但经反向牵引调节后,病情得到缓解。结论对儿童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者进行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矫正,在围手术期配合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提高治疗疗效,帮助患者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应用Ilizarov技术矫治僵硬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畸形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此项研究对象为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确诊收治的应用Ilizarov技术矫治僵硬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畸形患者,共计80例。回顾性统计分析患者的整体护理措施,评估患者的护理效果,对护理经验予以相应的总结。结果 80例应用Ilizarov技术矫治僵硬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畸形患者均得到了良好的矫正,行走功能良好,并没有因护理措施不当而出现的并发症,治疗效果显著,患者满意度较高。结论对应用Ilizarov技术矫治僵硬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畸形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确保手术治疗的疗效,提升患者满意度评分,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Ilizarov技术治疗大龄儿童僵硬型马蹄内翻足,探索其治疗过程及其疗效.方法:选自2013年3月—2017年3月的12例在我院骨科住院的大龄儿童,年龄在6岁至14岁之间,共18足,均被确诊为僵硬型马蹄内翻足,Diméglio分型为Ⅲ型.其中1例合并脊髓栓系综合征,并已行栓系松解手术;9例合并脑性瘫痪;2例病因不明确.术前ICFSG评分结果均为差.给予Ilizarov外固定架逐步矫正足踝部畸形.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1~2年随访,外固定架固定调节时间为3~6月.拆除外固定架后1年,ICFSG评分结果为优10足,良5足,中2足,差1足.优良率达83.33%.ICFSG评分结果为差的脑瘫后遗症患者高足弓症状明显,拆除外固定架后给予软组织松解术及截骨术,术后ICFSG评分结果为优.随访过程中所有患者均未复发.外固定架调节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并发症,如踝关节前脱位、针眼感染、患肢远端肿痛、连接杆脱落松动及膝关节活动受限等,通过及时有效的措施,这些并发症都得到了很好的处理.结论:Ilizarov技术治疗大龄儿童僵硬型马蹄内翻足疗效可靠,具有创伤小、复发率低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姜明菊 《海南医学》2010,21(23):146-148
目的总结小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提高胫前肌外移和跟腱延长术治疗小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成功率。方法对30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围手术期给予相应的心理、饮食护理、石膏护理及功能锻炼康复指导等进行护理干预,促进小儿康复。结果 30例患儿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小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疾病恢复至关重要,应贯穿于治疗、护理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小儿马蹄内翻足的围术期护理。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我院创伤骨科手术治疗的42例马蹄内翻足患儿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围术期的护理配合措施。结果 42例患儿手术均进行顺利,平均手术时间(70.6±15.3)min,术后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良好的围术期护理是小儿马蹄内翻足手术成功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陈春  颜晶晶  孙锦波 《吉林医学》2013,(29):6078-6079
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僵硬型马蹄内翻足的方法。方法:对12例15足僵硬型马蹄内翻足应用Ilizarov技术进行治疗。结果:本组患者全部获得随访,平均11个月,参照国际马蹄足畸形研究学组(Icfsg评分,优12足,良2足,优良率为93%;可1例,发生扁平距骨1例,距骨半脱位移位1例。结论:利用Ilizarov技术治疗僵硬性马蹄内翻足具有良好的效果,是对传统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外的一种有益的补充,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Ilizarov外固定器治疗小儿马蹄内翻足的临床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选定本院收治的小儿马蹄内翻足患儿74例,研究时段自2016年1月-2018年1月,分组原则以护理方式差异性为主,分对照组(37例,常规护理)、观察组(37例,针对性护理),对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ICFSG评分优良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ICFSG评分优良率86.48%,显著较对照组64.86%高,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70%,显著较对照组16.22%低,P<0.05,符合统计学差异评估标准.结论:针对Ilizarov外固定器治疗小儿马蹄内翻足患儿,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利于促进患儿病情恢复,改善足内翻情况,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度僵硬型马蹄内翻足畸形患者经Ilizarov技术结合微创截骨矫正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省立临床医学院骨科收治的50例重度僵硬型马蹄内翻足畸形病患,患者收治时间在2011年1月-2015年7月间,均接受Ilizarov技术结合微创截骨治疗,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的ICFSG(国际马蹄足畸形研究会制定)评分,统计治疗结果。结果①患者治疗前、后的ICFSG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从患者的治疗效果上看,在58足中,有52足(89.66%)恢复情况为优;8足(比例为13.79%)恢复情况为良;4足(6.89%)恢复情况为差;③有2足术后发生针道感染,发生率为3.45%,经处理后感染症状消失。结论重度僵硬型马蹄内翻足畸形病患通过采用Ilizarov技术结合微创截骨治疗后,患者的ICFSG评分得到显著改善,这种治疗方式有利于促进其踝关节及足部功能的改善与恢复,矫治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并探讨早期手法矫正联合石膏固定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进行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治疗的25例患儿为研究对象,进行家庭内的手法矫正与石膏固定的早期治疗,每周更换石膏1次,并且将正确的矫正手法、矫正后的固定与穿戴合适支具的方法教授给家长,测量治疗前后患足X片的跟距角。结果:22例38足(全部为松软型和中间型)通过手法按摩和石膏固定矫正,临床治愈率为90.5%,另3例4足畸形(均为僵硬型)部分改善占9.5%。将患儿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较X片跟距角增加,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应用早期手法矫正联合石膏固定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早期保守治疗的新方法及效果评价.方法 对24例34足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行家庭内的手法矫正与弹力绷带外固定的早期治疗,并教会家长正确的矫正手法、矫正后的固定与穿戴合适支具的方法.测量治疗前后患足X片的跟距角.结果 22例30足(全部为松软型和中间型)为临床治愈,占88.2%,另2例4足畸形(均为僵硬型)部分改善,占11.8%.采用自身前后对照,即治疗后较治疗前X片跟距角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月龄组X片跟距角的增加大于≥2月龄组(P<0.05).结论 行早期的手法矫正可使不同畸形程度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尽早获得矫正和康复,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有限矫形手术联合Ilizarov技术治疗青少年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9例青少年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者为研究对象,共44足,均实行有限矫形手术与Ilizarov技术治疗,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血管神经受损、皮肤切口感染或骨不愈合等并发症,但有5例5足出现针道轻度感染,经过处理后,感染均消失。术后2年有2例2足出现畸形部分复发,再次安装Ilizarov外固定牵伸器负重行走28 d后,完全矫正,其他畸形足患者均完全矫正,未复发,行走功能良好,患足背伸和外翻肌力达Ⅲ~Ⅴ级。本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7.73%(43/44)。结论:有限矫形手术联合Ilizarov技术治疗青少年先天性马蹄内翻足获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先天性马蹄内翻足行矫正术的护理。方法:对40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患儿术前的心理护理及协助患儿患肢行手法按摩,术后加强呼吸道、体位、疼痛、功能锻炼等护理。结果:因护理措施实施较好,患儿均未出现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足畸形完全纠正32例,轻度抑趾外翻者8例。结论:根据患儿的特点,加强围手术期的护理是确保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手术治疗的护理方法。方法 2015年12月至2017年11月来我院进行诊治的100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病儿,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后,进行全面护理,探讨其治疗护理后的疗效。结果本组100例病人,165足通过术后1-3年随访,通过ICFSG评分是:优113足、良45足、中6足、差1足,优良率为95.8%。结论手术配合全面护理防治,在治疗儿童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上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Mckay手术及其改良治疗小儿先天性多关节挛缩症的马蹄内翻足畸形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 1998~2005年间采用Mckay术及其改良治疗先天性多关节挛缩症中马蹄内翻足畸形13例(共24足),术中采用Mckay术内后外长U形切口7例(14足)或改良后之跟腱外侧弧形/直切口加内侧弧性切口6例(10足),加大后内侧松解范围,充分延长跟腱和屈拇长肌腱,胫前肌腱部分切断,以克氏针固定距下关节,术后石膏固定6~8周.结果 随访1~5年,平均3.3年,根据术后足的外观形态、足印、踝部功能、有无疼痛及X 线检查进行评价:优6例11足;良3 例6足;可4 例7 足,优良率70.8%.结论 多关节挛缩症病因不清,伴发畸形多且重,其马蹄畸形的矫治较为困难,疗效多不理想.Mckay术及其改良是矫正小儿僵硬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有效手术方法,其优点是纠正彻底、手术时间短而矫形效果好,伤口愈合可,恢复时间快,同样可用于多关节挛缩症之马蹄畸形的矫治,但疗效较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稍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治疗方法和跟腱延长、胫前肌外移肌腱吻合线牵引固定术矫正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63例(72足)僵硬型马蹄内翻足患儿,采用跟腱延长、胫前肌外移肌腱吻合线牵引固定术及小腿膝踝关节和前足轻度背伸外翻管型石膏固定。结果:经1-5年随访检查60例(68足)完全得到矫正,3例(4足)得到不同程度的矫正。结论:跟腱延长、胫前肌外移肌腱吻合线固定及管型石膏固定等联合治疗是对小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梁晓军  马强  姜海 《陕西医学杂志》2007,36(9):1186-1187
目的:探讨距跟周围松解旋转术治疗儿童先天性马蹄内翻足(CCF)的临床应用及近期疗效。方法:采用距跟周围松解旋转术治疗儿童先天性马蹄内翻足24例(共36足),术中行广泛的软组织松解、距跟去旋转矫正,保留跟距骨间韧带,去旋转绞链,避免跟骨失稳,行胫前肌腱延长。术后管型石膏固定6~8周。去除内固定后穿矫形支具>1年。结果:本组24例(共36足)均痊愈,平均随访2.3年(1~3年),根据术后足的外观形态、足印、踝部功能、有无疼痛及X线检查评价疗效,疗效优16例(25足);良6例(8足);可2例(3足),优良率为93.33%。结论:距跟周围松解旋转术是矫正儿童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有效手术方法,其优点是手术松解充分、畸形纠正彻底、矫形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手法按摩配合低温热塑板外固定对6个月以内婴幼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疗效。方法经过手法按摩,应用具有记忆功能的高分子低温热塑板固定,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26例39足,男18例27足,女8例12足,年龄≤6月。结果本组26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12月,26例单纯性马蹄内翻足患儿外观畸形纠正,23例36足矫形效果满意,优良率92.3%,疗效满意。结论手法按摩配合低温热塑板渐进性塑形治疗婴幼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是一种疗效确切、安全易行且并发症较少的保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李东升 《上海医学》2004,27(1):51-52
先天性马蹄足是儿童常见的足部畸形,早期可行手法按摩等保守治疗,但因治疗时间过长,效果难以令人满意,故手术治疗现被临床广泛采用。僵硬性马蹄内翻足的手术矫正困难,术后复发率高。我院采用保留距舟、舟楔背侧韧带的环踝内后外侧软组织松解并胫后肌前外移方法治疗僵硬性马蹄内翻足,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探究 Ilizarov 外固定架和跟骨外侧柱短缩截骨矫正痉挛性脑瘫马蹄内翻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骨科 2011 年 1 月 -2016 年 6 月收治的痉挛性脑瘫马蹄内翻足合并跟骨内翻畸形患儿 30 例,共 42足。住院期间均行手术治疗,术中采用跟骨外侧柱矩形截骨,跟腱延长,胫前肌外移,伊式架外固定手术,充分解决跟骨内翻畸形。术后随访观察患儿患足形态特征、功能状况及 X 线情况,应用国际马蹄足畸形研究学组(ICFSG)评分系统评分,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的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78.6±42.1)min,平均术中出血量(74.8±26.3)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9.7±1.5)d,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3.5±3.0)个月。至末次随访未见严重感染、截骨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等手术相关并发症,外形及行走功能明显改善,患足背伸肌力良好。与治疗前相比,患者拆除伊氏架外固定和末次随访时患足背伸角度增加,ICFSG 评分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0.05),末次随访时改善更加显著。结论 跟骨外侧柱矩形短缩截骨术可有效减少足外侧柱长度,使中足、前足内翻得到矫正,减轻跟骨内翻,增大了距下复合体的间隙,使距骨下沉,改善高弓足,达到弹性生理负重状态从而改善患儿的行走步态,是治疗痉挛性脑瘫马蹄内翻足临床效果满 意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