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章晓玲  谢丹 《中外医疗》2010,29(28):51-52
目的探讨四肢手术使用气囊止血带的适宜压力。方法将择期手术病人200例,上肢100例、下肢10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50例,试验组的气囊压力根据病人收缩压及气囊止血带缠绕患肢圈数而定,对照组采用传统充气压力:上肢40.0KPa,下肢53.2~79.8KPa,对2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组中止血效果均满意,但对照组止血带副损伤的发生高于实验组(P〈0.005),对照组术中止血带耐受力低于实验组(P〈0.005)。结论四肢手术时,气囊止血带充气压力,应以病人收缩压及止血带缠绕患肢圈数而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于肢体动脉血流阻断压(LOP)设置止血带压力值在人工膝关节镜术患者中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1月我院收治的84例拟行人工膝关节镜术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B两组,每组各42例。患者均在膝关节镜术中运用气压止血带进行止血,A组止血带设置常规压力值,B组基于LOP设置止血带的压力值。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中手术视野、皮肤状况、止血效果、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B组手术视野、皮肤状况均优于A组(P<0.05);A、B两组术后1 d的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b)水平及术中出血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止血带设置常规压力值或基于LOP设置止血带压力值均能在人工膝关节镜术中有效止血,而后种方式可扩大术者术中的手术视野,在减轻止血带损伤皮肤及减少术后下肢肿胀等并发症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根据下肢肢体周径调节气囊止血带充气压力对下肢手术部位止血效果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200例下肢手术中应用气囊止血带的病人随机分为2组,各100例。实验组测量个体大腿上1/3近腹股沟处肢体周径值作为充气压力数值,肢体周径>60cm者,充气压力为60kPa;对照组采用止血仪说明书指导值(65kPa)作为充气压力。结果实验组止血效果满意99例,对照组为100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皮肤损伤、肢体疼痛、神经麻痹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08~17.74,P<0.05)。结论以下肢肢体束缚止血带处周径数值作为气囊止血带的充气压力数值,压力最高不超过60kPa,既收到满意止血效果,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又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4.
气囊止血带止血法是骨科四肢手术最常用的止血方法,止血效果肯定。但传统的气囊止血带止血法受自身用法所限,无法暴露肢体过多,仅可用于肱骨及股骨下段以下手术,肱骨及股骨中段手术则无法使用。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采取将气囊止血带术前消毒,术中由洗手护士绑扎的方法,取得满意效果,近年已广泛运用于肱骨及股骨中段手  相似文献   

5.
手术中气囊止血带的应用及不良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新颖 《当代医学》2009,15(12):58-59
气囊止血带广泛应用于四肢手术的创伤止血以及创造无血、清晰的术野,有利于手术操作、缩短手术时间,但使用不当可带来各种并发症,如神经损伤、止血带休克、止血带疼痛以及皮肤损伤的发生。因此,走出误区、弥补缺陷、找出切实可行的护理对策,是更好地发挥止血带作用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儿手术中使用气压止血仪的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方法选取要使用气囊止血仪的小儿患者,术前按使用说明操作,术后根据小儿的止血带反应,手术的止血情况,术后的愈合情况,进行讨论。结果一组止血良好,手术骨折愈合好无止血带并发症反应,一组或止血效果不好,或出现止血带并发症反应。结论小儿四肢手术气囊止血带的应用,不能机械按照操作说明操作,应酌情变化,来预防和避免出现并发症,及其相应护理。  相似文献   

7.
汪洋  马骏  李国庆 《新疆医学》2015,(3):305-308
目的探讨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使用气囊止血带不同压力对患者术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1月至2014年10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外科因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初次、单侧膝关节置换的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30例。A组:采用止血带压力为260 mm Hg;B组:采用止血带压力为280 mm Hg;C组:采用止血带压力为300 mm Hg。比较三组患者手术出血量、术后患侧膝关节肿胀情况、术后疼痛等级评分、术后膝关节活动度、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术中失血量与总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术后3 d止血带处疼痛小于B、C组患者;B、C组患者无明显差异;A组患者术后膝关节胀程度明显小于B、C两组患者,而B、C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A组患者术后7 d膝关节活动度明显大于B、C两组患者,而术后14 d及术后1月三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无差异;三组患者术后膝关节KSS评分无差异。结论 TKA手术中合理使用止血带可以减少不良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早期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超声引导下设置骨科下肢手术止血带压力值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150例下肢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74)和观察组(n=76)。对照组采用传统止血带止血,止血带压力在收缩压的基础上增加150mmHg(1mmHg=0.133kPa);观察组在超声技术观察腘动脉血流情况下,以腘动脉血流无显像为最佳止血带压力。比较两组患者止血效果、心率、压力值、疼痛程度和皮肤损伤等并发症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充气压力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放气前心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止血带副损伤情况的发生例数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超声引导下设置骨科下肢手术中气压止血带压力值,可有效止血、阻断下肢动脉血流,为术中提供良好的手术视野,减少患者止血带相关副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分析个体化电动气压止血带输出压力对于手术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止血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6月收治并确诊为手术适应证的4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止血压力带的充压值按照目前国际或者国内标准范围统一设定,观察组患者采用个体化加压,依据患者年龄、身形以及肢体周径等方式并结合相关护理人员的经验设定个体性电动止血带压力。结果:根据测量结果,观察组患者上肢及下肢止血带压力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在止血效果方面,通过术中出血量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止血效果相对优于对照组患者,止血带副损伤评价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个体化使用电动气压止血带的止血效果较好,能够减少术中出血量,进而减少或者避免因输血所可能发生的多种传染病风险。根据情况选择不同压力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且术后恢复快,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进而减少患者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0.
戴玲  吴芳 《中国现代医生》2022,60(18):208-211
目的:探讨新型止血带应用于四肢骨科手术患者中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期间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手术室收治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传统止血带,观察组应用新型止血带,比较两组术区止血效果、术中出血量、止血带休克发生率、下肢止血带放松前后血压水平。结果:观察组止血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止血带休克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止血带放松后3min,止血带放松后3min,两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水平均低于止血带放松前,比较发现对照组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在四肢骨科手术患者护理中应用新型止血带,不仅能够取得理想的止血效果,减少出血量,而且有助于降低止血带休克发生率,保证患者血压水平的稳定。  相似文献   

11.
许会姣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24):3014-3014,3019
目的:探讨电动止血带在四肢手术中的应用及护理,避免或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150例术中应用电动止血带的四肢手术患者采用正确的方法缚扎止血带,选择合适的压力和使用时间,术中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患者切口无渗血,术野清晰,便于术者操作。手术结束,肢端血运良好,缚扎部位无红肿、破溃。术后随访无1例发生止血带疼痛,无神经肌肉损伤、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发生,未出现相关的医患纠纷。结论:电动止血带应用于四肢手术,止血效果好,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是四肢手术止血的最佳工具。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止血带在断肢再植患者中的应用及对凝血因子的影响研究。方法按照数字表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断肢再植患者实施回顾性研究分析,并将全部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进行治疗,即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30例。给予观察组患者使用的止血带为多普勒止血带,而对照组患者则是选用气囊止血带。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使用不同止血带后的并发症发生率、纤溶指标变化情况以及止血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 66%,止血优良率为100. 00%,而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0. 66%,止血优良率为80. 00%,(P 0. 05);两组纤溶指标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多普勒止血带运用于断肢再植患者中,其不仅止血效果显著,还可以降低患者术后各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气压止血带是四肢手术时常用的止血器械[1].术中正确使用气压止血带能有效控制出血量,确保切口无渗血,使术野清晰,手术操作方便,缩短手术时间及减少伤口感染.但使用不当可致各种并发症,如神经和骨骼肌肉损伤、肢体疼痛、止血带休克、肢体皮肤瘀斑和水疱[2].因本院地处重工业之地,四肢外伤急诊手术者较多,气压止血带可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3):172-176+180
目的 探讨如何在幼儿上肢矫形手术中规范化使用气囊止血带。方法 经过纳入和排除标准的筛选,最终选择2019年1—12月在我院行上肢矫形的60例患儿,分为三组,对照组、研究组1和研究组2分别使用上臂5 cm、上臂7 cm和前臂5 cm气囊止血带。记录止血压力、止血效果、止血带压迫以及是否对手术造成干扰,并进行组间对比。记录各组术中止血效果不佳时的处理情况。记录并对比三组收缩压以及术中变化的情况,评估使用肢体闭塞压力(LOP)作为止血带压力的总体有效率。结果 三组LOP和实际使用的压力:研究组2研究组1对照组(P0.01);对照组、研究组1和研究组2止血效果的优良率分别为89.7%,92.9%和100.0%;三组均未出现严重的止血带压迫;研究组2前臂气囊止血带引发肌腱张力高,对手术存在一定干扰,其他两组未对手术造成干扰。对照组和研究组1止血效果差的病例,通过增加边缘压力或者改用前臂气囊止血带达到良好止血效果。各组收缩压无明显变化,直接使用LOP加压总体有效率为93.3%。结论 幼儿上肢矫形手术首先考虑选用7 cm的上臂气囊止血带,术前预测并使用LOP加压在大部分病例可达到满意的止血效果,部分病例需要增加边缘压力,或者改用5 cm前臂气囊止血带以满足手术野无血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为了减少术中出血,一些四肢部位的手术经常通过患肢捆扎气囊止血带来达到减少术中出血的目的.但经常由于气囊止血带充气后变得坚硬及长时间挤压局部皮肤而使手术结束后此处皮肤有较深压痕或皮肤挤伤出现小水泡等,易增加感染机会,给病人带来痛苦.  相似文献   

16.
为科学合理使用气囊止血带,提高止血带使用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自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之间,对我院目前使用的电动充气止血仪的合适工作压力进行研究,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骨科择期四肢手术患者152例,男86例、女66例,年龄16~75岁,随机分为实验组(E组)和对照组(C组),均无糖尿病、血液病,肝肾功能不全者,排除未成年人手术、血栓性静脉炎、肿瘤手术、急症手术、感染手术者.两组中上肢手术病人均采用臂丛麻醉,下肢手术病人均采用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或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电动止血带在四肢手术中的应用及护理从而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对496例四肢手术患者应用电动止血带.结果 切口无渗血,术野清晰,便于术者操作,缩短手术时间;缚扎部位局部皮肤无淤血;肢体血运好,无肌肉、神经损伤.结论 电动止血带应用于四肢手术,止血效果好,可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为了减少手术野的出血,四肢手术时多需绑扎止血带。部分病人在松解止血带后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压下降、脉搏增快、心悸不适等全身反应,严重者可导致休克。我们在120例四肢绑扎手术中,曾遇到1例松解止血带后出现严重全身反应。患者:女,28岁。左小腿骨折,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钢板内固定术。术前血压16/12kPa,脉搏88次/min。麻醉成功后取平卧位。术前抬高下肢驱血后,于近心端扎气囊止血带。手术过程中.病人一般情况良好。手术结束前,遵医嘱松解止血带、。4min后病人烦燥不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测血压8/skPa,脉搏98次/min…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研究在膝骨性关节炎关节镜清理术中不使用止血带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9年4月至2010年10月60例单侧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关节镜清理术,随机分成A组(30例,术中不使用止血带)和B组(30例,术中全程使用止血带),比较A、B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第1、3、7 天关节肿胀程度及VAS疼痛评分。结果 A组在手术时间较B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术后第1、3天关节肿胀程度及VAS疼痛评分与B组比较有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7天与B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不使用止血带下关节镜清理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能明显减轻患者术后早期肿痛及疼痛程度,对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患者手术耐受力及早期功能恢复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自制桡动脉止血带在冠脉介入术后止血过程中对血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经桡动脉穿刺行冠脉介入患者300例,随机分成三组,A组(对照组)100例,B组(每小时松放1cm)100例,C组(每小时松放1.5cm)100例,观察三组术后止血效果及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B组和C组止血时间少于A组,出血率、血肿发生率、血栓形成及血管闭塞发生率、肢端麻木发生率均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止血时间少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在出血率、血肿发生率、血栓形成及血管闭塞发生率上均无差异性,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肢端麻木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简易桡动脉止血带在术后止血过程中每隔1小时松放1cm及1.5cm并发症均较少,松放1.5cm使患者感受到的舒适性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