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静赟  李炜  杨飞快  朱清风 《中草药》2010,41(5):829-832
目的研究蒺藜全草中甾体皂苷和总黄酮醇苷的量。方法以蒺藜新苷为对照,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甾体皂苷的量;以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为对照,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总黄酮醇苷的量。结果不同产地和采收期蒺藜全草中甾体皂苷和总黄酮醇苷的量有较大差异,蒺藜全草部位中以叶中量最高,果实量最低。结论所建立的分析方法准确可行,可用于蒺藜药材质量控制;以期为蒺藜全草的资源利用及质量控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藏药蒺藜因具有很好的强身健体,补肾等功效,被应用于很多藏药经典配方中。蒺藜的主要化学成分蒺藜皂苷提取制剂已应用于临床上,并且效果明显;除蒺藜皂苷,蒺藜还含有蒺藜多糖等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3.
蒙药材蒺藜是蒙医习用药材之一,是一种滋补强身、祛寒益肾、利水通淋之良药。本文对近年来蒙药材蒺藜化学成分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回顾和详细阐述,并对蒙药材蒺藜的今后研究与开发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来自全国11个地区的蒺藜类商品药材进行鉴定,了解该类药材的市场情况。方法:在性状鉴别的基础上,采用显微数码成像技术,对蒺藜商品药材进行了显微鉴定研究。结果:11份商品药材样品中均为正品,但是组织构造研究结果与前人研究不尽相同。结论:蒺藜的中果皮分为薄壁和厚壁两部分,厚壁部分内、外两侧均有含草酸钙结晶细胞形成的结晶层。本文提供了蒺藜药材的横切面简图、组织特征图和粉末图,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蒺藜     
<正>蒺藜药材(饮片)鉴别要点蒺藜由5个分果瓣组成,吴放射状排列,直径7~12 mm。常裂为单一的分果瓣,分果瓣呈斧状,长约6 mm,背部黄绿色,隆起,有纵棱和多数小硬刺,并有对称的长刺和短刺各一对,两侧面粗糙,有网纹,灰白色,质坚硬。气微,味苦、辛。中药一字之差辨异同刺蒺藜与沙苑蒺藜,药名相近而易混,共有别名:"白  相似文献   

6.
目的用正交实验优化盐蒺藜的炮制工艺,并对其质量进行控制。方法采用传统炮制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加工蒺藜,通过实验考察工艺的盐水比、炒炙时间、炒炙温度,来确定最佳工艺。结果盐蒺藜的最佳炮制工艺是盐水比盐水比为1:4,炒炙温度为120℃,炒炙时间为20min,对盐蒺藜进行质量研究。结论规范了炮制工艺,完善了质量控制体系,为盐蒺藜的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一蒸发光检测法测定蒺藜皂苷D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柱Nova-park C18柱,柱温22℃,流动相:甲醇-水(75:25)为流动相,流速1 mL/min,SEDEX 55型蒸发光散射检测器.结果: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2.736~5.13μg,r=0.999 4(n=5),平均回收率为96.86%.结论:方法准确,灵敏度高,专属性强,重现性好.可用于该药材及制剂中该成分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蒺藜配方颗粒的HPLC指纹图谱,为蒺藜配方颗粒质量控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HPLC-DAD法,色谱柱为C18,以乙腈-0.5%冰醋酸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320 nm,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0℃。结果:初步建立了蒺藜配方颗粒的HPLC指纹图谱,确定了7个共有峰。结论:该方法稳定、可靠,可用于蒺藜配方颗粒的质量研究和评价。  相似文献   

9.
蒺藜考辨     
李毓群 《中草药》2008,39(4):附5-640
古今本草中以蒺藜为名的中药有2种,一种为刺蒺藜,<中国药典>称为蒺藜,其来源为蒺藜科植物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 L.的干燥成熟果实.  相似文献   

10.
目的:优选蒺藜祛风丸的提取工艺条件。方法:以栀子苷为指标,采用L 9(34)正交试验,获取蒺藜祛风丸的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药材加12倍量水煎煮3次,每次煎煮1小时。结论:利用最佳的工艺条件能充分有效的提取蒺藜祛风丸方中药材的有效组分。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蒺藜加工即原药材洗净晒干入碾槽内碾出残留的硬刺,簸净皮屑,而这种方法炮制浪费大,损耗为10~15%左右,且饮片不光洁完整、破碎多灰,加工效率低。这种落后加工方法在我院已被N400型铁辊碾米机加工所取代。其方法如下: 先将N400型铁辊碾米机刀片与铁辊的空隙调整为5~6mm左右,即蒺藜子直径之宽,扣紧调节螺丝,完毕后取净干燥蒺藜倒入碾米机斗内,接通电源,蒺藜在机内受  相似文献   

12.
采用HPLC-ELSD测定不同炒制程度的蒺藜中蒺藜呋甾皂苷B和蒺藜皂苷K含量,结果发现蒺藜呋甾皂苷B和蒺藜皂苷K的含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2个皂苷均在火候最佳时含量最高。通过蒺藜总皂苷提取物的模拟炮制发现,在炮制时间一定时,随着炮制温度由180℃升高至240℃蒺藜呋甾皂苷B和蒺藜皂苷K的含量逐渐减少。在一定温度下,随炮制时间的延长蒺藜皂苷K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在5 min时含量最高;而蒺藜呋甾皂苷B含量仅在180℃时,随着炮制时间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10 min时含量最高;在200,220,240℃时,随着炮制时间的增加,蒺藜呋甾皂苷B含量逐渐降低。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定性分析tribuluside A,蒺藜呋甾皂苷B和蒺藜皂苷K 3种蒺藜皂苷单体的模拟炮制产物,证实含有C-22-OH的tribuluside A和蒺藜皂苷I在蒺藜炮制中发生脱羟基反应分别转化生成含有C-20-C-22位双键的蒺藜呋甾皂苷B和蒺藜皂苷K,从而使两者含量升高;蒺藜呋甾皂苷B和蒺藜皂苷K的C-3和C-26位含有糖链,在蒺藜炮制中发生脱糖反应生成单糖链皂苷和短糖链皂苷,从而使两者含量降低。该研究为下一步揭示蒺藜的炮制原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蒺藜与混淆品软蒺藜的鉴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伟启  李晓燕 《中草药》2002,33(4):365-366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收载的蒺藜为蒺藜科植物蒺藜Tribulus terrestrirs L.[1]的干燥成熟果实.最近我们在对一些医疗单位进行药品检查时,发现一种蒺藜的混淆品,经笔者鉴定为蒺藜植物中亚滨藜Atriplex centralasiatica llin[2,3]的干燥果实,称软蒺藜.现将二者比较鉴别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检测法(HPLC-ELSD)测定蒺藜呋甾皂苷B的方法.方法 色谱柱Vp-ODS C_(18)柱,柱温40℃,流动相:乙腈-水(26:74)→(28:72)→(31:69)→(50:50)梯度,体积流量1 mL/min,温度:105℃,气体流量:3.0 mL/min.结果 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2.0~10.0 μg,γ=0.997 3 ,平均回收率为96.68%.结论 方法准确,灵敏度高,专属性强,重现性好,可用于蒺藜药材中该成分的定量测定.  相似文献   

15.
李景武  布日额 《中药材》2008,31(7):1095-1096
经调查考证,中、蒙、藏医所用蒺藜,均为蒺藜科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L.的干燥果实。  相似文献   

16.
我們試用沙苑蒺藜治療三例糖尿病患者,效果尚为滿意。所有病例均由本院門診或病房確診为糖尿者,且單用飲食療法不能控制,尿糖均在(++)以上的,給沙苑蒺藜五錢一次于晚飯后頓服。連續10天为一療程。(計用沙苑蒺藜五兩)一般症状均顯著好轉。糖尿有在半療程,(五剂)左右顯著减少或消失。每隔10天再給一療程,反复可给三至五療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蒺藜名称、基源、临床应用、毒性进行考证,区分古今蒺藜品种、并分析本草古籍称其无毒原因,为临床用药安全且准确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历代本草古籍、中医方剂有关记载,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国植物志》综合比对并加以整理分析。结果:蒺藜与沙苑子曾出现同名异物、临床混用现象,且毒性记载与现代研究结果不符。结论:古籍称为蒺藜子、刺蒺藜、杜蒺藜的品种大多为如今的蒺藜(白蒺藜),有个别为如今的沙苑子,现已区分。蒺藜的毒性与剂量、炮制方法有关。  相似文献   

18.
蒺藜辨     
通过辨别蒺藜的来源、名称、功效和真伪,对蒺藜进行正本清源,较为全面地分析和纠正了蒺藜与沙苑子名称混乱,功效不清,真伪混淆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坤月安颗粒中蒺藜的薄层鉴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蒺藜的薄层鉴别方法。方法采用乙酸乙酯超声处理样品,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甲醇(20∶1∶1)为展开剂,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结果样品溶液色谱中,在与阳性对照溶液色谱相应位置处有相同颜色的两个斑点,而阴性对照溶液色谱中无相应斑点。结论用此方法可以很好的用来鉴别本制剂中的蒺藜。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蒺藜中3种成分含量的方法,比较不同生长期、不同产地及不同药用部位的蒺藜中3种指标成分含量,探究采收时间及种植地区的科学性。方法:以蒺藜中3种有效成分,即槲皮素-3-O-β-吡喃葡萄糖基-(1→6)-吡喃葡萄糖苷、异鼠李素-3-O-β-D-吡喃葡萄糖基-(1→6)-吡喃葡萄糖苷、Terrestrinone A2为指标成分,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含量。结果:3种指标成分含量均逐渐递增至6月并达到最大,随后逐渐降低;均表现为茎叶>果>根,根中含量低于检测限;产于内蒙古的蒺藜指标成分含量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其次为山东、河北、陕西。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可为蒺藜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