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82例发热待查患者布鲁氏菌病和黑热病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查清发热的致病原因,以便采取治疗措施.方法 2004年和2005年新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附属医院就诊的发热待查患者和综合性医院经多项检查,由于查不清原因而介绍来的发热患者共计82例,均做布鲁氏菌病皮试、血清学检测和黑热病抗体检测,黑热病抗体阳性者再做骨穿和涂片,查利杜体.结果查出27例布鲁氏菌病患者和11例黑热病患者,经对症治疗,临床治愈.结论对发热待查的患者,应对症考虑相关检查,并做黑热病与结核病、伤寒、疟疾、布鲁氏菌病、白血症、恶性组织细胞病、何杰金病、慢性血吸虫病及其它病因所致肝硬化、亚急性细菌性心骨膜炎等疾患的鉴别诊断,以便及时发现病人、减少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2.
用于布鲁氏菌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三类抗原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布鲁氏菌超声波破碎抗原、脂多糖抗原和试管凝集反应抗原做ELISA分别对实验性布鲁氏菌感染豚鼠及慢性期布鲁氏菌病患者血清抗体的比较研究,初步结果表明,这三类抗原制剂均可做ELISA,用于布鲁氏菌病机体血清抗体的检测。并且与常规布鲁氏菌病血清学试验相比,不仅特异性较好,而且敏感性更高。在这三类抗原制剂中,以超抗的敏感性为最高,SAT抗原次之,而LPS抗原为最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2011年新疆阿勒泰市人间布鲁氏菌病的监测,了解布鲁氏菌病流行情况,为今后布鲁氏菌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布鲁氏菌病高危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血清学检测,SAT试验1∶100以上者为阳性。结果流行病学调查1 075人,患病3例,患病率0.78%,新发患者2例,发病率1.02/10万;血清学检测387份,阳性5份,阳性率1.29%。结论阿勒泰市需加强牲畜流通环节的检、免疫和管理工作,做好重点人群布鲁氏菌病的主动监测;健康教育仍是今后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新疆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现状、发展趋势以及疫情动态,为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新疆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实施方案》,对6个项目县(市)进行疫情监测,同时对10个县(市)的高危人群进行筛查。结果 2012年新疆16个布鲁氏菌病项目县(市)共进行流行病学调查13 077人,血清学检测9 017份,阳性832份,阳性率9.23%,共发现774例布鲁氏菌病患者,患病率5.92%,其中新发患者712例,发病率3.19/10万。结论2012年新疆人间布鲁氏菌病血清学检测阳性率、患病率和发病率均高于2011年,疫情形势仍比较严峻,今后应加强新疆人间布鲁氏菌病的监测,密切关注疫情动态。  相似文献   

5.
布鲁氏菌病慢性期虽有肝脏损害,但比例很小,临床表现轻微。我们对46例慢性布病患者同时有乙肝病毒感染者通过布氏菌素皮试和布病血清学检查进行分析,发现其乙肝病毒感染后临床发病与否与布素皮试强度有关,与布病血情学反应无关,而病情轻重与皮试及血清学均无关。  相似文献   

6.
王丽 《地方病通报》2004,19(4):52-53
目的检查一名持续发热病人是否患了布鲁氏菌病.方法采用了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的血清学和细菌学检查方法,使用了微生物自动分析仪,以及沙门氏菌的鉴定方法.结果布病血清学检查阳性,布病细菌学检查阴性,微生物自动分析仪检测为沙门氏菌,后进一步鉴定为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结论该患者感染了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与布鲁氏菌存在严重血清学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简称兵团)布鲁氏菌病监测点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分布,为制定防治策略与措施提供参考数据和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并整理2010-2012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上报的兵团人间布鲁氏菌病病例数及血清学监测数据,采用统计描述和推断的方法对二者进行分析。结果2010-2012年兵团网络直报布鲁氏菌病发病率分别为4.74/10万、6.57/10万和12.16/10万,呈逐年上升趋势;监测区域血清学检测人数、阳性例数和阳性率分别为2506人、131例、5.23%;2670人、60例、2.25%和5748人、98例、1.70%;监测区域中血清学阳性率较高地区,其报告发病率也高,两者存在相关性(r=0.88,P〈0.01)。结论新疆兵团布鲁氏菌病疫情处于上升期,开展监测对掌握疫情动态、及时发现和处理疫情、评价防治效果和培养、锻炼布鲁氏菌病防治队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应以监测点为基础,联合农业部门开展疫情处置、患者治疗管理、高危人群干预等综合性防控工作,推动新疆兵团布鲁氏菌病监测和防治工作的全面开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新疆塔城地区高危人群布鲁氏菌病血清学监测情况,为控制布鲁氏菌病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4年辖区高危人群布鲁氏菌病监测项目县(市)上报的血清学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流行病学调查2 452人,血清学检测样本2 452份,其中阳性246份,阳性率10.03%,额敏县阳性率最高(χ2=79.371,P0.05),农民阳性率最高为16.02%(χ2=28.517,P0.05),21岁~年龄组阳性率最高为14.47%(χ2=23.368,P0.05),男性阳性率高为13.91%(χ2=52.658,P0.05)。结论有效控制畜间疫情是当前控制塔城地区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的关键,应进一步加强牲畜的检疫和免疫,严禁买卖病畜,加强畜产品的卫生监督;从事牧业的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开展高危人群布鲁氏菌病监测工作,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防病意识。  相似文献   

9.
目的及时掌握甘肃省庆阳市布鲁氏菌病疫情动态并为制定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甘肃省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方案》及《庆阳市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方案》执行,以半农、半牧区为重点人群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血清学检测。结果流行病学调查49 471人,采用RBPT实验检测血清8 133份,阳性232份,阳性率2.85%,确诊患者142例,患病率1.73%;2009~2012年庆阳市布鲁氏菌病暴发4起,新发患者62例。结论庆阳市人间布鲁氏菌病有回升现象,疫情有"死灰复燃,卷土重来"之趋势,防控形势严峻,应加强宣传教育及人、畜间布鲁氏菌病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宁夏盐池县高危人群布鲁氏菌病感染状况及其危险因素,为布鲁氏菌病防控提供科学指导。方法对2008~2012年高危人群进行监测,采集高危人群血清做虎红平板凝集实验(RBPT)和试管凝集实验(SAT)。结果宁夏盐池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检测高危人群血清2 879份,检出阳性血清590份,阳性率为20.49%;2008~2012年阳性率依次为1.38%、4.67%、18.21%、19.11%和26.61%;确诊布鲁氏菌病患者590例,隐性感染43例。结论盐池县高危人群布鲁氏菌病感染率呈现上升趋势,需加强畜间执法力度,完善多部门联防联控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分析71例复发性布鲁氏菌病病例的首次发病和复发的临床与流行病学特点,总结布鲁氏菌病的临床防治经验。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法,查阅1983年以来布鲁氏菌病病例复发的门诊治疗记录,详细统计复发患者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血清学和布鲁氏菌血培养病历资料,分析并整理。结果对比分析病例男60例,女11例,男女之比为5.45∶1;有66例发病2次,有5例多次发病;首次发病血培养6份,阳性5份,复发患者血培养4份,阳性1份;临床上首发病情重,复发病情轻,实验室血清学检测首发病例的抗体滴度高,复发的抗体滴度低。结论布鲁氏菌病首发和复发病例都有十分明显的羊只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表现首发与复发病例也有明显的不同,患者出现布鲁氏菌病性脊柱炎时,腰痛症状十分突出,病程延长;新发病例血清学效价高,血培养阳性率也高,复发病例则相反;首次患布鲁氏菌病后,在传染源存在的情况下,可以再次或多次患病,除部分为复发外,不能排除二次感染发病。  相似文献   

12.
发热待查18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近年来重庆地区长期不明原因发热待查(FUO)患者的病因。方法回顾性地总结分析1993—2003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符合FUO诊断标准的184例患者资料。结果184例患者经各种检查或诊断性治疗最后确诊者157例,确诊率85.3%。病因感染性疾病100例(54.3%),其中结核病30例,占感染性疾病的30.0%。肿瘤性疾病33例(17.9%),结缔组织疾病19例(10.3%),其他疾病5例(2.7%),原因仍未明确者27例(14.7%)。诊断方法学分析常规检查及诊断性治疗是确诊发热待查的主要方法。1999—2003年资料与1993—1998年资料相比,结核病、肿瘤性疾病、Still病比例增加。结论感染性疾病仍是发热待查的主要病因,结核病所占比例呈增高趋势。肿瘤性疾病和结缔组织疾病在发热待查中也占有相当比例,恶性组织细胞病和Still病是这两类疾病的主要病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2013年新疆霍城县门诊病人高危人群布鲁氏菌病的检测,了解和掌握血清学阳性和布鲁氏菌病的分布情况,为今后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布鲁氏菌病的高危人群进行血清学检测,SAT:1:100++以上者为阳性。结果血清学检测472份,阳性212份,阳性率44.92%;不同职业人群血清学检测,畜牧工作者阳性率最高,为68.53%,学生阳性率最低为2.17%;男性阳性率(51.86%)高于女性(30.00%),男女比例为3.71:1;民族分布中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阳性率最高分别为61.82%、57.50%、56.12%,汉族和其他民族阳性率较低;地区分布中阳性率最高的是三宫乡、兰干乡、清水镇、萨尔布拉克镇,分别是87.50%、80.65%、65.63%、53.57%;不同年龄组中40岁~年龄组阳性率最高48.67%,其次是30岁一和20岁~年龄组,阳性率分别是44.87%和41.57%。结论霍城县需加强牲畜流通环节的检、免疫和管理工作,切断传染源,居民需提高和加强防病意识,做好高危人群布鲁氏菌病的检测工作;宣传教育仍是今后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布鲁氏菌病流行情况、临床特征、相关检查及治疗转归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5年1月—2012年9月收治的153例布鲁氏菌病住院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新疆地区的布鲁氏菌病有较为明显的职业特点,每年的4—8月高发,近年发病数有增加趋势。患者症状以发热为主,同时伴有大汗、肌肉骨关节疼痛、肝大和脾大等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出现WBC、HGB及PLT不同程度的下降,以及乳酸脱氢酶异常。治疗以利福平┼多西环素及利福平┼左氧氟沙星为主,好转率达99.12%。结论新疆地区为布鲁氏菌病的高发区,在接诊以"不明原因发热"为主诉的患者时,应考虑该疾病的可能。布鲁氏菌病发病率在我国有回升趋势,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垦区布鲁氏菌病感染的家庭聚集性,探讨布鲁氏菌病的防治策略,减少布鲁氏菌病的发生。方法按照《全国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方案》和《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 269-2007对职业人群和密切接触者进行检测和诊断。结果 2013—2014年职业人群布鲁氏菌病筛查阳性率为2.31%,临床症状以发热(143例、占93.46%)、乏力(94例、占61.44%)、多汗(85例、占55.56%)为主,4—9月为发病高峰,各月发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49,P0.05);布鲁氏菌病门诊阳性检出率为37.15%,其中23.26%(10/43户)的集体求诊养殖户家中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结论健全家畜饲养管理制度,及时检疫牲畜,加大布鲁氏菌病防控资金投入,加强高危人群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普及,随时监测养殖者及接触者健康状况,是防止家庭布鲁氏菌病聚集性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发热待查,在临床诊断中最为常见, 发热本身可由多类疾病引起,查清发热的致病原因,是临床医学长期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是布鲁杆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病情轻重不一的发热等症状和特有体征。为了解青海省发热待查患者布病诊断情况,于2005 - 2009年作者对103例发热待查患者进行了布病检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病例来源:以2005 - 2009年在西宁市各大综合性医院就诊.经全面多项检查未发现病因的发热待查患者103例作为调查对象。  相似文献   

17.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发病机理十分复杂的传染病。近年来随着诸多客观因素的变化和影响,使某些固有的规律性表现发生了一些特殊性的变化。为了供进一步研究其变化规律,我们对1996年间在我所住院治疗的34例慢性期布鲁氏菌病患者所做的部分检查结果报告如下:1病例选择问)有明显的流行病学接触史及发病过程。(2)有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病程多在二年以上。(3)皮内变态反应试验阳性。(4)血清学检查:大部分患者试管凝集试验阳性。根据以上各项检查,从住院患者中确定观察对象。2结果与分析问周店床症状与体征:从住院期间的检查结果分析、…  相似文献   

18.
淄博市淄川区自1953年发现第1例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患者以来,4O多年来,本区曾进行过多次有组织的布病调查并坚持了常年对重点人群的监测,绝大多数患者被发现且得到了有效治疗,但布病发病分散,病程绵缠,虽尽全力,仍有少数患者遗有关节疼痛,全身无力等症状和皮试及血清学指标阳性等。我站自80年代以来,就注意到了有关血清学试验资料的积累和血清标本的搜集及保存等。现将96例急、慢性期布病血清学追踪观察结果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培养见参考文献[1]1.2 血清学试验 SAT(试管凝集试验),用常规法。CFT(补体结合试验),37℃2Omin加温法。Coomb's(抗人球蛋白试验),1991年前用试管法,1991年后改用微量法,  相似文献   

19.
脾脏切除在长期发热伴脾脏肿大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发热待查在临床上公有脾肿大供组织学诊断中行脾切除术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了我院血液科1996年来以发热待查收住院,除发热、脾肿大外无其它阳性体征,且辅助检查也为阴性的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行脾切除术后取脾脏作病理学检查。结果 14例患者中,霍奇金淋巴瘤3例,非霍奇金淋巴瘤5例,结缔组织病3例,恶性组织细胞病2例,脾陈旧性梗死1例。随访15-54个月,3例结缔组织病完全缓解;1例脾陈旧性梗死痊愈;淋巴瘤3例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结论 发热待查而临床上仅有脾肿大时,应动员患者尽早地作诊断性脾切除术并送病理学检查,以免延误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青海省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的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制订布病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6- 2010年,选择青海省布病高发地区以及青海省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人间布病预防控制项目的5个县(河南县、达日县、天峻县、平安县、海晏县)为调查点,同时对青海省生物药品厂高危从业人员进行调查.对调查对象进行布鲁杆菌素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同时按知情同意原则,采集血清,做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按《全国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方案(试行)》中的调查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询问流行病学接触史,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按照《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88-1995)和《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 269-2007)进行检测确诊病人.结果 在被检测的8368份血清样品中,RBPT检出阳性347份,阳性率为4.15%;SAT检测血样5346份,阳性180份,阳性率为3.37%.2009年6月对青海省生物制药厂进行跟踪调查,全厂共调查112人份,RBPT检出阳性83份,阳性率为74.11%,SAT检出阳性58份,阳性率为51.79%,确定布病新发病人8例,布病慢性期病人4例.2006 - 2010年青海省报告新发布病25例,发病高峰为每年的3-7月份,病例以牧民为主.结论 加强动物检疫,强化宣传教育、提高防护意识,可切实控制布病疫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